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第一中学 251200
摘要:英语课程研究性学习中,创新思维、积极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开展研究性学习旨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学生运用自己的认知地图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和经验,体验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实质。从中学生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享探究的乐趣,勇于对知识进行批判性考察,增进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关键词:
目前,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首次明确了外语教育要具有重要的人文和社会意义。高中英语课程的设计要本着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提供多样选择,适应个性需求;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课程目标,即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很好地透露出研究性学习方式正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这将有利于帮助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也将有利于解决我国英语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一、高中英语课程中运用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一)传统英语课程革新的必然选择
传统的英语课程较注重学科的逻辑体系,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无法获得完整的生活经验。研究性学习则很好地填补了这个空缺,使整个课程体系体现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二)学习方式变革的客观要求
高中新课标中“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能力”的提出,事实上引领着学生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三种新型学习方式的发展方向。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不仅仅使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更主要是通过自主发现问题、并与他人合作交流、激发研究的兴趣,最终获得结论的过程能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个性及生活方式,为其充分发展营造空间,从而呼应了外语教育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高中英语课程中运用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一)高中英语课程中存在良好的隐性素材
英语作为基础性学科在高中阶段进行不断深化扩展,那些经典性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筛选并最终呈现的方式能激起学生直接或间接的学习兴趣,诱发其自主探究的欲望。反之,在研究性学习中,对问题的挑选、比较、分析等积累起的综合能力又能更新原本的知识结构。
(二)跨学科间知识和经验的迁移
英语学科中分析理解课文的方式抑或是记忆单词、语句的方法,运用的某些手段例如:位置记忆法、联想法等都是有效的途径,在某种程度上,通过横向或纵向迁移能融入跨学科知识学习中,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三)顺应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
近年来,高考改革中着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培养方式超越了应试教育那种片面追求升学率、分数高于一切的极端做法,倾向于能力方面的考核,每年在基础题型上变换灵活、创新的新题型就是最好的例证。联系实际的操作题型、研究性开放式题型、观察规律的推断题型层出不穷。为学生指引了明确的学习方向,旨在更好地塑造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高中英语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路径
(一)加强并改进课前预习环节
针对学生群体学习层次的差异性,教师可以适当在课前做些指导工作。对于新知识涉及的历史背景,教师可以提前导入一些相关新知识的背景内容;对于新知识中的难点,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起到知识缓冲器的作用。例如:在高中进行英语教育实习时,有一节 Cultural Relics-InSearch of the Amber Room(阅读课),鉴于这一课出现的人名及地名比较多,因此可以在课前领学生们多读了几遍,让他们了解一些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在备这一课时,发现开头部分的 warming-up 会花费较长的时间,便考虑采用另外准备的导入材料,让学生对本课的话题作好心理准备,也为完成本单元的目标作了铺垫。
(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
1.何在英语教材中捕捉适合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挑选的适合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必须具备以下特征:首先是研究的可能性。我们不难发现,在英语中出现很多俚语现象。例如: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一鸟在手,胜似二鸟在林)这些词语甚至句子本身对学生会构成问题,但是学生却无法通过研究来掌握。它们本身就是约定成俗的,直接通过教师授受即可。
其次,对学生构成问题,能够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发思考的内容。根据国外一些知名学者如:萨其曼、盖拉格、斯帝皮恩等对其的相关解释。本人认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应涵盖的基本要素分别为:问题能激发学生兴趣进而产生学习动机;问题本身可以迁移即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本身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最后是关于研究的现实性。即应本着立足于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与学习内容有关的问题,使学生利用书本的理论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 Modern Agriculture 一文时,文章提到了转基因的问题,如果让学生去探究转基因食品的开发就显得不切实际。如果过于简单地让学生去研究什么是转基因食品,又会使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
2.发挥教师在学生研究性学习中组织和监控作用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型的授受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在教学中,小组合作、个别学习、同桌间交流、全体交流等都是较为合适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裕的时间;教师还应担当引导者角色,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和途径、为人处世的价值观等。事实上,引导可以看作为一种启示来指引学生辨明成长方向;引导抑或表现为一种激励去促进学生挖掘自身潜力。诸如:可以调控教学流程,顾及差异性,及时发现和纠正教学中出现的不良问题。此外,教师应重视倾听学生的心声,借助彼此的接触,达到情感的沟通和认知的交流。
3.在课后作业中进行研究性学习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延伸,应给予学生开放性的作业,对不同学生的作业要求要呈现多层次化,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也应多元化,让评价成为师生真诚交往的平台、学生弥补缺陷的秘方和挑战自我的良策。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可以拓宽其类型。例如:按其周期长短,可分为短期性作业和长期性作业。面对问题的复杂程度选择相应的类型。此外,课后作业的方式也可以自由选择,既可以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名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许雪梅.研究性学习与基础型课程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D].2013(9).
[3]陈仕清.英语新课程:理论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Abstract: The study-based learning is the teaching model, which is
论文作者:唐秀培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2
标签:学生论文; 研究性学习论文; 作业论文; 教师论文; 英语课程论文; 方式论文; 高中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3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