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菔子的炮制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进展论文_李伟

莱菔子的炮制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进展论文_李伟

(重庆两江新区鸳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剂科 重庆 两江新区 401121)

【摘要】 本文就历代关于莱菔子的炮制方法和应用以及现代对莱菔子炮制工艺、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炮制前后药理作用变化等做了简单,整理,以期为以后有关莱菔子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作参考。

【关键词】莱菔子;炮制历史沿革;炮制作用

【中图分类号】R2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8-0345-02

莱菔子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Raphanus sativus?L.的干燥成熟种子。莱菔子的主要炮制方法有炒黄等,现代药典收载莱菔子和炒莱菔子。莱菔子的炮制是生升熟降的典型例子,生品能升能散,长于涌吐风痰;炒莱菔子变升为降,长于消食除胀、降气化痰。[1]

1.莱菔子的炮制历史沿革

1.1 莱菔子历代炮制概况

1.1.1净制 莱菔子作为种子类药物入药,在宋代即有记载“淘择洗”[2];明·《医宗必读》载有“淘择”;清·《本草述》载有“淘洗净”等。在实际净制中发现,莱菔子在夏季采收后,通过风选能出去质轻 的果皮残片、泥土、瘪粒等;通过淘洗能出去与药物大小相近的土块、砂石等。由于莱菔子种皮致密,水洗不会造成药物成分流失,且洗后容易干燥。[3]

1.1.2炮制 莱菔子入药始于生用,但在临床实践中很快发展为使用炒制品为主。吕文海等对《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收载的167部中医药著作中关于莱菔子炮制状况进行了整理,结果显示:莱菔子入药从宋代开始,以制品入药为主,制法以炒用为主。记载中也有与巴豆同炒后去巴豆用莱菔子;有研汁浸炒砂仁后用砂仁;有与生姜同炒、蒸熟等用法。但这些方法仅限于少数记载,几无沿用。[4]实际应用时发现莱菔子炒后不宜久贮,所以应注意合理包装。

1.2 莱菔子的炮制作用

莱菔子是生升熟降的代表药物。李时珍概括其功效为“生能升,熟能降,升则吐风痰、散风寒、发疮疹,降则定痰喘咳嗽,调下痢后重、止内痛”[5]以后医家大多从此说。明·《本草通玄》载:“生用能升,熟用能降。”清·《本草求真》载:“莱菔子生用研汁能祛风痰;若醋研敷面,则痈肿立消;炒熟则下气定喘,消食宽胀。”近代张锡纯认为:“莱菔子能升能降,生用则升多于降,炒用则降多于升。取其升气化痰宜用生者,取其降气消食宜用炒者。”

2.莱菔子的现代研究进展

2.1 莱菔子的现代炮制工艺研究

关于净制,刘超[6]介绍了一种用小型磨粉机和去萝底莱菔子破碎脱皮的方法,脱皮率为90%~95%,可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关于炒制,曹子文等[7、8]研究发现,防止莱菔子清炒时焦化的火候控制方法为:将莱菔子置于热铁锅内,用文火慢炒,使其受热均匀,当火力过大时,可离火翻炒,炒15~20min,待莱菔子发出爆裂声,并溢出浓郁香气时,出锅摊开放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现代进一步研究莱菔子炮制机理时,任涛等对生、炒莱菔子饮片水溶性部位对比分析发现:炒制可抑制莱菔子中芥子酶的活性,防止所含的硫代葡萄糖苷类成分在煎煮过程中酶解,从而防止减弱莱菔子对消化道运动促进作用的活性(认为硫代葡萄糖苷是莱菔子生、炒药效区别之一)。据此,任涛[9]等以硫代葡萄糖苷相对含量采用均匀设计优选了莱菔子的炮制工艺,研究结果为:随着炒制时间延长,莱菔子中硫苷含量会逐渐降低。在炒制200~250℃,炒制时间1~1.5min时,硫苷含量达到最大,是生品含量的4.2倍。李彦博[10]等还以外观形状、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脂肪油和芥子碱硫氰酸盐含量为指标,采用均匀设计方法优选莱菔子的微波炮制工艺,结果为:莱菔子微波炮制的最佳工艺为微波大火力,加热3min,证明微法炮制莱菔子合理、稳定、可行。

2.2 莱菔子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研究

现代研究发现莱菔子含微量挥发油类和45%脂肪油,挥发油中含甲硫醇等,脂肪油内含多量芥酸等。另含植物抗菌素类、生物碱类、黄酮苷、酚类、多糖、蛋白类和维生素类及辅酶 Q等。其中,硫代葡萄糖苷类化合物,是莱菔子的主要特征性活性成分,被现代认为可能是造成莱菔子生、炒饮片功效差异的重要因素。

其中张欣等报道,用气象色谱-质谱联用对莱菔子炮制前后气味和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味部位生品较炒制品多检出两种组分,其它组分相对含量有较明显差别;挥发油部位生品检出了特有的异硫氰酸酯类成分,共有组分在生、炒品种的相对含量有明显的差别。说明生、炒莱菔子挥发性成分有显著不同。吕文海等还进一步研究了莱菔子在炒制前后量变与质变特征成分A209、B221的生成机制。敖茂宝等用分光光度法对莱菔子炮制前后多糖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为:炒莱菔子中的多糖含量为4.66%,生莱菔子中的多糖含量为3.47%,经方差分析发现,炒莱菔子和生莱菔子中多糖含量有极显著性差异。孙忠迪等研究了炮制对莱菔子及水煎液中脂肪油含量及组分的影响,结果为:莱菔子生炒品脂肪油含量相近,水煎液中炒品寒凉高于生品。生、炒品均检出了芥酸、油酸、亚油酸等。表明炒制有利于莱菔子中脂肪油在水煎液中的溶出,但对其组分和含量没有影响。

2.3 莱菔子炮制前后对药理作用影响

莱菔子的主要药理作用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解毒作用,降压作用,抗癌作用,祛痰、镇咳作用,抗肾上腺素的作用等。

实验表明,莱菔子炮制的当,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药理作用;将莱菔子纳入复方中研究,更有利于体现出炮制作用。薛玲等还研究了莱菔子不同炮制品对消化系统作用及其急性毒性研究,实验结果为,炒制品急性毒性较生品强。

3.讨论

莱菔子在炮制前后功效、成分变化、药物作用差异较大,而且现有资料中的研究工艺中指标不统一,不明确,所以莱菔子的炮制工艺还需进一步研究。在古代莱菔子是“生升熟降”的代表药,这需要我们先从历代研究中深入了解历代关于莱菔子的应用,从而应用现代药理研究方法进一步研究莱菔子的现代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从而更好的为临床应用参考和服务。现代关于莱菔子炮制前后对临床作用影响的变化研究较少,故需要进一步研究莱菔子炮制前后的不同药理作用差别及尽可能研究到炮制前后某些具体成分活性的变化从而影响药物作用的变化,中药几乎为复方入药,在研究中还应注意不能只考虑单位药的变化,还要考虑到临床的使用性等,从而进一步从这些反面来完善莱菔子的炮制工艺及炮制机理研究。

【参考文献】

[1]龚千锋主编.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22.

[2]宋·唐慎微.尚志钧等校点.证类本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10.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精选本(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6.

[4]吕文海;谭鹏;姜虹玉.莱菔子炮制历史沿革探析[J].中药材2004,27(12):953-955.

[5]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下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615.

[6]刘超.莱菔子脱皮法介绍[J].中药通报,1988,13(1):28.

[7]曹子文.炒莱菔子心得[J].中药材,1989,(3):3.

[8]易建刚.莱菔子宜微火慢炒[J].中国中药杂志,1993,18(7):414.

[9]任涛,吕文海.以硫代葡萄糖苷相对含量优选莱菔子炮制工艺研究[J].中成药,2010(7):1159-1162.

[10]李彦博,孙静.均匀设计优选莱菔子微波炮制工艺[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1,14(5):389-391.

论文作者:李伟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3月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6

标签:;  ;  ;  ;  ;  ;  ;  ;  

莱菔子的炮制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进展论文_李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