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水河流域主要灾害类型的分布、成因及对策_治理理论论文

湟水流域主要灾害类型分布及成因与对策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灾害论文,水流论文,对策论文,类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X4文献标识码:A

1 湟水流域的自然背景分析

湟水河是黄河上游一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海晏县境内,呈西北—东南流向,在甘肃境内汇入黄河。本区域主要包括湟水干流流经的青海省东部的湟源县、湟中县、西宁市、平安县、乐都县、民和县,以及西宁辖区的大通县。全区面积17862.14km[2],仅占全省总面积的2%,但集中了全省55.2%的耕地,68%的粮食产量和71%的工业产值,是全省精华所在。湟水流域的灾害不仅关系到流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也对全省经济发展影响甚大。

2 流域内主要灾害的分布特点

2.1 主要灾害

湟水流域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可分为地质灾害与天气灾害。地质灾害以泥石流、滑坡、崩塌和水土流失为主。天气灾害则以暴雨、冰雹、霜冰冷害、干旱为主,另外还有暴雨与地形特点结合所形成的洪水灾害。人为灾害以“三废污染”为主,其中尤以废水污染成为湟水流域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灾害在分布上具有以下特点。

2.2 分布特点

2.2.1 地质灾害分布与地性线相藉合

地性线是各地貌单元间的过渡带,依边缘效应,地性线是各种地貌单元地应力交互作用带,由于受力方向与性质的复杂,使地性线附近土岩体更比地貌单元内部破碎,往往成为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地。河谷两侧的阶地之间,阶地与河道之间,谷坡之间,沟坡之间,坡梁之间以及陡崖处,都因为地处地性线的缘故,成为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地。 如图1所示。

搞自参考文献[2]

图1 湟水流域主要地质灾害集中分布图

Fig.1 Map of main geological disasters distribution inthe Huangshui River Basin

2.2.2 依地形海拔高低的不同组合类型

根据当地群众长期劳动实践总结的经验,湟水流域的地形按海拔高度可分为4种类型:川地(1650m~2600m),浅山(2000m~2800m),脑山(2700m~2800m),高山(3200m以上)。 川地一般指位于河岸两侧阶地上,地形比较平坦(坡度<5°),地势较低, 灌溉条件较好的地形。浅山泛指黄土丘陵区,沟、梁、峁地貌类型俱全,地面切割破碎,坡度平均在15°以上。而脑山主要指海拔较高,热量条件较差,只能满足生长期短、耐寒的作物,如青稞、油菜的生长的地区,田地坡度较小,而林地坡度一般在25°以上。

不同地形区,由于灾害发生的条件不同,形成不同的灾害组合区域,现归纳如表1。

表1地貌灾害组合类型区

Tab.1 Table of relation between terrain and combinationof disaster

地形类型川地 浅山

灾害组合类型 洪水、旱灾、泥石 旱灾、滑坡、崩

流、水污染、滑塌、洪水、冰雹、

坡、冰雹 霜冻、水土流失、

泥石流

影响和危害程度最大 大

地形类型脑山高山

灾害组合类型 霜冻、冻融崩塌、

崩塌、泥石流

冰雹、泥石流

影响和危害程度较大 不大

浅山地区灾害组合类型最多,成为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地区,这与浅山处于川地与中高山过渡区,边际效应有关。川地受灾打击最大,是由于人口密集,工业、耕地集中的缘故。

2.2.3 分布的水平分异的特点

湟水流域所在区域地质构造复杂。流域东西全长仅208km, 但是平均海拔却由2634m下降到1800m,比降达到3.85m/km, 造成水热组合在水平分布上差异极大。如图2。水热空间分布的不均匀, 导致灾害组合在水平空间的差异。一般情况是,上游地区降水量大,但热量低,发生灾害主要以低温霜冻、冰雹、冻融崩塌为主,再加上人为破坏小,植被覆盖高,泥石流、水土流失均小于下游。以西宁开始的下游地区,降水减少,但热量增加,人口多(占全流域69%),人为破坏大,植被覆盖差,泥石流、水土流失、旱灾成为这里的主要灾害。如图1、图3所示。湟水河中泥沙80%来自这个区域。

图2 湟水干流降水输沙曲线图

Fig.2 Annual rainfall and transmitting sand of eachstation of the Huangshui River Catchment

图3 湟水流域人口分布曲线图

Fig.3 Population of each area of the Huangshui RiverBasin

3 成因分析

关于湟水流域多灾害的成因,笔者结合已有的有关学者论述,对不同的自然灾害类型的成因进行了如下的概括。

3.1 自然因素的作用

3.1.1 对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

韩庆宪同志认为[2],湟水流域多泥石流、崩塌、 滑坡等地质灾害主要与当地地质构造,气候条件有关。(1)从地质构造讲, 湟水流域新构造运动活跃,流域位于祁吕贺山字型构造的西翼反射弧地带,发育了大量近于南北的平行张性断裂,强烈活动导致岩性破碎,并沿断裂发育了许多滑坡群和泥石流沟。(2)从气候条件说, 湟水流域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降水均在300mm~500mm间,降水时间分配非常集中,6 月~9月为雨季,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5%以上,地形复杂, 导致局部对流和涡流活跃,并且夏季常有发育于青海湖流域的高空切变线过境,所以夏季多对流雨和暴雨,易引发地质灾害。(3)胡海洪同志认为[3]地貌原因亦是地质灾害频发的主因,他认为湟水流域主要是黄土丘陵沟壑区,相对高度200m以上,谷坡由红色岩层和湿陷性黄土组成,沟谷下切强烈。沟壑密度3km/km[2],谷坡坡角一般大于15°以上,25°~35°的坡面占25.7%,资料表明在25°以上的山坡,黄土的稳定性大大降低,遇半小时降20mm以上的降水,即有可能坡面径流转为洪水,进而成为泥石流。

3.1.2 对气象灾害的成因分析

从气候特点上讲,本区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具有积温偏低,降水偏少,光能丰富,降水季节分配过于集中且年际不稳定的特点。不稳定尤其在春季表现突出。据统计,春季地温显著高于秋季,同时由于冬季降水少,土壤严重缺水,春季地温上升快,而同期降水只占全年的13.4%,土壤严重失墒,所以春旱以0.8次/a的频率发生。6月~9月降水占全年的75%以上,而且同期降水年际变率小,较为稳定。但同期由于日照强烈,地温高,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再加上昼夜温差大、地形复杂,使局部对流强烈,多小涡流,所以常在午后形成大强度的对流阵雨。另外,生成于青海湖上空的涡旋切变线同期常过境于湟水流域,使这期间成为暴雨高发期,且易形成冰雹。所以,气候特点和地形特点都对天气灾害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3.1.3 互为诱因

这是湟水地区灾害具有群发性特点的主要原因。湟水流域主要灾害在发生上往往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例如:夏季出现的暴雨具有强度大,持续时间短的特点,在湟水流域特殊的地貌植被条件下,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迅速汇集成为沟谷径流,沟流很快汇成洪水,洪水在造成破坏的同时,它所携带的泥沙碎石也很快形成了泥石流。而且当流水流入古滑坡体接触面或红黄土不整合接触面,以及危体裂隙时,湿润润滑,形成滑坡和崩塌,同时加剧了水土流失。另外,河水污染往往引发两岸利用河水灌溉耕地出现土壤污染,引起耕地退化。这些都是灾害互为诱因的具体表现。

3.2 人为因素的作用

灾害按发生动力可以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最初,自然灾害的诱发因素以自然因素为主,人为因素对它的影响很小。但是,随着湟水流域人口的增加,经济活动的加剧,人为因素在自然灾害成因中的作用越来越强,许多灾害,尤其地质灾害的发生,如没有人为影响,灾害的发生和影响则是另一种情况。据王维岳同志分析[4], 在西宁市城市滑坡崩塌灾害中,有85%与人为不合理活动有关,如不合理切坡,工程管理不合格,乱采乱挖等,都是最近导致地质灾害发生频率上升的主要诱因。在农村,尤其是在地质灾害频发的浅山地区,由于贫困人口多,燃料匮乏,植被破坏十分严重,这也成为农村地质灾害在最近几年发生率上升的主因。这一点,可以在灾害沿湟水流域上下游的分布中反映出来(见图3)。而由环境污染构成的人为灾害中, 更能反映出最近几年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湟水河水从西宁开始,处于国家规定的污染四级标准,属于极强或强度污染。很明显这与下游人口密集,经济活动尤其是乡镇企业的活跃有着密切关系。

3.3 从地理位置分析灾害的发生

从已有的对湟水流域灾害成因分析中,各学者专家用本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灾害成因进行了分析,而用地理发生学的观点进行分析的并不多见。笔者从地理学的分析特点出发,认为湟水流域大部分灾害的发生都具有区域性的特点,这种区域性的特点,可用下图地理位置解释。

图4 地理位置与灾害关系

Fig.4 Relation of disaster and geographic location

湟水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紧邻黄土沉积巨厚的陇中黄土高原,这使它成为两大高原间的相互过渡带,深受两大高原的交叉影响。在地质构造上,它受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强烈隆起的影响,新构造运动活跃,发育了规模不等的山地、盆地和断裂。基岩破碎,且本身起伏很大。再加上同期黄土巨厚沉降,在流水侵蚀作用下,使这里发育了塬、梁、峁俱全的黄土地貌,更加剧了地表的破碎度,这说明湟水流域地质灾害与地理位置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湟水流域地处内陆,距海遥远,又位于高耸的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势高,在这种特殊位置决定下,形成了高原大陆性气候,即气候特点既有高原气候的年积温低,日照强度大的特点,又有昼夜温差大,干燥、降水少且时间分配不均匀、雨热同期的大陆性特点,这种气候条件是造成湟水流域天气灾害频繁的原因。

同样,用地理位置也可以解释湟水流域污染加剧的问题。湟水流域虽然是青海省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但由于青海省本身不利的地理位置和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使湟水流域与黄土高原上其它省份的相似流域区,如陕西的渭水平原、甘肃陇中的黄河谷地相比较,发展水平仍相当落后,更不用说同东部与中部较发达省区的中心地域相比了。在这种情况下,沿湟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许多是东部其它省区业已淘汰的工业的转移。它们普遍具有工艺落后、能耗大、污染大的特点。今后,由于本地区对外来投资的渴求,转移工业正方兴未艾,污染治理将任重道远。

4 对灾害治理的几点看法

4.1 重点治理

目前不少学者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认为灾害发生既然是一个系统过程,应以系统治理的方法进行全面防治。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完美的,因为灾害的各种诱因是不可能孤立发生作用的,它们通过物质、能量的交换和流动,信息的反馈互相作用,完成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象湟水流域的许多灾害具有群发性,证明灾害之间也有联系。所以,按照系统方法,全面治理,根治灾害也不是不可能。但是,湟水流域各县普遍存在着财政困难的问题,各县都将本县人民全部脱贫作为首要目标,大规模全面治理对他们来说并不现实。所以为了减轻灾害对人员、财产的损害,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那些发生频率高、破坏大、直接关系到脱贫目标实现的灾害进行重点治理。这样既减轻了灾害的破坏度,又促进了经济健康良性的发展。例如:最近几年实施的浅脑山地区坡耕地改造成梯田工程,既治理了湟水流域最严重的灾害,如水土流失,减少了排入湟水的泥沙量,同时也改善了浅脑山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当地人民的脱贫做出了扎实而富有成效的工作。

4.2 按区域灾害组成特点进行治理

湟水流域下垫面复杂,地理位置独特,使整个区域的水平、垂直差异均十分显著。主要灾害类型也不相同。所以针对各自的侧重点不能一刀切。同样,由于垂直差异的影响,不同地形区主导灾害亦有不同,治理重点也不相同,川地虽地形平坦,灌溉方便,所受洪旱灾害均小于其他地区,但人口密集,受水污染及土地污染的损害远大于其他地区。浅山地区由于是各种灾害集中作用区,灾害类型多、且危害和损失均很大,再加上贫困人口集中,是灾害治理力度应该最大的地区。脑山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治灾重点仍应放在防治霜冻低温和冰雹袭击上。

4.3 正确认识治灾、脱贫、管理与教育的关系

湟水流域所发生的灾害,除了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有关外,低下的人口素质和贫困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研究发现,灾害频繁的山区,同时也是全流域贫困人口的集中地(占贫困人口的83%)。灾害导致贫困,贫困又导致愚昧,愚昧又使环境治理举步维艰,反过来,环境的恶化又以灾害的加剧为表现。这种恶性循环成为湟水流域尤其是下游贫困山区的基本现状。所以,在这里,灾害治理首先要以脱贫与治灾为第一阶段,只有治灾,才能减少山区人民的经济损失,才能使他们的脱贫有可靠保证。反之,只有完成有生态意义的脱贫,才能为灾害治理提供社会的保证。第二阶段,在加强法制管理的同时,进行宣传教育,提高灾区人民的素质,使他们具有将环境状况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联系的思想意识,自觉地维护环境,积极参与灾害治理工程。

4.4 关于筹措治灾专项资金的一点看法

从1998年长江流域水灾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教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中下游的人们决不能漠视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应把它当做休戚与共的大事来对待,共同投资治理上游灾害。这样不仅对上游人民是有利的,而下游人民得到的回报更大。但是,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作祟,目前黄河下游各省只是把黄河生态环境的恶化单纯的归罪于上游的破坏,却没有考虑上游人民在治理灾害上所面临的困难,尤其是财政困难。因此,象湟水流域的灾害治理,我们也应该向搞投资宣传那样,对下游各省区进行宣传,向他们陈述利害,呼吁投资,把灾害治理当做一项双方获利的产业来抓,促进灾害治理的全面展开。

收稿日期:1998—12—18;修订日期:1999—06—14

标签:;  ;  

黄水河流域主要灾害类型的分布、成因及对策_治理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