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利益:中国农村的核心问题_农民论文

农民利益:中国农村的核心问题_农民论文

农民利益:中国农村的核心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农村论文,利益论文,核心论文,农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民利益问题:增产不增收

纵观1993年,中国的农村和农业形势还是相对不错的,但是客观上讲还存着较大的隐患,这就是农民的利益问题——农民增产不增收。1993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约860元,比1992年增长76元,增长15个百分点,但扣除物价等因素,实际增长仅2%左右,与1992年相比增幅减少约4个百分点。这一现象在粮食生产区尤为突出,越是产粮多的地方,农民收入增长越缓慢,甚至增产不增收。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进一步扩大是农民收入下降的主导因素,近年来农产品价格上升极缓慢,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惊人。截止到1993年底,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了13.5%,农民生活消费品价格上升也突破10%。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下,农民收入下降严重性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阻碍着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成为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首要问题。

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的最直接体现就是农民收入低。农民收入低,产生着以下负效应:

购买力严重不足,日趋下降。1989年至1992年,农村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每年只增长了1%(扣除物价上涨因素)。1993年农民的消费力则更趋下降的势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也必然导致城乡市场形成越来越悬殊的位差。1992年与1988年相比,城乡居民收入比例则由2.05:1上升到2.33:1;城乡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例则由1:1.39下降到1:1.096。1993年,城乡市场的位差则呈继续扩展的趋势。农民收入的低下,农村市场的自然滞销,制约着工业品市场扩展的速度,也直接影响了国家资金积累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投入出现危现。1989年到1992年,农民购买生产资料平均每年仅增长1.5%(扣除价格因素)。1993年,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扣除价格因素比1992年减少了约5%,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则比1992年减少了2.9%,生产后劲乏力,危机四起。

农村社会公益事业无力兴办,农村落后面貌难以改善。兴办公益事业,本是绝好的事情,但最重要的是农民的口袋里有没有那么多钱。同样一种集资,在农民收入高,承受能力强的地方不算什么负担;然而在农民收入低,承受力差的地方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现在中国农村的平均收入水平还十分低下,农民收入没有实质性的增加,甚至减少。

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保护农民利益,最重要也最实在的一条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减轻农民负担,确保农民收入实际、稳定增加。农民负担过重,这已不是短时期的事了,不少地方名目繁多的集资、摊派、达极升级等乱收费,直接侵犯了农民的权益。农民收入减少,负担加重,加上少数干部作风不正,农民意见纷纷,已形成了不可忽视的矛盾,并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已对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等问题做了专门的规定,但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近两年农民的不合理负担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增加农民负担的潜在因素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消除。对此,我们应加强有关保护农民权益的立法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从而使减轻农民负担真正成为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政策性措施和法律条款,成为实际增加农民收入的有益途径。

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工农产品的“剪刀差”。切实改变由于价格不合理而导致的农民创造价值向城市工业不平等转移的局面,减轻农民“以农补工”的负担。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以社会平均利润率为基础的工农产品比价关系,理顺价格比例关系。在微观上,要补偿农民生产成本提高而增加的支出,并适应增加农民收入,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使农民得到切身的实惠。

改革农产品购销体制,积极培育和完善农副产品市场体系,加速农产品流通,搞活农村市场。对适宜放开而尚未放开或没有完全放开的农产品,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向生产要素商品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的运作方向迈进。国家定购农产品的价格原则上也要以市场平均价格为调节点,要培育和完善农副产品市场体系,构建合理的、高效的农副产品市场格局,并根据市场需求关系组织生产,尽量减少农民在流通环节的利益流失。同时,建立保护农民利益的有效制度,并积极创造条件,让农民直接进入市场。在继续完善粮食保护价收购制度、扩大国家和地方粮食专项储备能力的基础上,对其它大宗农产品也逐步完善必要的储备制度,并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有效解决农民在产品过剩时的卖难问题,从而搞活农村市场。另外,还需健全农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运用信息与合同等手段,联结生产与市场。

增加农业投入,优化农业资源,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不容回避的是,农村资金供给渠道单一且流动不畅、数量不足,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一大瓶颈。长期以来,在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向工业和城市倾斜的行为明显,呈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农村资金总体上表现为从农业部门净流向其他部门。这样必然导致了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队伍的不稳定、基础设施的薄弱、农业结构与布局的落后,直接影响了科技兴农的具体实施,影响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因此,我们要实实在在地增加农业投入,解决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投入比重占得微弱的问题,要增加“三个比重”:(1)增加信贷投入的比重;(2)增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3)增加财政投入的比重。这样才能稳定农业,优化配置农业资源,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带动农村经济实现规模化。乡镇企业是农村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村经济全方位实现规模化运作的必要手段和载体。发展乡镇企业是一种最佳的市场选择,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发展乡镇企业必须同技术进步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结合起来,绝不能盲目地上项目、上速度,要深入细致地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中国东部农村乡镇企业底子好一些,可向效益型、外向型转变,要全方位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中西部农村则要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实现“东西合作发展工程”,优秀的带动落后的,并促进优势互补,规模经营,共谋发展。另外要大力发展工业小区,推动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上新台阶。

进一步调整农业生产和产品结构。在建立农村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过程中,农业发展的重点将由主要解决总量短缺向主要解决结构性短缺过渡,这将构建更为广阔的市场。我国农业发展的难点在于耕地减少与人口增加、市场需求增加的二律背反。在二律背反的前提下,调整农业生产和产品结构,应在粮食生产总量稳步增长的基础上进行。发展高产高质高效农业是优化结构的必然选择。首先应优化种植业结构,因地制宜,充分扩大社会需要的优质产品的生产,提高作物产品的价值;其次,应大力发展养殖业,使种植业产品转化增值,延伸农业的经济环节,使农民多层受益;另外要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发展具有优势的创汇农业。很明显,未来农民收入的增加主要是靠“三高”农业来取得,因此,尊重市场规律,更新农业产品品种,改进品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应是发展农业的当务之急。

合理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农民收入得不到增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就业不充分,农村城市化水平很低。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近两亿人,而农村城市化水平仅达28%(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已达80%左右)由于城市化进程滞后,造成了城乡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与产业结构的不协调,以致引发了家庭经营小规模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为此,要合理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将发展乡镇企业作为转移富余劳动力的重要手段,合理规划,争取阶段性突破。现在全国乡镇企业人口近1.2亿,到本世纪末,力争再转移出8000万人;(2)大力发展开发性农业,优化配置农业资源,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在拓展过程中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3)积极创造条件,改革就业体制,在措施配套的基础上,吸收农业劳动者到城镇就业;(4)努力发展小城镇,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此举对于改善生产力布局,调节城乡人口分布,合理分流农村劳动力,实现规模经营,稳定和发展农业意义深远。

认真打好扶贫攻坚战。在中国农村还有八千万人未完全解决温饱,扶贫事业任重道远。为解决这八千万人的温饱问题,我们应认真打好这场扶贫攻坚战。(1)对扶贫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认真研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扶贫工作的新办法和新措施。(2)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有针对性的增加对扶贫的投入。(3)扶贫物资与资金管理要相对集中,合理调整扶贫开发资金的地区投放结构,逐步把扶贫资金集中于最贫困的地区。

对农业税继续实行扶农养农的低税政策。同时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保护制度,避免农业生产的大起大落,这不但是贫困地区所急需的,也是整个农村快速发展的要求。

标签:;  ;  ;  ;  ;  

农民利益:中国农村的核心问题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