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特点及其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08)07-0004-05
思想政治教育是世界各国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总结各国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是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对象、特点、内容体系及其框架模式。
一、比较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历史回顾
任何新学科的出现都不是由个别人物凭一时的灵感和兴趣想象出来的,而是有其自身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和逻辑程序,是该学科所处社会发展变化的客观需要和科学本身发展的内在逻辑的必然产物。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产生、变化和发展,也同样遵循这一历史和逻辑的演化过程。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这一学科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共同内在的规律性,必须从比较研究的历史渊源说起。
比较方法的使用,最早可上溯到古希腊时期。据有关材料记载,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曾对158个城邦的政治制度进行过比较研究,发表了包括《雅典政制》在内的150余篇论著。早在公元前2世纪,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写作《史记》这部传世之作时,也广泛应用比较法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进行过纵向和横向的历史比较研究,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传世之作。
但是,把比较方法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来加以研究,则是在18世纪以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对东西方一些国家的法律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首先创立了比较研究学,从而使比较研究在法学领域中被普遍地运用。随后,在孟德斯鸠创立的比较研究学的影响下,其他学科也纷纷把比较研究这一方法移植到本学科的研究过程中去。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比较哲学、比较政治学、比较艺术学、比较文学、比较宗教学、比较史学、比较伦理学、比较经济学、比较教育学等。
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之后的列宁、毛泽东等革命家、理论家,在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历来都十分重视运用比较法。马克思说,要了解一个限定的历史时期,必须跳出它的局限,把它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较。马克思在从事《资本论》这部巨著的著述时,就对资本主义产生以前的各种社会形态的生产方式作了相当广泛而精深的比较研究。恩格斯在论及此事时曾说:“只知道资本主义的生产、交换和分配形式是不够的。对于发生在这些形式之前的或者在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和这些形式并存的那些形式,同样必须加以研究和比较。到目前为止,总的来说,只有马克思进行过这种研究和比较。”[1]恩格斯本人对比较研究也十分重视,他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德国农民战争》等许多著作中都有过精彩的论述。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在研究德国历史(它完全是一篇苦难史)时,我始终认为,只有拿法国的相应的时代作比较,才可以得出正确的标准,因为在那里发生的一切正好和我们这里发生的相反。”[2]
比较研究意义重大,它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发展,才能从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中深刻地揭示出它们各自的传统、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交融、渗透的关系。尤其是近代,随着各种跨学科研究的蓬勃兴起,许多边缘学科应运而生,比较研究更是遍及一切领域。
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发展起来的。为什么“二战”之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会成为各国学者重点研究的课题?其主要原因有:(1)“二战”之后东方的崛起,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日本国民经济从濒于崩溃到成为经济大国的事实,给各国以强烈的影响;(2)“二战”以后,出现了经济活动地区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从根本上打破了狭隘的保守主义,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形成一种“全球意识”观;(3)“二战”之后,高度发展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产生了许多社会矛盾和弊病,人们对失业、暴力等社会状况感到烦恼,出现了传统道德危机、意识形态危机,不少人希冀在东方思想政治教育中寻找人生真谛,企求从东方思想政治教育中求到医治西方资本主义弊病的药方;(4)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出现了失误和挫折,为了探讨这种失误和挫折的原因,人们开始对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反思;(5)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例如中国,也必须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反思,摈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落后的东西,吸收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先进的东西,建立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观,以科学的思想、道德、文化来保证经济与社会体制改革的深入。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作为一门哲学社会科学,其出现的时间比较短,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如何构建其研究体系,都是亟须深入探讨的。下面,笔者将就上述问题展开论述。
二、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学科研究?它的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这些都是学习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所应当明确的。
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顾名思义,是本国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外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比较研究。它是在占有各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与资料基础上,主要运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各主要的、或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而形成的一门新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与比较教育学有联系,但也有区别。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应属于比较教育学的范畴,但它不等同于比较教育学。比较教育学是用比较法研究和论述各国教育历史发展、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的一门教育学科,它的研究范围较广,包括各国社会与教育的关系及教育内部所有要素的比较研究。而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则仅是围绕各国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展开研究的。
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也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史比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史比较研究,是指对历史上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事物或概念,包括事物、人物、思潮和学派,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比较、对照,判明其异同,分析其缘由,从而寻求其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其类型可分为四种:一是横向比较,主要是从空间角度出发,进行不同民族、地域、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比较;二是纵向比较,主要是从时间角度出发,进行不同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现象的比较研究;三是宏观比较,主要是站在历史整体的角度,对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现象进行整体的或系统的比较研究;四是微观比较,主要是站在历史的特定角度,对各种不同的特殊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进行具体的比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还不同于思想品德教学中比较方法的运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比较方法,是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以教科书提供的素材为基点,以教学目的为依据,以学生思维能力可接受的程度为界限,在教学中对适当的道德内容进行科学的比较。其作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道德思维的发展,而且在求同与求异的历史比较中,能够更牢固地掌握道德知识和提高运用道德知识的能力。求同,有利于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性;求异,有利于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根据上面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对象进行比较确切的界定,即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是研究当今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包括各国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依据和目标的变迁发展,各国思想政治教育教科书的制定以及教科书的内容和形式,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手段和措施,等等。
三、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与其他社会教育研究,有其共同之处,也有自身的特点。主要的特点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是一种跨国度、跨文化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是一种开放性的研究,是把世界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均置于自己的视野之内,客观地进行分析比较,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盲目排斥。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但是,如果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不甚了了,闭目塞听,孤陋寡闻,那么只能产生妄自尊大的自我封闭意识,不利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一代新人,对我国的对外开放也会产生阻滞的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方法是以横向比较为主、纵横相互交叉为辅
在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过程中,既要采用横向比较研究,即把同类对象放在同一标准下进行比较,也要采用纵向比较,即比较同一对象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过程中,主要是以横向比较为主,也就是主要以同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问题为线索的横向对比分析为主,而不是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的纵向对比分析为主。当然,在横向对比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各种同类问题时,有时也需要作一些纵向的分析,但这种纵向对比分析不是主线,而是作为横向专题对比分析过程中的一种必要的辅助过程。
3.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所遵循的原则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差异,既有现象方面的,也有本质方面的。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过程中,不能仅仅限于罗列一些表面的同异现象,要善于透过现象分析其内外原因,从同中揭示其矛盾的普遍性,从异中指明其矛盾的特殊性,从中获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的、本质的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一个重大原则问题。要做到透过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认识其本质,必须学会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也就是说,要善于在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过程中,从那些表面上差异很大的问题中,看出他们在本质上的共同点;从那些表面上极为相似的问题中,看出他们在本质上的差异点。黑格尔在《小逻辑》一书中曾对比较的这种特点进行过科学的表述:“假如一个人看出当即显而易见的差别,譬如,能区别一支笔和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相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室,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3]毛泽东同志也说过:“有比较才能有鉴别。”[4]只有把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作比较,才能鉴别出这个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差异点和共同点,才能认识这个事物的特殊属性和一般属性。
4.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对象必须具有可比性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前提是,作为比较研究的问题必须具有可比性。可比性,是指两种比较对象需要比较的属性能用同一单位或标准去衡量。世界上一切事物之间都具有同一性和差异性,它们原则上都是可以进行比较的,这是可比性的无条件性和绝对性;两个事物之间又必须找到第三者作为中介,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才能具体地加以比较,每一次比较只能有一个第三者作中介,这是可比性的条件性和相对性。这就是可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是比较的无条件性与条件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四、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体系和模式
1.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是中国和外国之间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比较研究,是涉及思想政治教育诸方面的比较研究。这就要求它的研究课题不宜过于狭窄,它的内容体系不宜过于零散,应该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侧面。因此,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内容体系的设计,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与现实为主线而展开的比较研究,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措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及其改革思路比较、面向21世纪的全球思想政治教育走向及跨世纪的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等。
2.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模式
针对上述的内容体系,如何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过程中必须侧重把握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前人的研究经验,比较研究的理论框架结构可以有两种基本模式:
一是区域性研究,是指分析研究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与现状,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按照不同国别的排列顺序进行研究,其优点是每一个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与现状都比较清楚,给人们的感觉是具有完整性,其缺点是缺乏比较感。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自始至终运用的是比较研究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与外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之间的关系,有的学者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区别,而有的学者则认为有区别。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虽然需要以外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作为基础,但不能局限或停留在这一水平上,它不仅要求对中外各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作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而且要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眼光,对其进行比较和分析、鉴别和提升。
二是问题性研究,是指在比较研究过程中,侧重比较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按照比较对象范围的大小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专题比较研究,另一种是综合比较研究。专题比较研究就是把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一同类问题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例如,把各国各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分别放在一起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找出共同的规律性或各自的特点。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与现状纷繁复杂,呈现的问题众多,涉及的范围极广,所以一般从专题性着手进行研究比较适宜。综合比较研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全面的、综合的比较研究。例如,比较分析各国各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该国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走向。
根据上述两种研究模式,我们应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笔者认为,把上述两种研究模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最佳选择。因为这两种研究模式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区域性研究是问题性研究的前提,而问题性研究则是区域性研究的深化与精确化。根据上述思路,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理论框架结构应由如下两大部分构成:
(1)专题性研究,是指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按其不同性质的问题,进行专题排列研究。专题性研究主要是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影响比较大的国家和地区,如美、英、法、德、俄、日、新加坡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并根据比较研究的要求列出研究专题,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比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比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措施比较研究等。
(2)综合性研究,是指在专题性研究的基础上,选择若干带有全球性意义并且是世界性普遍存在的重大问题,作综合比较研究。综合性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预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历史趋势与现实走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上述两大部分的框架结构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在运用上述两大框架结构进行研究时,必须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不能把上述两种理论框架结构固定化,而是要针对不同情况灵活地运用。例如,在比较研究过程中,可以以专题研究为主,综合研究为辅,融两种方法于一体进行研究。这种专题研究为主、综合研究为辅的框架结构,其关键在于切实做好比较分析,使研究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探索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外国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介绍这一层面上。
第二,要树立整体化研究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作为其主要构成要素的教育目标、方法和措施,又与各种社会因素相互联系,构成纷繁复杂的社会网络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复杂性和多因素性相结合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形式的多样性和变化的急剧性。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就必须重视其宏观研究,确立整体化研究观念,即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把握,从整体出发来认识其局部,采用跨学科的多种方法来探讨其内在规律性,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宏观走向。
第三,要坚持用实践的标准来检验比较研究的结果。比较研究是为了吸收各国各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教训,并以此作为加强和改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因此,就必须在比较过程中判断什么是各国各地区的成功经验,什么是失败的教训;哪些符合我国的国情,哪些不符合我国的国情。而判别的标准只能是实践。这种实践检验的过程,主要是通过本国的实践来鉴别各国各地区的经验是否适合我们的国情。在借鉴过程中,要做到实事求是,切不可主观臆断、生搬硬套,否则是要走弯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