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文化价值观的变迁_文化价值观论文

当代青年文化价值观的变迁_文化价值观论文

当前青年文化价值观的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论文,青年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不久,我们曾在天津市范围内组织了一次“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专题调研。共发放问卷2500份,其中学生组(含中学生、大学本科生、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1000份、普通组(含工人、农民、军人、教师、干部、医生、专业技术人员、个体从业人员和无职业者)1500份。回收率分别为97.1%和96.6%,全部为有效答卷。本文就调查所得的有关文化价值观念方面的数据,结合笔者平时的研究心得进行分析,主要谈当前青年文化观念状况及形成原因。讨论所及和所取素材,既有狭义的文化问题本身,也有以文化为背景的各种观念,即广义的文化观念。

一、处于东西文化思想交互影响下,在分析中选择,形成初步自觉

当前青年们仍然处于东西方思想交互影响之下,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80年代与五四时期类似,曾经出现了西方思潮大量涌入、欧美各种哲学文化流派均对青年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影响。作为这种局面的延续,西方文化在当今青年文化价值观念中仍然发挥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已明显减弱。与之相对应,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却在加强。问卷中有一项青年阅读状况的调查,在列举的12种书籍中,“一般阅读”和“认真阅读”的两项之和,最高者为《三国演义》(学生:77.8%;普通:82.7%),以下为《邓小平文选》(学生:31.2%;普通:57.3%),《毛泽东选集》(学生:30.6%;普通:44.2%)。再以下,两组选择率均为30%以下,只是排序有所不同。学生组依次为《论语》、《圣经故事》、《资治通鉴》、《庄子》、《佛经故事》、《梦的解析》、《周易》,萨特的《存在与虚无》(5.9%),尼采的《权力意志》(5.4%)排在最后。普通组依次为:《论语》、《梦的解析》、《资治通鉴》、《庄子》、《圣经故事》、《佛经故事》、《周易》,尼采的《权力意志》(6.7%)和萨特的《存在与虚无》(6.5%)也是排在最后。从这个排序上看,阅读率最高的除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外就是《毛泽东选集》和《邓小平文选》了,东西方文化、哲学、历史典籍大致平衡,且东方典籍略占优势。这与80年代状况形成很大反差,马克思主义理论读物占优势,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大致是均势影响。

在这种交互影响、共同作用态势之下,青年在观念选择和思想资料的吸收上,分析能力加强而盲目性有所减弱。如在婚姻和性等问题上不分良莠、盲目认同西方观念的人数比例降低。如“很同意”或“同意”性解放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爱情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说法的,学生占7.7%,普通占7.2%,而“不同意”或“很不同意”这一说法的,学生组和普通组都占73.3%。而对于“婚外恋是人类感情生活日益丰富的结果,无需大惊小怪”这样一种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准则都违背的观念,“很同意”和“同意”的,学生组占17.2%,普通组占17.3%;“不同意”和“很不同意”的学生组占62.6%,普通组占57.7%。与此同时,对有封建色彩的道德观念,大部分人也持排斥态度。如对于“视贞操为妇女的性命,是传统对人性的压抑”这种说法,“很同意”或“同意”的学生组占54.4%,普通组占51.4%,“不同意”或“很不同意”的学生组占25.9%,普通组占26.9%。在对西方哲学中一些思想观念和主张的吸收上,也不似80年代青年状况,如“对一些语句表明看法”的问题中,对“他人就是地狱”这句话,“很同意”和“同意”的学生组仅占用4.9%,普通组仅占3.5%,不同意的为大多数。对“有用即真理,真理必有用”这一实用主义真理观,表示“很同意”和“同意”的学生组为16.7%,普通组为21.6%,不同意的也是大多数。

以上几组数据说明,当今青年与80年代青年状况不同,对西方观念不再是盲目地相信和接受,更不是以西方文化为时髦,而是在东西方文化中进行分析、选择和吸收,并且具有了批判态度。

在中西文化之间还有一个很主要的问题,就是对立还是融汇。这是当前文化重构中的命题。当今青年由于开始丢弃对文化的盲目肯定或否定的方式,所以在一些问题上体现了融汇中西文化的思想。如在幸福观问题上,学生组的29.8%,普通组的29.1%把“事业成功”看作是最大幸福,占各项之首。在单项内容的程序判断上,认为“事业成功”很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学生组占93.6%,普通组占88.5%。这里既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思想的影子,也可看到西方文化中事功思想的影响。而对于中国传统的“生活恬淡宁静,与世无争”的观点和功利性极强的“追求拥有一定的权利和财产”这样的西方观念的选择率非常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当今青年仍然处于中西文化交互影响、共同作用之下;在认知结论上也逐步摆脱偏激和非此即彼,走向平和和公允。

二、在中西文化观念之间:天平由“西方”向“传统”倾斜

既然仍然在中西文化观念之间选择,除了态度和方法问题之外,还应该判断其选择的倾向。80年代,青年们所面临的文化论争的思想格局与今天是一样,即:马克思主义的综合创新的主张、主张全盘西化的自由主义和新儒学的保守主义。但80年代,主张全盘西化的自由主义观念在青年中影响更大,特别是学术文化界的激进主义思潮,在青年、特别是青年学生中影响颇大。崇尚西方、排斥传统成为当时的思想特点。进入90年代以来,这一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主要特点是,价值的天平由“西方”向“传统”倾斜。

作为对这一结论的支持,我们再分析一下青年阅读情况。尽管在青年阅读书目中东西书籍大致相等,传统文化书籍在分布中只是略占优势。但是以发展和对比的方法看这一结果,我们不难发现,与80年代相比,中国传统文化书籍阅读比例呈较强劲上升势头,而西方学术著作阅读比例却直线下降。在同一问题中还有一组数据说明,在80年代文化热中谈论最多的西方现代哲学家,现在却有许多青年表示不了解或根本不知道。对尼采,“没听说过”和“听说过但不十分了解”的比例之和为学生组56.2%、普通组82.9%。对弗洛伊德不了解的,学生组为75.4%、普通组为74.3%。对于萨特这样一个在80年代曾经为许多人常常提起的人物,这一比例更高达89.6%和89.8%,其中根本没听说过的学生组达53.3%,普通组达53.2%。这一数字与对这些人物的著作的低阅读率相吻合。从学生组的一个特殊问题——学生课外阅读来看也是同样结论:阅读西方学术著作的只占2.2%,阅读中国文化典籍的则占12%。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中西文化之间,青年的兴奋点由“西方”滑向“传统”。

如果说以上情况还是一种表象的话,我们再对观念形态作深一步的分析,得出的结论也是相同的。在“您最崇尚的人品”所列举的十种人品中,学生组把“正直”排在第一位的占30.4%,排在第二位的占16.7%,还有15.2%的人把“诚实”排在第一位。普通组的24.4%把“诚实”排在第一位,24.1%的把“正直”排第一位。这些都是最高选取值,鲜明地体现了传统文化中“正道直行”和“诚”、“信”观念的影响。在“您最欣赏和认同哪些精神品质”所列举的十四种精神品质中,学生组的18.2%把“独立自主”排在首位,选择率占第一位。而在该题目中,对于曾经很流行的一些源于西方的观念选拔率却很低。把“竞争”、“民主”、“创新”、“冒险”四项排在第一选择的学生组分别是6.9%,3.2%,8.7%,2.8%,普通组分别是4.8%,3.2%,4.8%,1.7%。

产生这种现象,我们仍然可以把它视为是理性和自觉的。理由在于,它并不是情绪化的和偏执的。偏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采取片面性的思想方法,或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这种状况没有出现。同样,对于传统观念,青年也是有所取舍的,如对“中庸”、“守节”、“仁义”三项精神品质选择率也都很低。学生组将其排在第一位的选择率分别是1.4%、0.9%、8.4%,普通组分别为1.0%、0.5%、5.8%。说明青年并非情绪化地将传统全面接受。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90年代以来青年文化观的价值取向与80年代已有所不同,对传统文化表现出了较强的亲和感。这种选择又不是由情绪起主导作用,而是表现了一定的理性的自觉。

三、摆脱偏激,对西方思想影响持有较平和、客观的态度

青年中出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那么,他们是如何看待西方思潮的影响的呢?我们又通过问卷进行了整体的、客观的考察。不难看出,他们的基本态度还是比较平和、客观的。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思潮在我国青年、特点是青年学生中流传较广,这是一个基本事实。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青年是如何看待它的呢?问卷中列举了6个方面,分别是:(1)我国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封闭、压抑;(2)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然要走中西文化交融的道路;(3)青年自身对知识和信息的敏感及渴求;(4)西方哲学思潮本身的思想及观念具有现实意义;(5)凡新的事物总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并有可能导致流行;(6)其他。要求答卷者择三排序。从问卷分析看,选择第(6)项的比例非常低,说明前几项原因能够基本涵概青年的看法。在主要原因中排第一位的,(1)占28.1%,(2)占19.8%;排第二位的,(3)占32.7%、(4)占19.0%、(5)占17.4%;排第三位的,(4)占21.1%、(5)占20.5%、(1)占20.2%。从总体上看,选择比例最大的依次是第(3)项、第(1)项和第(4)项。就是说青年认为西方思潮在我国流行并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是:青年自身对知识和信息的敏感及渴求;我国思想及文化领域长期的封闭、压抑;西方哲学思潮本身的思想及观念具有现实意义。这种选择,既从青年自身特点出发,又有对我国社会内因和西方哲学思潮特点的认识,应该说看法是公允的。

对于西方思潮进入我国所产生的影响的评价,是判断青年对于西方思潮态度的另一个参数。从问卷分析反映:学生组和普通组的42.8%和30.1%认为积极面大于消极面;29.3%、28.9%的认为积极、消极各一半;13.1%和8.1%的认为消极面大于积极面。从这个数字看,对西方思潮涌入我国的影响的认识,采用两分法,承认其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的占绝对优势,而持有极端态度的却是极少数了,认为完全是积极影响的,学生组占4.7%、普通组占3.0%。这里还有一个数字应引起注意,就是普通组23.2%和学生组的7.4%认为这个问题“说不清”,有待于加强引导和自身思考的深化。

对中西文化关系的评价,是近代以来历次文化热潮中的热点问题,也是各种思想主张的主要分界点。80年代文化讨论中,在青年中影响较大的是全盘西化的观点,进入90年代以来却发生了变化。本次调查中对中西文化关系的看法:选择率最高的是“二者均有弱点,只能取长补短、平行发展”(学生组49.7%,普通组49.9%),两组数字都是近半数;另外还有学生组的23.2%和普通组的20.4%认为“世界文化将趋融合,比较各自长短无意义”。两个选向在中西文化要互相交融上有一致取向。从比例上看,说明当今青年的主导认识是否定中西对立和不能沟通的观点。除此而外,选择比例最高的是“长远地看中国文化具有更大的潜力”,学生组占21.9%,普通组占23.9%,这种取向与上一节分析的亲近传统文化的取向是一致的。认为“西方文化将完全取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生组占1.4%,普通组占1.2%,比例之低说明全盘西化的激进主义观点在青年中已几乎没有影响。

四、成因分析

任何一个时期的青年思想特点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变化,都不是孤立的和自发的,其主要根源往往存在于社会之中。我们试分析一下青年文化价值观形成以上新的特点的因素:

1.社会现实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积极影响。我国政治稳定、社会进步,特别是与苏联东欧剧变形成反差,有助于青年形成健康、平稳的心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帮助青年进一步树立了对国家前途的信心;而跨世纪宏伟目标的制定,经济体制改革由打破旧体制逐步过渡到建立新体制,又强化了青年的建设意识和成就感,青年对自己社会责任的认识也由批判逐步转向建设。其次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所形成的积极影响。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使得国际社会关注的不仅是中国建设和改革的成就,还在研究深一层的文化因素。这一点帮助青年走出妄自菲薄的虚无主义的误区。再次是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对华的敌视和遏制政策日益激化青年反感,引发了对西方世界对华所进行的包括文化在内的各方面渗透的警惕。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对华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复关、在中国的两岸关系问题上,干预我国内政和维护自身霸主地位、遏制中国发展的实质进一步暴露,损害了包括青年在内的中国人民的自尊心,也引起了对文化上的崇西心理的反思。

2.社会思想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在青年中普遍进行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所形成的积极效应。这些教育都有一个明确目的,就是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抵御西方文化的不良影响,这一点是能够引起广大青年的共鸣的,再辅之以逐步好转的社会舆论氛围和比较有效的教育手段,在青年中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是意识形态领域中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彼此攻讦、力量消长的影响。80年代文化激进主义发展到政治激进主义,走向极端,带来社会动荡,引起了反感。主流意识形态又对全盘西化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和揭露,对其起到了有效的抑制作用。与此同时,国内及海外新儒学研究升温,保守主义思想对青年有所影响。所以,传统文化与文化保守主义在青年中有了较大市场。

3.青年自身认识特点的局限

虽然青年在文化价值观念的选择上,初步形成了理性自觉,在中西文化的认识上也逐步摆脱非此即彼的方法。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种进步是相对的,从青年成长阶段的特殊性和他们所可能具备的成熟程度看,还不可能完全掌握和自觉运用理性的武器来透彻地认识事物和理性地支配行动。他们在今天所作出的判断还具有许多非理性因素。

通过对以上成因的分析,有几个倾向性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是对文化问题的关注程度下降。青年成长、成熟的过程,既是掌握和逐步熟练服务于社会的手段的过程,也是寻求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的过程。所谓精神支柱的内涵,主要是指有理想、道德、信念等,这些也是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而青年功利取向加重、对文化问题的兴趣和自身的文化养成自觉性进一步减轻的趋向,尤其应引起重视。进入90年代以来,所兴起的文化问题讨论一直局限在学术和文学界内部,没有形成足够的社会影响,也说明了这个问题。长此以往,文化必然出现精英化和专业化倾向,失去大众和自身功能。

二是对于对传统文化的亲和倾向要加以引导。尽管这种倾向未形成极端,也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建立社会主义新文化决不能仅仅是唤醒青年的文化归属感。而是在对传统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融汇中西文化优秀成分的社会主义文化。

三是对宗教文化的兴趣可能升温。从调查中反映的青年阅读状况看,《佛经故事》和《圣经故事》占了不小的比例。学生阅读情况中,读过《圣经故事》的占24.7%,居西方著作之首。在书刊市场上,介绍宗教概况和诠释教义的书籍销势渐旺,有关基督教,伊斯兰教的都有,尤以佛教为盛。许多青年以宗教文化填补精神上的空虚,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五、几点建议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青年要一直面临中西文化的冲突,中西之争也必然成为青年文化思潮的一贯主题。如何在这一背景之下,帮助青年选择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不仅是关系到青年的问题,也是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建议之一:及时把握青年的思想脉络,准确评价他们的文化观念。青年是在成长当中,对新事物非常敏感,因此,变化是本质特点。我们应该及时把握他们的文化价值观的变化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对青年文化现象的特点和趋向作出准确的分析,正确评价青年的文化价值取向,以防止教育和引导中的南辕北辙和隔靴搔痒。分析和评价切忌简单化、表面化。

建议之二:弘扬主旋律,常抓不懈,加大力度。党中央在宣传舆论、思想文化战线提倡大力弘扬主旋律,应该说是奏效的,在精神文明领域发挥了积极影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实践中,必须坚持发扬主旋律,使其成为文化的基本精神方向。青年应该成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文化继承发展的承担者,应该启发青年的文化自觉,在青年中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精神方向的宣传教育。这些基本精神方向包括:(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保证新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2)坚持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精神的组成部分,要通过继续光大时代精神来保证新文化的现代化方向。(3)坚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的价值取向。文化建设过程也必然是新的价值体系的建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建议之三:指导青年掌握正确的方法论。青年产生的偏颇,从内因讲,往往是方法论的原因。我们的文化建设过程应当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过程。从跨世纪的高度来看我们的文化建设和培养一代新人的优秀文化素质,推动人的现代化,必须要帮助青年树立科学的、开放的、现代的文化观念,树立正确的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正确精神方向,摆脱中西分立、体用二元、非此即彼的局限,以传统文化现代化为目标,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吸取优秀的、有时代生命力的思想资料,融汇贯通,批判继承,综合创新,在文化建设中促进自身文化素质现代化。

标签:;  ;  ;  ;  ;  

当代青年文化价值观的变迁_文化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