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成品论文,实证论文,中国论文,竞争力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03)06-0016-(06)
一、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量的扩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品出口增长迅猛。1980~2002年,中国出口总额由181.2亿美元增长到3255.1亿美元,23年中增长了近17倍。同期,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由90.1亿美元增长到2970.8亿美元,增长了约32倍。尽管受国内经济增长周期和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中国工业品出口出现了一些波动,但总体上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1980~2002年,有16年完成了两位数的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8.5%。
工业品出口规模持续扩大是在中国加快工业化和对外开放、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大背景下实现的。一方面,工业品出口增长是国内制造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的结果;另一方面,工业品出口也带动了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和竞争力的提高,二者逐步形成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对外贸易总体依存度已由1980年的12.6%上升到2002年的50.1%,工业品出口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度也由1980年的2.6%提高到2001年的20.8%,出口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和制造业增长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表1 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与工业品出口对工业增长折贡献度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外经贸部官方网站有关数据整理计算。
随着工业品出口高速增长,中国在世界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不断增强。1980年,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在世界出口总额所占比重仅为0.8%,2001年这一比重增至5.3%,在世界制成品出口大国排名中的位次跃居第4位。1990(2001年间,中国制成品出口年均增长率为16.41%,高出同期世界平均水平10.54个百分点,成为这一时期世界制成品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逐步确立了中国工业品制造和出口大国的新形象(见表2)。
表2 中国在世界制成品出口中地位的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WTO:《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2002)计算。
二、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的变动与优化
(一)出口商品结构
在国内制造业规模扩张和结构调整的带动下,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有了明显改善。工业制成品出口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大幅度提高,由1980年的49.7%上升到了2002年的91.2%,大大超出了目前约75%的世界平均水平。其中,机电产品出口额由1985年的16.8亿美元提高到2002年的1570.7亿美元,在中国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6.1%上升到48.2%,已经成为中国出口额最大的产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和“科技兴贸”战略的共同推动下,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1993~2002年,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由46.8亿美元增长到828.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6.2%上升到25.4%,高技术产品出口的迅速增长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与升级(见表3)。
表3 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量及其在出口总额所占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相关年份、外经贸部官方网站资料整理计算。
(二)贸易方式结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贸易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加工贸易获得了较快发展。1995年,加工贸易出口额首次超过了一般贸易,在当年出口总额中占到了52.5%的份额,1999年,这一比例又进一步提高到56.9%,2002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虽略有下降,但仍达到了55.3%。
近年来,随着为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出口的国内配套能力不断增强,中国加工贸易效益有所改善,2002年,加工贸易的增值比达到了147%,比1994年上升了27个百分点(见表4)。加工贸易不仅带动了中国加工工业的全面发展,而且扩大了中国制成品的国际市场份额,拓展了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渠道和方式,并为加工贸易发达的沿海地区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表4 中国加工贸易增值比的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年鉴》相关年份、外经贸部官方网站。
(三)出口主体结构。
随着中国引资规模扩大,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在全国出口中的地位迅速提高。2002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已从1990年的120.5亿美元增长到1699.4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6.8%上升到52.2%。与内资企业相比,外商投资企业具有较强的出口倾向。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其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0.5%,而内资企业这一比值仅为16.1%。同时,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商品结构明显优于内资企业,为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做出了突出贡献。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机电产品出口占其出口额的比重为56.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2.2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也由1992年的31.2%上升到2000年的63.4%。
(四)出口市场结构。
长期以来,中国工业品出口市场相对比较集中。1997年,美国、日本、欧盟、中国香港四大传统市场占中国的出口市场份额分别为17.9%、14.4%、13.2%和23.7%,2002年,出口市场结构总体变化不大,四大市场的出口份额为21.5%、14.9%、14.8%和18.0%。从图1中还可以看出,2002年中国前10位的出口市场在当年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高达87.0%。中国出口市场结构的这一特征是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国际分工格局和地缘政治经济关系等因素共同决定的。这种市场结构虽然有助于中国与世界上的主要发达经济体保持稳定的经贸关系、形成更紧密的分工体系,但过于依赖这些出口市场不仅使中国工业品容易成为各种贸易壁垒制裁的对象,而且会削弱中国工业品出口应对国际市场变化和抵御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出口竞争力的提升
进出口规模扩大和结构优化共同促进了中国工业品出口竞争力的提高。中国工业品出口竞争力提高表现在多个方面,也可用多项指标来衡量,本文选取贸易竞争指数、工业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产业内贸易指数和出口价格变动指数4项指标对中国工业品出口竞争力进行分析。
图1 2002年中国前10位的出口市场分布
资料来源:外经贸部官方网站
(一)贸易竞争指数
表5 中国工业品贸易竞争指数(净出口指数)的变化
注:贸易竞争指数的计算用公式表示为:NXij=(Eij-Lij)/(Eij+Iij)。式中,NXij为贸易竞争指数;Eij指i国j类产品的出口额,ij为i国j产品的进口总额。贸易竞争指数的取值在[-1,1]之间。数值越大意味着该国此类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越强。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0、2002)。
表5对中国12类主要工业品贸易竞争指数(净出口指数)进行了计算。其中,1995年中国主要工业品的贸易竞争指数有4类为正,表明这4类产品中国为净出口国,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分别是序号为1的食品饮料烟草、序号为4的皮革及其制品、序号为7的纺织原料及其制品和序号为8的鞋帽伞羽绒及其制品。到1999年,贸易竞争指数大于0的产品上升到了6类,增加了序号为10的车辆及交通运输设备和序号为12的仪器仪表及其零附件。2001年,贸易竞争指数大于0的产品与1995年相同,有4类。另外,与1995年相比,1999年12类工业品中,贸易竞争指数有7类有上升,5类下降,2001年这一指数则有8类上升,4类下降。与1995年相比,中国除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竞争力外,机电产品的竞争力也有所提高。
(二)工业品国际市场占有率
对中国部分出口工业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的计算结果显示,纺织、服装等传统出口产品仍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家用汽车、办公设备等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但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变动趋势来看,1995~2001年,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竞争力变化不大,办公设备及电子产品的竞争力则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见表6)。
表6 部分工业品国际市场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注:A国i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A国i类产品的出口额/世界i类产品出口总额。
资料来源:根据WTO:《Internaional Trade Statistics》(2002)计算。
(三)产业内贸易指数
作为国际分工深化和国际竞争格局变化的结果,产业内贸易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方式及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出口结构的优化,中国工业品的产业内贸易规模逐步扩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主要工业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见表7)。这表明中国制造业的产品价值链延长,参与国际分工的环节增多,产业的规模效应已经或正在形成,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
表7 中国主要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年份计算。
(四)出口价格变动指数
出口产品的质量水平可以体现在出口价格的变化上。一般而言,某种产品出口价格上升意味着该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改善,反之,则可认定该产品的质量水平下降。通过对部分工业品出口价格变动指数的计算发现,以1995年的出口价格为基期(1995年的出口价格指数为1),本文考察的42种出口产品中,1995~2002年都有数据的产品为25种。这25种产品中,到1998年价格上升的产品有10种,价格持平的有1种,有14种产品的出口价格下降。到2002年,出口价格上升的产品有8种,下降的有17种。另有17种产品在1998(2002年有数据。这些产品中价格上升的有种6,价格持平的有1种,下降的有10种(见表8)。因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995~2002年中国主要工业品的出口价格水平呈下降趋势。一方面,这说明迄今为止,价格竞争仍是中国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竞争手段,中国制造业特别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仍集中表现在价格优势上;另一方面,也集中反映了中国出口工业品的总体质量不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无序竞争等一系列问题。
表8 主要出口工业品的价格变动指数(1995年)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年份。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工业化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主要制成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生产管理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化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中国拥有的丰富低成本劳动力资源为中国制成品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确立了长期的比较优势。凭借这些条件和优势,在21世纪中国完全有可能成为全球制造业的生产和出口中心。尽管中国工业品出口规模、结构和竞争力都有了显著提高和改善,但总体来看,中国工业品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还很小,出口效益较低,出口产业的整体素质并不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工业品出口不仅要受到国内制造业发展水平和外贸体制的制约,而且还需要遭遇更多的外部压力和障碍。
加入WT0后,中国扩大工业品出口要有新思路,在WT0框架下进行有效的制度创新。
(一)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全面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今后,中国工业品出口增长需要建立在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之上。一方面,要加大基础科学的研发投入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和科研结构参与应用技术的开发,特别是在现有生产条件下的产品创新和工艺改造,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水平。从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在高技术领域竞争与合作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高技术产业争夺的重点在于技术标准的控制。掌握了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权就意味着控制了行业的技术发展方向。这恰恰是中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差距最大之处。为此,中国应加快统一的、与国际接轨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积极参与涉及行业技术标准制定和修改的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积累经验,为争取技术标准制定的主动权创造条件。
(二)全面、建设性地参与WTO各项活动,为工业品出口营造更有利的外部环境
加入WTO以来,中国相关机构加快了政策法规的清理、修改和制定工作,并按照《入世议定书》的规定,开始着手执行关税下调和市场开放的各项承诺。到目前为止,这些工作进展基本顺利,不仅完善了中国外贸运行的法律环境,大大提高了政策透明度,为全面兑现中国入世承诺创造了良好条件,而且打消了国际上对中国加入WTO应对能力的种种疑虑。随着中国贸易地位的提高,中国今后应在多边贸易协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近期内,中国首先要做好参与WTO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各项准备工作。相关部门应对新一轮贸易谈判的主要议题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明确中国的谈判方针,从而在日后的谈判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为中国工业品出口争取更有利的外部环境。
(三)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拓展工业品出口渠道
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的框架协议》,标志着中国一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以20%的速度递增,2002年,东盟已经成为中国的第5大出口市场。但由于彼此之间的竞争性较强,对东盟出口在中国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较低,约为8%。与东盟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无疑将把东亚地区的经贸合作推向了一个新水平。根据该协议,中国与东盟将下调6000多种产品的关税,并逐步建立起覆盖17亿消费者的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这必将为中国制造业创造更多的出口机会。除了“10+1”的模式外,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还存在多种方式,如正在酝酿的“10+3”模式以及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合作。当然,东亚地区的一体化进程仍有不少障碍,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和出口规模的扩大,中国与东盟在纺织、成衣、电子器件、家电等行业的竞争加剧,使东盟部分国家和地区对区域合作顾虑重重。为此,我们应采取稳健的外交和经贸政策,实行有别与其他区域一体化组织的、渐进、叠加的模式,不断积累经验,化解矛盾,稳步推进合作进程,实现地区资源的整合。积极开展本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同时,加强对拉美、中东、东欧、非洲等地区市场的开拓力度,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出口市场格局。
(四)建立完善对外投资的政策法规体系,鼓励国内企业开展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
到出口市场投资设厂是绕过贸易壁垒、降低出口成本的有效手段。随着中国企业自身实力的增强和国际竞争加剧,国内企业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条件不断成熟,这方面的要求也更加迫切。但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目前的对外投资法规还很不完善,缺乏相对独立性,仍带有较浓厚的计划色彩,而且在这些政策法规的实施过程中还普遍存在着多头审批、优惠政策落实困难、缺乏有效监管和信息咨询服务等一系列问题,无法适应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要求。为此,中国有关部门营加快对外投资的立法进程,提供积极有效的信息、培训、宣传等服务,减少资本对外流动的政策障碍,为国内企业“走出去”铺平道路,以此带动中国工业品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