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世界智慧助农业产业焕发新机
一粒小桑葚,缘何受到世界瞩目?日前,时隔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申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周年,“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研讨会”在山东德州市夏津县成功举办。来自日本、韩国、意大利、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家和组织的专家代表以及各省市农业农村部门相关人员参加研讨会,群策群议,共话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
夏津县地处山东省西北部,素有“中国椹果之乡”的美誉。境内的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现有百年以上古树两万余株,是中国树龄最高、规模最大的古桑树群。2014年,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因其在防沙治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利用、农业景观维持等方面的多功能价值,被农业部正式公布为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8年,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授牌,被正式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企业主要拥有和控制的锡铁山铅锌矿、获各琦铜矿、赛什塘铜矿、呷村银多金属矿和玉龙铜矿等矿山由北至南分布在内蒙古、青海、四川和西藏,这些矿山的分布和周边地区的矿产资源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企业在西部地区的产业地域布局。良好的产业布局可以实现各生产单元的互补,减少企业在能源动力和物流成本方面的费用,减轻经济上的损失。
据夏津县委书记才玉璞介绍,近年来,夏津县坚持“生态夏津、绿色发展”理念,依托特色资源,大力发展桑产业,研发生产了椹果酒、桑果干、椹叶茶等特色食品、保健品,依托古桑资源创造出一个产业品牌,探索一二三产融合。特别是申遗成功后,借助“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金字招牌”,提升了品牌知名度,丰富了产业文化内涵,有力推动了当地乡村振兴。
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为研讨会写来贺信。研讨会上,中外专家就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中的实践经验和重要做法进行了交流。其中,“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父”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基金会主席帕尔维兹·库哈弗坎博士就当前气候变化情况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如何实现粮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做了深入阐述。他指出传统而又饱含自然韧性的农业系统,在气候变化中展现出了系统性和灵活性,能够维持粮食系统的平衡,其模式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联合国粮农组织GIAHS专家咨询小组副主席闵庆文教授介绍了敖汉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与启示,他阐释了GIAHS的系统要素和保护的基本原则以及三个关键机制,并以敖汉旗实践作为案例进行了具体解析。来自日本和韩国的GIAHS专家也就各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实践进行了介绍。
此外,围绕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与乡村振兴,农业文化遗产促进休闲农业发展,桑蚕文明、丝绸之路与荒漠化治理三个主题,与会专家们也各抒己见,为进一步探索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新方向贡献力量。
乡村振兴既要有“外表”基础设施的升级,更要有“内核”农业精神文明的传承。“我国5000年的农耕文明历史是塑造新时代乡村精神风貌的基础,同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副主任罗鸣在研讨会上表示,“此次夏津研讨会的举办,中外专家齐聚一堂,对我们更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切实有效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顾问诺莉亚·桑·格利欧多次参与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提名工作,她认为农业文化遗产地不仅具有农业意义,也具有文化意义,特别是这项工作中涉及到的小农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此次研讨会也能够帮助FAO聆听到更多的意见,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小农工作。
1950—1970年,中南佛州工程共实施了20年。该项工程主要包括五项内容:一是河道整治,二是胡佛坝的加固与加高,三是修建了多个地表存水区,四是大范围修建防护堤,五是建设排水渠网及入海处防止海水入侵结构物。共修建了1 700 km运河、约1 200 km堤坝、200座控水建筑物、15座主要泵站等。
来源:农民日报
标签: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论文; 乡村振兴论文; 联合国粮农组织论文; 农业产业论文; 黄河故道论文; 夏津县论文; 山东夏津论文; 保护与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