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布斯鲍姆作品中的后现代思潮--解读极端时代_后现代主义论文

霍布斯鲍姆作品中的后现代思潮--解读极端时代_后现代主义论文

霍布斯鲍姆笔下的后现代思潮——读《极端的年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霍布斯论文,思潮论文,后现代论文,笔下论文,年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十几年来,在历史认识论问题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抛弃历史认识具有纯粹的客观性的 观 点,而赞同随着认识主体所处的时代、其知识结构以及所采纳的理论框架等因素的不同,对 历史的解释会有不同。人们看到,有两类史学家:一类为较为传统的史学家,他们以对史料 的收集和占有为优势。虽然,他们也分析理论,但他们更注重历史事实的调查,他们所运用 的理论,是从史实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另一类,我们暂且称他们为“浪漫”的史学家,他 们以构筑理论模式为追求,更求新求异,追逐时代的浪潮。他们通过运用某种新理论对历史 进行重新认识,往往能得出别人不能得出的结论,描绘出前人不曾描绘的图景。对于这两类 史学家如何评价?众说不一,我们很难说谁是谁非。

最近,有关这类问题最有争议的热点恐怕就属贡德·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的《白 银资本》了。他不但把世界体系的历史从沃勒斯坦所说的五百年扩大到五千年,而且,还把 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从西方转到了东方。对于他这个结论,很多人不以为然,因为在古代, 各国之间毕竟是彼此孤立的。但是,弗兰克有他的道理。他写作这样一本书的出发点,显然 不是从史料出发,而是从某种理念出发。他引用了保罗·科斯特洛的一段话:“面对世界历 史也就意味着面对一些有关人类命运的终极问题。……我们应该把历史,尤其是世界历史看 作 对一种未来希望的反映。……逃避全球视野的挑战,也就是不敢面对历史学家的中心任务 ……世界历史已经变成一项追求世界统一性的事业。”(《白银资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 0年,第348页)这段话,可以明白无误地说明弗兰克写此书的初衷以及全书的指导思想。他 是面对时代的挑战,在完成一个历史学家的责任,在实现历史学的社会功能。为了实现这一 目标,他造就了一种横向、整合的世界史。读过这本书的,很多人觉得他的结论有些牵强, 缺乏证据。但是,他曾引用了约瑟夫·弗莱彻说过的一段话:“为了发现近代早期的相互联 系和横向连续性,必须深入到政治和制度史表象的背后,考察近代早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 的发展。在这样做了以后,我们会发现,在17世纪,日本、西藏、伊朗、小亚细亚和伊比利 亚半岛在表面上相互隔绝,但实际上都回应着同样一些相互联系的、至少是相似的人口、经 济乃至社会的力量。”(《白银资本》,第308页)这样看来,弗兰克又没错。他用这一思想 指导,进行一种整体的横向考察,更突出了一种新的视角,又没有生造出史实来,也不是不 可以的。

“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于沛文,《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3期)无论中国还 是外国的史学,都一再证明历史学的生命就在于随着时代的发展,总要不断地变换和开拓新 的理论视角来重写,以收到常写常新的效果。如果说这种看法可以站住脚的话,那么,写好 历史的一个关键就在于选择一种合适的理论视角。

霍布斯鲍姆的《极端的年代》是一本公认的好书。书中叙述了从1914到1991年的世界历史 。这是20世纪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是一个生命的脚步基本上与这个世纪重合的老人所写的历 史,是一本当代人写当代的历史。因此,作者的亲身经历、生活背景所形成的思想意识、他 的 知识框架所形成的观察视角会更直接地表现出来,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读霍氏这本书,分 析他在写作时所采取的理论视角,特别是对一些新观念新思潮的态度,不但可以窥见这位有 成就的史学家在这个巨变的世纪中心路发展的历程,而且,还可以使我们自己跳出原有史学 评论的旧模式,能从一种更新的理论,来开展史学评论。

后现代思潮是近年来最新、用得最泛、也是最有争议的话题之一。下面,我们以后现代理 论为题,来看看霍氏在这部著作中是如何面对和评价后现代思潮的。

自二次大战后,桑门梅尔为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所写的概论中第一次出现“后现代”概 念,(王国荣《后现代理论:批判的质疑》,载沈国明、朱敏彦主编《国外社会科学前沿—1 997》,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第770页)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这期间,后现代 思潮日益发展,成为一种复杂的、对人文和社会科学都具有广阔涵盖面的理论。对这种理论 ,本文无力、也没必要进行全面探讨。在此,只想就霍氏的历史写作将要涉及的最重要的部 分做一个简单的交代。

根据美国后现代思想家大卫·格里芬(Griffin D.R.)的解释,后现代可以理解为一个时代 。他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人们越来越不满足这个社会,“ 不再把现代性看作是所有历史一直苦苦寻求以及所有社会都应遵守的人类社会的规范, 而越来越视之为一种畸变。”(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英文版前言,中央编译出 版社1995年,第16页)所以,现代社会不仅应该有一个开始,而且应该有一个结束。这是问 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后现代社会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现代社会已经结束,“ 由于人类精神能够部分的超越想象和感觉中规定的条件,因而,一种后现代的科学和精神在 一个仍属于相当现代的社会秩序中是能够得到长足发展的。”(同上书,第21页)

后现代主义可以理解为一种情绪。这是一种在现代社会广泛传播的情绪,它比已往任何时 候都普遍和强烈。与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者和卢德派的反现代运动不同,它不是站在前现代 的立场,而是后现代,那就是,“要想成功地战胜现代性,就必须跨越它。”正是由于这点 ,后现代主义在使用时可以从不同方面找到共同之处,“它指的是一种广泛的情绪,而不是 任何共同的教条”。(同上书,第17页)

后现代理论可以从三方面去考查:它代表了一种新的科学、新的精神和新的社会。这三方 面的产生和发展互为条件,只有当人们具备了一种后现代精神,即克服了现代科学直观的、 机械的和片面的思维定式,才会充分发展一种具有新思维的自由的科学。但是,后现代科学 、精神和社会的相互依存又不是绝对的,三者发展的关系不是齐头并进。后现代科学和精神 的进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后现代的社会秩序,这正是后现代主义存在的意义之所在。尽 管人们设计的以代替旧秩序的种种新社会秩序总以失败告终,但在一定程度上,后现代社会 是可以设想和预见的。

后现代思潮的出现从后现代科学开始,物理学的巨变是引发后现代思维方式的基础。17—1 9 世纪末,是机械物理学阶段,以牛顿的理论为代表。与机械物理学的理论相关,产生了相应 的机械唯物论。20世纪,随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产生,物理学的新概念完全背 离了机械物理学的原理。相对论引入了空间、时间和物质的新概念;量子物理则探讨了部分 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同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事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证明世界是一个 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世界观的转变直接对哲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后 现代思潮正是接受了这种后现代科学的哲学思想,特别是整体有机论,重新考虑人与人、人 与自然、地球与宇宙、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等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后现代的新精神。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现代世界的病态不仅表现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而且表现为精神文明的 衰落,表现为人的心灵被荼毒。现代性不仅导致世界的异化,而且导致人的异化。正是看到 这些消极方面,后现代往往表现出强烈的悲观主义和怀疑主义。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现代社 会中的个人主义、欧洲中心论、人类中心论、父权制、大男子主义、机械主义、经济主义、 消费主义、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等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后现代思维提倡一种与传统相颠倒的思维方式,反对二元之间的对立和分离。美国哲学家 怀特海是后现代有机论的首倡者。他认为所有原初的个体都是有机体,一切事物都是主体, 他们都有内在联系。从目的论意义上看,所有的生物都是生命的核心,都有其自身利益,所 有的生物都有平等的内在价值。所以,价值判断不能只以人为主体。当人类这样看的时候, 世界就不再“是一个有待挖掘的资源库,也不是一个避之不及的荒原,而是一个有待照料、 关心、收获和爱护的大花园。”(王治河:《别一种后现代主义》,载前引书第4、10页)从 这种精神出发,后现代特别关注生态环境,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正是这种思潮的影响, 生 态环境史学科迅速发展起来。

从这个意义上看,后现代主义有积极作用。它的宣传给地球上每个人都敲响了警钟,告诉 人们现代性的持续将危及到人类生存,警示人们去消除现代化所带来的消极方面。另一方面 ,后现代主义又是复杂的,它分为不同的派别。特别是极端的后现代,具有许多荒谬成分。 他们认为凡是在现代社会中感到不适的群体,受到压制、冷落的部分,都可以以自身为主体 ,对现存的观念、标准做无情批判,不承认有任何规范和秩序的存在。这一类后现代无疑对 社 会是有害的。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后现代思潮在霍布斯鲍姆的《极端的年代》中是如何体现的。

他对后现代的描述主要出现在两个地方。在《1945—1990年社会革命》这一章的开头,他 这样提到后现代概念:“每当人类遇到从未经验过的新事物时,虽然他们不能完全理解,更 看 不出其中的所以然来,却往往搜索枯肠,想要为这未知现象找出一个名目。就在本世纪的第 三个25年里,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的知识分子正陷入如此的困境之中。”搜索枯肠的结果是他 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后”字。于是,几代以来,用以厘定20世纪人类生活精神领域的各式各 样的名词,纷纷被冠上一个“后”字。后工业、后帝国、后现代、后结构主义、后马克思主 义,后这后那,凡事皆后。其意味,霍布斯鲍姆认为是深刻和不同凡响的,这就是“这些加 在字首的前缀,就像葬礼一般,正式承认了一代一事的死亡。但是对于死后来生的性质,人 们却不但缺乏共识,甚至根本不能确定。”尽管如此,他还是认同这种说法,认为世界的确 进入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新时期。他说:“人类历史上变化最最富戏剧性、最迅速、也最为 普 遍的一场社会大变革,便在这样一种气氛之下,进入了身历其境的当代思维者的意识深处。 ”(《极端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36页)这场社会大变革指的是什么呢?即经 过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年代,从此结束了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存在了几千年的小农制, 使世界绝大部分地区的农业人口都成了少数(除了南部非洲、南亚和中国),在这些地区实现 了现代化。

霍布斯鲍姆对后现代主义的另外一番描述是关于后现代艺术。

他注意到,尽管后现代这一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就出现了,但直到80年代才变得时髦起来 ,在艺术圈里流行。他列举了后现代主义在不同艺术形式上的种种表现。他看到,后现代主 义首先在建筑上亮相,认为,现代主义在建筑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无论在西方国家,还 是 社会主义国家都如此,特别是60年代全球大兴土木之时,现代派领导了当时的建筑潮流 。他认为“现代派的建筑外表上看来也许毫无理性可循,事实上却始终遵循着美感道德的法 则行事。”而后现代派的建筑确是“放眼望去,只见有细节,却没有形状,是各行其是者的 天堂乐园——或许是地狱。”(第765页)显然,他对后现代派的建筑持否定态度。随后,他 描述了后现代在绘画和音乐领域对现存流派的攻击。他特别注意到,其实后现代在许多方面 并没有完全改变原有艺术的旧规则,只是在另外一些地方特意推陈出新。如在文学方面,多 数作家,尤其是诗人,他们继续接受传统设定的程式,在合适之处,遵守格律韵脚,在他处 以其他方式推陈出新。后现代移植到棋术上,也“并没有改变棋赛本身的规则,只不过充分 利用证伪法,与传统的棋路唱反调”。(第768页)

他特别提到在9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各个领域的泛滥,超出艺术的范围,向各界各学 科扩展。如出现了后现代哲学家、后现代社会科学家、后现代人类学家、后现代史学家,以 及在过去从来无意向前卫艺术术语借鉴的其他各行各业,都有了相应的后现代人士。他认为 ,后现代这股时尚与法语知识圈中的一些哲学思潮实际是一回事,如,解构主义、后结构主 义等。

尽管后现代主义表现在各行各业,但霍布斯鲍姆从中看出所有的后现代主义都有一个共同 特色,“就是对客观性现实的存在存疑;或可说,对以理性方法达成共识的可能性极表怀疑 。它们都倾向于一种激进的‘相对观点’,因此,它们也都对一个建立在相反假定之上的世 界的本质,提出挑战——换句话说,它们质疑的对象,就是这个被以此为出发点的科技所转 型的世界,以及反映其本质的所谓进步式意识形态。”(第767—768页)后现代主义所造成的 结果,他认为,“是一道鸿沟(主要是属代沟)。深隔在两岸的人,一边对眼中所见的新风格 的虚无无聊,感到恶心之至;一边却认为把世界看得太过‘严肃认真’”。(第768页)

上面这些介绍说明,霍布斯鲍姆看到了后现代的种种表现,指出了后现代的本质特征,还 看到它在社会上所造成的实效。那么,他本人对后现代主义持什么态度呢?笔者认为,从倾 向上看,还是否定居多,但也不尽然。在评定后现代艺术时,他问到:“资产阶级文明盛世 的审美规则,还可继续判断评定今天的艺术吗?答案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年代的久远向 来不适用于艺术。”他所以肯定,是由于他认为,“在严肃与胡闹之间,在伟大与琐细之间 ,在专业与业余之间,在美好与拙劣之间,还是有可能也有必要进行艺术上的区分。”但是 ,他又不能视20世纪后期商业艺术的经济利益于不顾,因为经济利益是与民众的鉴赏力结合 在一起的,尽管基于这种鉴赏力的流行倏忽即逝。他看到,与19世纪不同,20世纪的艺术是 民众创造,也是创造给民众的艺术。尽管作为艺术的高雅之士,他完全不欣赏后现代艺术, 但他问自己:“如果这种判别仍有可能,是否便适用于今天的世界呢?这是一个对绝大多数 都市居民来说,生活与艺术、内感与外情,甚至连工作与娱乐,两者差异愈益模糊,彼此领 域益发重叠的世界。或者说,在传统艺术依然可以寻得栖身之地的学院小圈圈外,这些判定 标准是否仍然有效?实在很难回答。”(第772—773页)基于此,他说答案是肯定的,也是否 定的。

如果说,后现代主义在艺术上所创造的价值难以判断,那么,在科学上,霍布斯鲍姆则认 为“角色清楚,任务分明。”(第773页)在20世纪的科学这一章,霍布斯鲍姆尽管没有明确 声明要讨论后现代主义(在讨论后现代艺术激进的“相对观点”时,他曾说在科学技术一章 中“将进一步讨论这奇特,但并非完全不能逆料的矛盾现象”,第768页)但是,他却比在讨 论后现代艺术时更直接、更本质地揭示了后现代主义产生的哲学基础;同时,对一些新兴科 学,如遗传学、生态学的发展,以及随着这些学科的发展对社会所产生的政治效应都进行了 准确的描述。而这些政治效应,正是后现代主义力图发起的新的社会运动。

20世纪是一个科学改变了世界以及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的时代。霍布斯鲍姆谈到了所谓“物 理危机”。他从相对论、量子力学说起,又说到海森伯格的“测不准原理”和玻尔的“互补 论”,这些物理学上的新观念都从根本上动摇了牛顿古典物理学的根基。牛顿的物理学是以 坚实的科学性和放之四海而皆准著称于世。新的物理学却把这种十足的肯定性抛于脑后,一 切都变得那么不可捉摸、天马行空,任何理论都有其存在的条件,要想找到一种“事事通” 的理论已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他认为,问题还不仅如此。最令人头疼的是,如果说19世纪牛 顿式的科学理论在一定范围内依然有效的话,那么新科学与旧科学到底是什么关系?究竟应 该如何配合?这才是令科学家最紧张、最尴尬的事。我们看到,霍布斯鲍姆所描述的物理学 上的这种变化,正是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产生的科学基础;物理学中旧范畴与新范畴的尴尬 关系,也正反映了人们处于现代与后现代之中的两难境地。

霍布斯鲍姆看到,生物学和遗传学上发生的革命及其产生的社会效应,更直接地促成了后 现代主义的政治运动。以遗传和进化为主题的达尔文学说,历来具有意识形态意义,如“社 会达尔文主义”,种族主义观念和纳粹的兴起,直接从这一理论中找到过依据。他看到,在 遗传学中,脱氧核糖核酸的革命成就,主宰了近几十年生命科学的研究,但同时,也在西方 引起关于先天或后天、遗传或环境孰重的争论。社会生物学家认为,男性所具有的竞争性和 智慧涉及男、女的遗传因素是否相同。当代的女权运动就是要证明在“生物性别”()上,男 女没有什么差别,差别是由社会和文化造成的,她们要争取“文化社会性别”()的平等。另 一项政治运动就是环保。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科技发展引起的经济大爆炸会造成地 球“温室效应”的讨论,其中心含义就是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科学和经济的发展应该加以 限制。到80年代,环境问题日益成为政界人物所关注的中心问题,生态学也获得了某种“类 政治”含义。霍布斯鲍姆预见,到下个世纪,人口和生态问题,将是人类最关心的问题。上 述种种,就是霍布斯鲍姆前面所说的科学界发生的“奇特,但并非完全不能逆料的矛盾现象 ”。这些现象是现代化进程带来的消极后果,也正是后现代主义试图遏止和扭转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主观上霍布斯鲍姆对后现代主义持否定态度居多,但 作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特别是一个敏感的历史学家,他必然面临后现代主义所面临的共 同困惑,表现出后现代主义的相同情绪。他的确具有很浓的后现代主义情绪:怀疑、茫然、 感 到江河日下和不知所措。这种情绪建立在他对世界形势的认识上。他认为,从20世纪70年代 中期开始,世界发生了经济危机,到90年代初,已经持续了20年,而且益发严重。这场危机 不仅是经济方面的,而且是政治、社会和道德方面的全面危机。尽管这场危机的表现是苏 联的解体和东欧共产党政权的倒台,但它却是将要持续几十年、遍及世界各个角落的全面危 机(他认为中国不同,改革、开放以及经济政策都是成功的,也保证了江山稳定)。这是由于 ,二战后的现代化进程已经把世界的经济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霍布斯鲍姆感到,危机 是现代化造成的。他说:“这正反映50年代之后,人类生活所经历的天翻地覆的大变动。于 是危机20年的人间,处处回照出这一片茫然的混乱现象。”正如在过去“现代”战胜了“古 代 ”,现在,这个“后现代”即将战胜“现代”。他说:“自从‘现代’于18世纪初期出 场,击败了‘古代’以来,但凡现代社会所赖以存在的各项理念、前提——亦即为自由派资 本主义与共产主义共同持有的‘理性’与‘人性’假定——如今却都一一陷入莫大的危机之 中。”(16页)他看到20世纪末,“它的成就如此奇妙,它的进步如此无双”,可当这个世纪 结束之际,“却不是在对它的讴歌之中欢声落幕,相反,却是一片局促不安的抑郁氛围”(1 9页),这与上世纪末人们对世界的前途充满信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可怕的是,面对这 样一个问题重重的世界,他认为“没有人有解决方案,甚至没有人敢说他有答案。于是世纪 末的人类,只好在弥漫全球的一片迷雾中摸索前进,透着朦胧足音,跌撞入第三个千年纪元 的开始。”9828页)

霍布斯鲍姆还对个人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这也是后现代主义提倡的重要内容。他认为 ,从60年代开始以青少年为先导所掀起的废弃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文化革命”“是一场个人 战 胜社会的革命,换言之,是一场打破了人类与社会交织的纹理的革命。”(506页)个人 主义泛滥的结果,不但破坏了西方有组织的宗教体系,而且还对家庭的两性之间、代际之间 的传统关系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510页)他本人认为,人类伦理和道德的优良传统是应 该跨越时代而继承的。

如果承认霍布斯鲍姆有后现代情绪、且认同后现代主义提出的各种尖锐社会问题,那么, 他 头脑中这些后现代成分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占什么位置?

在全书开头《鸟瞰本世纪》这一章,作者谈到影响他写作观念方面的因素。他说由于他走 过了“短促的20世纪”,所以这本书有自传意味;同时,他对这个世纪持有的观点,受那些 被他视为关键时刻的事件的影响。(5页)那么,影响他观念形成的关键时刻是什么呢?是充斥 于大半个世纪的信仰和意识形态之争以及苏联的解体。他说:“80年代末裂作数片的世界, 其 实正是1917年俄国革命冲击之下造成的同一世界。我们众人身上,都因此留下痕迹;只是我 们都习惯用二元对立思考,将现代工业经济分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能并 存、相互排斥的绝对选择,才能想明白。”但是,自1917年开始,所形成的世界两极,于80 年代末,有一极坍塌了。这一严重事件使作者重新考虑他对世界的总体看法。他说:“现在 看来,情况应该比较清楚,这种二分法实在是一种武断、甚至近乎不自然的思考构造,只能 置于某种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下才能有所了解。但是话又得说回来,即使作者在此刻执笔之际 ,就算用回溯的眼光望去,的确也难再找出其他比此更为实在的区分方法……。”(6—7页)

二分法以及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是霍布斯鲍姆长期以来观察世界的理论前提。196 2年,他出版了《革命的年代,1789—1848》;1975年,出版了《资本的年代,1848—1875 》;1987年,又出版了《帝国的年代,1875—1914》。这是19世纪资本主义世界的三部曲。 1994年,他又出版了《极端的年代,1914—1991》,这是一部20世纪的世界史。至此,他以 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角研究了整整两个世纪的世界史,主要是资本主义发展史。研读这几部著 作,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他的理论体系。

霍布斯鲍姆基本的理论体系是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但是,与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不同, 他不认为资本主义是合理的、永恒的。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他时时表现出对资本主义的批 判精神和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这也就是所谓的二分法。在《革命的年代,1789—1848》 一书中,他叙述了英国的工业革命和法国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他称为双元革命),以及这两 个革命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同时认为“双元革命的历史不仅仅是新生的资本主义社会取得胜 利的历史,它也是这些新兴力量在1848年后的百年之中,从扩张转变为收缩的历史。”他 写到:“如果我们环顾20世纪60年代的世界,那么,我们就不敢因此而低估在反抗双元革命 中诞生的、具有革命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历史力量,这一思想体系在1848年 已做了首次的经典性阐述。”(《革命的年代》,5—6页)到70年代作者写《资本的年代,18 48—1875》一书时,他这一信念没有改变,而且他说:“本书作者无意掩饰自己对本书所述 年代的某些厌恶,甚至某些鄙夷,但由于敬佩这个时代所取得的巨大物质成就,由于竭力想 去理解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因而稍有缓和……作者倒是同情一世纪前遭人冷漠的那群人… …资产阶级的胜利是短暂的,不是永久性的。”(《资本的年代》,6—7页)

1987年,霍布斯鲍姆在《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的《序曲》中,说明了写作“漫 长的19世纪”(他指1776—1914)三步曲的理论框架。他说:“我用以组织19世纪的中轴,是 资本主义的胜利和转型——自由主义资产阶级特有的资本主义。”第一册是以双元革命的概 念 为主轴;第二册的主题是:“双元革命赋予资本主义经济十足的信心,进行其全球征服。完 成这项征服的是它的代表阶级——资产阶级,而他们所打的旗号,则是其典型的思想表现— —自由主义的思想方式。”对于第三部帝国时代,作者认为是“资本年代的矛盾渗透,并支 配 了帝国的年代。在西方世界,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和平时代,然而,它也造成了一个同样 无与伦比的世界战争时代”。(第12页)针对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的提法 ,作者站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空,对这一理论进行了修正。他认为,帝国时代不是资本主义 的最后阶段,在这之后,也没有进入一个与资本主义本质上完全不同的新时期。与其他时期 相比,帝国年代“是一个全然内化的历史转型过程。直到今天它仍在持续发展。”他又说, “当代世界的发展(指20世纪80年代……注),也与19世纪自由主义资产阶级的社会认同。” 但是,作者同时看到,20世纪又不同于19世纪,其经济结构、革命的记忆以及渗透它的文化 都改变了,采取了基本上不同类型的形式。所以,一战前的那几十年,“似乎已为一个与过 去非常不同的世界做了准备。而自1914年以后,世界果真变得与以往完全不同,虽然它的改 变方式与大多数先知所预期或预言的不一样。”(15—16页)

到了90年代,也就是苏联解体之后,霍布斯鲍姆进一步调整他世界体系的理论。他认为, 世界上其实只有一个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是在实现现代 化,而现代化就是按照资本主义的模式去发展。他说:“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社会不但改变 了世界,统治了世界,更成为一种模范的典型。”他认为,在1917年以前,它是全人类唯一 的模范;1917年后,苏联提供了另一条路,“但是在基本上,仍然属于同种性质的典范,不 同之处仅在于共产党扬弃了私有企业与自由主义的制度。”(《极端的年代》,299页)他之 所以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同种性质,是从现代化角度考虑的。社会主义一般发生在落后 的农业国,其工业化过程就是现代化过程。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典型模式是西方模式,它“ 基本上被视为代表着开创进步的社会。其形式,体现于财富和文化的雄厚;其手段,出于经 济和科技的‘开发’;而其组织,则立于资本或社会主义的各式变体。”在他看来,西方是 世界的主宰,这是因为在19世纪,西方的几个少数国家臣服了世界的多数国家,所以在20世 纪,西方以外的国家的历史,在根本上取决于与西方这几个国家的关系,(299页)这些国家 是“被动的他处衍生(derived),而非主动性的原生自发(original)”;(300页)此外,近代 以 来,所有的灵感、理念全部来自西方,还有进行公共社会生活的种种形式,如报纸、议会、 党派、群众活动等等。作者声明,他这样说,“绝非认同任何民族甚或种族优越的心态”; 他也“坚决反对汤普森(E.P.Thompson)所称,一些先进国家对落后贫穷地区持有的‘无比恩 惠’的优越态度”;他还“并非看轻各个社会本身特有的传统、信仰与意识形态。”他所以 这样看是因为“旧社会在接触‘开发’之际,原有的功能或许修正,也可能始终一成不变, 但是必将以此为依据对新世界做出价值判断。”(300—301页)

此时,作者认为二分法仅仅是政治上的说法,它不能经受住历史分析的考验。这种划分是 由于劳工运动时期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一种企图打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概念所 使然,十月革命后形成的长期冷战,更加强了这种划分。(300页,注)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直至今天,霍布斯鲍姆不认为资本主义及西方的统治地位是永恒的, 相反,他认为现存的秩序不但应该改变,而且必然改变。他说:资本主义是一股具有不断革 命性的力量,“它将一切解体。根据逻辑演练,它自己自然也难逃一死。”(25页)在全书的 结尾,他说:“眼前我们已经抵达一个历史性危机的关键时刻。科技经济产生的力量,如今 已经巨大到足以毁灭环境,也就是人类生存所依的物质世界基础。我们薪传自人类过去的遗 产,已遭融蚀;社会的结构本身,甚至包括资本主义经济的部分社会基石,正因此处在重大 的毁灭转折点上。我们的世界,既有从外炸裂的危险,也有从内引爆的可能。它非得改变不 可。”(863页)那么,改变后的社会什么样呢?一方面,他很茫然,已不像早期那样明确,不 知将向何方;另一方面,在他内心深处,还是向往马克思所预见的那个共产主义社会。他说 : “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并不表示其他形式的社会主义便不可行。”(739页)这仅仅是计 划经济社会主义的失败。还说:“遍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却从不见两位导师在任何一 处,题及日后成为社会主义中心指导原则的‘中央计划’,以及以重工业为第一优先的超高 速工业发展。”(566页)对中国的社会主义,他充满信心,认为,“除了中国而外”,“凡 是世上自称为社会主义的制度,显然都出了极大的毛病。”而邓小平在中国实行的新路线, “不啻为最坦白公开的承认:‘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的构造需要大事修改。”(699页)

以上是霍布斯鲍姆对近两个世纪以来世界历史格局的基本看法。那么,后现代主义在他的 整个体系中占什么位置?笔者认为,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了霍布斯鲍姆的历史写作,第一, 他具有后现代情绪,认同后现代主义对当前时代以及21世纪的看法,认为这是一个不同于实 现 现代化以前的资本主义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无论是社会矛盾,还是人们看问 题的方法、角度都与过去完全不同。第二,尽管如此,他并不认为后现代是一个在本质上区 别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另一个时代,而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现代化以后的一个 发展阶段。所谓后现代主要是对西方国家而言(当然,后现代主义提出的问题应该为全世界 所关注)。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还有生命力,其经济扩张的前景极其无限,剩下 的任务是使现代化向西方以外的地区扩展。(844页)第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霍布 斯鲍姆的历史研究实践中,后现代主义思潮虽有反映,甚至很强烈,但不成系统。这种状况 说明后现代理论不能独立完成对当代历史的解释任务。

笔者认为,后现代主义有自相矛盾之处。如,反对男子中心、反对父权是它所主张的,但 是,以这些宗旨所掀起的所谓后现代运动,如女权运动、校园革命和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从 西方开始的强势的青少年文化,其后果却使存在了几千年的伦理关系解体,是各式各样的个 人主义的恶性膨胀和道德的沦丧,而这些,又正是后现代主义所极力批判的。

另一个问题是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在《鸟瞰本世纪》这一章,霍布斯鲍姆说 到20世纪末与世纪初相比,旧有的人际社会关系的解体。他认为这种现象早在《共产党宣言 》中,马克思就预见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所扮演的革命角色,以及它斩断形形色色的封 建 羁绊,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的话语,几乎人人耳熟能详。(24页)显然,马 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是从前资本主义出发,应该说是从后资本主义出发,因为他已经 预 见到资本主义的灭亡。从这个角度看,马克思具有与后现代主义一样的视角和情绪。如果 这种考虑能够成立,是否可以说后现代主义的某些成分马克思早已预见到了?或者,后现代 主义也包括在马克思所研究的整个资本主义体系之内?从这一点来看,马克思主义毕竟没有 过时。

标签:;  ;  ;  ;  ;  ;  ;  ;  

霍布斯鲍姆作品中的后现代思潮--解读极端时代_后现代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