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业的主要垄断效应研究_边际成本论文

我国电信行业的主垄断效应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应论文,电信行业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我国电信行业经过了大规模的重组,已经在原来中国电信的基础上组建了7大电信集团。在市内固话、固定长话、数据传输、移动通信等电信经营领域形成了一家占领市场主要份额,其他一家或数家占领少数市场份额的主垄断格局,其中主垄断厂商(Dominant Firm)分别为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考虑到我国加入WTO的进程和国内电信重组的趋势,未来一定时期内在市内固话、固定长话、移动通信经营领域仍将保持主垄断竞争态势。本文将以一个产业内主垄断模型为基础,分析我国电信行业主垄断竞争的各种效应。

企业间的纵向关系非常复杂。纵向控制(Vertical Control)指除纵向一体化之外的对上下游厂商的约束行为,包括对定价、生产等运营决策行为的限制或干预。纵向一体化是纵向控制的极端形式。实行纵向控制并不一定是纵向一体化的结果,可能往往是由于非产权原因,甚至是由于胁迫、非交易关系和非合同关系等原因。芝加哥学派认为,纵向整合是反竞争的,至少不是促进竞争的(Perry,1989)。在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的纵向合并案例逐渐减少,但是各种各样的纵向控制却广泛存在。我国由于企业兼并市场还未形成,因此纵向整合行为很多并非市场行为,但是,和发达国家一样广泛存在着纵向控制行为。

本文第一节根据我国电信行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个双产品模型;第二节分析了模型均衡结果下的主垄断效应;第三节引入前向纵向控制,分析其对行业内企业的影响;第四节是结论。

一、我国电信行业主垄断模型

主垄断企业一般指一个行业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或者即使市场占有率低于50%,但其他竞争者的市场份额要比之低得多的企业。同行业内的其他竞争者称为跟随企业(Fringe Firm)。主垄断企业和跟随企业相比,一般有一定的成本优势或者规模效益。我国电信行业中,固定市话中国电信市场占有率超过95%,竞争者包括联通和铁通;长话(包括IP电话)虽然竞争者包括联通、吉通、网通、中国移动,但是中国电信仍然保持大大超过50%的主垄断地位;移动通信领域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包括下属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市场占有率约为80%,惟一竞争者中国联通占有剩余的20%;数据通信领域目前中国电信仍居主垄断地位,但是随着网通、吉通、联通、教科网等其他网络以及新兴的宽带网的高速发展,主垄断地位将最先被打破。

这里把电信运营商提供的服务分成两种产品:一为传统产品,称为产品1,例如传统的通过PSTN进行的市话和长话、数据服务,以及移动话音服务等,为了提供该产品,主垄断厂商已经有大规模投资,边际成本比跟随企业低,但是因为跟随企业进入时间较晚,其平均成本(财务成本)比主垄断企业要低;另一个是技术创新产品,称为产品2,包括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兴光纤数据和话音服务(高速主干网和IP电话等),以及移动领域的数据服务甚至第三代移动通信等,该产品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对两种企业一样,不考虑规模经济;或者跟随企业规模已经足够大,实现了和主垄断企业同样的规模经济。

本文的模型把跟随企业假设为一致行动和一致选择的企业集合,在一个Stackelberg数量领先模型中作为一个企业同时行动。因此产业内只存在两个企业:主垄断企业和跟随企业,分别用下标d和f表示。

成本函数包括两部分,产品1和产品2。产品1的成本函数假设为不变边际成本的线性成本函数,产品2的成本函数是边际成本为e的线性成本,无固定成本,或者固定成本和产品1合并在一起。成本函数如下:

主垄断企业:C[,d](x[,d1],x[,d2])=a+bx[,d1]+e[*]x[,d2] (1)

跟随企业:C[,f](x[,f1],x[,f2])=c+dx[,f1]+e[*]x[,f2](2)

其中x[,d1]为主垄断企业产品1的产量,x[,d2]为主垄断企业产品2的产量;x[,f1]为跟随企业产品1的产量,x[,f2]为跟随企业产品2的产量。因为资本折旧等原因,主垄断企业的产品1边际成本要比跟随企业的边际成本低;但是主垄断企业产品1零产量下的固定成本要高于跟随企业,也即满足条件0<b<d;0<c<a

另外,成本函数还假设,在目前产量下主垄断企业的平均成本要比跟随企业在较高产量情况下的平均成本要低,因此更具竞争力;但是跟随企业在产量较低的情况下平均成本要低于主垄断企业较高产量时的平均成本。所以跟随企业会相对维持一个较低的产量以维持其竞争力。如图1。

图1 企业成本曲线示意图

产品2的成本函数假设两种企业无差异。这里不考虑规模经济、边际成本的差异,假设边际成本均为e。作为两产品模型,下文将偏重于分析两种产品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关系。对双产品的需求函数为

D[,1]=1-P[,1]+P[,2] (3)

D[,2]=γ-P[,2] (4)

其中D[,1]和D[,2]分别为对产品1和产品2的需求,P[,1]和P[,2]分别为产品1和产品2的价格。这里γ代表产品2的需求函数的变动,可以代表企业推广新产品的强度,是我们可以分析的控制参数。方程(3)表示第二种产品的需求增加会导致第一种产品的需求的下降,二者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但是第二种产品的需求是独立于第一种产品的。在电信领域,新产品例如手机的短信息服务肯定对话音服务有替代效应,但是反过来却不会;IP电话相对传统长途、宽带服务相对传统数据服务等都如此。

基本模型还假设厂商之间无信息不对称,双方都知道对方的成本信息。所以主垄断企业在产品1上拥有规模成本优势使得它具有产量主导权,能够在生产投资、确定产品和服务供应规模上居主导地位,该模型构成一个Stackelberg产量领导模型。

主垄断厂商根据跟随企业的反应函数确定利润最大化价格。跟随企业的利润函数如下:

π[,2]=P[,1]x[,f1]+P[,2]x[,f2]-C[,f](x[,f1],x[,f2])=P[,1]x[,f1]+P[,2]x[,f2]-(c+dx[,f1]+e[*]x[,f2]

其中P[,1]和P[,2]分别为反需求函数,代入后分别对x[,f1]和x[,f2]求导得到一阶条件:

x[,f1]=1/3(2+γ+e-2d-2x[,d1]-x[,d2])

x[,f2]=1/3(-1+γ-2e+d+x[,d1]-x[,d2])

Hessen矩阵为负定。将上述一阶条件代入主垄断厂商的利润函数

π[,1]=P[,1]x[,d1]+P[,2]x[,d2]-C[,d](x[,d1],x[,d2])=P[,1]x[,d1]+P[,2]x[,d2]-(a+bx[,d1]+e[*]x[,d2])

计算结果表明Hessen矩阵为负定。从一阶条件可以得到Stackelberg均衡产量:

1 2 11 5 1 1 1

xd1=── - ──γ-b+──e+──d;xd2=──γ-──b--──e-──d

2 3 22 6

2 2 2

11

1 15 1

11 1

2

xf1=── +──γ+──b+──e-──d;xf2=-─ -─γ-──b-─e+─d

32

2 66 6

62 3

3

均衡价格为

12 11  1

 

1

51  

71

P[,1]=── +──γ+──e-──d;P[,2]=──+─γ+──b+──e+─d

63

6 6

3

62 66

二、企业行为分析

我们分析一下均衡结果,可以得到一些很有意思的结论。

首先我们看产量和价格变量与各参数变动方向的关系。假设其他情况不变,当γ增加,或者说企业推广新产品的强度增加使得产品2的市场规模扩大后,主垄断企业产品1和跟随企业产品2的产量减少,主垄断企业产品2和跟随企业产品1的产量增加,市场份额交叉变化,主垄断企业在产品1的份额减少,在产品2的份额增加。两种产品的均衡价格都上升。

γ的变化对两类企业利润变动的影响如下。对主垄断企业,利润变动和(5)式的符号有关,如果下式为正,则主垄断企业的利润随γ的增加而增加,如果主垄断企业的行为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话,下式为负,将使它对新产品的市场推广没有足够的动力。我国电信企业在推进某些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过程中的极不情愿就来自于这个原因。

对跟随企业来说,利润的变动和下式的符号有关。

当上式为正的时候,跟随企业将有足够的动力推进新技术的应用,加大新产品推广的市场强度。例如我国的联通在推进CDMA方面意志逐渐坚决,可能是这个原因导致的。

Gotz(1999)分析了在有产品差异的垄断竞争中新技术的采用和扩散问题,发现竞争增加导致技术扩散。但是在我们的分析中,新技术的采用与否与当时的市场结构有关。上述判断原则中的γ、b、e、d几个参数都是可以从市场中观察到的,这里的分析对于管制者获取市场结构信息,然后针对性地对企业的某些决策变量进行管制,推进产业技术进步和社会福利的增加,是十分有价值的。

其他3个变量的影响如下:

b代表主垄断企业的产品1的边际成本,当b增加(例如主垄断企业管理效率降低)时,产量变动趋势和γ的影响效果一致,主垄断企业产品1的份额减少,产品2的份额增加;产品1的均衡价格上涨,产品2的均衡价格不变。

d代表跟随企业的产品1的边际成本,当d增加(例如行业进入障碍增加)时,产量变动趋势和b的影响相反,主垄断企业在产品1的份额增加,在产品2的份额减少,而跟随企业相反。说明跟随企业将主要进攻新产品市场;产品1的均衡价格下降,产品2的均衡价格增加。

e代表新产品的边际成本,我们可以认为e的高低代表新产品的不同种类,例如IP电话的边际成本是很低的,对这类产品,e应该较低;例如移动数据传输的边际成本较高,对这类产品e应该较高。当e增加时,主垄断企业和跟随企业的产品1的产量都相应增加,产品2的产量都会降低,两种产品的价格都会上升;e降低时,则变动方向相反。实际上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结论:引入更高成本的新产品,可能会导致传统产品的价格上升;只有引入更低成本的新产品,才会导致传统产品的价格降低。这解释了固定数据服务领域新的成本较低的网络技术的引入导致传统数据服务价格下降;而移动领域WAP等高成本新技术的引入并没有导致移动话音服务的价格下降。

下一节我们将在这个模型中引入纵向控制。对于通信产业,上游投入主要为通讯设施,包括硬件和软件;下游厂商包括网络应用服务商、网络商务供应商、电信服务零售商。

我们引入主垄断企业对下游销售商和服务商的纵向控制。由于主垄断企业拥有产量主导地位,因此,如果对下游的纵向控制也导致在零售和应用服务领域构成主垄断,则主垄断企业与下游中间商一起构成双重主垄断。这种双重主垄断可能导致产品的价格上升(Spengler双重加价模型,泰勒,1997),会极大地影响社会福利和跟随企业的行为。下一节主要分析这种纵向控制的效应。

三、纵向控制效应分析

由于其特殊的成本优势和市场优势,主垄断企业纵向控制行为是很容易实现的。Riordan(1998)给出了一个关于纵向控制的模型,证明了主垄断企业向上游企业的后向纵向整合使投入和产出价格均上升,主垄断企业的成本优势可能会,也可能不会抵消提高价格的社会福利损失。Riordan引用了20世纪初美国钢铁公司作为主垄断企业收购铁矿的案例,其后向整合通过提高铁矿石的价格减少了其他追随企业扩张的速度。

本文的模型中对成本函数的假设与Riordan有非常大的区别。在Riordan的模型中,主垄断企业直接地拥有成本优势,没有考虑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变化。另外,本文分析对成本函数的分析,也更加符合实际的情况。

我们假设纵向控制不是直接对价格进行控制,而是使主垄断企业的市场份额高于Stakelberg均衡点。如下面的案例:

在市场竞争中,我国某地方移动通信公司A,在与当地联通公司进行业务竞争的时候,在联通的进攻下,新增用户中的市场占有率持续降低到70%。公司采取了有效的纵向控制手段阻止了这种下降趋势,成功地保住了市场份额,并使之有所提高。

A公司采取的手段是控制下游的零售商店。该地区共有500多家专营通信零售商店,而在该公司采取纵向控制行为之前,这500多家专营店均同时销售该公司和联通公司的号码,而由于营销和服务上的强势,专营店里联通的号码销售量日渐上升。A公司决定和这500多家通信专营店重新签定协议,要求商店或者专售A公司的号码,而不准销售联通的号码;或者不被获准销售A公司的号码。协议规定了惩罚措施,包括:如果发现有签约店私自销售联通的号码,则予以一定的罚款,多次被发现的则不再代理销售A公司的号码。

结果所有专营店均签了协议,在最初的几个星期内,A公司明察暗访,发现有不少专营店仍然销售联通的号码,公司选择其中几家按照“协议”进行了罚款。再过几个星期,由于销售A公司的号码赢利总额比较大,不再有专营店私自销售联通公司的号码了。A公司的纵向控制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纵向一体化和纵向控制可能在寡头垄断的情况下导致上游中间品价格下降,使得下游的后向纵向一体化厂商并不必然排斥非一体化的上游厂商,同时可能导致下游最终产品价格下降(Salinger,1988)。但是由于直接控制价格会导致上下游产品价格同时上升(Riordan,1998),从而招致竞争对手和消费者的强烈反响,所以主垄断企业一般不会采取直接控制价格的纵向控制形式,而采取例如上述A公司的控制销售终端等纵向控制方式。这里假设这种纵向控制发生在最优定价发生之后,而价格又因为管制和市场声誉拥有一定的刚性,在纵向控制行为发生之后并不立即改变,我们有如下的结论:

定理:对传统产品进行纵向控制引起的市场份额增加在一般情况下使得主垄断企业的利润增加,但是肯定会使得跟随企业的利润下降,以及整个行业利润减少。

证明:纵向控制后主垄断企业和跟随企业的利润将发生变化。如果由于纵向控制,产品1的产量从跟随企业向主垄断企业转移1单位,则主垄断企业的利润变化为:

我们观察上式,由于第一节中对需求曲线的假设,b、d代表产品1的边际成本,一般要低于1,而γ代表产品2的市场规模,一般比较高,例如超过0.5,特别是在e较低的情况下。只有在产品1的边际成本足够高,而同时新产品的边际成本足够低、企业对推广新产品2毫无动力的情况下才会使得上式小于0。因此上式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大于0的,也即大部分情况下,主垄断企业的利润将增加。

产品1的产量从跟随企业向主垄断企业转移1单位,跟随企业利润的变化为:

也即跟随企业的利润必然减少,上面两式的和为-b-d/3,绝对小于0,即纵向控制的效果是整个行业的利润减少。在上述分析中,由于第一轮纵向控制没有考虑引起价格和需求曲线的变化,所以消费者福利没有变化,因此我们得到:

推论:如果价格没有发生变化,对传统产品的纵向控制只会引起行业内利润总量的减少,而不会引起消费者福利的变化。

在大多数情况下,主垄断企业的利润提高,使得其对上游投入品的需求增加,可能导致上游投入品的价格上升,但是也可能导致主垄断企业的谈判能力增强,对上游投入品供应商的要价地位提高,可能导致投入品的价格下降,对这两种效应的分析不是本文分析的内容。

Parente等(Parente和Prescott,1999)的研究发现,如果要素提供者合作成为下游厂商的垄断供给者,使得均衡产出是应用较差的技术以较低的效率实现,将使得穷国相对更穷,而消除垄断权力会使得相关行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提高2倍以上。另外,从模型上看,纵向控制使得主垄断企业的利润在大多数情况下增加,但是根据租金耗散假说(rent-dissipation postulate),垄断企业会将从消费者剩余转移过来的利润耗尽,从而社会总福利减少。因此,考虑纵向控制引起的社会总福利变化,不仅应该考虑行业总利润的减少,同时还需要考虑主垄断企业维持垄断地位而耗散的租金。总之,管制主垄断企业的行为,促进产业内的竞争,对于增加社会福利和国民财富是十分必要的。

四、结论

本文构架了中国电信行业的双产品模型,并利用得到的Stackelberg产量领先均衡结果分析了行业内企业行为的效应,包括新产品的应用和推广激励、新产品成本的影响、传统产品进入障碍的影响,以及纵向控制的反竞争效应,可以进一步研究的主题包括更精确的社会福利效应、管制者的引入。另外,本文的成本函数假设是可以进一步完善的,特别是随着电信企业的改革和上市融资等将彻底改变其财务结构,这方面的因素对未来行业内竞争态势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结论大致如下:

1.行业内任何企业推广新产品的强度增加会使得主垄断企业在产品1的市场份额减少,在产品2的市场份额增加。两种产品的均衡价格都上升。

2.企业是否有足够的动力推广新技术或新产品,与具体的市场结构有关,管制者可以利用从市场中获得的市场结构信息,针对性地对企业的某些决策变量进行管制,推进社会福利的增加。

3.电信行业引入技术创新产品的过程中,如果该产品成本较高,会导致传统产品的价格上升;如果该产品成本较低,会导致传统产品的价格降低。

4.在引入对传统产品市场份额的纵向控制后,我们得到结论:进行纵向控制引起的市场份额的增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使得主垄断企业的利润增加,但是肯定会使得跟随企业的利润下降,以及整个行业利润减少。

标签:;  ;  ;  ;  ;  ;  ;  ;  ;  ;  ;  ;  ;  

中国电信业的主要垄断效应研究_边际成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