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冲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伊斯兰论文,美国论文,冲突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美国同伊斯兰世界渐行渐远是冷战后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特点
还在美苏冷战结束前,由于美国在1967年、1974年中东战争中支持以色列以及派军队登陆黎巴嫩等原因,美国同伊斯兰世界之间就有一些龃龉。
在冷战结束以后,在伊斯兰世界依然存在着反对美国的思潮与势力,它并不因冷战的结束而消失。在美苏冷战结束后,美国同伊斯兰世界渐行渐远,在国际关系中显得较为突出。
自美国杰出的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1993年在《外交》杂志上发表《文明的冲突》以来,西方同伊斯兰世界的关系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其实,人们常常提到的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以及西方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主要还是作为世界惟一超级大国的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这是由于欧洲一些国家在1973年中东十月战争后调整了对中东的政策,化解了伊斯兰世界的一些不满情绪。就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尤其是它与其中的各个部分的关系来看,也不都是对抗的关系。
从伊斯兰世界来看,它并不是“整齐划一”的一个世界,组成它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局部利益上的不同和各种意见的分歧,因而并不总是能够以一种声音说话。有一些国家,如土耳其、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伊斯兰革命以前的伊朗、70年代末以后的埃及以及海湾战争后的科威特等同美国的关系密切,有的甚至是美国在中东的传统盟友和“战略支柱”。但是也有一些对美国持批判态度的伊斯兰国家,如伊斯兰革命后的伊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阿尔及利亚、黎巴嫩、苏丹、马来西亚等国。这是从伊斯兰国家政府的态度来说的。从伊斯兰世界内部的各种政治势力来看,也有极端派、激进派和温和派之分。
虽然如此,在伊斯兰世界仍然存在着共同利益和对国际事务的共同感受,所以在局部地区发生的事情往往能够在整个伊斯兰世界产生影响。在这方面,较为突出的事例是阿以冲突。以色列对阿拉伯领土的占领,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穆斯林时刻铭记在心的大问题,以色列当局对巴勒斯坦人的镇压更是使穆斯林普遍感到心痛的大事情。
(二)美国偏袒以色列是引起穆斯林强烈不满的重要根源
穆斯林之所以迁怒于美国,根源是由于美国对以色列一贯采取了偏袒的政策。美国对阿以双方经常采用双重的标准。个别阿拉伯国家侵占了别国的领土,美国可以派几十万大军进行清剿;而在以色列占领阿拉伯的领土时,美国则给以支持与帮助。伊拉克拥有核武器被视为非法,而以色列拥有核武器则可以不受追究。美国一系列纵容以色列“以暴抑暴”行动、对阿拉法特公开表示不信任的做法已经激起许多阿拉伯人的强烈不满。“9·11”事件就是在伊斯兰世界对美国普遍存在不满的情况下发生的。
美国解决它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有两种选择:一是改变偏袒以色列的政策,以平息伊斯兰世界的不满情绪;另一种选择是压制伊斯兰世界的不满,继续偏袒以色列。克林顿总统执政时期实行“东遏两伊,西促和谈”的中东政策,试图在二者之间求得某种平衡,他没有获得成功。不幸的是,布什总统上台后,转而将重心放在压制伊斯兰世界这方面,使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越发紧张。政府最关心并不是巴以冲突,而是反恐。
(三)美国“反恐”中的一些举措使穆斯林的不满加深
“9·11”事件是来自伊斯兰世界的极端分子对美国进行的恐怖主义袭击事件使美国举国震惊。对美国安全的关切,促使美国领导人必须将国家安全作为第一要务。
尽管国际社会一再强调,反恐不应针对特定的民族与宗教,但是,在这之后,伊斯兰世界与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关系仍然出现了一些较为紧张的状态。“9·11”事件后,美国国内出现对伊斯兰世界不满的情绪。为不造成与整个伊斯兰世界对立的印象和被动局面,美国后来不得不反复强调说,反恐并不是针对伊斯兰教和阿拉伯人的。但是,由于制造“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凶犯绝大部分来自沙特阿拉伯、埃及等阿拉伯国家,恐怖大亨本·拉登及“基地”组织中的一些重要人物也都是阿拉伯人,一些美国人对阿拉伯人颇有微词。美国出于安全考虑,加强对阿拉伯人的防范,不少旅居美国的阿拉伯人受到了不公正对待。由于美国对在美境内的阿拉伯人进行了监视与拘留,而且对海湾地区的投资也大量被撤离,美国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降温。美国和它在海湾的传统盟友沙特阿拉伯的关系也不时出现芥蒂。
美国“报复”的目标不仅是摧毁恐怖组织的网络,而且要打击伊斯兰世界其它反美势力。这不能不引起一些伊斯兰国家的警惕。弗朗西斯·罗宾逊教授在《剑桥图解伊斯兰世界史》的结束语中指出:美国出于政治考虑,对伊斯兰主义一些集团给予大力支持的情况此时已不复存在。
现在是美国同穆斯林国家关系较为冷淡的时期之一。阿拉伯国家同美国之间在贸易、投资、旅游、留学等诸多领域的联系大为减少,美国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额大幅度下降。很多在美国的沙特阿拉伯的留学生、技术人员、蓝领工人以及医院里的病人回国,沙特阿拉伯人赴美旅游者也大量减少。
(四)由冷战走向热战
海湾战争后,在伊斯兰极端势力与激进势力同美国之间实际上仍然存在着冷战。克林顿总统执政时期,对这些势力当权的国家采取遏制政策,但无法消除这一势力。萨达姆当权,美国就觉得很不自在,必欲除之而后快。它在联合国的框架之外,给伊拉克划定了两个禁飞区,不时地对伊拉克的地面目标进行军事打击。为了铲除萨达姆政权,支持反动派进行“倒萨”,也设想过将萨达姆定为战犯予以起诉,但均不能如愿以偿。布什总统上台前后,还在“9·11”事件发生之前,就已经把推翻萨达姆政权列为对外的重要目标,而且决定要武力推翻。这样就将上届总统遏制反美政权的政策转入消灭反美政权的轨道。由于缺乏有说服力的“倒萨”理由,布什提出“先发制人”的安全战略,即无需有任何证据,只要美国认为存在安全的威胁,即可以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美国同伊斯兰世界的反美政权之间,逐渐由冷战走向了热战。
(五)美国对伊斯兰世界的社会制度输出
据西班牙《起义报》报道,充当美国政府顾问的兰德公司制订了一份关于美国中东战略的报告,它认为美国文明面临的国际恐怖主义威胁诞生并存在于埃及、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等国现行的教育、社会和政治体系之中,针对这些国家所体现的社会与政治模式,建议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推进民主化、自由化和西方化,控制并减少它们对美国在中东利益的威胁,提出军事打击伊拉克属“战术目标”,沙特阿拉伯是“战略目标”,埃及是“大猎物”。该报认为,美国入侵伊拉克不仅会推翻现政府,扶植亲美政府上台,还会引发一场大变革,从华盛顿的战略利益出发,重新画定中东的版图。
美国在倒萨之后,如媒体所说,要以新伊拉克政权为样板,对穆斯林国家进行整合,改变它们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与教育制度,植入美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与文化价值观。这一愿望能否实现,也大有疑问。邓小平早就说过:“要求全世界所有国家都照搬美、英、法的模式是办不到的。世界上那么多伊斯兰国家就根本不可能实行美国的所谓民主制度,穆斯林人口占了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
(六)布什主义的中东政策触动伊斯兰世界多方的利益
布什政府在中东所采取和准备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清剿极端势力;二是对反美政权由遏制改为消灭;三是改变伊斯兰国家政治经济制度和教育制度,植入西方的制度与文化价值观。布什政府的中东政策不仅触动了穆斯林的感情,而且触动伊斯兰世界多方的利益。
美国在清剿极端势力方面进展较为顺利,在美国的压力下,原先支持基地组织与塔利班政权的巴基斯坦与沙特阿拉伯等国采取抛弃“宿友”、迎合美国要求的立场。美国在把反恐变成国际社会共同事业方面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是由于恐怖活动伤害无辜,被视为公害。但即便如此,美国进行的反恐战争也仍然招致许多穆斯林的不满。美国进攻伊拉克引起更大的争议。在一些民族宗教感情浓厚的人群中,认为对塔利班和萨达姆政权的打击是对伊斯兰世界不利的。在宗教感情浓厚的穆斯林看来,美国攻打伊拉克是在屠杀穆斯林。这无疑会成为诱发复仇行动的动因。如果美国在倒萨之后,还接着去“倒”其它“要对恐怖活动负责的国家”,真的要进行“新的十字军东征”;特别是,如果美国继续实行偏袒以色列的政策,那么,美国同穆斯林国家的关系还要面临新的考验。美国力量强大,在军事上制服中东的任何一个对手都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但是如果开罪了整个伊斯兰世界,能不能获得真正的安全和实现它在中东的利益,是会成为问题的。
美国为了进攻伊拉克,采用政治、经济等手段谋求某些穆斯林国家的帮助。这种做法无疑也会为以后穆斯林国家相互关系,特别是帮助美国攻打伊拉克的穆斯林国家和反对美国攻打伊拉克的穆斯林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土耳其与海湾国家的关系等等投下阴影。如果在海湾出现一个亲美的伊拉克政权,那么海湾三大国(伊朗、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关系的格局便会改变,给未来海湾局势的发展增添了变数。总之,美国攻打伊拉克势必使中东局势更加动荡,这一军事行动所带来的问题肯定会比它试图解决的问题多。
(七)美国与伊斯兰世界关系紧张是不是“文明的冲突”?
当前美国与伊斯兰世界这种紧张形势的出现,主要是国际政治斗争的逻辑使然。其中“文明”的因素有多少,特别是其中宗教的因素究竟有多少,很值得研究。无论如何把这一场“冲突”说成是纯“文明的冲突”,未必恰当。
亨廷顿所讲的伊斯兰文明与西方的冲突这一话语,不能完全解释美国与伊斯兰世界关系紧张的现实。前已述及,现在不是伊斯兰与整个西方发生了冲突,而只是与美国(或者还加上英国)发生了冲突。如同以平民为袭击目标的恐怖主义不属于文明范畴一样,美国派几十万大军攻打一个伊斯兰国家,炸死炸伤大量平民也决不属于文明的范畴。
从美国领导人的企图来说,确实是想在伊斯兰世界以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取代原有的伊斯兰文化价值观。美国一些人认为伊斯兰世界的一些大学存在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因而主张改造伊斯兰世界的教育制度。将这些想法付诸实施,能否取得成效,令人怀疑,不过如果强行取代,倒有可能真的发生“文明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