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峰 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高级中学 116031
摘 要:要将学生主动的“学”、教师引导的“教”和师生共同的“思”三者结合起来提升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和历史教学的生活化,体现历史科学的严谨性特点,夯实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提升从不同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激发学生兴趣 精心设计教学 联系现实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最优化教学,就是在教养、教育和学生发展方面保证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成就,而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的时间又不超过学生卫生所规定的标准。简而言之,衡量教学有无效益的标准就是看学生在进行一段学习后,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而从教学的目的来看,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学生的需要就是根本,教学本身就是要顺应学生发展,爱护学生天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才能充分展现,潜能得到充分发挥。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并达到教学的目的呢?我认为教学观念是重要前提,要在教学中渗透问题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产生高效课堂,即学、教、思三者的有机结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关注:
一、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完成教学“知识与能力”目标
激发学生兴趣是达到高效课堂的第一步。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兴趣呢?现代教学已突破了传统的授课方式,不再是三尺讲台上一根粉笔、一块黑板的时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不断丰富,更何况历史本身就是活生生的,它是美的教育,是具有生命力的,单凭文字与语言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但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展示丰富而形象的历史素材时,如果不加以问题的引导,又无法达成教学目标。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时候,问题的设置是一座很好的桥梁,将激发学生兴趣的资料与教学目标联结起来。
当然,在激发学生主动学时,单纯依靠一两个问题去激发学生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真正地并深入地与教材内容及目标结合起来。美国心理学家雨蒙说:“当一个人接受一项任务,但又不知如何完成时,他所面临的就是一个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学习者在这一过程中,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辅助条件,去构建新的思想和概念;在学生已有知识不足以生成和构建新的知识和概念时,新旧知识之间将有一段距离,这个距离就表现为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敏锐地抓住这个问题,通过精心设置,最终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
同时在课堂中,设置的诸多问题还应关注一些细微之处。即教师经常不提,在解题与思考中又经常用得到的知识,这部分知识又称之为缄默知识。所谓缄默知识,就是指那些平时为我们意识不到,却深刻影响着我们行为的知识。相当于中国古人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也可称之为“日用而不知”的知识。只有注意到这些缄默知识,学生的知识才能连贯,兴趣得以激发,思考才能继续,因此细微之处也需关注。
二、围绕教学主题,精心设计教学,达成“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教学设计,一般是指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从教学设计角度考虑,“教学”首先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认知行为。因此要紧扣教学主题,循着“要去哪里”、“如何去”、“去到了吗”的思路对全课进行规划和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故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应用则成为紧扣主题,、提高效率的突破口。“历史是一门既包括描述也包括解释的学科。”运用史料解释历史、还原历史现场进而理解历史成为实现三维目标的必由途径。要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师必须通过精心选择史料,设计典型情境与问题,像前人探索历史知识那样展开课堂学习,使学生已学的知识与技能形成认知意义,获得“怎样知道是什么”、“怎样认识为什么”的过程与方法性知识。可见,如何区分、运用史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联系现实,引入问题,以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在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到:要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学习从历史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培养健康的情操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故而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联系现实,结合知识,设置问题,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总之,只有关注这三个层次,才能真正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并且不仅仅是对一堂课知识的掌握,更是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华著 《浅谈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有效性关注什么》,2010年,6月。
[2]黄兆宇 历史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基础教育研究,2009,(11)。
[3]何成刚著 《历史教学设计》.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年,10月。
论文作者:周晓峰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7月总第18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7
标签:知识论文; 学生论文; 历史论文; 激发学生论文; 兴趣论文; 课堂论文; 目标论文; 《素质教育》2015年7月总第18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