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学校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教育探索
□黄妙贤
摘 要: 流动儿童在流入地学校的成长过程中面临多种地域文化的碰撞,学校及教育者应着重关注学生在文化融合、心理融合、环境融合等方面的情况,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文章以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瑶台小学为例,阐述了加强城中村学校流动儿童社会融合教育的可能途径和有效方法:可通过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构建特色课程,实现文化融合;深入研究流动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构建心理课程,实现学习融合;探索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路径,构建家长课程,实现家校融合;创新德育活动形式,构建德育课程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城中村学校;流动儿童;社会融合;儿童心理;家长协同教育
广州市是一个流动人口聚集的特大城市,城中村学校的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也较为突出。本文以广州市越秀区瑶台小学为例,探讨有效开展城中村学校流动儿童社会融合教育的方法措施。
瑶台是广州城北第一村,邻近火车站,瑶台村人亦农亦商亦工,附近有专业批发市场60 多家,国内外商客往来频繁。随着大量流动儿童的随迁,瑶台小学流动儿童增长迅速。瑶台小学的学生家长大致可归为两类:一类是由富裕起来的村民转变而来的城市居民,他们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自建房屋的租金和经济合作社的仓库、酒店、铺位收入的股份分红,这类家长的子女是城中村学校的本土生源;第二类是流动经商人员,他们一般在城郊地块和火车站商圈等地经商。一般而言,这一类家长深知教育的重要性,非常有意愿将子女送到公立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的子女是城中村学校的外地生源。
本文采用一种基于节点分层的均衡性路由策略进行数据中继传输,命名为LBR(Layer-based Balanced Routing),具体路由策略如算法1.
围绕定岗实习学生的学习和工作开展思政教育,实施跟进式的思政教育。以校企共育为核心,结合时代背景,创建校企合作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受制于现阶段的户籍制度、居住地、家庭经济收入等因素,流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诸多教育问题。如何妥善解决流动儿童社会融合问题,引导、促进流动儿童顺利完成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转变,促进流动儿童快速适应新环境,最终从社会文化层面实现与城市原居民的文化融合与良性互动,这是研究学校融合教育的必经途径。
一、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构建特色课程
此外,在教学楼的楼梯处挂有学生创作的本土文化绘画,如陈家祠堂、御龙服装、元宵醒狮等,增加了近年来瑶台本土文化中的传统元素,使学生浸润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
2)当取值范围在[xnmin,xnmax]以内,且第n维信息已失效,则FC取为接近于1的较大值,使试验向量尽可能获得目标向量信息;
瑶台舞狮是一项历史悠久的南粤广府文化传统项目,它作为岭南民间体育的精品项目,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教育意义。每年的正月十六,醒狮队都要在瑶台小学校门口进行“狮子采青”“校门口取红包”等表演,给学生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彰显了广府文化的魅力,弘扬了岭南文化。2008年,瑶台小学成立了醒狮队,聘请瑶台村老前辈教授醒狮和武术。2010年,利用大课间教授学生醒狮和武术动作,在自选项目中融入了南拳、洪拳和岭南醒狮的基础动作,醒狮和武术融合的特色课程成为瑶台小学的标签。瑶台小学将这一项目列为学校课内外艺术主体活动,还编写了校本教材《瑶台醒狮文化读本》,普及瑶台舞狮这一南粤广府文化传统项目。
瑶台村祠堂文化源远流长,舞狮、武术是瑶台村人引以为豪的文化传统。瑶台小学应大力弘扬和传承本土优秀文化,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追寻学校精神的源头活水,发扬传统饮食文化、醒狮文化,让历经岁月淘洗的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师生心灵、激励师生成长。瑶台小学的“醒狮文化”就是在这一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瑶台小学校门口围墙上刻有精美的浮雕——瑶台三宝四宗祠,瑶台村宗祠文化是本土文化的核心,是有形的物质遗产。瑶台小学美术组糅合现有的宗祠文化和饮食物质形态,创作了这一浮雕,让学生和村民都能感受到本土文化的血脉,帮助流动儿童“入乡随俗”,感受本土文化的精神内核。
主题培训课程为家长传授教育智慧。瑶台小学设置了各年级的家庭教育主题培训,为家长提供最新的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动向。主题培训课程的内容从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指导父母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父母成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现代家长。瑶台小学从家长的视角出发,提出许多值得关注的家庭教育问题,逐步构建了家庭教育指导校本课程。
二、研究流动儿童心理,构建心理课程
典故词的典义虽不能像普通词语那样自由灵活地引申,却并不影响典故词多个义项的产生。在典故词系统中不乏多义词的存在,只不过其多义产生的途径有异于普通词语而已:典故词多个义项之间纵向引申的关系很少,多是横向平列的,典故词各义项之间不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而是空间上的平行并列关系,即典故词可以有多个原义(典故词的意义生成过程较为复杂,具有诸多不同于普通词语特别是单音词的特点,故在探讨典故词典义问题时我们不再使用“本义”的概念,而是援引唐子恒先生的观点,把一个典故词形成之初的意义称为“原义”〔3〕)。典故词与普通词语意义的这种差别性也正是典故词的意义特征之所在。〔4〕例如:
瑶台小学针对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做过一项数据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问题。调查组分析了流动儿童学习适应问题的社会因素、家庭因素、自身因素,积极构建适合流动儿童学习的心理辅导课程,探索提升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有效措施。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流动儿童学习和生活的兼容开放的校园文化氛围,重视心理健康辅导、学习方法指导和家校协同教育。
学校和教师应注重流动儿童的社会归属感、心理发展、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表现,促进流动儿童顺利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为流动儿童提供学习环境的支持,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确保他们尽快适应当地的学校学习、家庭学习与社会学习。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扩大知识面,顺利融入当地文化。
三、探索家庭教育指导路径,构建家校合作课程
瑶台小学自2006年成为“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十一五’ 研究基地”后,十多年来,以“家校协同”为办学理念,以家庭教育指导为载体,不断探索城中村学校家校协同教育的有效途径,尝试构建新型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坚持举办亲子活动、开展家长团体辅导、进行特色家庭评比、深入家庭教育典型个案开展跟踪研究、利用家教短信指导家庭教育等,利用家庭教育促进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
在瑶台小学750 位学生中,外来流动儿童占比超过四成,来自全国19 个省市,广东省内的潮汕、梅州、化州、湛江和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山东等地居多。这些外地生源带来的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湖湘文化、荆楚文化、中原文化与本土生源的广府文化交汇,各种文化在碰撞中融合。基于多种地域文化环境,瑶台小学充分利用各种文化的交汇优势,鼓励学生接受其他地域文化,进而实现文化融合。
亲子活动是一种家校互动活动,能够促进学校与家长、学生等多方面的互动。瑶台小学每学期举办兼具趣味性和实效性的亲子活动,如素质教育成果展示、师生家长书画展、“我们的节日”知识竞赛、亲子家庭结对探访、亲子手工制作、家长进课堂、亲子种植节等。亲子活动凝聚了家校双方力量,为师生、家长构建了丰富、有趣的交流平台,形成了家校互动的良好局面。
种植小麦应使用防治技术、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技术等。做好小麦田间管理,保证上一季度的小麦与杂草能同时铲除,在秋季时,通过人工方式清除田间则草,防止传播病虫害。在田间播种昆虫性激素药避免昆虫的繁殖,保证对小麦不会有抗药性情况出现。也可使用化学制剂防治纹枯病等,应符合国家标准,防止影响小麦的生长。另外海英使用物理防治手段,通过锄草方法清除干净,帮助土壤增温。
家教短信指导家庭教育是瑶台小学的一种家庭教育创新形式,主要是借助校讯通向家长发送短信,针对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盲点和困惑之处,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传递家庭教育智慧。利用短信指导家教是瑶台小学的一项德育创新成果,获得了广东省和广州市的中小学德育创新成果一等奖。
瑶台小学迄今坚持了12年,在每个学期为各年级家长授课,组织开展了24 届亲子活动,自办了33期《瑶台报》指导家庭教育;坚持了8年,每周发家教短信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家校融合,使得校园和谐、家庭教育也取得了实效。
四、创新德育活动形式,构建生本课程
在小学阶段开展德育活动,可增进师生、生生交流,构建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提高流动儿童对学习环境的适应度。学校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人际环境是影响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程度的重要外部因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有利于流动儿童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果。通过德育活动优化教学环境,创设“宽松、平等、友好、互助”的校园氛围,帮助流动儿童提高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
瑶台小学每年举办各类德育活动,如学科活动有学科比赛、校园讲座、科文活动;科技类活动有科技节、艺术节;大型活动类有亲子活动、体育校运会、六一游园、大课间、春秋游;团队类活动有小记者站、雏鹰电视台,节目类活动结合重要节日开展活动;兴趣类活动有龙狮、武术、民乐、开笔礼、书法、阅读灯。学校主要的宣传平台有校刊《瑶台报》、学校网站、家庭教育短信资源网站、电子屏幕、教师博客“心语”。瑶台小学校园活动多彩多样,校园文化氛围浓厚,有利于促进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
以开笔礼为例,广州地区的开笔礼是岭南文化中少儿识字习礼的民间仪式,从2014 学年开始,瑶台小学在开学季与具有百年历史的陈氏祠堂举行开笔礼,将这项传统广府文化活动作为学生的礼仪规范,促进了来自不同文化地域的流动儿童对本土文化的学习和认同。
参考文献:
[1]李喜梅.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环境融合研究[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
[2]熊少严.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整合与学校教育的指导策略[J].广东社会科学,2006,(1).
作者简介: 黄妙贤,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瑶台小学校长,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作文教学、家庭教育。(广东 广州 510400)
中图分类号: G6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568(2019)14-0016-02
责任编辑 曾轶维
标签:城中村学校论文; 流动儿童论文; 社会融合论文; 儿童心理论文; 家长协同教育论文;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瑶台小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