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时期腰坑葬俗试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史前论文,时期论文,腰坑葬俗试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初,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殷墟及其周边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种丧葬习俗①:在一些墓葬的底部有一个小坑,坑内大多殉一只犬,少数有人或者器物②。这类小坑多见于墓主腰部,被称为腰坑③。新中国成立后,这类葬俗在全国多个遗址被发现,时代有史前、商周、秦汉等诸多时期。其中,以殷墟为代表的晚商时期发现最多,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也多集中于此④,对史前、秦汉及以后的同类现象则关注较少。鉴于此,笔者拟对史前时期的腰坑葬俗试做梳理,并就相关问题略作探讨。 一、史前时期腰坑葬俗的发现 史前时期腰坑发现不多,主要见于以下几处遗址(图一)。 图一 史前时期腰坑墓分布图 1.河南尉氏椅圈马遗址 1992年发掘。在遗址第四期遗存的4座墓葬中,有腰坑墓葬1座(M6),时代与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三期晚段、四期早段接近,约在公元前3000年⑤。 2.河南淅川黄楝树遗址 1965~1966年发掘。遗址中发现有腰坑墓葬3座,均属屈家岭文化晚期,与其同时的土坑墓还有15座⑥。 3.湖北郧县青龙泉遗址 腰坑墓葬至少有10座,其中1958~1961年在王家堡发现2座(M45、M11)⑦,2006~2007年在梅子园发现2座(M40、M110)⑧,2008年在梅子园北部清理出6座(M195、M203、M219、 M220、M233、M237)⑨。这些墓葬均属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 4.湖北秭归旧州河遗址 1998年发掘。遗址内清理出2座石家河文化墓葬,其中M2墓底有腰坑,时代约在公元前2000年⑩。 5.湖北房县七里河遗址 1976~1978年发掘。遗址中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30座,分属早、中、晚三期。在晚期墓葬中有腰坑墓葬1座(M8),时代晚于石家河文化,报告称之为三房湾文化(11)。 6.甘肃永登蒋家坪遗址 有腰坑墓葬1座,时代属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中期(12)。 7.广东封开鹿尾村遗址 1984年发掘。有腰坑墓葬1座,出土遗物与石峡文化第三期墓葬出土同类器物相近,竹木炭样品测年为公元前2030±120年(13)。 通观上述史前时期腰坑墓葬的发现情况,可以看出其绝对数量虽然不多,却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从时间上看,尉氏椅圈马遗址M6的年代与大河村三期晚段、四期早段接近,大致相当于仰韶文化晚期,是目前已知腰坑墓葬中年代最早的。淅川黄楝树M11、M15、M23,郧县青龙泉M45、 M220等5座墓葬均属屈家岭文化晚期,在时代上略晚于椅圈马M6,也属较早的腰坑墓葬。郧县青龙泉遗址其余的8座墓葬(M11、 M40、M110、M237、M203、M233、M195、 M219)以及秭归旧州河的M2均属石家河文化,是史前时期发现腰坑墓葬数量最多的一个阶段。房县七里河遗址M8的时代较上述石家河文化腰坑墓葬稍晚,绝对年代或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永登蒋家坪、封开鹿尾村的腰坑墓葬分属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和石峡文化,其时代应与石家河文化大致相当或略晚。可见,史前时期腰坑墓葬多集中在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时期或与此大致相当,绝对年代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从地域上看,史前时期腰坑墓葬涉及地域较为广泛,不仅河南、湖北等省的多处遗址有此类墓葬分布,甘肃和广东境内也有类似葬俗。在这些地区中,黄楝树、青龙泉遗址所在的豫西南、鄂西北地区集中了史前时期已发现腰坑墓葬的绝大多数,应是其分布中心。椅圈马、蒋家坪、鹿尾村遗址的腰坑墓葬在本遗址内仅有1座,在各自区域内亦是孤例,应属史前时期腰坑葬俗的零星分布区。 二、史前时期腰坑葬俗的特点 史前时期腰坑发现虽少,其特点却不尽相同,本文综合墓底腰坑的数量、形制、出土物等将其分为两大区域讨论。 (一)江汉地区 主要指豫西南、鄂西北及附近地区。这一区域发现15座腰坑墓葬,分布在黄楝树、青龙泉、七里河、旧州河等遗址。这些墓葬墓底腰坑的数量均为1个(14),都在墓底中部。腰坑形状多为圆形,尺寸大都未发表。从少量已有数据观察,腰坑的规模基本一致。如郧县青龙泉M45,腰坑直径0.46、深0.46米;秭归旧州河M2,腰坑直径约0.58、深约0.4米。本区域腰坑出土物多为器物,15例腰坑中均有陶器出土,如罐、豆、钵、碗等。这些陶器大都以特定方式组合在一起:底部放置陶罐,其上(倒)置陶豆、钵、碗等。腰坑内有动物者数量较少,主要有黄楝树M11(图二)和旧州河M2,前者在腰坑底部陶罐下发现1个猪头骨,后者在腰坑陶罐内的碗中有1条鱼。腰坑内发现人骨者有6例,分别见于黄楝树、青龙泉遗址,人骨均在腰坑内陶罐中,全部为幼(少)儿骨骼。通观上述江汉地区腰坑出土物的情况,可以发现这一区域史前腰坑中有放置瓮棺的传统,如黄楝树遗址M11、M15、M23,青龙泉遗址的M203、M233、M237在墓底腰坑中置有陶罐,其上覆盖陶豆、钵或者陶片,罐内有幼儿骨骼,应是瓮棺葬无疑。青龙泉遗址 M11、M45、M40、M195,七里河遗址M8虽未在腰坑陶罐中发现幼儿骨骼,但其出土陶器“罐下钵(碗)上”的摆放方式却与瓮棺葬极为相似。青龙泉遗址M40、M195,七里河遗址M8的陶钵底部还有不规则圆孔,更是瓮棺葬的典型特点。秭归旧州河M2的腰坑内有黑陶高领罐,罐内置黑陶圈足碗,碗中放1条鱼,是稍显特殊的一例。 图二 黄楝树遗址M11平、剖面图 (二)其他地区 主要指江汉地区以外的区域,目前有河南尉氏椅圈马、甘肃永登蒋家坪、广东封开鹿尾村三处遗址。它们各有腰坑墓葬1座,墓底腰坑不尽相同。椅圈马遗址M6的腰坑位于墓主腰下,形状、尺寸未提及,坑内发现陶钵1件。蒋家坪遗址腰坑资料未正式发表,在相关文章中有间接描述:墓主遗骨下挖有近长方形深坑,坑内分层埋有犬、猪4只,人骨1具和人头1颗。人骨为老年女性,左臂缺手,头骨的一侧被打破。人头属一个10多岁幼童,打得粉碎,盛在1件彩陶豆内(15)。鹿尾村腰坑资料亦未发表,在《中国考古学年鉴》中有一则报道:墓葬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底两端及中间各有一长方形小坑,中间小坑稍大,两端坑略小,三个小坑内均放置随葬品,且保存较多烧穴时的竹、木炭条和灰土(16)。上述三例腰坑分别地处中原、西北、华南三地,在各自区域内均属孤例。不过它们的特点却非常鲜明,椅圈马M6时代最早。蒋家坪遗址的腰坑与商周时期典型腰坑最接近(长方形、腰坑殉犬等)。鹿尾村腰坑墓则在墓底有多个小坑,中间应为腰坑,两端可分别称为头坑和足坑,是此类现象在中国境内的最早发现。总之,上述三例腰坑地位特殊,应予以充分关注,不过,它们的资料并未详细发表,需慎重对待。 三、史前时期腰坑葬俗的功能 一般认为,商文化墓葬中腰坑的有无与墓葬等级有关(17),坑内殉犬(人)是因为“殷人迷信最深,凡事求卜,到处防鬼,陵墓下面是人和狗护卫着,宫殿下面也是人和狗护卫着”(18)。那么,史前时期墓底腰坑的有无是否也与墓葬等级有关,其功能又是什么呢?本文从考古材料出发,采用比较的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具体做法是选取典型遗址,对遗址内同时期的腰坑墓与非腰坑墓进行全面比较,进而探讨影响墓底腰坑有无的因素,并借此试析史前时期墓底腰坑的功能。 (一)淅川黄楝树遗址 有腰坑墓葬3座,均属屈家岭文化,遗址内同属屈家岭文化的土坑墓葬还有15座。 1.墓葬方向 如图三所示,3座腰坑墓葬和15座非腰坑墓葬的方向均集中在210~230度之间,未见明显分区。 图三 黄楝树遗址屈家岭文化墓葬方向对比图 2.墓室面积 18座墓葬中墓室面积可知者15座,其中腰坑墓葬3座、非腰坑墓葬12座。在3座腰坑墓葬中,面积最小者0.67、最大者0.83、平均约0.72平方米;在12座非腰坑墓葬中,面积最小者0.35、最大者1.05、平均约0.71、多数集中在0.55~0.86平方米。可见,二者在墓室面积上亦无明显不同。 3.墓主葬式 18座墓葬中,葬式为仰身直肢者15座,为3座腰坑墓和12座非腰坑墓。另有仰身屈肢者1座、俯身直肢者1座和仅知仰身者1座,均为非腰坑墓。可见,二者在墓主葬式方面也无明显区别。 4.墓主性别、年龄 简报未能提供完整信息。从零散资料看,3座腰坑墓葬中确知墓主性别者1座(M15),为女性;15座非腰坑墓葬中墓主性别明确者2座(M18、M22),男性、女性各1座。二者间似未见明显差别。 5.墓葬出土物(19) 3座腰坑墓葬中,明确有随葬品者仅M15,其余2座墓葬无随葬品。15座非腰坑墓葬中有出土物者3座,其余12座亦未见任何随葬品。可见,黄楝树遗址中,腰坑墓葬可无随葬品,非腰坑墓葬可随葬较多器物。 综上所述,黄楝树遗址18座屈家岭文化墓葬中,腰坑墓葬与非腰坑墓葬在墓葬方向、墓室面积、墓主葬式、墓室随葬品等诸多方面并无明显差异。 (二)郧县青龙泉遗址 有石家河文化腰坑墓葬1座(M11,1958~1961年发掘),与其同时期的土坑墓还有16座(20)。这17座墓中,腰坑墓方向为0度,墓室范围不清,人骨保存不好,仅余部分骨骼。墓葬出土物除腰坑内有陶罐、碗各1件外,还在墓主周围发现猪颚骨14块。这些特点在其他16座非腰坑墓葬中也可以见到。因此,很难说青龙泉遗址石家河文化腰坑墓与非腰坑墓在各方面存在多大差别。 通过黄楝树遗址屈家岭文化、青龙泉遗址石家河文化中腰坑墓葬与非腰坑墓葬的对比可以看出,史前时期腰坑墓与非腰坑墓在可供比较的多个方面均未见到明显差异。史前时期墓底设置腰坑与墓主等级似无直接关系,这与商文化有腰坑墓不同。 至于史前时期墓底腰坑的功能(21),学术界目前大致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腰坑瓮棺内幼儿与墓主是母子关系,将其置于墓主腰下是为了让婴儿顺利转世以获重生。如裴明相等认为,这些墓的“墓主亦为女性。他们或因分娩难产,招致母子双亡,出于亲子之心,遂将其尸体同埋一墓”(22)。杨华也认为这类墓的主人在分娩时难产而死,为使母子永不分离,特在婴儿从母体出生时的部位设置腰坑并将其放入其内,寓意让婴儿重回母亲体内,再次顺利产出(23)。实际上,这一解释要想成立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腰坑墓葬的墓主为女性,二是墓主与腰坑内幼儿存在血缘关系。而青龙泉遗址M237等5座腰坑墓葬的墓主均为男性(24),显然与上述条件不符。黄楝树遗址腰坑墓与非腰坑墓的对比亦说明腰坑的有无与墓主性别并无明确关系。而墓主与幼儿的关系则有待于古DNA测定来检验。所以,这一说法目前尚存很多疑问。第二种观点认为史前时期墓底设置腰坑并放入瓮棺是出于奠基的考虑(25)。本文认为这种说法似乎更接近事实。这首先是因为史前时期存在利用幼儿在房屋中奠基的习俗,墓主死后在墓室底部放置幼儿奠基似可视为是这类风俗的延续。其次,这一观点与学术界对商文化墓葬中腰坑功能的解释相合。如石璋如先生认为商墓腰坑“陵墓下面是人和狗护卫着,宫殿下面也是人和狗护卫着,二者虽有生死的不同,其在礼仪上或有同样的含意”(26),“那种仪式可以叫做奠基,而所用的童或狗,叫奠基牲”(27)。也就是说,腰坑葬俗从史前时代一直到商代,其功能或是一脉相承的。 四、商文化腰坑葬俗的来源 如前所述,腰坑葬俗主要流行于商代,特别是晚商时期。在商文化墓地中,腰坑墓葬不仅数量多,相对比例也高,有些墓地甚至高达80%以上。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葬俗在学术界指认的先商文化中并未见到,那么商文化中的腰坑葬俗从何而来呢? 讨论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确商文化腰坑葬俗的特点,并依此追溯其渊源。据现有资料,商文化腰坑葬俗的典型特点是在墓主腰下挖大致呈长方形的小坑,坑内殉犬(偶有殉人或其他物品)。那么,商代以前有无这类葬俗呢? (一)新石器时代 如前所述,史前时期腰坑葬俗主要见于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的江汉地区,其典型特点是在腰坑内放置瓮棺或器物,部分瓮棺内还有幼(少)儿。这与商文化腰坑的典型特征明显不同。尉氏椅圈马、封开鹿尾村两遗址墓底腰坑的特征亦与商文化腰坑差别较大。史前时期腰坑中,与商文化腰坑最接近者当属蒋家坪遗址的腰坑,其形状近长方形,坑内分层埋有犬、猪4只,人骨1具和人头1颗。这与商文化长方形腰坑内殉犬的特点较为接近,不过仍有一定差距。 (二)二里头时代 这一时期腰坑墓葬发现极少,目前可知者仅1座,为二里头遗址ⅢM2,时代为二里头文化第三期。此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室长2.55、宽1.2米。腰坑位于墓底南部,长1.02、宽0.47、深0.45~0.5米,未提及其内出土任何遗物(28)。此外,20世纪50年代末,郑州上街也发现腰坑墓葬1座(M62)。简报认为其“上限晚于龙山文化,而下限则早于郑州商代洛达庙期下层文化”(29),故该墓可能属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其腰坑位于墓底中部,平面呈长方形,底部不甚平坦,其内发现小兽牙齿,墓葬无随葬品。由此可知二里头文化时期不仅腰坑葬俗发现极少,其特点亦与商文化的腰坑葬俗不尽相同。 综上可见,商代以前的考古资料中尚未见到与商文化腰坑完全一致的墓例,从这一方面探索商文化腰坑葬俗的来源还有待于新的考古资料。不过,笔者认为商墓腰坑葬俗其实包含两类核心因素,分别是墓底置坑和坑中殉犬。因此,追溯这两类因素在商时代以前的发展和演变或许能为我们探讨商文化腰坑葬俗的渊源提供线索。 1.墓底置坑 前文我们已经讨论了商代以前墓底设置腰坑的现象,共计发现相关墓葬19座。其中,除二里头遗址ⅢM2为二里头时期外,还有16座墓葬分属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均为史前时期。另有2座墓葬分属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和石峡文化,但资料存疑。从中不难看出,墓底置坑现象早在史前及二里头时期就已存在,并集中分布在豫西南、鄂西北及附近地区。 2.墓葬殉犬 商代以前墓葬殉犬现象发现较多,目前见诸发表的相关墓葬至少有60座,分布在15个不同的遗址,时代均属史前时期。鉴于商墓腰坑中主要殉葬整犬,故笔者在此主要讨论此类墓葬,共有52座,见于10处遗址(表一)。 表一可以看出,这52座墓葬的时代上起仰韶文化早期、下至龙山时代,集中分布在淮河—汉水中上游一线及长江下游地区,西北地区亦有少量分布。 通观上述商代以前墓底置坑和墓葬殉犬的情况可以看出,地处淮河上游、汉水中游的豫西南及附近地区较为特殊。这一区域不仅是史前时期墓底置坑习俗的分布中心,还是商代以前墓葬殉犬的重要分布区(图四)。商墓腰坑葬俗的两类核心因素在这一地区均有发现,无疑为探讨商墓腰坑葬俗的渊源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线索。实际上,同属这一区域的贾湖遗址曾发现过疑似带有腰坑的早期墓葬M486,时代为遗址Ⅱ6期(第二期年代为公元前6600~前6200年)。墓主头西面下,为壮年女性,骨骼可能被扰动。“墓底中间人骨下有一不规则形凹坑,深约0.2米,填黑灰土,包含少量碎动物骨骼,别无遗物”(40)。报告认为此坑可能为腰坑,也可能是更早期的灰坑。笔者认为是前者的可能性较大,这不仅因为此坑极小,并出土动物骨骼,还因为该墓地处豫西南。综合上述各类因素,笔者认为,目前虽无法确认商文化腰坑葬俗的直接来源,但豫西南及其附近地区的史前文化却可能是这一葬俗的早期渊源所在。 图四 商代之前墓底置坑与墓葬殉犬分布图 这一线索还为我们探讨商文化的来源提供了思路。如前所述,腰坑葬俗与商文化关系密切,甚至被认为是商文化的标志(41)。丧葬习俗又属于考古学文化中深层次的文化因素。如此,商墓腰坑葬俗的渊源对于探索商文化的来源无疑有着重要意义。目前豫北冀南地区(学术界指认的先商文化分布区)的先商文化中尚未见到腰坑葬俗,亦未发现墓底置坑或墓葬殉犬的现象,而豫西南及其附近地区却在商代以前同时见有这两类因素的存在。这无疑是个有趣的现象,或可说明淮河流域特别是其上游的豫西南及附近地区可能在商文化形成过程中扮演过重要角色。 附记: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陈星灿先生的指教,特此致谢!本研究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编号为2012T50008。 注释: ①郭志委:《史语所殷墟考古所见腰坑葬俗的发现与研究》,见《考古一生——安志敏先生纪念文集》,文物出版社,2011年。 ②a.石璋如:《河南安阳后冈的殷墓》,《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三本,1948年。 b.郭宝钧:《浚县辛村古残墓之清理》,见《田野考古报告》,1936年。 ③a.石璋如:《河南安阳后冈的殷墓》,《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三本第28页,1948年。 b.高去寻、杜正胜、李永迪:《大司空村——第二次发掘报告》第68页,历史语言研究所,2008年。 ④a.郜向平:《商墓腰坑研究》,见《北京平谷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b.张庆久:《山东地区商代腰坑墓葬俗探讨》,《四川文物》2008年第1期。 ⑤郑州大学考古系等:《河南尉氏县椅圈马遗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97年第3期。 ⑥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考古队河南分队:《河南淅川黄楝树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0年第3期。 ⑦a.长办文物考古队直属工作队:《一九五八至一九六一年湖北郧县和均县发掘简报》,《考古》1961年第10期。 b.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龙泉与大寺》,科学出版社,1991年。 ⑧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郧县青龙泉遗址》,见《湖北省南水北调工程重要考古发现Ⅰ》,文物出版社,2007年。 ⑨a.武汉大学考古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郧县青龙泉遗址2008年度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10年第1期。 b.李英华:《汉水中游地区史前腰坑与瓮棺》,《江汉考古》2010年第1期。 ⑩宜昌博物馆:《三峡地区发现原始社会腰坑墓葬》,《江汉考古》1999年第1期。 (11)a.湖北省博物馆等:《房县七里河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江汉考古》1984年第3期。 b.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房县七里河》,文物出版社,2008年。 (12)张学正等:《谈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的分期和相互关系》,见《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13)杨式挺:《封开县鹿尾村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国考古学年鉴(1985)》,文物出版社,1985年。 (14)青龙泉遗址M110墓底虽有2个小坑,但该墓为同穴并葬,2小坑分别位于2个墓主身下。 (15)同(12)。 (16)同(13)。 (17)a.石璋如:《小屯C区的墓葬群》,《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三本下册,1952年。 b.梁思永、高去寻:《侯家庄第二本·1001号大墓》,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c.彭文:《从蜀墓腰坑的设置看巴蜀文化与关中文化的交流》,《考古与文物》1996年第6期。 d.同④a。 (18)石璋如:《殷墟最近之重要发现附论小屯地层》,《中国考古学报》第二册,1947年。 (19)此处墓葬出土物不包括相关墓葬墓底腰坑内随葬品。 (20)青龙泉遗址此次共清理出石家河文化墓葬33座,分为两小期,其中腰坑墓葬M11属时代较晚的一期,这一期包括墓葬22座,分别为土坑墓17座、瓮棺葬5座。 (21)史前时期墓底腰坑内以放置瓮棺及幼儿为主,故本文主要指此类腰坑。 (22)同⑥。 (23)杨华:《论中国西南地区腰坑墓葬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中国南方先秦时期腰坑墓葬俗文化的考古研究》,见《湖南考古·2002》,岳麓书社,2003年。 (24)同⑨b。 (25)王志友:《商周时期的腰坑葬俗》,《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26)同(18)。 (27)石璋如:《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乙篇·建筑遗存》,历史语言研究所,1959年。 (2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队:《1980年秋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3年第3期。 (29)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郑州上街商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1966年第1期。 (30)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文物出版社,2006年。 (31)同(12)。 (3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考古队河南分队:《淅川下王岗》,文物出版社,1989年。 (33)a.江苏省文物工作队:《江苏邳县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次发掘》,《考古学报》1962年第1期。 b.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报》1965年第2期。 (34)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四户镇大墩子遗址探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第2期;《江苏邳县大墩子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集刊》第1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35)南京博物院:《花厅——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3年。 (36)龙虬庄遗址考古队:《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9年。 (3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黄梅塞墩》,文物出版社,2010年。 (38)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上海金山区亭林遗址1988、1990年良渚文化墓葬的发掘》,《考古》2002年第10期。 (39)a.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湖市博物馆:《浙江平湖市庄桥坟良渚文化遗址及墓地》,《考古》2005年第7期。 b.程杰、杨根文、徐新民:《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再度发掘》,《中国文物报》2006年12月22日第2版。 (40)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贾湖》,科学出版社,1999年。 (41)a.郭宝钧、林寿晋:《一九五二年秋季洛阳东郊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九册,1955年。 b.井上聪:《殷墓腰坑与狗巫术》,《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5期。史前时期腰部坑民俗分析_考古论文
史前时期腰部坑民俗分析_考古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