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语文试题看语文本质的回归_高考论文

从高考语文试题看语文本质的回归_高考论文

从高考语文试题看语文本质的回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质论文,语文论文,语文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每年的高考,都牵动着高三学子的每一根神经,也触动了文化教育发展的脉搏。综观2005年全国高考十多份语文试卷,可见今年高考呼唤对语文本质的回归。

一、回归生活之本——重视实际的语言运用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的确,教育离不开生活,也离不开社会。2005年的高考语文试卷虽延续以往综合性和现实性的路子,但更重视考查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从上海卷作文题以及其他省市的高考语文试题看,2005年对语言应用能力的测试有它鲜明的特点,一是直击流行前线,关注时尚文化。二是试题更加贴近中学生的生活,摒弃了以往挖空心思而设计的语言陷阱,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毕竟考试的目的不是为了考砸学生,而是测试他们语文水平及潜在能力。作文题目提供的三组镜头,仿佛就是学生所处的文化氛围,这样紧贴生活的题目,不但使学生有话可说,还可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我们对现实的关注,养成写真话,抒真情的习惯。三是注重实用而不落俗套,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全国卷(Ⅰ)第20题要求拟写请柬,湖北卷第24题关于推介湖北旅游资源的广告语拟写,全国卷(Ⅰ)第19题、全国卷(Ⅲ)第20题拟写班会主题句等题目都是生活中语言应用的例子。要把这类答题做好,必须把生活当作书来读,使语言回归它的根。

二、回归民族的魂——读写测试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背景

虽然文化是近年命题的热点,但2005年倾向于对传统文化的回望与呼唤,如广东卷阅读材料《壶口的黄河》,文章表现气势磅礴的壶口黄河,其实是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化身。从高考语文选材特点我们深深感受到,提高人文素养要重视对母语文化的吸收消化。毕竟语言有鲜明的民族烙印,我们的语文是中华民族的语文,它的根与灵魂深深地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所以语文备考,应多读书,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时兼收并蓄,吸收世界文化的精髓,只有实实在在打好基础,切实提高人文素养,才能在考场上得心应手。

三、回归人本的轴心——重视对深层思维能力的考查

综观2005年高考试题内容,关于思维能力的考查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对逻辑思维的考查,逻辑知识与运用虽然不列入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但语言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思维的逻辑性,所以语文能力测试处处蕴含着逻辑。如词语的理解运用,病句识别,运用已有信息推测言外之意等在试题中比比皆是。二是加大对深层思维品质的考查。今年高考语言运用题目改变了过去简单的仿写,增加了思维深度与广度。如北京卷第23题。这一题目虽然也是仿写,但多了几个条件,一是熟记带“半”的常用语。二是深刻理解所包含的理趣。三是熟练运用这些常用语。显然,设置的限制多了,考虑的问题也复杂了。这类题目告诉我们,高考备考不但备知识,还要备思维,备方法;能力培养不要搞简单重复的题海战,疲劳战,否则越“战”越“窝囊”。

“一花一叶一世界”,综观2005年高考语文十多份试卷,尽管各有精彩,但测试目的是一样的,它回归语文本质,呼唤人文素养。因此我们在备考2006年高考时,应脚踏实地,狠抓基础,加强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述的训练,既读“生活”又读经典,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成绩“今年花胜‘傲群芳’”!

摘自《教师报》(西安),2005.9.4

标签:;  ;  

从高考语文试题看语文本质的回归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