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国庆[1]2000年在《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成为热点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问题意义重大,从大的方面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从小的方面说,关系到青少年的成长。另一方面,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现状令人堪忧,暴露出来的问题相当严重。重大的意义和糟糕的现状都不能不引起社会各界对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问题的关注。 素质教育的提出,为解决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问题提供了契机。本文以素质教育为背景,以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中心,探讨了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素质的内涵、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当前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以及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对策。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关于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素质。这一部分以概念界定为起点,探讨了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素质的内涵,为全文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第二部分: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主要从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当代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以及当代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现状三个方面,论述了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当前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这一部分重点分析了应试教育与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背离问题,从理论上揭示了应试教育和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对立性。 第四部分: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对策。这一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和重点,它在前面几部分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背景下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对策,主要包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建立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改进时事教育和思想政治课课外活动、研究借鉴西方德育理论和经验以及发掘和利用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德育资源六个方面。 本文的新意在于从理论上揭示了应试教育和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背离,同时也论述了素质教育有利于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回归,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素质教育背景下,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一系列对策。
王喆[2]2012年在《网络文化对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少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其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文化已经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特别是青少年聚集的学校。网络文化中丰富的信息资源、新奇的事物和平等的身份,深深的吸引着青少年,然而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阶段,容易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网络社会自身具有时效性、共享性、交互性和自主性等特点,既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又冲击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研究网络文化对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就成为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课题。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培养进行深入研究,针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现状、存在问题原因和对策进行系统地阐述。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网络文化对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影响研究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网络文化内涵、功能和特征,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特点,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这部分基本理论的概述,为全文进行深入阐述夯实了理论基础。第二章,网络背景下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现状及原因。主要从网络文化的飞速发展、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揭示了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第三章,网络文化背景下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对策研究。这一章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主要提出针对我国网络文化背景下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对策,主要包括:以先进文化引领网络文化发展;坚持德法结合,规范网络管理;打造善于运用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规范青少年网络行为等四个方面。本文的创新主要在于从网络技术角度揭示了传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文化下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并详细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开发我国传统文化资源,利用网络技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并提出一些对策,帮助解决目前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遇到的难题。
张承栋[3]2010年在《关于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文中指出综合国力的关键要素是人才素质。在我国的人才素质培养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它是人才成长的灵魂和决定因素。在新形势下,如何才能有效地对青少年开展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应该注意如下三个问题:其一,弄清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特点;其二,要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其三,要解决好制约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几个关键因素。
马昌富[4]2005年在《班主任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思考》文中认为班主任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但是,这一角色的认知和扮演在一定意义上还存在着角色缺位的情况。本文专门对班主任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进行研讨。该论题重在思索班主任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定位、角色缺位及其因果关系的内在必然性,力求从这一必然性中认识并建构一个班主任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的可操作模式,以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首先,在界定思想政治教育、青少年、角色、班主任和班主任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把班主任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具体地定位为引导者、管理者、协调者、心理医生和研究者等五种既相互独立又紧密依存的角色。其次,从角色期望、角色认知和角色扮演三方面对当前班主任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缺位现状进行分析。再次,从班主任、青少年、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去探究班主任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缺位的原因。最后,提出关于班主任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发展道路的设想。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加强班主任自身素质建设;另一方面,提出了实行班主任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专职化制度建构的主张。并从待遇提高、角色管理科学民主化(包括班主任行为制度法规建设、评价机制的科学制定、资格证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的建立)、角色理论学科化、角色培训终身化和角色扮演手段现代化等方面去进行粗浅的探索。
赵云[5]2017年在《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代社会,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不仅关系到青少年自身的成长、思想意识和政治方向,也与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青少年思想素质教育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而青少年时期三观尚未形成,对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引导必不可少。
任立华[6]2007年在《中美大学生素质教育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中美两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比较分析。首先借助对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理论的系统梳理提出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系统观,指出了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五种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信息素质。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美国与中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历史发展、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提炼出两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最后从多个方面对中美大学生素质教育进行了系统地比较分析,寻找出中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不足之处,指出美国大学素质教育对中国的启示。文章最后总结提炼了包括调整与改革原有传统课程体系、加强人文精神的构建、确立个性化的培养目标、突出社会生活的教育功能、突出能力教育、加速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等在内的关于中国大学素质教育的启示。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改进中国大学生素质教育方式与途径,提高大学生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杨燕[7]2005年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观研究》文中认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是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和阶段始终如一地高度重视共和国的教育事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理论与实践上为推进我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本论文侧重于从素质教育的思想道德方面,系统地研究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观形成的历史背景、重要内容异同及其主要特征,从而有利于正确理解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观的内容;有利于正确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观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在实践中正确地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观来指导教育实践。特别是得出的对全面推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几点启示,即坚持与时俱进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显著特征;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搞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宗旨和目标;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关键;全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是搞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核心,对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邓远萍[8]2016年在《人的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文中指出高等教育自我化和终身化的发展趋势,使大学生自我教育逐渐成长为一种显性的、主导的教育形式。从一般的意义上讲,大学生自我教育指的是受教育者的内化环节。实质上,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指作为主体的大学生把自己视为教育对象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一种“我——我”模式的主体合一的个体自我教育。此外,相对于传统教育者——教师的角色而言,在受教育者——大学生之间存在的、无教师直接参与的、以“学生——学生”为体征的教育也属于大学生自我教育。严格的说,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关键在于角色(自我)而不是一个环节或过程。尽管受教者内化过程中也存在自我教育成分,但它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教育。大学生自我教育主要指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教育。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大学生自我教育绝对化,即想当然的把大学生自我教育视为教育对象自己的事情。事实上,大学生自我教育不是不需要教育者的教育,相反却对他者教育提出了更高、更精准的要求,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推进和顺利实现离不开外在的他人教育。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自我教育在个体成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及社会进步等方面日益彰显出它独特的时代价值。但大学生自我教育目前现有的研究视角所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它当代价值的发挥。确切的说,研究视角的选取问题是制约大学生自我教育深入发展的重要瓶颈。然而,从人的现代化视角研究大学生自我教育却具有无比重要的优势。大体而言,人的现代化属于具体的历史范畴,不同的社会性质赋予它不同的意义和内涵。依据我国的国家性质来讲,人的现代化不仅指出人要从不符合时代发展的传统人中提升出来,尤为重要的是,还要从单向度的片面发展的现代人中提升出来,进而使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现代人。但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离不开教育的造就,尤其是现代化教育的塑造和培养。事实证明,大学生自我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作为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人的现代化的棱镜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在人的现代化境遇中审视大学生自我教育,当大学生作为教的一方即教育主体时,大学生需要首先在思想上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理论、毛泽东思想中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武装自己,以此端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方向;当大学生在自我教育中作为自学的一方即教育客体存在时,它需要借助自律理论、自主学习理论及自我发展理论,提高个体内化的速度和效率,从而使自教与自学两个环节紧密的结合起来。当我们弄清楚人的现代化境遇中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理论根基后,我们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施教”的问题,对于此问题的处理,我们遵循人的现代化要求,针对现代化进程中大学生自我教育出现的问题及成因分析,先从理论层面对现有的大学生自我教育体系,如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目标、内容、机制及评估等方面,进行重新建构,有效的解决大学生自我教育“如何教”的理论问题;并从实践层面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实现模式,即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课堂教学实现模式、网络实现模式及社会实践实现模式,进行深入、全面的创新性探索,从而厘清大学生自我教育“如何教”的实践问题。然而,尽管处于具体操作层面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理论架构和实践模型构建而言是一件不证自明的事情。但受具体条件的限制,这时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仅处于“应然”的状态,而非“实然”的境地。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只有在“实然”的境况中,才能保证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运行。这是我们把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作为独立章节进行探讨的重要缘由。因此,我们还需要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思索的基础上,创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而从具体实践的操作层面上深化大学生自我教育“如何教”的问题。总之,只有使大学生自我教育在以上各个环节上巧妙、有效的勾连起来,才能使它在人的现代化棱镜中绽放璀璨的光芒,释放巨大的能量。
李文立[9]2011年在《论新世纪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意义》文中指出一、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现状的要求(一)青少年部分观念意识畸形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西方腐朽思想随着资金、技术、人才等流入我国。这就对处于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的青少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们还不具备明辨是非、区分黑白的能力,无法正确对待竞争,容易形成注重功利、讲求实惠、缺乏理想、过分强调物质利益,出现了"前途前途,有钱即图",
李在军[10]2016年在《当代竞技体育人才思想道德素质研究》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中国已经从竞技体育弱国发展到竞技体育强国。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明确提出"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任务,这一目标彰显了我国体育价值的意识转换,突出了由原来追求体育的外在价值向内涵发展的转变,由注重硬实力建设向软实力塑造的转变。运动员作为竞技体育的主体,今后在国际赛场上将不再是竞赛成绩"硬实力"单一方面的展现,代表体育强国形象更需要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软实力"的支撑。由此,在当代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如何优化竞技体育人才思想道德素质,发挥思想道德素质的功能与作用,提升其综合素质成为当前体育强国"软实力"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主要课题之一。此外,传统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忽视竞技体育人才文化教育、不注重其整体素质发展及单一培养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也成为本研究的直接来源。以2015年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的《中共国家体育总局党组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为例,其中重点强调揭示了"关于弄虚作假,破坏赛风赛纪,违背体育精神问题","关于金牌至上的政绩观扭曲了体育精神的问题"及片面追求运动成绩、金牌数量,疏于对运动员的教育、引导和严格管理,导致少数运动员在赛场上为取得好成绩不择手段,公然违背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甚至铤而走险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等问题。反思如何由追求"金牌至上"回归到体育精神,首先要培养思想道德合格的"人"。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绝不仅仅是技能、战术的训练或取得优异的竞赛成绩就能涵盖的,至少还应包括对竞技体育人才正确思想观念与态度的培育。争取金牌是竞技体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其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主体性,践行奥林匹克精神,引导竞技体育人才对"自强不息、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奋斗精神不懈的追求,使竞技体育人才在尊重人性主体价值基础上实现创先争优的精神。回顾与梳理国内学界对竞技体育人才思想道德素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与成果,为本文的研究开拓了领域、奠定了基础,但学术界对竞技体育人才思想道德素质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问题。如:对竞技体育人才思想道德素质的总体性理论研究仍然有待明晰与深入,包括围绕竞技体育人才思想道德素质的结构、功能与作用等一些前提性问题并没有系统的论述。由此,本文研究力图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竞技体育人才素质的结构与特点,明晰竞技体育人才思想道德素质的功能与作用,通过采取理论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呈现竞技体育人才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危害及作出成因分析,并针对问题与成因提出相关优化对策,为竞技体育人才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参考,以利于促进培养富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竞技体育人才,促进竞技体育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基于以上研究背景与思路,本文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竞技体育人才思想道德素质研究的相关概念。厘清竞技体育、人才、素质、竞技体育人才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的概念、特征、功能以及分类、结构、组成要素等基本理论问题是本文研究的前提。研究认为:(1)竞技体育的功能是为国争光、为本地区争光,尤其在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与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的功能有着本质的区别;(2)在竞技体育人才素质中,生理性素质是竞技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是获得优异成绩的基础,是影响竞技水平最重要、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3)心理性素质是运动员在竞赛中能否发挥出最优"竞技能力"的关键因素,高水平运动员之间的竞争更多的表现为心理素质的比拼,在竞赛决胜时刻,过硬的心理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技术上的缺陷;(4)社会文化性素质是人格形成与完善的基础和主导力量,提高竞技体育人才社会文化性素质不仅可以使其在最佳时效期内达到竞技能力开发的最佳效果,同时增加了竞技体育人才未来的出路,促使其从容地面对今后的就业。第二章,竞技体育人才思想道德素质的功能与作用。研究认为,在竞技体育人才综合素质发展中,生理性素质是物质基础,是能否获得成功的根本保证,而思想道德素质是竞技体育人才发展的灵魂,是其他素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内部动力。竞技体育人才在训练与比赛及日常学习生活中,都在自觉与不自觉地受到思想道德素质的指引与制约。竞技体育人才在成长过程中难免遇到挫折与困难,而坚定的信念与正确的价值观念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内在潜力,并将训练与竞赛始终与国家的前途与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科学合理地解决矛盾与问题,把个人理想实现融入到体育强国建设,使个人梦、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本章在写作过程中结合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最终从导向功能与作用、凝聚功能与作用、育人功能与作用、协调功能与作用四个主要方面对竞技体育人才思想道德素质的功能与作用进行了论述。第三章,竞技体育人才思想道德素质存在问题与成因分析。研究认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绩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中共国家体育总局党组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中关于"弄虚作假""违背体育精神" "金牌至上" "片面追求运动成绩与金牌数量""在赛场上为取得好成绩不择手段"等现象在部分运动员身上也是确实存在的。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归纳梳理出5个主要方面问题:价值取向功利化、个人意识膨胀、存在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法纪观念淡薄、重"技能"轻"人文"培养;并阐述了存在的问题会造成降低竞技体育公信力、阻碍竞技水平提高、对青少年产生不良示范、败坏社会风气、制约体育事业发展等5个方面危害;针对问题研究分析了6个主要方面成因:利益价值观念扭曲、道德失范成本过低、人文精神培养弱化、西方不良思潮与传统文化的影响、激励机制过于单一、竞技法制建设滞后。第四章,优化竞技体育人才思想道德素质的对策。在如何优化竞技体育人才思想道德素质问题上,首先要明确竞技体育价值观,要扭转"体育等于竞技体育""竞技体育等于金牌"的价值导向,要确立当前我国体育发展的价值导向,改变政府竞技体育政绩观以及转变教练员训练理念,其中教练员训练理念的转变是运动员能否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其次要更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观念,要以提高运动员综合素质为主线,以人为本着力提升竞技体育人才"软实力";三要创新竞技体育人才教育方式,突出引导运动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采用问题引导式教育启发运动员学习兴趣,发挥隐性教育的特殊功能,注重人文教育引导运动员对人性的思考;四要构建全面灵活的竞技体育人才激励机制,引导运动员树立正确的公平观,注重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同时要奖罚分明;五要加强竞技体育法制建设,将体育道德上升为法律,赋予制度的刚性,让运动员增强法制观念,形成法治氛围,推进法制教育,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法律监督,通过"德" "法"兼治,提升竞技体育人才思想道德素质与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 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研究[D]. 石国庆. 首都师范大学. 2000
[2]. 网络文化对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研究[D]. 王喆. 齐齐哈尔大学. 2012
[3]. 关于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 张承栋. 社科纵横. 2010
[4]. 班主任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思考[D]. 马昌富. 贵州师范大学. 2005
[5]. 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赵云.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
[6]. 中美大学生素质教育比较研究[D]. 任立华.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
[7].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观研究[D]. 杨燕. 武汉大学. 2005
[8]. 人的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D]. 邓远萍. 东南大学. 2016
[9]. 论新世纪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意义[J]. 李文立. 大家. 2011
[10]. 当代竞技体育人才思想道德素质研究[D]. 李在军. 东北师范大学. 2016
标签:政党及群众组织论文; 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政治论文; 道德素质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青少年教育论文; 角色理论论文; 竞技体育论文; 大学生现状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体育功能论文; 大学生论文; 网络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