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图书馆事业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高等学校论文,当代中国论文,图书馆论文,事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G259.256+G259.29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1978至1987年10年间,随着全党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我国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巨大发展。高等学校图书馆事业,既是高校教学与科学研究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教学与科学技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的基础和支柱。1978年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举措和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来促进高校图书馆事业的迅速发展。1978年8月, 原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图书资料工作的意见》,稍后,于同年10月又在《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中,从战略高度明确提出“逐步实现图书资料工作现代化”。1981年10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成为“文革”后第一个保证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国家法规,1987年7月, 在上述《条例》执行6 年后发布了更趋完善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从《条例》到《规程》,表现了我国高等学校图书馆事业在国家法规指导下的长足进步与规范。
1981年9月, 原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会议,这次被喻为催动高校图书馆事业春天到来的历史盛会,回顾以往,拨乱反正,适时调动起这条战线上满怀热情的千军万马;三年后,1984年4月在西安召开了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经验交流会;1987年6月国家教委在北京再次召开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会议,千万高校图书馆工作者的代表在经过了将近10年的实践与奋进之后,聚集一堂,总结经验,共品芬芳,展望未来。这3次会议, 好比一程程接力赛的跑道上响亮的发令枪声,激励着全国高校图书资料工作者意气风发地去创造佳绩。1980年全国高校图书馆675所,1987年发展到1054所;1980 年全国高校图书馆藏书总量是1.93亿册(件),1987年增长到3.45亿册(件);1980年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17297人,1987年增至31574人; 1980 年服务师生177.56万人,1987年增至304万人;1980 年全国高校图书馆文献购置经费总数为5216万元,1987年增至1.47亿元;1980年还只有南京大学等极少数图书馆在作计算机应用于图书馆的试验探索,到1987年底,根据全国高校图工委统计,已有232所高校图书馆拥有小型机和高档微机31台,微机261台,引进光盘系统和磁带数据库12套, 建立国际联机检索终端10个。有4所普通高校1所军队院校的图书馆比较全面地实现了计算机管理,100多所高校图书馆局部应用了计算机,有了一支462人的从事计算机应用的专业队伍。复印声相设备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普及。这一时期,高校图书馆在经费、藏书、人员、设备等基本办馆条件和读者服务方面,都有了巨大增长幅度,现代科学技术对图书馆的应用逐渐改变着图书馆服务的面貌。这一时期,堪称发展中浓墨重彩的是校园中新建扩建的近300幢不同风格的馆舍, 实现了图书馆人在大学校园中嵌镶皇冠上明珠的梦想,使高校图书馆事业在新时期一展英姿。1980年馆舍总面积132.33万平方米,1987年全国高校图书馆总面积增至290万平方米,10年中,绝对增加面积数为157.67万平方米,增幅为119%。
1978—1987年被认为我国高等学校图书馆近百年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经历了10年大发展的中国高等学校图书馆,从国家“七·五”计划关键的1988至“八·五”计划之末的1995年,随着我国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进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随着《中国教育发展纲要》的实施及整个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深化,在社会经济大环境下,虽然图书经费增长比例,人员与文献增长数量,馆舍新、扩建面积等办馆条件中有些项目缓慢了增幅,也遇到了主要由经费短缺带来的困难和艰难,遇到了经济形势和社会信息化提出的挑战、撞击和考验,但自身毫无疑问地仍在新时期不断提高、进步、完善,国家对这项事业投资的经费数仍逐年增加,从业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办馆观念和现代意识不断更新和加强,文献整体布局更趋合理,文献类型更多样化,新、扩建馆舍仍有大幅度增长,高校图书馆事业从整体上更注重自身调整和深化改革,注重转变观念,拓展职能,丰富内涵,表现出深层次的理性思辨色彩。1987年全国高校图书馆1054所,1994年统计全国1080所高校中的1042所高等院校,建有1073个图书馆(含分馆);1987年全国高校图书馆馆舍总面积290万平方米,1995年已增长至550.83万平方米, 绝对增加面积数为260.83万平方米,增幅为89.94%;1987 年全国高校图书馆文献总量3.45亿册(件),1993—1994年统计,已增至4.18亿册(件),文献资源建设质的水平有所提高,布局趋向合理。据1988—1990年进行的全国文献资源调查,高校图书馆已有35%的学科文献达到了研究级水平,有55%的学科文献基本上满足学校教学和科研需要,15所高校建立了文科文献情报中心。1987 年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 31574 人,1995年增至38162人, 而且,这支专业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者已达60%,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2707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者11735 人,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者占从业人员的37.9%。1989年国家教委加强了对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的行政管理领导职能,将原“教材和图书情报管理办公室”并入条件装备司,具体负责全国高校图工委秘书处的工作,并宏观管理高校图书情报事业;为使高校图书馆事业更快更规范发展,配合国家教委对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和专业建设的评估,1988年各省、市、自治区和部分部委的教育行政部门也启动了对高校图书馆进行全面或专项评估;在一些省、市、部高校评估实践的基础上,1991年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八·五”期间举行全国性高校图书馆评估计划,并具体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大纲”和“关于指标体系大纲”的说明。近8年来,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更加活跃和卓见成效, 文献检索课教育得到更大范围的普及,文献检索课教材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在以往相继颁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及“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之后,1992年国家教委又颁发了“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推进了这门以图书馆为教学中心,以文献检索与信息处理能力教育为目的的新课程建设。据全国高校图工委统计,1993年已有近700所高校开设了包括必修课、 选修课和讲座等形式的文献检索课教育,各种自编教材达674种。 高校图书馆近年自动化网络化成就令人耳目一新,在前10年自动化网络化建设起步后,1990年已有53所高校图书馆采用了小型机和微机局域网或多用户集成系统,另外还有251 个单机系统投入使用;1990年全国有165所高校图书馆引进和建成了250个数据库,20多所高校图书馆开通了国际联机检索终端。据1993年统计,全国已有682所高校图书馆配置了近3300台计算机(其中小型机64 套),近150所高校图书馆开通了微机网络系统, 成熟的图书馆小型机系统或局域网系统分别以不同方式进入CERNET(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络)和INTERNET。
近8年高校图书馆事业遇到的主要问题, 是市场经济大潮和社会信息化对传统运作方式提出的挑战,是主要由于书刊设备物价上张和经费短缺带来的窘迫与艰难,是主要面对新形势职工队伍的波动和服务能力水平的不适应。
如何从整体上评价近8年高校图书馆事业?我们认为:处在政治、 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形势下,面对人们思想观念和科学文化需求的变化,面对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对图书馆的挑战和驱动,面对社会信息化的缤纷世界,高等学校图书馆事业基本能适应社会各方面对自身提出的要求,基本能扣住时代的脉博同步向前,高校图书馆事业表现出更深刻更理性的稳步发展,这种发展不止仍然可以在上述从业人员、文献入藏、读者服务、经费投入等方面质和量的增长上得到佐证,不止仍可以在新、扩建的100 多幢图书馆馆舍“层楼拔地出林梢”构成的现代化校园风采中得到佐证,不止仍然可以在图书馆管理和服务自动化网络化带来的崭新面貌上得到佐证,更应该看到新的历史时期图书馆人思想观念、服务手段和能力的深刻变化,高校图书馆人能够在社会大变革中不断地寻找到自身发展的机遇与动力。中国高等学校图书馆事业既拥有1978—1987年那片10年辉煌,也创造了1988—1995这8年充满活力稳健发展的新业绩。
评价高校图书馆事业的首项,是文献信息资源状况。这也正是业内人士评估整个形势时争议的焦点。我们认为:近年中,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状况,是发展与艰难并存。全国高校图工委秘书处李晓明同志在报刊上先后著文,客观描述了文献资源建设逐年增长的事实和经费短缺捉襟见肘的艰难。
就全国高校图书馆,就某部、委、省市地区高校图书馆系统近十年二十年文献购置经费和入藏量增减分析的文章屡见报刊,其结论与李晓明文大同小异:高校图书馆文献购置经费的绝对数逐年增长,而由于这一增幅低于中外文报刊文献价格的增长,文献入藏品种、数量、读者人均拥有新文献量等均大幅下降。高校图书馆事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和主要困难即为此项。
我国是一个经济基础薄弱的发展中国家,近20年中还经历了抚平“文化革命”那场浩劫对中国人精神和物质的严重创作。国家除了逐年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努力提高教育事业的地位,大力建造全社会尊重发展教育事业的民族精神,也积极倡导海内外有识之士对中国教育的援手,汇聚全体炎黄子孙以“希望工程”的热力去温暖并非小范围的贫困落后地区教育的苍凉。
《1995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中国教育报》1996.10.7(二))表明:1995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为1877.95亿元 ,比 1994年的1488.78亿元增长26.14%。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为1411.52亿元,比上年的1174.74亿元增长20.16%。
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总是有限度的,现代化建设托展出整个高等教育事业千军进发的阔大场面,每一个项目的场面上都毫无疑问的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注入,而国家财力支持有限,社会现时代的进程步伐和市场经济运作规律,更在撞击着高等教育事业原来的供需模式,从这个意义上理解,高校图书馆事业走过的近十年八年中遇到经费短缺的困难是必然的,无法避免的。广大高校图书馆工作者掌握这种形势,采取了顺应时势造辉煌的姿态,没有消极地在怨天尤人的情绪中彷徨,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设想和措施,诸如文献资源的普查和合理布局,采购协调资源共享,扩宽文献收藏渠道,促进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使资源共享在世界范围内梦想成真,丰富文献信息资源入藏品种,加大电子文献的生产与入藏力度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由于文献经费短缺带来的困惑。
1987年,国家科委和文化部会同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等15个部委成立了图书情报工作部际协调委员会。协调委员会下设的文献资源专业组,其任务是调查研究全国文献资源布局与开发利用现状,促进文献采购协调,编制联合目录及馆际互借等。全国高校图工委组织人力对本系统文献资源情况作了调查,基本摸清底数。1987年以来,各地区、各系统高校图书馆在积极协作协调,实行资源共享方面先后作了一些研究和试验,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至1991年底止,全国已有28个省、市、自治区和19个部委成立了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或协调委员会以促进这项工作的开展,全国高校图工委期刊委员会也在采购协调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全国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1992年春在安徽屯溪召开会议,就教委直属院校的原版外文期刊订购进行了协调,并在全国高校文献服务中心的支持下,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通过协调,各校分工负责,有效地节约了订购经费,并及时增加引进高质量的外文期刊新品种,使得现有外文期刊的分布渐趋合理。据对199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6所国家教委所属学校图书馆和3所非委属学校图书馆订购外文期刊统计,39 个馆共订购外文原版期刊(不含报纸)5728种,共12558份,总开支1040 万元,平均复份为2.19份,复本率为54%,重复订购品种绝大部分价格控制在1000元以下的低价期刊。1993年度,科学院系统订购进口报刊总数为7708年份,全国高校系统订购进口报刊的总数为30758年份, 科学院系统首户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当年订购1221份,全国高校系统首户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年订购1455份,高校图书馆系统自1989至1993年外文进口报刊订购下降16%,同时期中央科技部门下降40%,科学院系统下降38%,表明高校图书馆系统在这几年汇率、书价上涨情况下,外文进口报刊订购基本是稳定态势,提供了教学科研需要的基本文献保障。
外文书刊逐年涨价,中文书刊亦然。特别近年来,中文图书出版装帧考究,大部头、多卷集、系列化图书出版活跃,诸如“文库”、“文丛”、“文集”、“丛书”等层见叠出,古籍整理集成出版更是天价,北大出版社1994年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共200 册)和上海古籍出版社与中国线装书局联合出版的《续四库全书》(共1800册)共价68万元,恐怕国内绝大部分图书馆决定订购与否都将颇费踟蹰。这种出版趋势增加了高校图书馆工作者经费拮据的惶惑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对电子文献投送热情的目光,积极考虑如何改变文献资源的结构问题。电子文献信息量大,交流方便,便于收藏、发行周期短,通过多媒体技术集文、声、像于一体,吸引人阅读。而且,在过去20年间,印刷型文献的价格以每年15—30%的速度升涨,电子文献价格却每4年降低50%。在文献经费不足的情况下, 高校图书馆正着力加大电子文献的收藏。 随着自动化网络化建设, 随着CERNET和INTERNET网络的不断发展,电子文献更显示出特有的优越性。
如何完善高校图书馆对教学、科研所需文献的保障系统,既是图书馆的基本功能、主要任务,又是一种不断进行中的供需双方的磨合。改革开放以来,不少高校图书馆开展了非贸易性的征集、调拨、交换,接受海内外捐赠书刊的活动,取得了显著效益,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增强了活力。这种活动,一部份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一部份是各校各馆自行开展的。争取社会资助,即使在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也是大学图书馆自身充实完善经常性途径之一。香港地区大学和理工教育资助委员会下属的包括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在内的7所高校图书馆,虽有年均购书费4000 万港元之富,但仍未削弱征集和接受香港内外团体机构和个人的捐赠,每年获赠均占年进书量的较高比例,例如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1980—1992年的12年间,自购入藏图书234370册,获捐赠入藏图书121883册,捐赠图书所占比例达34.2%。
1986年底,青岛海洋大学图书馆和上海外语学院图书馆接受国家教委有关部门委托,成立国际赠书转运站,首批接收了来自美中友好基金会和亚洲基金会的国外赠书,数量约50万册左右。从此以后,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赠书通过青岛和上海的两个赠书接转机构,源源不断地转赠充实到各高校图书馆中。1991年,国家教委根据国外赠书量增大及国内高校需求旺盛的状况,又在同济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新设了两个国际赠书转运站;同时,在总结各站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赠书接转工作作出了若干具体规定,制定并向国外的对华赠书机构提交了“国际赠书种类的优先级清单”,对赠书的范围、层次和年代等提出了限定条件;制定了管理费的收取标准及人员编制设置办法;确定了赠书转赠的范围和对象,以保证这些赠书专门用于教育事业,避免赠书接转过程中商业行为的出现。至1995年,上海外国语大学“赠书分配转运中心”已接受赠书6万种,约86.7万册;赠刊2100种,约19.6万册。赠书受益院校达670余所。
北京大学图书馆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开展书刊国际交换,与500 多家国外图书馆建立资料交换关系,积极接受捐赠,1983年获赠书、赠款、优惠购书近7000册;1993年11月台湾出版界首次在大陆举办图书展览,展后将2万余册图书赠送北大图书馆。
广东、江苏、浙江、福建、海南等高校图书馆接受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捐资献物的内容,除了新、扩建馆舍之外,另项主要内容即是接受书刊资料(或书刊购置款)的捐赠。香港汉荣书局有限公司董事长石景宜先生自1979年以来,陆续向国内数百间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和文化教育团体、政府政协部门赠送了约值7000万港元的160万册图书、 报刊。他先后12次向暨南大学图书馆捐赠图书共35000余册; 向韶关大学赠书16000册。香港长江实业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嘉诚先生1986 年从其捐款中拨出500万港元作为汕头大学图书馆书刊购置专款, 汕大图书馆拟定了1990—1997年8年达到藏书100万册的目标,从李嘉诚先生捐款中按阶段分别拨出(前3年)360万港元和(后5年)700万港元作为购书款,统计至1995年6月,该馆藏书量已达80万册。1988 年香港恒生银行董事局主席利国伟先生捐资100 万港元用于采购江门五邑大学图书馆藏书。1983年建校建馆的海南大学,近几年中通过建立地域和人际良好关系,获海内外捐赠图书70000余册,约值100多万元人民币。
以上数例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在新时代讨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时,如何争取到非政府拨款,非贸易渠道的书刊文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高校图书馆作为全民事业性教育机构,经费来源主渠道当然还是政府通过学校教育事业拨款的投入。《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定:文献资料购置费用在全校教育事业费中的比例应达到5%,据1990 年统计,全国977所高校图书馆文献购置费总额为19156万元,这列入统计的977所学校图书馆中,文献购置费达到或超过全校事业费5%的只有 146个馆,占列入统计学校的16%;达2%至4.9%的学校共605所, 占列入统计学校的67%,还有146个馆经费在2%以下。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使图书馆经费保证达到学校事业费的5%, 仍然是讨论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前提。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