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路运输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水路运输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鄢冰[1]2004年在《水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可持续发展状态的评价工作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建立描述、评价、考核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切实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水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综合评价研究是一项艰巨而繁复的科研项目,它融合了许多学科的理论、方法。本论文在指标体系的构建、指标权重的确定以及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本论文应用系统思想,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对水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系统做了深入地研究。研究重点在于将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水路运输发展的实践相结合,在对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展开深入地研究的前提下,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研究方向构建水路运输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论文在充分把握水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基本涵义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影响水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探索实现水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并对1985年至2002年我国水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与评价。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对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概念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系统回顾,在综合分析水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系统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水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模型; 第二,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定义水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并对水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进行了细致地研究; 第三,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有关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水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所应遵循的一般原则与特殊原则,并以此为指导详细设计出水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第四,选择层次分析法与加权平均法相结合的数量化综合评价方法,建立水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模型,并利用其对我国1985年至2002年水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进行定量评价与分析。

李柯, 云俊[2]2004年在《水路运输可持续发展评价与监测研究》文中指出水路运输是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的一种成本相对较低的运输方式,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分析了水路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从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构建了水路运输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从而对水路运输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和监测,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戎晶[3]2007年在《重庆市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不可持续的经济、畸形增长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及人口膨胀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人类必须遵循新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条件,是经济发展的命脉所在,因此交通运输在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交通运输在注重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谋求社会文明的同步发展,正确处理和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经济以及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目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增长的方式也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均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多品种、多用户、小批量、多批次的产品运输迅速增加,人们出行更加频繁,物流、客流显著增加,这就对交通运输的方便性、及时性和可靠性要求更高。面对重庆市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对交通运输业提出的新的要求,面对区域竞争所产生的压力,促进重庆市交通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和必要。本文旨在通过对重庆市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的分析,结合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重庆市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首先对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介绍,然后论述国内外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现状并总结经验,通过对重庆市交通运输业发展总体状况进行系统分析,论述重庆市交通运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重庆市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目标,最后提出重庆市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具体对策。

唐建桥[4]2013年在《区域运输结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交通运输的瓶颈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但还没有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交通运输的瓶颈制约已由“显性”转变为“隐性”,目前存在许多运输结构性矛盾,其协调发展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严重。为解决目前由于运输结构不合理而导致交通运输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搜集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并经综合分析研究,基本掌握目前10个方面的研究现状,找出存在“4重4轻”研究方面的问题和不足,具体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和取得以下几点成绩:1.在运输结构的演变及其规律方面。首先论述运输结构及其演变的概念,研究运输结构的分类和表达式;运用系统自组织(他组织)原理,分析研究运输系统结构演变的耗散结构特征、自组织机理、一般过程和形式等;运用Logistic分析模型,研究各种运输方式间的竞争与协同关系;分析研究了客货运输需求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以及客货运输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主要原因和一般机理,交通科技的进步对运输结构演变的影响等;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揭示客货运输结构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一般规律及其对运输结构优化的启示。研究结果表明:各种运输方式间竞争与协同的相互依存过程就是运输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其相互转化是运输结构演变的主要推动力;交通科技的进步对运输结构演变起着重要作用;运输结构的演变至少存在6条一般规律及其对运输结构优化的8点重要启示,对运输结构优化应遵循这些规律性。2.在基于运输供需双重特性的运输结构优化分析方面。运用运输经济学原理、系统科学和信息熵理论等,首先对运输需求、运输供给等若干基本概念辨析,定量分析这些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探讨运输需求预测的有效性以及运输结构优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分析研究客货运输需求特性及其要素,定量研究客运需求成本(L)和货运需求成本(H),并建立了相关计量模型等;分析研究5种运输方式的供给特性(即技术经济特性)、适用范围及定量比较,并定量研究几个主要供给特性,建立相关计量模型;重点分析研究了运输供需特性及其对应状况对运输结构优化的影响;运用信息熵理论,分别构建客货运输需求结构信息熵和供给结构信息熵,以及基于供需结构信息熵的运输结构适应性分析与评判模型、标准和方法;最后进行案例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运输需求具有8个主要特性和6个基本要素;运输供需特性及其对应状况对区域运输结构优化产生重大影响;运输结构优化应遵循6项基本原则;客货运输供需结构特性可用供需结构信息熵来测度,供需结构信息熵值两者大小应接近,且其熵函数变化趋势和变化速率也应一致,两者熵函数值的相对离差系数C(t)应趋于0,适应度G(t)应趋于1。3.在区域微观层次运输结构优化方面。首先论述运输结构的区位特征;运用复合系统理论和协同学原理,分析研究运输系统的协调特征、结构关联类型及其协调机制;构建运输系统结构协调发展的机理模型及其协调步骤;重点构建微观运输结构发展指数、协调指数和持续指数分析模型;研究了微观运输结构优化评价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运输结构具有区位特征;运输系统结构存在4种关联类型;用以上指数分析模型,能测度和分析评价区域微观层次运输结构的协调发展持续状况及诸要素间的匹配性;可从各运输子系统(方式)主导要素的超前性及其诸要素间的匹配性2方面,分析评价微观运输结构的优化状况。4.在区域中观层次运输结构优化方面。在4.3节基础上,推导出中观运输结构发展指数、协调指数和持续指数分析模型;应用Markov链模型对中观运输结构预测与优化并进行决策分析;运用经济控制论,构建中观运输结构径路优化模型与2种算法;建立了各运输方式间质的协调性和量的比例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与方法,构建运输结构优化效率、优化效益和比较优势评价模型,评价运输结构的合理化程度,利用相似判别法和距离判别法,评价运输结构的高度化水平;最后,对珠江三角洲客运结构进行实证研究,以验证预测模型和径路优化模型与算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以上指数分析模型,能测度和分析评价中观运输结构的协调发展持续状况以及各运输方式间的协调性;利用Markov链模型能预测客运结构和推算其未来平衡状态结构,并进行相关优化与决策分析;利用路径优化模型与算法,能求解交通运输系统总周转量增长率不低于既定比例的前提下,各运输方式每年应分别以多大的增长率增长,至少需要多少年才能达到某个理想的合理运输结构目标;利用以上中观运输结构质的协调性和量的比例性评价指标、3个评价模型和2种判别法,可分别评价中观运输结构的协调性、合理化程度和高度化水平。5.在区域宏观层次运输结构优化方面。在4.3节和5.2节基础上,推导出宏观层次运输结构发展指数、协调指数和持续指数,以及整个运输系统结构协调发展持续指数分析模型;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客货运输结构适应性分析与评价模型与算法,研究宏观运输结构的适应性;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宏观运输结构的投入产出特征优化分析与决策分析,求解基于最终纯收入率(或最终产值率)s最高的宏观运输结构最佳总投资(或总产出)结构比,以及现实总投资结构比与其最佳总投资结构比两者间的偏离度ηη及协调度γ等指数;构建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宏观运输结构优化模型与算法;分别建立宏观运输结构外部适应性、路网覆盖形态特性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其中,重点推导出基于分形维数的路网覆盖形态特性评价指数模型与算法,利用路网覆盖度和覆盖深度测度和分析评价交通路网覆盖性;构建基于灰色信息熵的运输结构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模型与算法,定性定量综合评价其可持续发展状况。最后,对珠三角客货运输结构的适应性进行实证研究,对一运输区域的路网覆盖形态特性进行分析评价,以验证基于灰色关联度的适应性分析评价模型,及路网覆盖形态特性评价模型与算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用以上指数分析模型,能测度和分析评价宏观运输结构以及整个运输系统结构的协调发展持续状况、外部适应性和协调性;利用基于灰色关联度的适应性分析模型与算法,能分析评价区域宏观运输结构的适应性;利用以上最佳总投资结构比以及偏离度η和协调度γ等指数,能确定交通运输业现实总投资结构比的调整优化方向和程度等,为交通投资结构的优化决策提供依据;利用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运输结构优化模型与算法,能求解在既定条件下,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合理运输结构;用覆盖度和覆盖深度评价路网覆盖形态特性比路网密度等指数更科学合理,因此应尽量使用这2个指数,覆盖度D(r))1.661及相应覆盖深度r可作为评判区域路网形态结构是否合理和功能是否完善的基本标准。以上分析研究,以期为区域运输结构优化研究和路网规划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张远[5]2008年在《航运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内河航运是重庆市综合运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是重庆地区的主要运输方式之一。特别是在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水运更凸现其超越其他运输方式的优势。虽然重庆市是西部地区水运最发达的地区,内河航运对重庆市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重庆内河航运业自身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在发展的道路上仍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因此本文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运用比较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投入产出法以及因素分析法等,分析和评估重庆内河航运对重庆地区社会经济影响,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对重庆综合运输网络的完善、重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最后给出重庆市水运发展规划,并对重庆水运发展政策的具体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最后得出重庆水运发展的一些结论,并提出发展建议,为重庆市水运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参考。

石钦文[6]2009年在《综合运输系统结构协调发展理论研究》文中提出建国后,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我国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初步形成了综合运输系统的基本框架。但是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尚不能满足当前和未来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到目前为止,尽管国内外对交通运输业发展进行的研究很多,但对综合运输系统的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还不多见。当前我国正处于综合运输系统大发展时期,正在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如何从新的视角、新的理念系统全面地对综合运输系统的发展进行研究,是作者撰写本文的出发点。综合运输系统简指国家的宏观运输结构,包括五种主要的运输方式,它们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是相互依存,而运输结构是指综合运输系统的内部结构,即五种运输方式在运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若从广义上理解,运输结构还应包括其与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的结构关联关系及运输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比例关系,本文提出的综合运输系统结构协调发展理论属宏观运输结构研究,主要就多种运输方式的合理配置、协调发展等开展研究,目的在于形成一个为促使运输资源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的理论体系。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综合运输理论的起源、现状及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建立可持续发展综合运输系统规划理论体系,并从内涵和量化分析两个方面展开对综合运输系统结构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其主要内容为:采用统计数据分析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综合运输系统结构演变发展进行研究。将国内外综合运输系统结构演变进行阶段划分,并指出各阶段运输结构发展特征、规律及动因;对运输结构演变进行建模分析,并最终提出综合运输系统结构演变的四个基本规律、九个因素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复杂的双向作用机制;研究并分析了其演变的新动因—多种可持续因素,并建立综合运输结构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及理论模型。从系统工程理论和协同学思想出发,建立综合运输复合系统结构协调发展理论。提出了综合运输复合系统结构协调发展的内涵、机理及特征,并对协调发展进行数学描述,建立可持续协调发展度模型和动态模型,以便给出衡量其协调性的理论模型及定量判定方法。总之,本文以各运输方式运输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工程理论和协同学思想为基础,构建了带有显著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综合运输系统结构协调发展理论体系。

王清斌[7]2000年在《水路运输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进入二十一世纪,面临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作为承担大部分国际贸易运输任务的水路运输业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水路运输业的发展。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热门话题,研究水路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对于充分发挥水路运输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对水路运输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水路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评价标准,对我国水路运输发展趋势及规模进行分析与预测,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手段,从而使我国水路运输发展既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又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本论文依据系统理论、规划理论和预测理论,采用模型分析与计算相结合的方法,从而实现了理论分析与数据分析的综合应用。

李柯[8]2006年在《内河运输可持续发展评价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内河运输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衰退后,重又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近两年来内河运输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内河运输的进一步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矛盾: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与有限运输供给之间的矛盾;环境承载力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运输高速化与运输安全之间的矛盾;内河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当代人利益与后代人利益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日益激化的矛盾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来协调,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提出的内河运输可持续发展模式成为大家的共识。然而,内河运输如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关研究基本上停留在概念、理念、政策分析层面,缺乏对内河运输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评价手段,既没有给出科学的界定,也无法指导实际操作,不足以指导我国内河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本论文将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现代应用数学、系统工程、信息管理等学科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引入到内河运输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为内河运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决策依据。 论文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了全面分析,分析了行业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异同;提出了内河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内涵和发展目标。从系统的角度全面分析了内河运输系统的构成、特性以及影响内河运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评价、描述、考核内河运输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探讨了内河运输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评价思路和方法,针对发展类、中性类和制约类三种不同类型的指标,提出采用功效系数法进行归一化处理,利用层次分析法、加权平均法和水桶原理进行综合评价;研究了指数平滑和灰色系统等时间序列预测模型以及回归预测模型在内河运输可持续发展预警中的应用;并运用上述理论和方法对某区域内河运输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 内河运输可持续发展涉及面广,信息处理量大,要真正实现内河运输可持续发展的监测、评价和预警,必须借助于信息技术。为此,论文构造了全新的内河运输可持续发展预警决策支持系统(IWTEWDSS:Inland Water Transport Early Warning Decision Support System)总体框架。它不同于传统的DSS基

吴相军[9]2008年在《京杭运河山东段水运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京杭运河经过几十年的整治、扩建,已发展成为集船舶运输、港口装卸、船舶制造、现代物流为一体的综合航运体系,季节性通航里程达1100多公里,运能相当于3条京沪铁路,成为了全国内河航运“一纵三横”黄金水运主通道之一。目前,京杭运河是我国北煤南运的水上运输大通道,在长江三角洲乃至华东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京杭运河山东段是山东省交通运输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水上主通道,对山东省特别是鲁西南地区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其发展问题必须具有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发展得好,可对改善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质量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反之,不仅会造成资金的巨大浪费,而且还会造成自然资源配置的失当,并对运河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造成巨大破坏。在当今世界上,人们越来越注重发展的持续性,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京杭运河山东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势在必行。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构建一种具有可实践操作的京杭运河山东段水路运输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功效函数法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计算出近10年来京杭运河山东段水运的可持续发展度并进行综合评价,进而为运河主管部门制定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京杭运河山东段在1997至2003年期间处于弱可持续发展阶段,从2004年开始进入中可持续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程度总体水平不高,但发展速度较快,增长趋势明显。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主管部门制定京杭运河山东段总体发展规划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陶斌[10]2018年在《浅论水路运输可持续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本文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国现阶段水路运输的主要特点,来探讨水路运输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性地对我国水路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做出了正确评价,以期促进我国水路运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水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研究[D]. 鄢冰. 武汉理工大学. 2004

[2]. 水路运输可持续发展评价与监测研究[J]. 李柯, 云俊.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04

[3]. 重庆市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戎晶. 重庆大学. 2007

[4]. 区域运输结构优化研究[D]. 唐建桥. 西南交通大学. 2013

[5]. 航运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D]. 张远. 重庆交通大学. 2008

[6]. 综合运输系统结构协调发展理论研究[D]. 石钦文. 北京交通大学. 2009

[7]. 水路运输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 王清斌. 大连海事大学. 2000

[8]. 内河运输可持续发展评价及应用研究[D]. 李柯. 武汉理工大学. 2006

[9]. 京杭运河山东段水运可持续发展研究[D]. 吴相军. 大连海事大学. 2008

[10]. 浅论水路运输可持续发展[J]. 陶斌. 纳税. 2018

标签:;  ;  ;  ;  ;  

水路运输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