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虹[1]2001年在《运用动机设计模式内化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现代教学设计理论重视学生的认知过程而轻视学习的动机系统。这种理论的缺陷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无法切实地关注学生的动机状态,尤其是内因性动机状态。这样的教学以动机损耗为代价来获得教学效果,令学生越来越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抑制了学生持续的、深入的学习行为的发生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获得。本研究力图尝试借鉴动机设计模式的理论,根据小学生的动机特点,结合语文课堂教学规律,探讨一个能促进学习动机内化的教学设计模式。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五个部分: 一、前言 内因性动机对于促进学习过程的进行具有重大作用。小学生的内因性动机处于开始形成的阶段,在这个时期注重学习动机的内化对于良好的动机结构以及动机水平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事实表明,小学生的动机发展并未遵循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内化的规律,这说明我们的教学某种程度上抑制内因性动机的发展,这使本项研究的意义更加突出。 二、动机设计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动机设计模式是J.M.Keller提出的一种以学习动机为核心的教学设计模式。这种模式从注意、切身性、自信心以及满足感四个因素出发,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动机提出了一系列激发、维持、内化的策略,构筑了一个完整的动机策略系统。动机设计模式的四因素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具有实际运用的价值,而该模式对于内因性动机的关注令它更具有内化学习动机的作用。 叁、小学生学习动机现状分析 为了初步了解部分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状况,我们对218名小学生进行了学习动机水平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被试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总体上高于常模水平,其中,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显着高于五年级学生;女生部分动机水平显着高于男生;另外,个性、智商以及学习策略均与学习动机水平有一定相关。此研究结果反映出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并不乐观,体现了运用动机设计模式内化学习动机的必要性。四、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动机设计模式的实验研究为了探讨动机设计模式在中国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效果,我们根据Kelle:的理论、小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制定了以动机设计模式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案,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实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通过部分(外部)动机设计与完全(内部)动机设计两种自变量水平的干预,分别考察两种不同水平的动机设计模式的运用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一)两种水平的动机设计模式均提高了学习动机水平(二)与部分(外部)动机设计相比较,完全(内部)动机设计内化学习动机的效果更好(叁)学习动机的内化降低了表层学习策略的运用水平(四)学习动机的内化并没有显着地提高语文学业成绩五、讨论与分析进一步讨论与分析运用动机设计模式内化学习动机的效果,对实验本身进行反思,并提出本次研究所得到的启示。
郑丽媛[2]2005年在《基于ARCS动机设计模式的小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策略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美国弗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凯勒提出的ARCS 动机设计模式,将动机作为学习的核心因素,主张以学习动机的激发与保持为线索进行教学设计。本研究从教学实际出发,针对当前教学实践中普遍使用的讲授型多媒体课堂教学环境,将ARCS 动机设计模式融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之中,旨在提出一套能够有效指导教学实践的多媒体教学策略体系。本研究对ARCS 动机设计模式进行了深入剖析,结合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围绕注意(Attention)、切身性(Relevance)、自信(Confidence)和满足感(Satisfaction)四个因素从资源设计和课堂教学组织两个角度进行了多媒体教学策略设计。多媒体教学策略的实施在河北省沧州市实验小学进行,通过为期叁个月的实验研究,对所设计的多媒体教学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张卓苗[3]2015年在《基于心流理论的小学生学习类移动应用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基于移动平台的儿童教育软件产品不断涌现,移动数字化学习成为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小学生学习类移动应用作为辅助学习的重要媒介而备受关注。但是由于用户定位不清晰、同质化现象严重、内容与功能臃肿繁杂等问题,大大地降低了产品的用户满意度和用户黏度。因此如何提升小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内在动机,提升小学生学习类移动应用的用户黏度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心流作为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显着影响用户行为动机,满足用户情感需求,提升用户互动体验,增强产品用户黏度,因此将心流理论引入小学生学习类移动应用的设计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首先对小学生学习属性、小学生学习类移动应用和心流理论进行了阐述,初步分析了叁者的关系,构建了小学生学习类移动应用心流雏形,确定了后期调研的基本方向和范畴。其次,笔者通过层层深入的调研过程,对小学生的用户特征和学习类移动应用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其中移动学习的互动体验特征是研究的重点。再次,在心流的PAT模型和用户体验五要素模型的指导下,对互动体验特征进行了多维度地分析,对心流体验要素进行了提取,总结了心流在小学生学习类移动应用各阶段的表现。然后,基于心流理论系统地总结了小学生学习类移动应用的设计理念和原则,提出了小学生学习类移动应用在不同阶段激发心流的设计策略,并构建了小学生学习移动应用心流模型。最后,基于以上模型,笔者以一、二年级小学生数学“加减乘除基本运算”这一知识点展开了实践设计,并对其心流体验的设计因素进行了剖析,达到了理论指导设计,设计验证理论的目的。
孙小伟[4]2011年在《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习跆拳道的动机研究》文中提出跆拳道在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我国,但是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90年代,1992年10月,中国跆拳道协会筹备小组在北京成立,标志着中国跆拳道运动已从民间行为走向有组织、有计划地纳入到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的行列。从此,跆拳道作为一项新兴体育运动,便开始风靡我国各个城市,尤其是发达城市,像上海,北京等地。在这项时尚的新兴项目的学习者中,中小学生占了大部分,为什么中小学生如此青睐跆拳道运动?他们学习跆拳道的动机是什么?这种学习热情如何持续或者说能持续多久?本研究采用《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习跆拳道动机的调查研究问卷》,对上海市部分区县体校及近30家体育健身俱乐部、道馆及业余班的中小学生跆拳道的参加者592名进行调研,得出结论,为上海市跆拳道俱乐部、各类跆拳道馆体校以及更好的组织管理,广泛深入开展跆拳道活动具有借鉴意义。得出以下结论:1、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习跆拳道的动机主要是“感兴趣”、“好奇”、“强身健体”、“自卫防身”、“时尚流行”、“晋升级别”。2、在学习跆拳道的内部动机方面,男生和女生无显着性差异,但是男生内部动机得分整体大于女生的内部动机得分;在学习跆拳道的外部动机方面,男生和女生有显着性差异;在学习跆拳道无动机方面,男生和女生有显着性差异。3、小学男生在内部动机的“了解刺激”和“取得成就”、“了解刺激”和“体验刺激”因子存在显着性差异,在外部动机的“外在调节”和“摄入调节”与“外在调节”和“认同调节”因子存在显着性差异;4、小学女生在内部动机的“了解刺激”和“取得成就”、“体验刺激”和“取得成就”、“取得成就”和“了解刺激”因子有显着性差异;外部动机的“外在调节”和“认同调节”因子有显着性差异;5、初中男生在内部动机叁类因子均有显着性差异;外部动机的“外在调节”和“摄入调节”、“外在调节”和“认同调节”因子有显着性差异;6、初中女生内部动机“了解刺激”和“体验刺激”因子存在显着性差异;外部动机“外在调节”和“内在调节”因子有显着性差异;7、高中男生内部动机“了解刺激”和“取得成就”、“体验刺激”和“取得成就”、“取得成就”和“了解刺激”因子有显着性差异;外部动机“外在调节”和“摄入调节”、“外在调节”和“认同调节”因子存在显着性差异;8、高中女生内部动机“了解刺激”和“取得成就”、“取得成就”和“了解刺激”因子有显着性差异;外部动机“外在调节”和“摄入调节”因子有显着性差异;9、中小学男生学习跆拳道的动机由强到弱为:高中>初中>中低小>高小;中小学女生学习跆拳道的动机由强到弱为:中低小>高中>初中>高小。10、总的来看,小学、初中、高中男女生在“了解刺激”和“体验刺激”上都有显着性差异,他们的SD由大到小为:初中男生>高中男生>高中女生>初中女生>小学女生>小学男生,表明初中男生差异最大,小学男生差异最小。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习潜能开发研究"课题组[5]2004年在《关于学会学习(2000.1~2004.11)》文中研究表明一、学会学习的涵义 “学会学习”可以分叁个层次来定义。第一层次是狭义的学会学习。仅指学生掌握运用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的过程。第二层次是指学生在教师或他人的指导下,在开放的环境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培养兴趣和学习意志力,自主、自觉地调控学习情绪和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及学习技术。使学习不再仅仅是储存知识、形成某种技能的过程,而更重视身心发展与
徐赐成[6]2015年在《中学生历史意识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历史教育是在历史知识的学习、生产和传播过程中,通过沟通个人与社会、历史与现实,从而完善人格修养、涵养人文素养、培育公民能力,进而服务人生发展和促进社会健康的学习实践活动。历史意识是关于主体与过去、现实与未来之间关系的集合及其价值判断和方法确认,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历史意识,历史学习的本质在于建构科学的历史意识。国际历史教学界在最近四十余年里,始终把历史意识研究作为现代历史教育、教学的核心课题。历史意识与历史教育相辅相成,却又深隐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以至于教学难题的解决过程往往忽略它的存在,有教学无教育的历史课堂并未因持久性的争论而改变,原因即在于此。因此,历史学习应该以历史意识建构为中心,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诱导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发生,引导其历史意识建构,促进其历史意识的体认,这是历史教育和历史教学的本质规定性。本文共分七个部分,即绪论、结论各一,以及本论五章。绪论由四部分组成。“选题缘由”聚焦于教科书、历史教学研究和历史课堂教学实践叁个问题纷争点,引出选题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研究回顾”部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为什么历史意识研究得以成立,以及该研究应有的立脚点。“相关概念解析”部分对“历史认识”、“历史理解”与“历史意义”等概念及其关系做了讨论,藉以促进对“历史意识”的理解。“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简要陈述了本研究的基本途径、方法和研究重点。第一章“历史意识及其学习价值”,在梳理“历史意识”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了“历史意识是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认知”的初步结论,并从历史学习的角度,初步解释了“历史意识”的内容和结构,进而明确了“历史意识”的教育功能和学习价值。第二章“以历史意识建构为中心的历史学习”,以教育心理学和学习科学理论为基础,在讨论影响历史学习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学生历史学习动机的价值和运用问题。文章认为学生历史意识的建构是以有质量的历史学习为途径的,而有质量的历史学习应以历史意识建构为目的和追求。第叁章“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发生”,主要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科书”等角度,讨论学生历史意识产生问题。这里主要基于心理学基本知识,立足于历史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讨论历史教学怎样激发、促进和引导学生历史意识的发展。强调学生历史意识建构需要积极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从而促进和提升其活动质量和水平。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重点探讨以历史意识建构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科学流程、方法策略和主要误区。第四章“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建构”,从历史学科课程论、知识论、方法论叁方面讨论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建构问题。“历史知识与历史意识的建构”根据知识分类法,具体说明不同知识类型与历史意识存在怎样的建构可能;“历史理解与历史意识建构”基于以理解为中心的学科教学理念,认为沟通与理解是建构历史意识的一般方法;情感和态度,则是历史意识建构的重要途径和价值体现。第五章“中学生历史意识的体认”,旨在通过教学现场所呈现的实例,透析历史教学的显性和隐性问题。显性问题即常规性、习惯性抑或是典型性、普遍性的教学问题,本研究主要通过课例分析,从教学互动、问题解决、史料解读等问题中分析历史意识培养的现状,并辨析其间的关系,以便找准学生能否建构历史意识的事实性依据。隐性问题则是被忽略、被隐瞒抑或是看不清、抓不住的问题,诸如情感、态度、信仰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历史意识的发生、建构,不仅直接相关,往往还更为真实、持久。这些问题的解决及其教学实践,需要研究者、实施者和管理者的共同回应,并统一于历史意识的培养和建构过程中。“结论”是对本文的总结。着眼于对有智慧的历史教学的认识,把建构历史意识视为历史教学的核心动力,强调历史意识建构是一个自主、积极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历史智慧的生成和积极自我建构的过程。有效历史教学的本质是有助于学生的历史意识建构的学习过程。本研究力求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再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解决问题。希望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杜长宏[7]2016年在《基于ARCS动机设计模式的小学生武术学习动机研究》文中指出儿童和青少年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承担着传承、弘扬武术的使命。近些年国家大力提倡武术进校园,越来越重视青少年儿童的武术教育,但当下的学校武术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学生不爱学、不想学,以至于习武效果差,该问题一直制约着武术在小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在教育教学领域,对动机设计的关注不断呈现着上升的趋势,ARCS动机设计模式是动机设计中较具影响力的理论,该理论由凯勒提出,以注意(Attention)、切身性(Relevance)、自信(Confidence)、满意(Satisfaction)四个要素的英文单词的首字母命名,可以将其过程解释为在激发学生的注意力的基础上,促使学生与所学知识建立某种联系,从适当的任务中建立信心以达到某种满足。作为一套完整的动机设计理论,ARCS动机设计模式在各学科、各群体已广为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动机激发效果,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提高学习动机、提高学业成绩的作用。因此,进行基于ARCS动机设计模式的小学生武术学习动机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上海市明强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13周的武术教学实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以ARCS动机设计模式为基础,初步搭建了以武术教学目标、武术教学内容、武术教学程序共同组成的基于ARCS动机设计模式的闭合循环式武术教学设计,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基于ARCS动机设计模式的武术教学设计对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切身性、自信具有非常显着的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满足感具有显着作用。在提高武术学习动机水平的同时,能够显着提高学生的武术成就水平。此外,相较常规教学方法,基于ARCS动机设计的武术教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3.基于ARCS动机设计模式的武术教学能够显着提高小学男生武术学习动机水平中的注意、切身性、满足感和小学女生武术学习动机水平中的注意、自信。对改善小学男生武术学习动机水平的自信和小学女生武术学习动机水平的切身性、满足感效果不甚理想。此外,基于ARCS动机设计模式的武术教学能够显着提高小学男、女生的武术成就水平。建议:1.基于ARCS动机设计模式的武术教学设计需进行进一步细化,在武术教学内容实现难度与可完成度的合理结合的同时,针对不同武术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策略设计,力求基于ARCS动机设计模式的武术教学设计能够不受教学人员影响,直接应用于武术教学;2.研究样本与实验时间对研究结果产生着重要影响,基于ARCS动机设计模式的武术教学需在研究样本和实验时间方面进行扩充,同时,增加跟踪调查了解基于ARCS动机设计模式的武术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武术学习动机水平和成就水平是否具有长期性的特点。
谢丽[8]2007年在《基于ARCS动机设计模式的网络学习环境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终身学习理论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适当的学习动机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在网络学习环境的整体设计中,未将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作为学习环境设计的核心要素,这是导致学习效率不高,网络学习环境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网络学习环境设计中不容忽视的问题。ARCS动机设计模式将学习动机作为学习的核心因素,主张以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为线索进行教学设计。本着这样的研究目的,笔者提出了“基于ARCS动机设计理论的网络学习环境研究”。本文以遵循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和规律为指导思想,探讨“以学习动机为核心的网络学习过程以及网络学习环境如何为之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持”这一核心问题。笔者借鉴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习动机理论成果、ARCS动机设计理论,并在分析学习的内部机制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学习动机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基于学习动机四要素(注意(Attention)、切身性(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和满足感(Satisfaction))的网络学习过程模式;依据这一模式,提出学习环境从系统支持和动机策略两个纬度对该学习过程提供相应的支持的思想;尝试从理论上构建基于ARCS动机理论的网络学习环境的功能模型和体系结构,从实践的角度探讨该学习环境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进行相应的实验研究,并对试用结果进行评价和反思。
管珏琪[9]2017年在《电子书包环境下中小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教育时代,技术丰富环境下学校教育教学的新实践已成为促进教与学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理解技术丰富环境下的学习者及其学习,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从实践角度出发,学习者如何适应技术丰富环境下的学习以推进应用,如何分析技术应用对学习者发展影响以提供决策数据,成为技术应用的两大关键问题。电子书包作为技术丰富环境的典型代表,整合了移动终端、教育内容和服务平台,其应用实践成为近年来信息化教学实践热点,反映了当前正规教育情境下数字化环境应用的较高形式。以"电子书包环境"为研究情境,探索上述两个问题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学习力是学习活动开展的前提,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并作用;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习者的学习力带来了变化、提出了时代要求。以"学习力"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切入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本研究在"电子书包环境"这一应用情境下,以中小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力"为研究主题,围绕"什么是数字化学习力"、"如何促进数字化学习力的生成与发展"、"评价/验证数字化学习力的提升"叁方面内容,采用混合方法研究中的探究设计与叁角互证设计,综合文献分析、内容分析(以课堂教学视频、教师反馈文本为对象)、调查研究、统计数据分析等方法,论证了电子书包环境下数字化学习力提出的必要性,明确了数字化学习力的内涵、构成要素与结构,设计了促进数字化学习力发展的环境,并多维验证了电子书包环境下数字化学习力的提升,即不断适应学习的过程。论文旨在通过电子书包环境下数字化学习力的研究来探索正规教育情境下技术丰富环境中的学习及学习力问题。全文除绪论外共包括五章:第一章,就电子书包环境下数字化学习力提出的必要性展开论证。在分析电子书包环境构成及教学功能基础上,从学习生态视角分析电子书包环境引起的教与学生态系统的变化,及对学生发出的挑战;从认知发展理论分析学生适应电子书包环境下学习所需发展的认知结构和经验;从应对未来数字化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出发分析当前学校教育体系需要为学生适应数字时代的能力结构提供的连接。第二章与第叁章,就数字化学习力是什么开展了包括内涵探讨、构成要素分析与结构分析的体系化研究。在明确数字化学习力内涵与定位的基础上,基于文献分析与理论映射形成分析思路,通过电子书包环境下学习活动分析、教师调研分析、数字化学习力调查问卷的预试及数据统计分析,确定数字化学习力的构成要素包括:数字化学习内驱力、技术驾驭力、信息加工力、学习关系协调力、自我管理力、学习反思力与学习创新力,并构建了数字化学习力结构模型。第四章,就数字化学习力的生成与发展开展了理论解析、环境分析及设计的逐步微观化研究。首先,从实践生成论视角和电子书包项目应用深化过程分析数字化学习力的生成机制与发展空间。其次,在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通过多维给养分析,结构化描述数字化学习力生成与发展环境。基于上述两方面,源于数字化学习力发展困顿的实践归因,将投入型学习作为数字化学习力"自上而下"的发展路径并展开具体的设计。第五章,就数字化学习力的提升展开多维验证,旨在为电子书包应用推进提供决策数据、为电子书包环境下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的活动设计提供参考。以M电子书包项目为研究平台,通过探索性分析、FIAS分析呈现电子书包作用下的课堂为数字化学习力发展提供的空间;验证环境的同时,分析电子书包环境对学生数字化学习力的影响。主要运用调查问卷获取学生数字化学习力数据,分析发现:应用形成阶段电子书包环境下的学习能促进学生数字化学习内驱力、技术驾驭力、信息加工力的提升,为电子书包与学习活动的深度整合提供基础;应用推进阶段电子书包环境下的投入型学习活动可促进学生学习关系协调力、自我管理力、学习反思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投入型学习设计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蔡端伟[10]2016年在《教练员领导行为、激励氛围对运动员动机内化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团体运动项目中教练员领导力提升和团队效能转化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热点,所涉及的叁大核心问题是,第一,教练员通过何种激励氛围创造,才能形成正向激励,促进其执教行为与运动员动机内化过程相融合,个体需求发展与团队激励目标的兼容;第二,教练员的领导行为通过何种传导机制影响运动员动机内化的形成和自我行为选择。第叁,内生和外生的影响因素如何影响运动员的动机内化和自我成就。本研究以2014年全国青少年排球联赛(专业组)为主研究样本,以2014年中国(北方赛区)大学生排球联赛(非专业组)参赛队员为对比样本,实证研究和分析了教练员领导行为、激励氛围与运动员动机内化影响机理。在整合领导理论、成就目标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和动机层次模型的基础上,构建教练激励模型、运动员动机形成理论解释框架,探寻教练员领导行为对运动员动机内化的影响路径。研究结果对于激发运动员参与动机、提升教练员领导效能具有理论和现实价值。本研究采用了理论整合,分层实证的研究范式,根据教练员领导行为到运动员动机内化传导路径分别进行理论假设与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教练领导行为通过激励氛围影响运动员的动机内化。理论整合发现,教练员的领导行为正向影响其激励氛围的创建,而运动员对于激励氛围的感知、解读、转译,不仅影响教练员领导行为的效能,也影响运动员动机内化。运动员对教练领导行为的感知通过激励氛围的解读进而影响运动员动机内化。激励氛围在教练员执教行为与运动员心理感知、情感和行为选择中处于中介地位,并且这种影响在团体项目中更为突出。运动员对于教练员领导行为的感知质量决定着动机内化的方向与进程。(2)教练员掌握型激励氛围在教练员领导行为和运动员基本心理需求之间具有中介作用。研究发现,运动员动机内化过程中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通过对感知教练员掌握激励氛围而成。而教练员掌握激励氛围的子维度对基本心理需求满足触发作用的感知机理存在差异。其中,努力与进步在教练员领导行为和基本心理需求的自主性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合作学习在教练员领导行为中的训练指导、民主行为与正面反馈和运动员基本心理需求中的胜任力和归属感之间发挥中介作用;角色认同在教练员领导行为中的训练指导、正面反馈与社会支持和运动员基本心理需求中胜任力和归属感之间发挥中介作用。运动员对于激励氛围的感知偏差会直接影响运动员的对教练员领导行为的认可、接受和行为转化。(3)基本心理需求对教练员激励氛围和运动员自我决定动机具有中介影响效用。研究发现,不同激励氛围对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程度与方向各不相同。基本心理需求对教练员激励氛围和自我决定动机中介过程中,胜任力和归属感具有显着的中介效应。其中胜任力正向显着中介合作学习、角色认同和队内竞争,负向显着中介厚此薄彼和错误惩罚;归属感正向显着中介掌握激励氛围叁个维度和队内竞争,负向显着中介错误惩罚。与西方自主感和胜任力与自我决定动机之间具有正向预测不同,本研究发现,在中国球员中,归属感排在第一位,胜任力排在第二位,而自主感影响效用有限。其中的原因除了文化差异,还存在着项目差异和自主和控制的差异。(4)运动员不同目标导向对激励氛围感知会表现出不同的解读结果。本文研究了运动员目标导向对激励氛围感知影响关系及目标导向对归属感中介变量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运动员的自我和任务两种目标导向存在着相关关系,而非正交关系,运动员自我目标导向时,可以同时具备两种目标倾向,而非需求强化一种目标倾向的同时压制或削弱另一种目标倾向。不同目标导向对激励氛围感知表现出不同的结果,任务目标导向与掌握型激励氛围高度相关,而其自我目标导向与表现型激励氛围高度相关;运动员具有高任务目标导向对教练员掌握激励氛围的感知和解读更为敏锐。而在表现型激励氛围方面,当运动员处于高任务目标导向时,其自我目标导向的高低则影响表现型激励氛围的理解和感知。当运动员任务目标导向较低时对于归属感中介变量的调节效应显着。(5)本研究通过对非专业组和专业组的配比样本分析,探求不同教练员领导行为的横向效应和纵向效应。研究发现,专业组(青年队)与非专业队(大学生)相比,教练领导的作用更突出,教练的支持行为表现较弱,群体凝聚力的作用比较明显,教练激励氛围的塑造作用更为突出,说明专业组更注重教练员的教练员领导行为和群体凝聚力的打造;在教练的激励氛围作用下,专业组和非专业组的队员均倾向于自我导向的影响,即运动员的动机内化更乐于接受社会比较和自我认同;在不同模型中均表现出,非专业组更易于接受教练支持行为,专业组更愿意拥有高凝聚力的队员群体凝聚力。在非专业组的领导中,运动员对教练员领导行为有一定的抵触,但是乐于接受各种动机调节手段,如果激励氛围做得更好,任务型导向可以帮助队员产生较强的动机内化,甚至优于自我导向的作用。本研究建构了从微观到中观,从个体到团队研究通道,也揭示了从教练员行为选择、激励氛围感知,运动员动机内化到自我成就转换过程,研究结果对于促进教练员有效领导和团队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 运用动机设计模式内化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初步研究[D]. 马晓虹. 湖南师范大学. 2001
[2]. 基于ARCS动机设计模式的小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策略设计[D]. 郑丽媛. 河北大学. 2005
[3]. 基于心流理论的小学生学习类移动应用设计研究[D]. 张卓苗. 江南大学. 2015
[4]. 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习跆拳道的动机研究[D]. 孙小伟.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5]. 关于学会学习(2000.1~2004.11)[J].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习潜能开发研究"课题组. 上海教育科研. 2004
[6]. 中学生历史意识建构研究[D]. 徐赐成. 陕西师范大学. 2015
[7]. 基于ARCS动机设计模式的小学生武术学习动机研究[D]. 杜长宏. 上海体育学院. 2016
[8]. 基于ARCS动机设计模式的网络学习环境研究[D]. 谢丽.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9]. 电子书包环境下中小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力研究[D]. 管珏琪. 华东师范大学. 2017
[10]. 教练员领导行为、激励氛围对运动员动机内化影响研究[D]. 蔡端伟. 上海体育学院. 2016
标签:初等教育论文; 学习动机论文; 学习力论文; 动机理论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激励模式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武术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