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国家德育生活化、实践化的基本做法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美论文,加拿大论文,美国论文,德育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B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267[2007]4—0092—04
德育的生活化要求学校德育应从受教育者的真实的学校教育生活出发并关注人现实生活的需要,关注人的精神生活,使主体通过生活的体验来理解道德要求,进而内化为道德品质;德育的实践化是因为德育作为一种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教育活动,它不仅仅停留在学生的认知领域,只有在对道德认知的基础上,转化为一定的道德实践活动,才能实现。所以德育必须实现生活化、实践化。美国、加拿大在这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一、美国德育生活化、实践化的基本做法
在美国,大学德育方法的基本特征可以说是实践性和服务性,许多美国学者认为:道德伦理规范的灌输无济于学生道德水准的提高,真正的教育途径就是实践和生活,让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增强道德认识,提高道德责任感,培养道德情感。
(一)和实践相结合的操作模式的研究
各种理论学说在注意提出基本原理的同时,提供实践运用的操作模式。以美国最大的道德教育理论派别之一——价值澄清理论为例。这一理论结合实际,设计了大量的价值澄清的具体策略和方法。这些策略题材广阔并且都与教育对象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策略都有一个醒目的标题。这些策略可以在全体学生、小组、单独个人等各种组织形式内运用,还可以与各科教学、文体活动、游戏结合,在校内、校外、家庭等不同场合进行。这些活泼多样、具有很强操作性和实用性的策略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德育理论,大受普通学校的欢迎。
(二)多样化的生活化、实践化德育
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单靠课堂教学所能形成的,必须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确立信念、培养感情、锻炼意志、规范行为,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和切身体验才能形成。为此,美国高校重视在生活中和实践中塑造学生的品德。
其一、隐性教育。指采用隐蔽方式传递社会价值观念。此概念是美国学者N·V奥涅勒1970年提出的。她认为校园生活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因而主张通过校园生活渗透德育意识。美国十分重视隐性教育的德育意义和价值,形成了系统的实施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开办各类学术活动,倡导学校追求的目标和价值,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思维。第二,校园文艺及体育活动,美国学校有许多文体活动协会和俱乐部以及各类兴趣小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社会交往以及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自立、自信、开朗的人格品质和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第三,全校性活动,即通过校庆、国庆等节日庆典和入学毕业仪式等活动,培养学生爱校爱国的精神。
其二、生活指导。这是美国20世纪出现的德育思潮。由于美国大工业化运动促进社会急剧变化,正规的课堂教学很难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产生了许多问题。1908年F·别申茨和希里分别倡导生活指导运动,而后比亚斯又发起精神卫生运动,从而逐渐从一般的生存生活指导发展到精神心理指导和道德问题指导的结合。生活指导着眼于个性、个别差异和个体需要,是正规教学的补充手段。他几乎涉及学生和社会需要的各个领域,如职业、学习、健康、人格、道德、心理、交际等,还有提高性、补救性、开拓性以及应试和质疑的指导等。生活指导工作在联邦政府、地方和学校中都设有相应的机构和负责人,学校设生活指导委员会或小组,由心理咨询指导人、升学指导人,就职指导人、图书馆指导人、课外学习指导人、卫生保健指导人、俱乐部指导人、休假指导人等组成,设主任1名,生活指导对于帮助学生个人素质充分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三、宗教活动。美国等许多国家继承了把宗教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去的传统。美国高校也处处为校外宗教提供条件,允许学生在特定时间到教堂接受宗教教育。不同宗教派别的教堂,散落在许多大学校园里,有的大学还设有教士、牧师办公室,随时接待学生。这样,美国公民自幼年起就时时处处感受到“上帝的存在”,美国精神也随之一点一滴沁入心脾,铸成他们的灵魂。
其四、注重环境的熏染作用。美国教育界历来都认为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场所,一定要做到环境与教育目标相一致。因此,他们在环境建设上十分下功夫。表现为重视学校教育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建立,为学生的发展创建有利的条件。美国的学校一般都有优良的条件,学校环境优美,除有较大的运动场外,还设立了一些多功能的运动馆。美国学校的教室空间大,桌椅可调节,便于学生的活动,教室环境也充满轻松、活泼的气氛。在美国的学校内,随处可见各校的校训、校旗、历任校长的照片等等。同时学校经常带领学生参观美国政府修建的像美国国会大厦、白宫、华盛顿纪念塔、林肯纪念堂、国会图书馆、航天航空博物馆等规模宏大的场馆。这些场馆集中地展示了美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美国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的基地。
其五、志愿者服务。美国的社区志愿服务有悠久的历史并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法律的保障,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已成为美国国民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2003年全美共有6300万人参与了各种形式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美国学校长期以来一直鼓励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它对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越来越多的州把学生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与课程标准及毕业要求结合起来。目前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公立学校有5.6万所(占总数的69%),学生人数达1500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是美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
美国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包括帮病人、残疾人、弱智者、无生活能力的人和孤寡老人料理生活;教贫困儿童识字;为贫困家庭的人体检,教其防治疾病,帮他们补习文化知识;帮助酗酒者、吸毒者戒酒瘾毒瘾;为儿童接种疫苗;修建城市花园以及照顾小孩等。此外运动员可以为儿童辅导体育,艺术家可以为民间团体和非营利组织从事培训工作、进行义演等。还有数百万人在发展中国家和贫穷地区工作和服务。心甘情愿、不求回报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对美国人来说确实不易,但是何以有这样多的人愿意做义工呢?这是因为规定学生必须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学校逐年增多,不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美国学生不但不能毕业,而且难以找到好的工作。无论学校还是工作单位在审查申请人简历时,往往较注重其是否品学兼优,要求其为人正派、富有奉献精神。马里兰州高校规定,如果学生没有在社区志愿服务60小时以上的记录,就不能如期毕业。
其六、社会服务。服务社会是公民的重要品质,“服务”意味着对地方、国家和全球社会充满责任。在美国,许多学校以服务社会为使命与宗旨。比如,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为求真走进来,为服务社会走出去”;波特兰州立大学的两幢楼之间的横廊上写着“让知识服务这座城市”的标语;史贝尔曼学院以服务黑人为宗旨,其纪念匾上写着:“史贝尔曼,服务社会的妇女”,其目的在于培养领导并服务当地社区和更广大的黑人社会的负责的人。
为了完成学校服务社会的使命,学校通过开设服务学习课程,提供服务社会的计划,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在今天的美国,许多高校开设了服务学习课程。服务学习在19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1998—1999年的调查显示,两年制学院近1/5的系(19.8%)、约1/4的四年制学院(24.1%)在过去两年里至少开设一门服务学习课。为促进服务学习,学校建立支持学生进行服务学习的中心。如斯坦福大学的哈斯公共服务中心有40多个服务组织,提供参与政府服务、政策研究、与服务学习相关的工作研究、伙伴关系、领导能力计划等服务计划。密西西比学院创立了允许工科学生将其所学运用到国际服务中的计划。圣母玛利亚大学通过“社区服务的工程计划”(EPICS)指导学生的社会服务工作。
为了促进服务学习,学校强调学生与学校、学校与当地社区的联系。夏威夷的卡皮欧兰社区学院与当地社区保持强有力的联系,要求学生能批判性地审视、欣赏他们自己的文化价值和信仰及其他文化的信仰与价值,理解与夏威夷相关的伦理、公民和社会问题及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强调参与当地社区的服务学习与关注夏威夷和亚太价值。
二、加拿大德育生活化、实践化的基本做法
加拿大学校重视学生情商发展、强调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学校利用志愿者服务体系,来培养学生奉献、合作、利他利己的精神。
(一)志愿者服务体系对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拿大的大学生在录取新生时,很注重考查学生在高中阶段做义工(志愿者服务)的情况。他们认为,学生做义工不但能体现其有帮助他人、贡献社会的意愿,而且还能促进自我完善,是走向健康人格的重要一环。
在加拿大的大学里,志愿者服务活动更是校园各项活动的主体和支撑。几乎每项服务都能见到志愿者的身影。高校的国际学生中心经常为国际学生、访问学者以及他们的家人,提供免费的英语学习班,学习班的老师都是志愿者,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解答学生在英语国家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的志愿者服务,甚至帮助学生处理一些很棘手的问题。加拿大的高校有许多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大部分都是由学生自己组织的,而主要的服务者也是志愿者。在那里师生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做学问。他们认为,人性中总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要时刻强化好的一面,抑制不好的一面,做义工当志愿者在为他人为社会服务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我是好人”的感觉,这种发自内心的自我提醒、自我激励,使得他不断的升华自己的精神,规范自己的行为,更多更好地去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形成一个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互动的良性循环。
加拿大的许多大学用各种机制、规则来导向、激励大学生做志愿者。例如,要获得教授资格证书,教师须在教学中,到各种英语学习班做义务老师,并在学期结束时,把学生的成绩作为他自己课程成绩考核的一部分。又如,加拿大的各社区有许多儿童医院,医院设有儿童娱乐室,有些高校就要求大学生到活动室做志愿者,照顾和安抚孩子,并把学生在那里的工作情况作为推荐就业的一个重要依据。这些措施把学生的品格培养贯穿于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加拿大高校正是通过各式各样长期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把抽象而空洞的思想和道德教育落到了实处,让学生在具体而实际的各类活动中,用自己的行动来帮助别人,奉献自己。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不断的陶冶自己,把奉献的品格深深植入灵魂深处,从而升华到与自身本能融为一体的境界。这远比空洞的说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更能规范他们的言行。在大学教育重视志愿服务的理念指导下,社会各界及父母对孩子从小时候就开始了培养其帮助、服务他人意识,使志愿服务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真正起到大学引领社会精神方面的作用。
(二)贴近生活的品格教育
品格对个人、家庭、学校、企业,甚至整个国家、国际社会,都有无可言喻的重要性。德育中品格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品格让一个人在未来懂得如何自处,约克区教育局长哈格斯指出,人生要做许多决定,每个决定都会影响到其他人的生活,我们不但应该提供学生所需要的信息,也要提供准则、价值,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定。“在愈来愈复杂、充满着更多挑战的世界,我们要为将来的生活压力做好准备,就要遵行好的品格、价值”。
品格教育可以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例如,在语文课上,让学生讨论、演讲或写关于品格教育内容、主题的文章;在商业课程中,学生由个案讨论了解诚实的重要;在历史课上,由英国王太后在二次大战中的角色理解勇气的意义;在数学课中,通过教学生不断练习、演算、求进步来强调坚韧与毅力;在科学课中,可以在实验里强调个人在全体中应该负的责任……在“品格可贵”的评估年报中,满是这类例子。
学校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进行品格教育。例如,学校里挂有许多标语、海报,设有格言,让大家了解、随时想到这些人的人格特质。另外,也有许多学校定期讨论校园生活里遇到的问题,像丢垃圾、抽烟等该怎么面对、解决,才符合品格的要求。“品格教育是学校教的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你是什么样的人,还有你该怎么做事”。
另外还有一些活动,像瑟恩礼学校就办过“同辈调停”活动,他们先教大家如何在群体中协调和彼此妥协的技巧,然后模拟一些情景或者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轮流担任调停者,解决同学间的争端,达成协议,实施惩罚,并追踪双方是否遵守诺言。这教会了大家如何成熟、负责任的面对、解决冲突、以及中立、公平、诚实、合作等与人相处的重要诀窍。
三、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国家德育生活化、实践化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一)重视渗透
美国重视通过学校环境、宗教活动来渗透德育教育;加拿大非常注意在学校各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通过环境渗透可以使学生生活在德育环境中受到熏陶,并使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品质;在专业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使学生从新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道德问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渗透教育体现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整个学校和全体员工共同的责任,渗透是一种自然融入的过程。加强德育教育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增加德育课的课时,它可以通过挖掘各个方面和各门课程的文化内涵,发挥其内在的德育教育作用来达到目的。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没有重视德育渗透作用,在学校环境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教学中,科目划分过细,条块分割严重,学生的思维被局限在一个个固定的框子里,各学科之间互不渗透,单一化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学生们非常重视并把主要精力用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对在专业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德育渗透重视不够,部分教师只是单纯传授专业知识,而不谈专业领域所涉及的道德伦理问题,忽视甚至放弃了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和德育渗透的作用。
(二)重视志愿者服务
从上面资料看来,美国、加拿大德育的一大特色是重视服务尤其是志愿者服务,培养服务意识是德育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所谓志愿者服务就是无私地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通过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服务,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获得服务社会的体验,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及社会生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同时还会形成一个大家互相帮助的良好的道德氛围,这样就为更好地开展德育提供一个大环境。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普遍缺乏服务意识,更有甚者是为了某种功利性的目的去服务,达到目的后就放弃服务,所以我们应该借鉴美国、加拿大不仅要开设服务课程,建立学校服务中心,用制度规定老师参与其中,带领、引导、指导学生参加服务,还要利用各种机制和政策引导和支持,使服务意识内化为学生们的共识,形成一种学校风气。
(三)调动各种社会力量,提高学生道德素质
美国建立了生活指导体系,通过调动学校各方面的力量服务于学生。美国、加拿大注重通过志愿者服务体系,通过各方面的配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服务精神。我们也要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形成教师、学校和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的局面。像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的那样“我们希望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各个有关部门的同志,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要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学校的党团组织和所有的教员都要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目前,我国德育现状是各方面的力量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往往使道德教育流于形式,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差影响学校德育教育的效果。在这里我们还有很多需要研究,需要改进的地方。
德育工作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淡化、弱化它就会出现诸如信仰危机、道德滑坡、国家失去凝聚力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应认识到加强学校德育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德育教育的规律,使德育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