关键词:科学课;科学素养;探究式;挖坑式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新的教学理念提出要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很多教师都知道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可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教师总是无意识的想控制学生,让学生的思维不要超出自己的预设,否则很难收场。我们也不难发现:教师在提问的时候,通常采用的是“挖坑式”的提问,就想让学生跟着自己抛出的“诱饵”走,让学生跑进自己设定的坑里面。
一、教师采用“挖坑式”教学方法的背景
1.教师限制了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
在课堂中,在研究一个科学问题时,很多时候都是教师把材料提前准备好,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器材进行实验研究,并且实验方法大多数情况都是教师提前设定好了。就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来说,这就把学生给框死了,学生不得不往老师挖好的坑中跳。这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束缚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更好的教学模式是当我们提出一个探究问题时,先让学生自主讨论,制定实验方案,自主选材。不断的调整,修改,通过实验研究并分析数据,最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自主选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研究,在这个过程当中才会有更多的发现,甚至是教材上没有提出的发现。
2.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科学课的课时标准是一个星期两节课,而科学教学的任务是比较繁重的。很多科学教师为了赶教学任务,不得不采用“挖坑式”的教学方法,这就违背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探究式”教学方法,从而忽视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一些学校的科学教师不仅期末要应对学校教学任务的检查,还要应对教育主管部门的质量监测。基于这两方面的压力,在科学课中很多教师不得不采用“挖坑式”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主要的,科学知识的掌握是次要的。如果长期采用“挖坑式”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那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就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3.受课堂时间的限制
实验探究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制定方案→选择材料→实验研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很多地方一节课的时间是40分钟或者45分钟。要在短短的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完成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是不可能的。而课时安排确实也只有一节课的时间,那怎么办呢?于是教师不得不又回到了“挖坑式”的教学模式。甚至是提出的问题,要研究的问题都是老师规定好了,包括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基本上都是教师制定好了,学生别无选择。这也就回到了以前的“挖坑式”的教学模式,依然是老师牵着学生往前走。在小学科学的启蒙阶段,教材内容不宜过多,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进行实验研究。不应该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上科学课,应该尊重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教学理念,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原始思维。
鉴于以上因素,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挖坑式”的实验教学方法是很常见的。也是现在课堂中常见的现象。只有打破长久以往的枷锁,才能找到新的突破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实际课堂教学中的“挖坑式”教学
1.在研究物质颗粒大小会不会影响溶解的快慢这个实验:
相同条件:水温、水量、物质的多少
不同条件:物质颗粒大小
在这个实验当中,还有一个隐藏的相同条件是:是否搅拌。根据对比实验的实验原理,两杯液体要么同时搅拌,要么同时不搅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不自觉的规定学生搅拌或者是不搅拌。两杯液体到底是搅拌还是不搅拌,应该让学生自主选择并观察实验现象。不能教师挖了一个坑,就得要求学生往里面跳。学生可能会选择一种方法或者两种方法,只有充分的全面的进行实验,保护学生的原始思维,才能扩展学生思维,研究的结果也会更有说服力。这个实验当中,还有一个问题是:如果同时搅拌,能保证搅拌的速度是一样的吗?在科学研究中,一定是非常严谨的,从小就要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学精神。
2.在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的关系时,教师通常用的材料是:弹簧测力计、小车、砂布、钩码。也就意味着学生只能用教师提供的这些材料进行实验。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训练思维能力,应该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不同的小组会选择各种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学生会想到把小车换成鞋、盒子、塑料袋……接触面还可能想到玻璃、沙地、木地板……这样得出的实验数据更具有说服力,学生也会有更多的发现。不仅仅是局限在教师提前挖的这个坑中发现问,用更多的材料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学生才有可能有更多发现。在小学阶段,在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只提到了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和物体的重量,如果学生进行大量实验,就会发现摩擦力的大小还与材料有关。
3.孩子们的想法总是天马行空的,无法预料的,所以很多时候老师的提问就是为了让学生往坑里面跳,老师牵着学生往前走。在科学课堂上如何提问,是小学科学课堂中重要的一门艺术,提问也是科学课堂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果采用挖坑式的提问,只会阻碍学生思维。如在学了《溶解食盐》后老师提出:“食盐能溶解在水中,你们同意吗?” 这样子的问题是封闭的,没有了让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宽度,如果换成:‘在一定条件下,食盐能溶解在水中,你怎么看?’那么孩子们动手实验后就更能各抒己见,答案也就更有探讨性了。再比如:“在课堂结尾的时候很多老师都会问: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这样的提问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换成:“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或想继续研究的问题?”这样的提问才会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鉴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在如今的科学课堂中,要求学生和老师都要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用科学家的思想和角度去研究问题。在课堂当中,教师不能采用以前的实验研究方法,不要为了赶任务、抓时间而采用“挖坑式”的研究方法。在课堂当中应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要让学生的思维都围着老师转,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思维的空间、想象的空间。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才符合现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综上所述,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多用“探究式”教学,少用“挖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即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目标,又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有效方式。在科学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提供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享受科学探究过程的探究精神。
参考文献:
【1】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
【2】王娟.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研究.
【3】小学科学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中文科技期刊.教育科学.
【4】李冰杰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
论文作者:李喜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8月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
标签:学生论文; 科学论文; 教师论文; 材料论文; 小学论文; 方法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8月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