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手术治疗的护理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手术治疗的护理

一、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手术治疗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官春燕,王淼,阮红霞,邱晶,黄晓莉,吴桂红[1](2022)在《成年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术后住院期间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从患者角度探索成年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术后住院期间真实体验, 为提高此类患者术后住院期间舒适度和满意度提供方法。方法 2018年5月至2021年1月采用质性研究中现象学研究法, 设计访谈提纲并深入访谈13名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住院的此类患者, 用Colaizzi方法分析资料。结果萃取出3项一级主题及10项二级主题。备受生理不适困扰包括咽部不适、夜间睡眠不足、饮食困难、说话受限;易产生负性情绪包括担心感、无助感、烦躁感及后悔感;渴望得到支持包括渴望应对策略和被理解。结论成年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术后主要因咽部不适产生一系列连锁体验。护士应通过与医生合作、主动询问及与家属合作, 减轻患者不适, 尤其夜晚不适;从而提高患者术后生命质量, 促进护患关系和谐, 提高患者满意度。

吴丹[2](2021)在《“互联网+护理服务”对重叠综合征患者家庭无创通气治疗的干预效果评价》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了解重叠综合征患者家庭无创通气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现状,通过探讨基于“互联网+护理服务”对重叠综合征家庭无创通气治疗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干预,观察对治疗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评价整体干预效果,以期实现对重叠综合征家庭无创通气治疗患者从院内到家庭的全程管理,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评价成本效益,探索出“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对重叠综合征家庭无创通气患者干预的具体途径与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类实验性研究设计。以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湖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呼吸科治疗出院的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106例重叠综合征家庭无创通气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类实验研究方法进行分组,在该院7家城市医共体服务范围内并选择该院“互联网+护理服务”信息技术平台的重叠综合征家庭无创通气治疗的患者列为干预组(n=53),未选择该院“互联网+护理服务”信息技术平台的患者列为对照组(n=53),对照组住院期间行无创通气治疗常规护理和出院指导,出院后进行临床现行以电话随访为主的延续性护理措施;干预组除给予常规护理宣教和出院指导外,出院后实施基于“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干预时长共6个月。患者可通过使用微脉应用程序中的医护上门选择本院的家庭无创通气项目板块,通过微信群管理、线上护理服务,线下上门服务的方式个性化针对性的满足患者多样化需求,实施护理干预。干预前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分别在干预前、干预6个月两个时间点,收集呼吸机使用时长>6h/d的实际天数、血气分析及肺功能测定、睡眠呼吸参数及Epworth嗜睡评分、护理相关成本指标及患者相关效益指标。应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2检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研究结果:1.研究对象失访情况:干预前两组分别纳入53例,共失访4例,最终总样本量102例,其中干预组51例,对照组51例。2.基线调查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主要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一般资料中,其中男性83例,女性19例。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67例,初中有23例,高中及以上有12例。干预组平均年龄为(47.20±5.52)岁,对照组平均年龄为(46.84±7.00)岁。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年龄、BMI值之间的均衡性,采用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居住方式、结算方式及是否吸烟之间均衡性,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文化程度、人均月收入、病程、肺功能分级之间的均衡性。经检验得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前6个月平均每月呼吸机使用时长>6h/d天数:干预组为(13.41±5.27),对照组为(14.22±5.24);肺部呼吸功能包括PH、Pa CO2、Pa O2、FEV1及FEV1/FVC值,睡眠呼吸功能包括AHI、最长呼吸暂停时间、最长低通气时间及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值与Epworth嗜睡评分数值,两组患者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互联网+护理服务”对重叠综合征患者家庭无创通气治疗的干预效果(1)平均每月呼吸机使用时长>6h/d天数: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天数(22.31±3.17)高于对照组天数(15.18±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干预组平均每月呼吸机使用时长>6h/d天数差值(8.90±5.67)大于对照组差值(0.96±7.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肺部呼吸功能指标: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两组肺部呼吸功能各指标均有所改善。干预后两组肺部呼吸功能各指标进行比较,干预组PH、Pa O2、FEV1、FEV1/FVC值均高于对照组,Pa CO2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两组肺部呼吸功能各指标差值进行比较,干预组PH、Pa O2、FEV1、FEV1/FVC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值,干预组Pa CO2差值小于对照组差值,两组差值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睡眠呼吸功能指标: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两组睡眠呼吸功能各指标除Epworth嗜睡评分外均有所改善。干预后两组睡眠呼吸功能各指标进行比较,干预组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值高于对照组,AHI、最长呼吸暂停时间、最长低通气时间、Epworth嗜睡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两组睡眠呼吸功能各指标差值进行比较,干预组AHI、最长呼吸暂停时间、最长低通气时间差值均小于对照组差值,干预组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值,两组差值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组Epworth嗜睡评分差值(-1.25±4.73)小于对照组差值(-0.22±5.39),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4)成本效益指标: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后成本效益情况,干预组护理服务次数、总护理服务成本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ECOPD次数、住院次数指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互联网+护理服务”能够提高重叠综合征患者的家庭无创通气治疗依从性。2.“互联网+护理服务”能够改善重叠综合征患者肺部呼吸功能,升高PH与Pa O2值至正常范围,降低Pa CO2、FEV1、FEV1/FVC值至正常水平。3.“互联网+护理服务”能够改善重叠综合征患者睡眠呼吸功能,提高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降低AHI值、最长呼吸暂停时间、最长低通气时间,但对日间嗜睡程度的改善不显着。4.“互联网+护理服务”可以应用于重叠综合征家庭无创通气治疗的患者中;每位患者申请护理服务次数半年内平均为1.5次,即重叠综合征患者家庭无创通气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普遍存在;护理服务成本处于中等水平,在本地区患者经济承受范围内,可为患者所接受;但“互联网+护理服务”对于患者效益指标中的AECOPD次数及住院次数的减少效果不显着。

王凯悦[3](2021)在《基于呼吸物联网的分时段压力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阻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重叠综合征》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无创呼吸机远程管理治疗不伴呼吸衰竭的重叠综合征研究背景和目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我国发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一位。慢阻肺患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患病比例更高,并且有证据表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可加重慢阻肺的气体陷闭、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引起更严重的肺功能损害。目前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首选方法是夜间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却很少将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单纯用于慢阻肺肺康复,因此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是否会改善患者肺功能仍无定论。基于此,我们通过自己建立的呼吸物联网平台及手机APP分时段自动读写呼吸机SD卡,实现日间加用2.5h持续气道正压通气4-6cmH2O固定压力治疗重叠综合症,评估对不伴有呼吸衰竭的重叠综合征患者早期应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减轻肺功能损害的作用,观察肺功能的改善对夜间睡眠呼吸暂停的影响,探讨基于呼吸物联网进行远程管理无创通气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已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诊断为重叠综合征(不伴呼吸衰竭)且正在进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患者3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第一阶段,A组为分时段治疗组,给予基于呼吸物联网的日夜分时段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日间加用CPAP4-6cmH2O固定压力治疗2.5h,夜间Auto-CPAP治疗≥4h/晚);B组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夜间Auto-CPAP治疗≥4h/晚。3月后检测肺功能、便携式睡眠监测。然后两组常规Auto-CPAP治疗洗脱1月后,交换治疗方法:A组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夜间Auto-CPAP治疗≥4h/晚,B组为分时段治疗组,给予基于呼吸物联网的日夜分时段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日间加用CPAP4-6cmH20固定压力治疗2.5h,夜间Auto-CPAP治疗≥4h/晚),3月后再次复查上述项目。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两两比较。结果本研究共收录重叠综合征患者30例,随机平均分为2组,其中A组15例,B组15例,在第一阶段B组脱落一例。治疗前不带无创呼吸机监测数据,两组BMI、血氧饱和度、肺功能(SVC、FVC、SVC-FVC、MVV、FEV1及FEV1/FVC)、血气分析、AHI均无统计学差异。第一阶段两组治疗后血氧饱和度、AHI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组分时段治疗组SVC-FVC低于B组常规治疗组(82.4±45.6 vs 130±68.7 ml),MVV%高于 B 组常规治疗组(80.1±13.7 vs 68.8±9.9%),P均小于0.01,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分时段治疗组夜间平均CPAP压力、95%CPAP压力均低于B组治疗组,但无统计学差异;A组患者与B组患者夜间平均使用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4±0.96 vs 5.47±1.22 h),P<0.05;夜间平均漏气量A组分时段治疗组明显小于B组对照组(20.28±4.91 vs 28.14±5.11 L/min),P<0.01;第二阶段A组和B组交换治疗方法,两组夜间平均用机时长、夜间平均漏气量无统计学差异,B组分时段治疗组夜间平均CPAP压力、95%CPAP压力小于A组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晨起氧饱和度和AHI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肺功能检查人数少,本阶段不做统计。结论重叠综合征患者分时段调整CPAP(日间加用CPAP 4-6cmH20固定压力治疗2.5h)治疗有助于患者肺功能康复,减轻气体陷闭,可能会有助于夜间重叠综合征治疗,但尚需更多样本验证。第二部分无创呼吸机远程管理分时段BiPAP模式治疗伴有呼吸衰竭重叠综合征研究背景和目的慢阻肺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并存称为重叠综合征,随着慢阻肺的疾病进展可伴有呼吸衰竭。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适用于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有研究发现虽然BiPAP可以改善日间二氧化碳潴留,但由于患者夜间存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日间的治疗压力难以完全纠正夜间低通气,因此清晨氧合指标改善差;如按照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则需要提高无创呼吸机压力,那么患者日间治疗时压力过高难以适应;并且患者出院回家后呼吸机参数不能随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患者的呼吸机使用依从性、面罩漏气情况、面罩老化等问题也难以管理,目前我国还不能实现广泛的无创通气远程管理。基于此,我们前期已完成建立呼吸物联网,可以实现远程调节参数,并适用于绝大多数呼吸机品牌。本研究创新性的提出基于呼吸物联网分时段远程调整BiPAP压力治疗合并呼吸衰竭的重叠综合征,夜间压力整体平移提高2-4cmH2O,控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观察日夜不同压力对伴有呼吸衰竭的重叠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探讨呼吸物联网无创通气远程管理在重叠综合征长期家庭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取已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明确诊断为慢阻肺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重叠综合征(伴有呼吸衰竭)且正在进行持续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第一阶段A组给予日夜分时段BiPAP治疗(日间常规设置参数,夜间压力整体提高平移2-4cmH2O治疗时长≥4h/晚),B组夜间常规BiPAP治疗时长≥4h/晚。1个月后检测OCST、肺功能。然后两组常规治疗洗脱1月后交换方法,即第二阶段A组夜间常规BiPAP治疗时长≥4h/晚,B组日夜分时段BiPAP治疗(日间常规设置参数,夜间压力整体平移提高2-4cmH2O治疗时长≥4h/晚),1月后再次复查上述项目。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两两比较。结果所有入选患者中31例可以顺利应用本系统进行上传呼吸机监测数据,写回配置数据到呼吸机,4例退出,5例无法配合使用手机APP,共脱落9例。治疗前不带无创呼吸机监测数据,两组BMI、清晨血氧饱和度、PaCO2、pH值、AHI及夜间最低氧饱和度均无统计学差异。第一阶段两组治疗后清晨氧饱和、氧分压无统计学差异;A组分时段治疗组PaCO2低于B组对照组(41.5±4.31 vs 47.1 ±6.12 mmHg),AHI 低于 B 组对照组(3.1 ±3.7 vs 7.8±4.9),P 均小于 0.05;A组分时段治疗组日间平均使用时间大于B组对照组(4.26±0.97 vs 3.32±1.26 h),P<0.05;夜间平均使用时间A组分时段治疗组大于B组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二阶段B组分时段治疗组PaCO2低于A组对照组(42.5±4.33 vs46.22±5.15 mmHg),AHI 低于 A 组对照组(4.11±0.59vs6.21±0.82),P 均小于0.05;B组分时段治疗组夜间平均使用时间和日间平均使用时间组均大于A组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叠综合征患者呼吸物联网辅助分时段压力BiPAP模式治疗有助于患者二氧化碳分压恢复正常,更好的控制睡眠呼吸暂停。但尚需更多样本验证。

芦慧,褚铮,高攀,李丹丹,管小娟,杨晓玲[4](2021)在《一体化全期护理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一体化全期护理应用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中所取得的护理效果。方法 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接受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的OSAHS患者80例为研究样本,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按OSAHS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护理常规施护,试验组接受一体化全期护理干预,对2组干预后的焦虑抑郁评分、临睡及晨起血压值、QSQ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试验OSAHS悬雍垂腭咽成形术者干预后焦虑、抑郁评分,临睡及晨起舒张压、收缩压显着低于对照组,QSQ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一体化全期护理对OSAHS手术患者施加干预,可显着改善该类病例的焦虑抑郁心绪与血压情况,提升其生活质量。

亢丽红[5](2021)在《慢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报告结局量表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在全面了解慢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症状、心理状态、治疗体验、社会支持等各方面的基础上,遵循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出台的患者报告临床结局(Patient Reported Outcome,PRO)量表制作的原则和规范,研制慢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报告结局量表(PRO-OSAHS)。2.使用统计学方法验证量表的区分度、信度、效度,为OSAHS患者健康相关临床结局的测评提供工具。方法本研究通过回顾文献、与专家学者讨论关于OSAHS疾病的研究进展,通过构建量表的预想结构框架和条目池。按照量表预想结构框架为指导,采用半结构访谈法对19名慢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进行访谈,获取其主观感受信息,经过小组讨论研究提取条目。形成PRO-OSAHS预试量表,邀请15名来自全国相关领域的专家,通过Delphi专家咨询法进行两轮专家函询,根据专家函询结果,对量表预想概念框架和条目进行整理分析,采用SPSS24.0软件分别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使用统计学方法对量表信效度进行验证。结果1.通过与专家讨论整理出该量表的框架,具体包括4个领域分别为: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治疗效果。2.半结构式访谈患者,提炼出8大主题:疾病症状、恐惧、焦虑、内疚、经济压力、社会支持、依从性、知识缺乏。3.经过文献研究、专家讨论、半结构访谈形成9个维度,分别为:生理领域包括症状、身体功能;心理领域包括情绪变化、自我效能;社会领域包括社会角色、社会支持;治疗领域包括相关知识、依从性、满意度,共计98个条目。4.德尔菲专家函询法:两轮专家函询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1.27和1.18;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307和0.374,显着性检验均为P值<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条目的变异系数(CV)值选取均为小于0.25。最终确立4个领域,9个维度,35个条目。5.PRO-OSAHS患者报告结局量表的性能分析5.1信度研究结果显示PRO-OSAHS患者报告结局量表克隆巴赫系数α=0.890,各领域克隆巴赫系数分别为α=0.860、α=0.832、α=0.805、α=0.812,折半信度为0.702。5.2效度:本研究从量表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两方面进行检验。内容效度采用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病人访谈、文献回顾方式进行验证。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评价本量表的结构效度,经过最大方差法正交旋转后,共计提取出9个公因子,解释方差累计贡献率为62.369%,解释贡献率>40%,与原量表结构设置基本保持一致。5.3区分度:采用临界比率值(比率值通常取27%),将未达显着性水准的条目剔除,结果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条目差异性。CR值越大,说明条目的区分度越明显。CR值认定为>3以上为区分度良好,条目11、21、22、27、28、37条目CR值均<3,没有统计学意义经研究讨论后予以删除,保留其他均有较好区分度的条目。结论慢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治疗等领域存在不同的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研究采用文献回顾、专家函询、半结构访谈等方法。初步制定条目池,形成慢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报告结局量表。包括4个领域、9个维度、35个条目。经过统计学检验后,显示量表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信度、效度、可行性,为后续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6](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认为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7](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卢镇章[8](2021)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多平面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同期多平面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共62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行两个或两个以上多平面手术患者,并随机分组,其中ERAS组(n=30),对照组(n=32),分别采用加速康复外科的干预方案及传统的围手术期处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后的静态和吞咽的疼痛评分、舒适度评分、住院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及患者住院费用、并发症等结局。结果:本研究以患者不同时间点静态及吞咽疼痛评分作为观察指标,术后ERAS组12h、1d、2d、3d、4d、5d静态疼痛评分分别为(2.17±1.68)、(2.07±1.76)、(2.10±1.65)、(1.93±1.44)、(1.63±1.40)、(1.41±1.05),对照组12h、1d、2d、3d、4d、5d疼痛评分分别为(3.22±1.72)、(3.28±1.97)、(3.19±1.60)、(3.19±1.73)、(2.84±1.71)、(2.88±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ERAS组12h、1d、2d、3d、4d、5d吞咽疼痛评分分别为(3.57±1.74)、(3.87±1.87)、(3.70±1.84)、(3.13±1.61)、(2.87±1.48)、(2.87±1.53),对照组12h、1d、2d、3d、4d、5d VAS疼痛评分分别为(5.66±2.07)、(5.44±1.88)、(5.47±1.81)、(5.06±1.74)、(4.66±1.82)、(4.34±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舒适度评分,第1-3天,ERAS组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ERAS组住院的时间为(6.90±1.72)天,对照组住院的时间为(8.31±2.36)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手术后住院时间为(4.00±1.48)天,对照组手术后住院时间为(5.06±1.87)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的住院总费用为(17451.90±5133.52)元,对照组住院总费用为(19906.53±4893.16)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本研究中对照组出现出血1例,术后出现低氧血症1例,ERAS组未出现出血、低氧血症、肺炎等术后并发症。结论:本研究初步验证了ERAS在OSA同期多平面手术应用是可行、安全的。相比传统围手术期干预,ERAS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手术后静态、吞咽疼痛不适感,尽管ERAS组患者的住院费用没有减少,但住院时间缩短,因此在病例合适的情况下,应该优先选择ERAS对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管理。本研究是单中心研究,仍需要更多的样本量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尚红彦[9](2021)在《基于治疗路径理论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就医延迟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基于治疗路径理论(the model of pathways to treatment)编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OSAHS)患者就医延迟调查问卷,旨在了解OSAHS患者的就医延迟现状,探索OSAHS患者就医延迟相关影响因素,为改善OSAHS患者就医延迟状况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参考国内外有关OSAHS患者就医延迟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自行研究设计半结构式访谈提纲,对确诊13名的OSAHS患者进行面对面访谈,采用内容分析法提炼主题,结合治疗路径理论自行设计《基于治疗路径理论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就医延迟调查问卷》,包括三部分:(1)一般资料;(2)疾病相关资料;(3)OSAHS患者就医情况问卷。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问卷的效度检验采用内容效度。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耳鼻喉科门诊及住院的135名OSAHS患者。原始数据先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双人录入后导入到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资料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中位数和百分位数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就医延迟现状进行描述;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分析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对就医延迟的影响;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就医延迟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确定就医延迟时间和并发症的相关关系。结果:1.OSAHS患者就医延迟现状共纳入调查对象共135名,其首次发现打鼾症状至首次因该症状就医的时间间隔最短为0.5年,最长为50年,中位时间为10年,全部患者均存在就医延迟现象,就医延迟率为100%。其中19名患者在确诊后选择使用持续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治疗,治疗延迟时间间隔最短为0天,最长为61天;39名患者在确诊后进行了耳鼻喉科手术治疗,治疗延迟时间间隔最短为0天,最长为99天;3名患者采取了舌咽肌训练,治疗延迟时间间隔最短为3天,最长为90天。2.OSAHS患者就医延迟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户口类型、家族史、打鼾频率、心前区疼痛、睡眠中憋醒对就医延迟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家族史、不知晓呼吸机治疗OSAHS、心前区疼痛、睡眠中憋醒、文化程度是就医延迟时间的影响因素(P<0.05)。3.OSAHS患者就医延迟时间与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就医延迟时间与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就医延迟时间和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就医延迟时间越长,发生并发症的几率越高。结论:1.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就医延迟现象较严重,已普遍存在,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较低,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健康宣传力度,提高民众对疾病的知晓率,提高患者及时就医的意识。2.年龄、家族史、文化程度、症状的可见性与严重性、疾病的治疗认知水平是就医延迟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患者疾病的治疗认知水平较低,就医延迟时间较长,这需要加大健康宣传,增强其治疗的信心。3.患者就医延迟时间与并发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就医延迟时间越长,发生并发症的几率越高,必须加强疾病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及时就医意识,减少患者的就医延迟时间,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减少医疗成本。

陈苏伟,陈宏,钟永亮,乔志钰,里程楠,葛翼鹏,于海,朱俊明,孙立忠[10](2020)在《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方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是常染色显性遗传的结缔组织病,同时累及心血管、肺、眼、骨骼肌肉等多个系统[1]。90%的MFS患者在10~12年内发生主动脉事件。主动脉扩张形成动脉瘤或夹层导致破裂成为MFS患者的最常见死因。如果未接受有效治疗,平均寿命不超过45岁。有效的外科干预改善了MFS患者的预后[2]。随着研究的深入,应用药物预防MFS主动脉扩张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手术治疗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手术治疗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2)“互联网+护理服务”对重叠综合征患者家庭无创通气治疗的干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国内研究现状
        1.2.2 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国外研究现状
        1.2.3 家庭无创通气治疗依从性及效果的国内研究现状
        1.2.4 家庭无创通气治疗依从性及效果的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操作性定义
    1.5 理论依据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退出标准
        2.1.4 基线调查
        2.1.5 样本量计算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设计与分组
        2.2.2 干预方案
    2.3 技术路线图
    2.4 研究工具及量表
        2.4.1 研究工具
        2.4.2 研究量表
    2.5 评价指标
        2.5.1 主要评价指标
        2.5.2 次要评价指标
        2.5.3 资料收集步骤
        2.5.4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2.6 研究质量控制
        2.6.1 研究设计阶段
        2.6.2 干预实施阶段
        2.6.3 数据整理阶段
    2.7 伦理学原则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失访情况
    3.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3.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3.2.2 干预前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指标的均衡性比较
        3.2.3 干预前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指标均衡性比较
    3.3 “互联网+护理服务”对重叠综合征患者家庭无创通气治疗的干预效果
6h/d天数比较'>3.3.1 干预前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平均每月呼吸机使用时长>6h/d天数比较
        3.3.2 干预前后干预组与对照组肺部呼吸功能指标比较
        3.3.3 干预前后干预组与对照组睡眠呼吸功能指标比较
        3.3.4 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成本效益指标比较
4 讨论
    4.1 患者基线资料分析
    4.2 “互联网+护理服务”对重叠综合征家庭无创通气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分析
    4.3 “互联网+护理服务”对重叠综合征患者肺部呼吸功能的影响分析
    4.4 “互联网+护理服务”对重叠综合征患者睡眠呼吸功能的影响分析
    4.5 “互联网+护理服务”成本效益分析
5 结论
6 创新型及局限性
    6.1 创新性
    6.2 局限性
    6.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互联网在青年癌症患者康复管理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呼吸物联网的分时段压力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阻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重叠综合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无创呼吸机远程管理治疗不伴呼吸衰竭重叠综合征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仪器与软件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对象
        2.4 干预措施
        2.5 观察指标
        2.6 质量控制
        2.7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
        3.2 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变化
        3.3 两组患者的睡眠呼吸障碍治疗效果
        3.4 呼吸机使用依从性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创新性和局限性
        6.1 创新性
        6.2 局限性
第二部分 无创呼吸机远程管理BiPAP模式日夜分时段压力治疗伴有呼吸衰竭的重叠综合征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仪器与软件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对象
        2.4 干预措施
        2.5 观察指标
        2.6 质量控制
        2.7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
        3.2 分时段压力治疗效果
        3.3 呼吸机使用依从性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创新性和局限性
        6.1 创新性
        6.2 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文献综述 无创通气远程管理在重叠综合征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一体化全期护理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术前:
        1.2.2 术中:
        1.2.3 术后:
        1.2.4 出院后: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2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2.2 2组干预前后临睡及晨起血压比较
    2.3 2组干预前后QSAHS评分比较
3 讨论

(5)慢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报告结局量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量表构建架
    1.理论框架
        1.1 根据美国 FDA 要求
        1.2 FDA 关于 PRO 测量工具的制定要求
        1.3 初步构建 PRO-OSAHS 量表条目池
        1.5.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OSAHS 患者报告结局量表的研制
    1.设立框架
    2.OSAHS患者的访谈
        2.1 目的
        2.2 研究对象
        2.3 方法设计
        2.4 资料收集
        2.5 资料的分析
        2.6 结果
        2.7.讨论
    3.Delphi 专家函询法
第三部分 量表的统计学检验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慢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及患者报告结局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8)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多平面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多平面手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9)基于治疗路径理论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就医延迟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就医延迟
        1.3.2 治疗路径理论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方法
    2.2 研究对象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2.3 抽样方法与样本量
    2.3 研究工具
        2.3.1 研究工具的编制
        2.3.2 研究工具的选择
    2.4 资料收集
    2.5 统计学方法
    2.6 伦理审查
    2.7 技术路线
    2.8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OSAHS患者一般资料情况
        3.1.1 OSAHS患者人口学特征资料情况
        3.1.2 OSAHS患者疾病特征资料情况
    3.2 .OSAHS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情况
    3.3 OSAHS患者就医延迟情况
    3.4 OSAHS患者治疗延迟情况
    3.5 OSAHS患者就医延迟影响分析
        3.5.1 OSAHS患者就医延迟的单因素分析
        3.5.2 OSAHS患者就医延迟的多因素分析
    3.6 OSAHS患者就医延迟时间与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OSAHS患者基本情况分析
    4.2 OSAHS患者就医延迟分析
    4.3 OSAHS患者就医延迟影响因素分析
        4.3.1 人口学
        4.3.2 症状的可见性和严重性
        4.3.3 疾病的治疗认知水平
5 结论
6 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基于治疗路径理论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就医延迟调查问卷
综述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就医延迟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马方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概述
2.药物治疗现状
3.思考与展望

四、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手术治疗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成年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术后住院期间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J]. 官春燕,王淼,阮红霞,邱晶,黄晓莉,吴桂红.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2(05)
  • [2]“互联网+护理服务”对重叠综合征患者家庭无创通气治疗的干预效果评价[D]. 吴丹. 湖州师范学院, 2021(09)
  • [3]基于呼吸物联网的分时段压力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阻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重叠综合征[D]. 王凯悦. 山东大学, 2021(12)
  • [4]一体化全期护理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芦慧,褚铮,高攀,李丹丹,管小娟,杨晓玲. 河北医药, 2021(10)
  • [5]慢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报告结局量表的研制[D]. 亢丽红.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6]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04)
  • [7]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4)
  • [8]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多平面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研究[D]. 卢镇章.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9]基于治疗路径理论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就医延迟影响因素分析[D]. 尚红彦.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10]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J]. 陈苏伟,陈宏,钟永亮,乔志钰,里程楠,葛翼鹏,于海,朱俊明,孙立忠.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0(12)

标签:;  ;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手术治疗的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