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历史意义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历史意义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历史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意义论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根本的客观实际出发。这是我们确定改革开放方针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步骤的坚实的出发点,是我们得以避免超越历史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的理论依据。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只有从回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的整个发展过程,才能获得较全面的认识。本文就想尝试作这样一次理论探索。

一、怎样看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

说到社会主义,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马、恩的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些著作,比较集中地阐述了他们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恩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将包含两个阶段。从资本主义社会母胎里刚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其第一阶段,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一阶段的社会,“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1], 而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二阶段,才将是充分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马、恩设想,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主要是:(1)在所有制关系上, 将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公有制或称全社会所有制;(2 )在经济运行的调节上,认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将由于全社会所有制的形成而退出历史舞台,社会中心将以劳动时间为杠杆对社会资源进行有计划的调节;(3 )在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上,将实行体现资产阶级平等权利的按劳分配原则。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旧社会分工将会消失,劳动将不仅仅是谋生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物质财富将随着生产力增长而充分涌流,“只在有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2]

现在,在学习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时候,有人认为,马、恩关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那些特征,不论在我国或其它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成为现实,都没有经受得住实践的检验,因此,马、恩的科学社会主义也不是很科学的,其实也是一种空想社会主义,至少带有空想的成份。

这种观点对不对呢?我认为是不对的。

人们之所以把马、恩之前的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社会主义学说称做空想社会主义,而把马、恩的社会主义学说称做科学社会主义,主要不在于对未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设想。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设想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也要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并按劳动能力为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分配,这些观点同马、恩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设想有基本的共同点。但是,他们是从道德标准出发来否定资本主义制度,并依据主观愿望、幻想通过宣传,感化资产阶级来实现社会主义,这种与虎谋皮的社会主义学说因而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马、恩不是从好或坏的道德标准出发,而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客观存在着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发展趋势出发,论证了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必然性,并以他们的剩余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学说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必然性,并以他们的剩余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学说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不仅孕育了自己的对立面,而且发展和锻炼了自己的掘墓人。在马、恩这里,社会主义已不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是一种客观的必然。所以他们的学说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欧洲和亚洲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正是在马、恩的理论指导下实现的。马、恩的社会主义学说已被亿万人民的社会主义实践所证实。

我们说马、恩的社会主义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是就他们所提出的社会主义目标的客观性和实现社会主义途径的现实性来说的。至于马、恩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调节机制和分配原则的论述,那只是一种科学设想,是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本来已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国家为前提的。如果符合这一前提条件,马、恩的设想完全是符合逻辑的。但是,在现实历史进程中,现在还没有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十月革命以来80年间在欧洲和亚洲出现的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都不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国家。这些国家怎样以马、恩的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必须从自己国家的具体实际出发的。

二、怎样看待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十月革命使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存在了74年。在这74年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消灭了各种剥削制度、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曾受到全世界被剥削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热情赞美和衷心向往。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击败纳粹德国及其法西斯同盟国的彪炳功勋,受到全世界人民的赞扬,大大增强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以致在二次大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受苏联榜样的激励和在苏联的支持下,亚洲和欧洲的一系列国家也迈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而在西方国家里,特别是在法国、意大利这些西欧国家,共产党的群众支持率急速膨胀,曾一度上升为这些国家里的第一大党。苏联,作为第一个把人造卫星送上太空的、幅员广大、资源丰富、科技先进、在全世界有广泛影响的社会主义国家,曾被公认为与美国并列的超级大国。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过80年代末90年代初短短的几年动荡,在1991年下半年竟然在一夜之间解体,解散了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执政的共产党自动交出了政权,选择了一个私有制市场经济的道路,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象前苏联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突然崩溃,决非任何单一因素所造成,而是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并不想就这个问题展开全面的分析。但我认为,在促成前苏联瓦解的众多因素之中,关键性的因素之一,是从斯大林开始的苏联领导人始终没有找准自己国家的历史定位,以致从超越历史阶段的错误观念出发,作出超越历史阶段的错误决策,铸成难以挽救的历史性错误。

十月革命前的俄罗斯,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是一个较落后的国家。十月革命前俄国工业产值最高的年份是一次大战前的1913年。这一年俄国的工业总产值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只相当于美国的1/13 ,英国的4/10和法国的6/10。俄国农村在1861年才摆脱农奴制。十月革命前,农村中是汪洋大海般的小农经济。同当时的美国、英国、法国等相比,俄国最多只能说是一个资本主义中等发展程度的国家,决不是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那么,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俄国是不是就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了呢?列宁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清醒的。他在1918年写的一本书中指出,并在1920年的《论粮食税》一文中重申,当时苏维埃俄罗斯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存在着如下5种成份:(1)自给自足的农民自然经济,(2)农民的小商品生产,(3)私人资本主义,(4 )国家资本主义,(5)社会主义。在以上5种经济成分中,占优势的是小商品经济。所以列宁说:“‘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这个名称是表明苏维埃政权有决心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而决不是表明现在的经济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3] 列宁曾把当时的苏俄定为一个“小农国家”,即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是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亦即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说的“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所不同的是,在马克思的公式中,过渡的一端是充分成熟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另一端是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个革命转变时期是较短促的,上升为统治的无产阶级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剥夺剥夺者”,把资本主义私有财产转变为全社会的公有财产,过渡时期就结束了,而在列宁的公式中,过渡的一端是一个小农国家,另一端是其劳动生产率应该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以,过渡时期必然是相当长的。

由于历史定位准确,采取的相应的政策(新经济政策)正确,所以苏联的经济迅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但列宁在新经济政策实行四年后就去世了。接班的斯大林在工业化取得了初步成就和采用行政强制手段实现了农业集体化后,就在1936年中止了列宁开创的新经济政策,宣布苏联的过渡时期已经结束,社会主义已经建成。后继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在苏联经济还大大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的美国的条件下[4], 竟宣布苏联已经“进入”甚至“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要向着“全面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时期”迈进了。

对苏联所处历史阶段的超前错误定位,必然导致超阶段错误的决策,从而阻碍苏联经济发展的速度。苏联工业生产年均增长速度,1948—1960年为13.4%,1960—1970年降为8.6%,进入70年代后继续下降,1971—1972年为6.3%[5],80年代则逐渐降到接近停滞的程度。 由于经济增长速度减慢,更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政策,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严重滞后,人民生活提高很慢,社会主义优越性难以显示。而这一切,又被别有用心的人用来作为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的借口。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大搞所谓“公开性”和“透明度”,抹黑斯大林,抹黑苏联共产党,抹黑苏联历史,为向资本主义转变制造舆论,使苏联在1991年终于抛弃了社会主义制度,全面转向资本主义制度。

从前苏联74年的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和教训来看,历史定位准确与否,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定位准确,有踏实的决策的出发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就能顺利发展。定位不正确,特别是定位超越历史阶段,决策也就难以避免“左”的超越阶段的错误,就会带来极其严重的亡党亡社会主义的惨痛后果。

三、怎样看待我国建国后的前30年历史经验?

历史定位的重要性,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中也可以看得明白。建国前夕毛主席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把人民民主革命胜利后的中国社会定性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认定新民主主义经济的5 种主要经济成分是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指出“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这是一切工作的重点所在”,其它方面的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6]。由于历史定位正确, 据此制定的战略任务正确,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节节胜利前进。1950—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4.8%,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1%,短短3年时间,就把8年抗日战争和4 年国内革命战争的创伤治好了。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5%,在这期间, 建立了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职工年平均工资提高了42.8%,全国农民的收入增长了27.9%。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但是,就在这一节节胜利的过程中,可能是由于革命和建设的进展超乎意料的顺利,或由于某种目前还难于明白的原因,毛主席开始逐渐离开他自己原来的正确判断。1953年批判刘少奇等人提出的“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7],就是一个明显的开端。 中国的革命要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的社会将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本来是他自己提出来的,是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但新中国成立后,他不仅自己再也不提新民主主义社会,反而批判别人提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本来是历史唯物主义两个不可分割的观点。但在建国后毛主席的革命实践中,不断革命论体现得很充分,革命发展阶段论则难于寻觅。没收官僚资产、土地改革、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在革命战争胜利发展的过程中彻底完成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这当然是完全正确的。此后,他又不停顿地在农村搞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在城市搞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1958年提出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然后又是农村四清运动,直到最后发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在这期间,他在思想政治领域里不断地反右。1953年批刘少奇的“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批判薄一波的“公私一律平等”新税制,1955年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批邓子恢的“小脚女人”,1956年批周总理的“反冒进”,1957年反右派,1959年反彭德怀的“右倾机会主义”,1962年提出“阶级斗争为纲”,1964年农村四清运动中要找“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直到1966年发动打倒一切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他总是反右,从不反“左”。而实践证明,在以上所提到的这些事件中,不是别人右了,而是他自己左了。站在左的方位向右看,而又自认为自己是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则当然认为别人都犯了右的错误。

超越历史阶段的“左”的立场和观点,必然导致超越历史阶段的“左”的判断和决策。这也是一种历史定位的错误。基于这样的历史定位,对于新中国所处的历史阶段,否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在4年时间内 ,过急过快地完成了原来预期要15年才能完成的对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早地结束了“过渡时期”,在所有制结构上追求一大二公,甚至把农民的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都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在相互关系和分配关系上,把商品制度、货币交换、按劳分配看成“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要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可能性的估量上,认为可以实现一年把钢铁产量翻一番的“大跃进”的速度,很快就可以超英赶美;在对阶级形势的估量上,把一切与超阶段观点和政策不一致的观点统统斥之为右。他到处找资产阶级,一直找到知识分子队伍中,找到共产党内,找到党中央内部,说什么党内也有无产阶级司令部和资产阶级司令部的对立。超越历史阶段的“左”的观念和政策,使得我国自1958年起,连续近20年在经济上政治上不断地折腾,把我国国民经济拖到了崩溃的边缘。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世界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转折的根本表现,就是小平同志领导全党全民拨乱反正,从超越历史阶段“左”的错误判断,回到实事求是地认定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从这最大的实际出发,提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和政策,在将近20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和基本内涵,这一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这一阶段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的报告中有系统的论述,我和大家一样,现在正在学习,暂时还不想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理论本身说什么。我这里只想谈一点认识,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不仅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巨大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

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到现在已有149年,从1871 年法国无产阶级第一次试图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英勇起义、组织巴黎公社到现在有126年。1917年的十月革命,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从那时到现在,已足足80年。在这期间,在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诞生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然后是东欧剧变,苏联瓦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一个巨大的曲折。从本文前三节的分析可以看出,苏联70多年和新中国建国后前30年,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时,都没有很好地同本国实际结合起来,找准自己的历史定位,因此,尽管由于广大劳动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作出巨大努力,付出了巨大牺牲,也在某些时期在某些领域中创造过震惊世界的业绩,但终究由于错误的历史定位所造成的错误的决策而遭到亲者痛、仇者快的严重挫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国,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指导下,找准了自己的历史定位,从而制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决策,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阻碍和困难,朝着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胜利迈进。

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世界意义,不是说中国是世界社会主义各国的榜样,更不是说应该照搬中国模式,而是说,所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都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自己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象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导下那样找准自己的历史定位,这样才能在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有一个适合自己国情的脚踏实地的起点。

注释: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305—306页。

[3]《论粮食税》,《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490页。

[4][5]据三联书店1974年出版的《世界经济统计简编》中的数字,1971年美国发电总量为17,175亿度,苏联为8,003亿度; 美国汽车产量为1,056万辆,苏联为114万辆;1970年美国GNP总值为9,740亿美元,苏联为4,750亿美元,人均GNP美国为4750美元,苏联为1957美元。

[6]《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7、1429页。

[7]《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81—82页。

标签:;  ;  ;  ;  ;  ;  ;  ;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历史意义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