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症手足口病13例机械通气病例临床分析论文_刘伟东,陈日金,周勇

危重症手足口病13例机械通气病例临床分析论文_刘伟东,陈日金,周勇

刘伟东 陈日金 周勇

(盐城市妇幼保健院 PICU 江苏 盐城 224001)

【摘要】 目的:分析探讨危重症手足口病13例机械通气病例的治疗效果。方法:采取回顾性的方法对13例危重症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给予呼吸机治疗,转入ICU后给予呼吸机正压通气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改变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及临床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预后12例得到救治,1例不治身亡。结论:危重症手足口病具有发展迅速的特点,因此必须对早期患儿加以重视,及时转入ICU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关键词】危重症手足口病;机械通气治疗;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6-0221-02

手口足病是由肠道柯萨奇病毒A组16型、肠道病毒71型(EV71)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易发于学前儿童。手足口病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肛周等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伴有发热、倦怠、乏力等症状[1]。大部分手口足病患儿为轻型病例,预后良好,而少数重症患者则会出现脑膜炎、脑炎、肺水肿以及循环障碍等合并症,严重者会出现呼吸、循环衰竭造成死亡。本篇文章将针对危重症手足口病13例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自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13例患儿危重症手足口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组中男性患儿8例,女性患儿5例,年龄范围在10个月~44个月之间,平均年龄(26.81±3.74)个月;病程范围1天~5天之间,平均病程(3.24±0.35)天;转入ICU住院时间为17h~132h之间,平均(65.31±10.87)h。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呼吸浅促、肺部啰音等。

1.2诊断标准

本组患者诊断标准均符合2010版国家卫生部手足口病中相关诊断标准并具有以下症状[2]:肌肉无力,肢体抖动、抽搐严重,意识发生模糊、脑膜刺激呈阳性;患者持续高烧不退;患者面色苍白、心率加快,末梢循环不良,血压出现异常;其中出现昏迷、脑疝、紫绀、出现血性泡沫痰、肺部湿罗音加重、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的患者视为危重症手足口病症。

1.3治疗方法

本组患儿转入ICU时均存在机械通气治疗指征,通气模式采用压力控制通气或压力支持通气+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呼气末正压,同时给予保护性肺通气策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气机初始参数设置为[3]:呼气末正压8~12cm H2O(潮气量6~8ml/kg),呼吸频率20~40次/min,吸气峰压:呼气末正压+15(~30)cmH2O,(分钟通气量0.2~0.3L·min-1·kg-1),呼吸比(I:E)1:2~1.5,;以血气分析结果为依据对呼吸机参数进行随时调整,在此过程中,尽量避免患者频繁吸痰。尽早建立静脉通道,监测中心静脉压并指导输液;对输入液体量要严格控制在60~80ml·kg-1·d-1,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输液量应控制在40~60ml·kg-1·d-1。对于稳定血压的治疗应使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药物;对于脑细胞、心肌细胞可采用甘露醇与呋塞米联合使用,以降低颅内压。

2.结果

13例患者均以发烧为第一临床症状,治疗后生命体征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未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且患儿在治疗后心肌酶、肝功能、血糖、白细胞计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前患儿呼吸频率、丙氨酸转氨酶、血糖、白细胞计数分别为(32.4±5.3)次/min、(51.8±27.3)U/L、(14.8±6.3)mmol/L、(18.7±2.6)×109/L,治疗后患儿呼吸频率、丙氨酸转氨酶、血糖、白细胞计数分别为(20.1±3.6)次/min、(18.6±10.8)U/L、(6.3±2.2)mmol/L、(11.5±1.2)×109/L,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13例患儿12例救治成功,1例不治身亡。

3.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易发于学前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最高。90%以上的患儿症状较轻,以手、足、口腔、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及发烧为主要临床表现,少数患儿可发展为重症或危重症,会引发严重并发症如脑炎、循环衰竭、脑脊髓炎等。该疾病发展迅速,早期症状隐匿且症状无特异性,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严重威胁着患儿的生命安全。

临床研究表明,早期识别危重病例并及时转入ICU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可显著降低病死率。而在使用呼吸机治疗时值得注意的是要调节好各项参数,例如初始阶段应给予较高的呼气末正压,并以是否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及血压高低来调节呼气末正压值,并密切注意增高的胸腔内压对循环功能的影响。本文中在通气后20分钟左右后听诊患儿肺部啰音基本消失,心率较通气前有所降低,表明机械通气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手足口病患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危重症病情进展迅速,患儿得到不及时的救治很容易导致死亡。而早期识别危重症患儿则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早期进行呼吸机支持治疗,合理使用脱水剂,维持患儿循环平衡,可有效降低危重症患儿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曹莉,韦妍飞,刘燕等.危重症手足口病13例机械通气病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2,19(2):100-103.

[2] 王文棣,孙裕平,徐迎军等.机械通气治疗危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患儿134例临床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0,17(3):259-261.

[3] 雷晋莉,冯占伟,刘瑞萍等.危重症手足口病34例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7):1350-1351,1353.

论文作者:刘伟东,陈日金,周勇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29

标签:;  ;  ;  ;  ;  ;  ;  ;  

危重症手足口病13例机械通气病例临床分析论文_刘伟东,陈日金,周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