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本制造业的产业政策趋势与制造企业的调整与改革_企业经济论文

当前日本制造业的产业政策动向与制造企业的调整和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政策论文,日本论文,动向论文,制造企业论文,制造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初,随着世界产业结构高科技化趋势的发展,以及各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序展开,制造业的发展问题重新受到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类国家的普遍重视。但是,制造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发展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例如关于制造业发展模式问题就始终争论不休。知识经济时代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是否需要产业政策?产业政策和企业变革对制造业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本文拟就日本制造业变动的实际情况提供一点实证分析。

一 制造业在日本经济中的实际发展状况

按照日本经济产业省的政策实施口径,在日本,制造业广泛涉及钢铁、化工等原材料工业,机床、汽车和飞机等机械工业,以及耐用消费品、日常生活用品等消费品工业三大类产业。我们从历史、现状和统计数据等角度观察与分析日本制造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说明制造业在现代日本经济中的位置。

(一)凭借制造业日本完成了战后经济发展的历史性赶超

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日本作为世界主要工业国家,在战后的半个世纪中是依赖制造业的发展取得经济繁荣、创造经济奇迹的。在1945年至1990年的45年中,其先后经历了实现经济恢复、创造增长奇迹和维持稳定增长的阶段,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并且在完成追赶欧美的历史任务过程中,迅速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

以基础原材料为重点的工业发展,带动了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战后初期,日本是以原料工业的倾斜式发展,走出了生产萎缩的困境,踏上经济恢复道路的。1947—1949年初,正是由于采取了以煤炭、钢铁及电力为中心的“倾斜生产方式”,才满足了经济对能源和基础原材料的需求,从而带动了遭受战争重创的工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增长。此后,以从欧美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为重点的“合理化投资”,使日本在经济恢复时期的钢铁、造船、重型电机等传统工业部门得到改造,电子、石化、合成纤维等当时日本的新兴工业部门得以建立,使日本经济走向全面复兴。

在完成重化工业化的基础上实现经济跃进。1955年,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期。这一时期,它以大大高于其他西方国家的速度发展经济(注:据联合国《世界统计年鉴》(1969年版)资料,1955—1968年,日本以外的西方六国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加78%,而日本竟增加了2.5倍;同期,前者的实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加53%,日本竟增加了2.1倍。),1968年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前联邦德国,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而令世界瞩目的这一高速增长,是建立在重化工业化基础之上的。1955—1973年,日本的制造业生产增长10倍。其重化工业所占比重从1955年的58.5%上升到70年代初的79%,以重化工业产品为中心的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包括石化、钢铁和金属制品在内的原材料工业,在高速增长前半期(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前半期。)获得了充分发展,为日本建设强大的制造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在高速增长后半期(注: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到70年代初。),电气机械、运输机械等加工组装工业发展更为突出,它使日本工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重化工业比率的提高,不仅带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还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使第一产业的比重得以迅速下降,并以提供市场为前提使第三产业的比重得以增长,从而使日本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注:三次产业占国民净产值的构成比,由1955年度的22.7%、28.9%和48.4%变为1973年度的6.8%、36.6%和56.6%。)

调整结构、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使日本经济长期获得稳定性增长。这一过程包括1974—1982年的滞胀阶段和1983年以后的调整阶段两个时期。在前一阶段,日本制造业主要是使企业向节能型、效率型转变,以调整促发展,使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得到增强。1974—1982年,日本以高出其他发达国家一倍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向前发展(注:日本银行调查统计局『经济统计年报』资料、1985年。),人均国民收入在西方七国中仅次于美国。在后一阶段,为适应当时科技发展和东亚竞争形势,日本对成熟化产业实行“减量经营”,在工业产品结构上实现了由“重厚长大”向“轻薄短小”的转变。同时,它还积极发展新产业、开拓新领域。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工业机器人的主要供应商。随后以强大的自主技术开发能力为后盾,日本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半导体工业、集成电路领域,直击美国一路领先。90年代初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集成电路生产国。适时的结构调整和新领域的开拓,把这一时期的日本推向了工业经济的巅峰。

(二)制造业支撑着近年日本经济的恢复

90年代是日本经济发展的低潮时期。应当承认,伴随其经济转型、结构转变的滞后呈现出的制造业发展中的问题,是这一时期日本经济低迷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经过积极的改革探索,使日本经济及其制造业走出了困境。近年日本经济由长期低迷转入恢复期后得到了稳步发展。在已经过去的2003和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率分别达到2.7%和2.1%。个人消费支出、民间企业设备投资和对外净出口这三个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都不同程度保持着正增长局面。例如,民间设备投资从2002年的7.1%的负增长,转为2003年的9.4%的正增长,民间最终消费支出的增长,则从2002年的0.9%扩大到2003年的1.1%,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净出口的增长,更是随世界经济形势的好转在2002年、2003年分别达到36.3%和28.3%。(注:『制造基盘白书』、2004年、3—4页,内阁府『平成17年度经济见通しと经济财政运営の基本态度』、http://www.cao.go.jp/。)

日本经济取得的明显的恢复性增长,是以制造业的发展为基础和推动力的。伴随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面貌改观的日本制造业的发展令人瞩目。首先是制造业生产增长明显。以2001年第四季度生产大幅减少为拐点,此后开始逐步呈上升趋势。(参见图1)就2003年来看,电子零件、机器工业比前一年增长18.2%,一般机械工业虽受IT产业泡沫和生产据点海外转移的影响发展较慢,但继2002年后仍增长7.2%,运输机械工业也因汽车部件的景气和汽车出口的坚挺增长3.1%。 其次是主要制造业产品出口的增长。根据日本财务省统计,2003年在4.7%的出口增长中,音响及影像设备零部件、半导体等电子部件、影像设备和汽车零部件,比前年分别增长46.7%、5.4%、11.7%和8.6%,它们对增长的贡献后三者均为0.4个百分点,而前者达到了0.6个百分点。第三是制造企业收益的扩大。伴随改革近年来日本制造企业的债务缩减,库存下降,销售额上升,经常利润增加。2003年,日本制造业的经常利润为14.9338万亿日元,比2002年增长20.4%,同年销售额经常利润率达到3.9%。(参见图2)

附图

图1 日本工矿业生产指数

注:此图数值为季节调整值,且各年数值为每月数据的简单平均值。

资料来源:经济产业省『矿工业生产·出荷·在库指数』。

附图

图2 销售额经常利润率(全产业、制造业)

资料来源:财务省『法人企业统计调查(季报)』。

(三)制造业依然是今后日本立国兴邦的基石

制造业历来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基础。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日本的产业竞争优势仍然在制造业。第一,制造业的生产活动是当今日本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日本内阁府《国民经济计算年报》的统计,2002年其制造业创造的附加价值占GDP的比重为22.6%,在五个主要工业国家中超过了美国、英国和法国而仅次于德国。如果加上制造业活动带来的其他领域的生产活动所创造的附加价值,那么其规模将超过GDP的35%。第二,日本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水平仍然位居发达国家前列。据日本经济产业省《2001年版通商白皮书》和日本银行《国际比较统计》资料揭示,在日本、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五个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比较中,日本虽然在全产业的增长方面位次不高,但在制造业的增长上却达到了4.1%,仅次于美国的4.7%,居第二位。第三,制造业产品依然是日本贸易出口的主要支柱,是日本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2002年日本出口的94%为工业制成品。日本财务省的《贸易统计》表明,其中电气机械、一般机械、运输机械、化学、精密机器及钢铁六大出口主导产业的出口额占日本出口总额的84%。第四,制造业是日本产业研究开发的主要承担者。 技术研究开发及其实用化,是今后日本经济实现自律性增长的关键。日本的研究开发以民间企业为主,而在民间企业的研究开发费中,制造业所占比重高达近90%。日本总务省《2001年科学技术研究调查报告》表明,2000年,与日本非制造业所使用的8.3 %的研究经费相比,制造业使用的研究经费所占比例为85.9%。第五,作为一个吸纳就业人口的强势产业,日本制造业提供着稳定的就业机会。2003年日本制造业的就业人数为1178万人。据日本总务省的《劳动力调查》显示, 同期常年雇用者占完全雇用者的比例,制造业达到了90.6%,比广义的服务业高出八个百分点。因此,可以说,制造业仍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日本经济增长的基础。

二 当前日本制造业产业政策的解析

制造业在日本经济发展中所起的历史作用,在日本经济生活中所处的重要位置,事实上回答了在今后的知识经济时代,日本政府为什么仍要坚持实施以制造业为中心的产业政策的问题。

(一)目前的日本产业政策动向

当前,日本在推进21世纪新型制造业发展方面主要采取了三大基本政策,即制造业基础技术研发及基础产业培育政策、制造业劳动力稳定供给政策和鼓励学习制造基础技术政策。

1.在产业层面上实施基础技术研发和基础产业培育政策。

日本认为,日本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始终是其所具有的高水平的技术开发能力,以及基于这一能力的新产品创造。而民间企业的研究开发投资是形成这种能力的基础。因此,首先,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来强化企业的研究开发投资。政策包括对实验研究费用总额的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扣除制度,建立“IT投资促进税制”,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基础,强化税制的减税比率。其次,加快推进特定领域的技术开发。即制定使研发结果迅速实现产业化、促进经济活性化的研究开发计划,在生命科学、信息通信、环境、纳米技术和材料四个领域中严格选择项目,实行重点支持。第三,实施有关知识财富的获取、管理方面的支持政策。建立涉及知识性财富信息的测定、公布,以及知识性财产流动性事业支持的财政投融资制度。采取刑事惩处措施保护企业秘密不受侵害,努力强化企业经营诀窍的管理和防止技术流出。第四,扩展与产业集群计划相关的支持政策。根据“产业集群计划”,促进广泛的产官学人力资本网络的形成。同时,推进发挥地域特点的实用化技术开发,建设企业家培育设施(商务孵化器)等,将上述事业三位一体向前推进。

2.在劳动力层面实行职业能力开发和稳定雇用政策。

充足的高质量的劳动力是日本赖以建立世界一流制造业的强大支柱。但是,伴随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的转型和长期的经济低迷,日本在这方面始终为两个问题所困扰:其一,是对制造部门人才能力水平下降的担心和生产现场专业技能继承的危机;其二,是就业增长缓慢,就业者高龄化倾向明显。

日本政府在劳动力层面所实施的政策,主要是针对上述症结制定的。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为防止失业和稳定就业,与学校联手对初高中学生围绕就业、实习等提供信息支持。第二,进行职业能力开发,提高劳动者能力水平。具体有建立公共职业能力开发设施和为企业的职业能力开发提供人力物力支持。第三,改善作业环境和对劳动技能进行正确评价。如以机械加工和维护为中心实施技能测定制度,通过召开国内国际技能竞技大会,营造尊重技能的社会氛围。

3.在教育层面上鼓励学习基础技术,推行系统职业教育政策。

为确保作为日本生命线的制造业产业后继有人,日本始终注意制造技术的基础教育和普及,在当今的高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尤其重视这项工作。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层面上的鼓励支持政策均是其《制造基础白皮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通常分为中等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社会科学普及教育三大部分。包括基于《产业教育振兴法》对公立和私立高中的有关产业教育实验实习设施给予部分财政补贴,在部分区域设立中小学相关教育者支持事业和制造业学习指导者数据库等。中间者即在大学大力开发以制造业为中心的实践项目,实行技术者教育认定制度,整顿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充实教育经费等。内容主要有学校与公共机构联手将授课与展示教育结合起来;实施充分发挥科学性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项目;推进专修学校的社会人职业教育事业;委托专修学校对离职者进行研发和职业培训,等等。

(二)制造业政策实行过程的比较分析

由于迄今为止的日本经济发展仍是以制造业的发展为原动力的,因此制造业政策是日本产业政策的核心。(注:参见薛敬孝、白雪洁:《当代日本产业结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38页。) 经济发展的历史也证明,日本的产业政策是以制造业为主要对象发展起来的。

1.产业政策在日本形成与实施的历史背景。

按照鲍尔丁(K.E.Boulding)1958年在《经济政策原理》中所提出的著名的经济政策四大目标,产业政策是在经济增长与发展领域以促进经济进步为目标的经济政策。日本所以成为发达国家中率先提出产业政策并取得成功实践的国家,这与其战后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位置密切相关。二次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是人们公认的经济发展的后进生。对于它来说,要重新在世界经济中立足,首要的任务是恢复经济,继而实现赶超欧美的目标。正是为实现这一目的,日本把目光集中到了产业政策的制定和运用上。日本政府和官厅经济学家认为,要完成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仅依赖于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或者仅依靠改善企业管理是不够的,必须调整产业结构,规划出能够带动整个经济起飞的战略性产业。同时,要在政策上促进市场集中和实现专业化,也即要在日本建立高度技术基础上的批量生产体制。概括地说,即是战后日本为推动经济增长而制定和实施的产业结构政策与产业组织政策,是日本政府为修正市场机制可能造成的失误和优化经济结构,对产业发展及其结构调整所实施的经济政策。(注:参见陈淮编著:《日本产业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3页。) 事实上,这种以制造业为中心的产业政策的运用和实施,是伴随着日本战后实现经济恢复,创造增长奇迹,并在完成追赶欧美历史任务过程中,迅速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的全过程。

2.新世纪制造业产业政策在日本经济中的历史地位。

新时期制造业政策在日本产业政策体系中的地位尚未变化。日本政策当局依然将制造业政策作为重要的产业政策加以运作,并且依法增加了年度性的《制造基础白皮书》,对其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审视指导。我们从日本本身的情况和当代制造业的特点两方面来分析日本如此行事的理由。

首先,这是与日本自身所具有的国际竞争优势相联系的。除反映日本竞争优势的各项指标外,更深一层次地分析可以看到,在日本战后追赶欧美、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擅长制造”这一特点,已经逐步与日本的民族文化融合,从而作为一种独特的国民性,与日本经济的发展紧密地契合在一起。其一,日本战后是以制造业的恢复和发展为起点创造经济奇迹的,也是依靠制造业的发展实力改变自身的面貌和走向世界的。其二,资源小国的特点使日本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引进和制造上面。日本虽然矿产和能源资源严重匮乏,但它扬长避短,从引进国外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起步,以充分发挥自身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优势为支点,引进、创新,对制造技术精益求精。在将一个强大的制造业推向世界的同时,也将这一意识渗透到了民族的血液中。显然,这种在经济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制造”理念,已经深深地植根于日本国民中而不可能轻易加以改变。

其次,这是由新型制造业在当代产业经济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随着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虽然制造业在国民总产值中的份额正在逐步缩小,其在工业化舞台上的主要角色逐步发生变化,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将随上述转变而变得更为重要了。这是由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技术发展和制造业的产业特性所决定的。除了其是一国主要的物质财富和就业岗位的创造者,作为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外,今天的制造业还是实现高技术产业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技术赖以形成和不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其发达程度将越来越成为衡量一国产业发展乃至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

3.当前日本产业政策出现的新变化。

今天,在新时期新形势面前,日本所实行的制造业政策的内容及其实行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其突出的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随着信息革命的不断深入和产业结构高科技化的发展,日本的制造业乃至整个产业政策的科技化成分更为突出。首先在战略层面上其强调“变革和创新”,以求从经济大国迈向高科技大国;在系统层面上其强调面向未来,培育基础技术和专门人才;而在应用层面上,其则着眼于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措施的实施,从而将产业的发展与科技的发展在政策的运用上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日本的制造业政策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我们认为这是由经济的信息化、全球化趋势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竞争特点所决定的。第二,伴随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其制造业政策作用的方式则更为灵活和多样化。已有研究表明,在日本经济的成长过程中,随着政府权力的收缩,产业政策的作用方式,已更多地由直接干预部门与产业的发展,转向“vision”式的间接性政策指导与建议。(注:参见薛敬孝、白雪洁:《当代日本产业结构研究》,第139—142页。) 通常后者都指明政府希望某类产业发展所达到的中期或长期状态,并将其提供给相关部门、企业或人员自主选择和决定,以引导产业的发展方向或促进某种经济活动。(注:小宫隆太郎『日本产业·贸易の经济分析』、东洋经济新报社、1999年、7页。) 与这种变化相适应,在政策手段的使用上则以客观上的信息提供为基础,以金融、税收上的经济性激励为主要内容,同时辅之以法律法规、行政指导等抑制或诱导手段,以期产生预想的政策效果。

三 日本制造业企业的调整与改革

在新的产业政策指导下,今后的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发展制造业,显然是日本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毋庸讳言,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状况,暴露出其制造业在技术、经营、体制和结构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面对变化了的环境和新的国际竞争形势,其必须进行调整与改革。就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日本制造业的调整与改革反映出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积极探求先进制造技术,强化技术开发能力,把开发出“领先他国一步”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作为日本制造业维持和强化国际竞争力的首要武器。曾以汽车、机械、家电、半导体等领域积累的“卓越技术诀窍”而拥有世界最强竞争力的日本制造业,面对困境深刻反思,得出的结论是: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的设计开发能力,以及制造附加价值高的独创性产品的生产开发能力,是其今后维持现有状态和进一步赢得新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他们认为,对日本制造业来说,要赢得21世纪的竞争优势,在这一关键领域一定要领先于欧美一步。据此,不仅是上个世纪90年代在逆境中保持了竞争优势的日本汽车制造企业连续有新技术、新产品不断开发出来,在新世纪的最初几年里,制造业的各行各业更是争相开发新技术、新工艺。便携电子设备用小型燃料电池技术、手机用生物塑料新材料、全球领先一步的芯片布线技术,以及用途广泛、日趋成熟的机器人技术等等,诸多先进技术及其工艺被相继开发与实现生产运用。这种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正在成为日本制造业成长运行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日本制造业的生命线。

第二,顺应时代的要求,以新的技术为基础,对制造业的传统生产方式加以变革。世纪之交,以信息革命为中心的新科技革命的滚滚浪潮在给人类带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现代高科技的同时,也带来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全新工具——互联网。其极其迅速地将现代经济生活推向了信息化的轨道。不仅使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使电子商务等新型的交易方式迅速扩展,而且使社会生产及其资源配置逐步走向网络化。经历了工业经济时代的人类开始跨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门槛。伴随这种变化,形成于工业经济时代的日本制造业的传统生产方式正在悄然生变。典型的例子是丰田公司对闻名世界的“看板生产方式”的电子化改造。三维设计、无纸化生产、虚拟制造等也在试行中。而更细致的变化还体现在企业对传统的工业流水线的改革上。为适应多品种、少批量、个性化的社会需求,三洋电器公司改变了传统的流水线式生产,将生产原料放置在生产者周围,由生产者完成以往的多道工序。这既避免了产品的积压,又消除了生产者的枯燥感,被称之为人性化的生产。而通过电子网络订货、组织生产和进行产品销售以及进行人员培训,已经成为企业生活的常态。

第三,应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制造业的改革正由生产方式领域逐步扩大到经营方式领域。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实现省力化、合理化,这是制造企业所面对的永恒主题。对于经历了十年挫折、遭遇到激烈竞争冲击的日本企业而言,从上至下努力提高效率更是当务之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再生产的各环节实行人、财、物各项生产性资源的有效配置,是企业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目前日本企业的业务重组除在生产领域推进外,还大力向经营领域扩展,出现了优势领域业务相对集中的趋势。其一是收缩多样化的经营战线,从自身经营不善或不擅长经营的领域中退出,集中精力发挥特长及经营优势以便占领市场。例如,第一制药公司在不动产管理上只保留与药业直接相关的部分,对其他的租赁业务和再开发事业实行分离,以提高企业的资本效率。三共(药品会社)等诸多制药企业,均对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重新进行配置,在产品经营与开发上重点从事那些自身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广的项目。其二是在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中,将最核心的高技术生产环节留在企业内,而将实现了标准化的生产环节委托外部企业进行。例如在美国流行的电子委托制造,已经在一些日本的企业开始实行。(注:参见土屋勉男:《日本式EMS中坚企业先行》,2001年5月16日三菱综合研究所制造业问题研究报告。)

第四,积极寻找适合国情、发挥特长的新经济增长点,为日本制造业的今后发展选择准确的产业突破口。1996年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的报告和1997年内阁会议确定的“行动计划”,具体指明了医疗福利、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环境和新能源等是日本21世纪初的新增长领域。日本制造企业则是与自身的企业目标相结合,率先涉足这些新增长领域的积极实践者。其根据自身经营条件以及对未来市场需求的缜密判断,或者选择适合老年人群的新型保健品开发,或者从事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生产性作业,或者投身于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老龄化的社会结构,国土资源的显著特点和长期积累的技术优势,决定了日本企业涉足这些领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反映了企业在其今后发展方向上的明智选择。日本企业的这些努力正在取得成效,新的产业开发活动正在逐步向产业化阶段迈进。

第五,伴随经济结构、经济体制的改革,今天制造业的深入变革,更加注重的是行业整体的应对性和企业的竞争、应变与创造能力。面对近年来国际竞争的新形势和国内政策和环境的某些变化,例如规制的逐步放松、政府对开发费用的减税及鼓励民间企业发挥创造性等,制造业的许多行业都积极研究自身的应对方略,有的还广泛动员产官学的力量,从新形势下产业的特点及其在国际国内竞争中面临的形势出发,深入细致地进行一定时期的产业发展调研,以求明了问题、把握目标,以便形成产业整体的应对机制。上两年度机械工业行业制定的关于变化环境中的机械零部件产业应对方略,就是其中的例子。与产业行动同时进行的,是各民间企业正在广泛展开的更深层次、更具针对性的改革与革新活动。这些活动包括机构改革、企业重组,也包括传统制造理念的深刻变革。例如,明确提出“从制造业向创造业转变”这一革新思路的松下电器公司,近年来实践了从提高制造效率向提高开发效率的转变,从而在短暂的几年时间里迅速扭亏为盈。如松下电器公司2001财政年度的结算赤字近2000亿日元,到2004财政年度盈余高达3000亿日元。(注:浅见直树『制造业から创造业へ——松下古电池专务が语るV字回复への条件、2005年6月。)

第六,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开始着眼与周边国家协调分工,以深化国际合作来求生存、求发展。进入21世纪后出现了世界产业结构高科技化的明显趋势。与此相适应,制造业生产的全球化现象也很明显。由于经济长期不景气,日本大批制造企业进入中国,在日本产生了强烈的国内“产业空心化”的担心。但是,日本的有识之士和研究制造业问题的专家则认为,制造业的生产转移是国际分工发展的结果。以往十年日本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下降,恰恰是因为多数企业只在一国的范围内考虑制造业的发展问题。在新形势下,日本越来越考虑把亚洲作为一个平台来促进制造业的发展。例如,在日中之间实行中间产品的水平分工,发挥各自在制造业方面的特长与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注:2002年7月24日对日本三菱综合研究所专家的访谈。) 更有一些结构改革的先行企业, 从企业发展的整体战略考虑,在产品的开发和制造方面与中国等周边国家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采取这些明智之举的有日本著名的大企业,也有中小制造企业。这将成为未来日本制造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一条合理途径。同时,通过较大规模引进外资来弥补资金不足和实现新技术融合,也在企业的积极筹划中。

标签:;  ;  ;  ;  ;  

当前日本制造业的产业政策趋势与制造企业的调整与改革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