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分析不同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肾性贫血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所在医院2017年7月——2018年12月期间88例肾性贫血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即观察组(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9000IU,每周1次,n=44)和对照组(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3000IU,每周3次,n=44),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95.45% VS 93.18%)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8周后RBC、Hb、HCT、SF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82%)略高于对照组(4.55%),但2组数据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次大剂量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临床效果与多次小剂量皮下注射效果相当,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为减少治疗次数,可采用单次大剂量方案开展治疗。
【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肾性贫血;
引言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终末期的主要表现,对患者影响比较大,可加重患者病情,增加临床治疗难度。及时纠正患者贫血症状,对疾病转归具有重要意义。促红细胞生成素是现阶段临床治疗肾性贫血的主要药物,既往研究多集中在本品与其他药品治疗效果对比上,本研究分析不同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临床用药安全性与有效性,为此选取88例肾性贫血患者加以说明。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88例肾性贫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选病例病情明确,患者本人无意识障碍及沟通障碍,对用药方法、注意事项知情。根据治疗方法分组,观察组(n=44)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龄36-78岁,平均年龄(66.52±3.82)岁。对照组(n=44)男性23例,女性21例,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66.74±3.88)岁。排除标准[1]:(1)中断本院治疗者;(2)不满足相关诊断标准者;(3)用药禁忌证者或药物过敏史者;(4)器官功能严重损伤者;(5)合并交流障碍者;(6)合并全身感染症状者;(7)妊娠及哺乳期女性。2组临床基线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批准文号S2990062;哈药总厂提供;规格3000IU/支),同时口服蔗糖铁,每天0.3g,每天1次即可。2组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剂量不同,其中观察组每次皮下注射3支,每周1次;对照组每次皮下注射1支,每周3次。2组患者均以6周为1个治疗周期,用药结束后复查血常规,对病情改善情况做出明确判断。
1.3评价指标
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及8周后RBC、Hb、HCT、SF指标,同时比较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做好详细记录与统计。其中,临床疗效判断标准[2]:(1)显效:血液指标恢复正常,贫血症状明显改善;(2)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血液指标基本达标;(3)无效:患者病情无改善,或维持治疗前情况,或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方法
选用SPSS 15.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95.45% VS 93.18%)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注:与对照组相比,*χ2=0.633,P=0.097;
2.2血液指标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8周后对比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清铁蛋白,结果显示上述指标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 2组治疗8周后相关者指标对比(x±s)
注:表中RBC、Hb、HCT、SF分别表示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清铁蛋白;
2.3不良反应
观察组不良反应3例,头晕2例,血压升高1例。对照组不良反应2例,头晕1例,血压升高1例。观察组发生率(6.82%)略高于对照组(4.55%),但χ2检验结果证实,2组数据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贫血主要是指人体血液中血液相关指标相对不足,包括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对患者所产生的影响比较大。一般而言,肾衰竭、合并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多数合并贫血症状,导致体内红细胞生成素不足,导致血液细胞功能异常,进一步降低细胞免疫功能。在这种情况下,贫血患者极易并发感染症状,不仅增加治疗风险,同时也会明显增加治疗难度。文献[3]报道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终末期患者合并贫血症状后,可明显增加感染发生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基于上述分析认为,及时对患者贫血症状进行纠正,对降低安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促红细胞生成素皮下注射后,可促进骨髓干细胞形成,并在此基础上促进CFU-E自身的增生,加强分化作用。一般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病情持续进展,可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进而对红细胞功能产生影响,造成贫血症状。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为患者进行治疗,由于本品中重组成分与天然红细胞生成素完全相同,无论是生物活性,还是免疫学特征,均可满足贫血患者需要[4]。促红细胞生成素是目前临床治疗肾性贫血的主要药物,临床一直在努力寻找更加安全、高效、稳定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因此如何提高药物半衰期仍然是临床的关注重点与研究热点[5]。
本研究对比单次大剂量和多次小剂量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单次大剂量(单次9000IU,每周1次)临床效果与多次小剂量(单次3000IU,每周3次)效果相当,同时不会显著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用药安全有效。通过实践证实,单次大剂量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肾性贫血患者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满意,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上述研究结果提示临床,为进一步降低皮下注射次数,建议采用单次大剂量方案进行对症治疗,在减少多次穿刺风险的同时,也进一步降低治疗费用。
综上所述,单次大剂量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效果明显,安全性高,且作用平稳,能够维持良好、持续的血药浓度,具有临床应用优势。
基金项目:厦门市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3502Z20164068)
参考文献:
[1]李斌.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血液透析伴肾性贫血临床疗效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06):68.
[2]陈可.口服与静脉补铁治疗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处方药,2019,17(02):66-67.
[3]季玲.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剂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的疗效及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03):245+251.
[4]逯琳.癌性贫血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与血红蛋白水平相关性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8,27(11):824-826.
[5]李春峰,王占禄.高血清铁蛋白合并低转铁蛋白饱和度肾性贫血患者行蔗糖铁治疗的临床研究[J].黑龙江医药,2018,31(05):1027-1029
论文作者:吴心虹,李泰标,廖秋菊,何毅琪,张芸(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9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8
标签:红细胞论文; 患者论文; 皮下论文; 性贫血论文; 对照组论文; 症状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9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