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图书出版业的培训模式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业论文,启示论文,国外论文,模式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我国出版业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这就意味着出版企业的员工必须参加出版专业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出版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员工自身的创造力,以适应出版业的变革。国外的出版专业教育和培训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也积累了丰富的培训经验,借鉴这些宝贵的经验可为我国出版人才培养的问题提供解决的思路。本文回顾了英、美、德、日四国出版业培训的概况,分析了四国出版业培训的特点,以供我国出版业借鉴。
一、英、美、德、日四国出版业培训的基本情况
1.英国:以出版培训中心为主导
英国的出版教育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大学教育;另一种是课程培训和继续教育。下面重点介绍第二种。
英国研究图书出版的人员发现:大多数进入该行业的人,都没有参加任何有关的培训;一些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申请时也没有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在面对业务和技术竞争时明显准备不足。这些均构成了英国对出版培训的需求因素。英国出版培训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的过程:
在20世纪60年代,除了传统的出版社内部培训,还有英国出版商协会开办的出版课程,以及国家管理与市场机构开办的出版培训班。1973年,政府通过了涵盖所有产业的新的《培训法》,规定由“工业培训委员会”负责出版培训。如果出版公司自己开办了培训项目,那么就可以不用向该委员会交税[1]。1975年,昂温·斯坦利爵士开办了出版社培训中心(Book House Training Centre,BTC),当时隶属于英国出版商协会,为出版社的员工提供各种各样的培训。1991年,BTC参与了政府主办的国家职业资格项目,并成为制定出版资格标准的领导机构之一。1998年,BTC更名为出版培训中心(Publishing Training Centre,PTC),并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2]。
1983年,英国政府的信息技术咨询小组(Cabinet Offic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visory Panel)出版了图书Making a Business of Information,这标志着出版业被归为英国的信息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给出版员工的培训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英国政府一直鼓励发展《国家职业资格认证》(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NVQ)。后来,英国的产业指导机构(Industry Lead Body,ILB)决定取消以书面考试为基础的资格考试制度,转而开发以PTC的培训活动为基础的全新的资格标准[3]。
英国政府授权PTC为“书业培训组织”,并要求它建立职业培训标准。在出版业各方的支持下,出版资格委员会制定了有关出版策划、版权和出版合同、图书视觉设计、电子出版物设计、管理、编辑、图书生产、市场营销和直销的职业标准,以后还将扩大到电子出版工作的其他方面。迄今为止,PTC已经为出版业培训了5万多名员工,每年有超过1 700名的学员参与,有400多个团体加入。
除了PTC,大量的出版短期课程培训也应运而生,为出版在职人员提供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提供培训课程的还有书商协会(Booksellers Association)、苏格兰出版商协会(Scottish Publishers)、自由职业编辑和校对协会(Society of Freelance Editors and Proof-readers),一些高等教育院校(如伦敦学院和牛津布鲁克斯大学)以及商业机构也举办各种培训课程。
2.美国:以出版高校培训为主导
在美国从事出版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有三种选择:一是在有出版硕士学位的大学里继续深造;二是参加大学举办的暑期学院;三是在出版社申请初级工作,边工作边学习。
美国的出版教育和培训经历了如下的历程:
20世纪40年代,大学开始开设短期出版培训班,这种做法突破了美国出版界师傅带徒弟的原始的教育模式。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出版界并不重视出版教育。但在70年代,出版教育界和出版业界有两件标志性的事件,使得美国的出版教育逐渐繁荣起来。一是由拉德克里夫学院开办的夏季课程,培训方式是邀请出版业界的专家来授课,这样的培训模式引起了巨大的成功[4]。二是在1977年,美国出版商协会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出于偶然的专业人员》的报告[5],充分论证了出版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此出版公司开始重视对自己员工的培养,并力图使之成为公司的传统。
随着美国出版教育的逐渐发展,出版教育和培训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美国诸多大学相继开设出版专业的暑期学院培训、高级出版管理研究班;美国出版商协会教育委员会等出版行业组织举办各种业务培训班和学术研讨班,支持各种专业讲座和讨论会;出版公司举办各种培训班和培训基地;美国书展(BEA)一般会在每年举办的书展前和书展期间提供继续教育课程。但总体来讲,高校教育和培训仍然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每个高校招生规模不等,一般70~100人。
美国高校培训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层次:一是以培训出版业的高级人才为目标,代表大学是美国佩斯大学。二是为刚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设计浓缩的培训课程,代表大学是美国纽约大学。这种培训使学完课程的学生能够很快了解什么样的职业道路是适合他们的,而且对出版业是如何运行的也会有大致的了解。三是定位在已经从事出版工作并希望进一步提高业务素养和能力的人员,代表大学是美国爱默生大学。这种培训可以帮助人们拓展和加深对整个行业尤其是图书出版行业的视野与认识。
3.德国:以双轨制职业教育为主导
德国的出版教育体系是非常具有特色的,谓之职业教育体制。一是推行“本硕连读”,培养科研型人才,学制大约5~7年,毕业即为学士或硕士[6],比如美因茨大学、莱比锡大学、慕尼黑大学和纽伦堡大学设置了与图书出版有关的专业。二是学制4年的高等专科学院,培养符合职业要求的实用型人才,比如莱比锡和斯图加特的高等专科学校。三是推行“双轨制”的职业教育,即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一半时间在企业或部门实践,比如德国书商学校。在德国约有60%的中学毕业生都会选择双轨制的职业教育。
德国的职业资格考试也是其职业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规定:特殊职业必须经过两次严格的国家级考试,比如律师、医生等;另外一些专业,国家仅规定行业从业的标准,由行会、商会、企业和培训机构组织实施。出版职业资格考试就属于后者,该考试由德国工商会组织实施,报考人员需要到所在州的工商行业协会报名。
如果担任出版社的领导职务,还要参加德国的书店经理资格考试。德国政府对中高级职业经理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公司法》、《证券法》以及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相关法规进行的,德国工商会在这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出版界,如果要证明有能力出任出版社或者书店的领导职务,就要参加由德国工商会组织的能力培训考试和书店经理资格考试[7]。
德国出版行业的培训非常集中,基本是在德国书商学校一家。该学校是一所私立的职业学校,由德国书商协会、联邦行业协会和出版界提供资金资助,并收取学费。它隶属于德国书商协会,而该协会在行业中的地位几乎等同于政府部门。
德国书商学校培训的对象包括:图书出版业的专业人员;图书出版业的待训人员;刚进入图书出版行业的人员;创业者。学校的学生必须首先在出版业找到实际工作后,才能到学校来接受职业培训。
学校培训课程分为四个层次[7]:一是资格考试辅导班。辅导班结束后,学员到各州工商行业协会报名参加出版从业资格考试。二是职业学校,培训日常工作项目。还有为刚刚进入图书出版领域的学员设立的书业基础知识课,作为对职业学校有关课程的补充,教学内容包括课堂基础课和书店实习课,以及晚上的讲座和研讨,为每位学员颁发结业证。三是培训学院,为期几天不等,培养出版行业的中级员工,还包括出版商课程。这种培训当然也是对职业学校有关课程的补充。四是专业学校,每期1个月,每年4期,分2年完成,培训出版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学完课程后,学生要参加法兰克福工商会的能力培训考试和书店经理资格考试,获得资格证书,证明可在图书出版业担任领导职务,或可作为独立的企业主进行创业。
4.日本:以大学外培训为主导
日本的出版教育分为大学内和大学外的教育。
日本大学的出版教育是非常薄弱的,无论是大学或短期大学、研究生院,都没有设置以出版为专攻方向的学科,而只是作为新闻学科或传播学科中的一个科目,才开设关于“出版学”的讲座。日本的社会科学是以欧美为榜样逐步建立起来的。战后,日本在大学开设“大众传播”、“新闻学”、“舆论”等科目,但是“出版学”的发展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2001年的《综合新闻界研究》[8]刊登的《有关全国大学传播方面讲座一览》中,介绍了国立大学19所、公立大学11所、私立大学158所、专科大学46所的传播学讲座,不过其中关于出版的讲座只有31家大学开设。
但是由社会团体办的出版技术的讲习班与短训班是很活跃的。日本书籍出版协会(书协)有449家出版社加入,每年都会召开新人研修会。日本出版劳动组合联合会(出版劳联)是出版产业与各个相关产业的劳工组合,有18个分会和6000名会员。每年都会基于不同的主题,进行以提高职业技术为目的的出版技术讲座。其他还有出版社的在职训练,杂志和出版社定期举办的讲习会[9]。
日本出版教育的另外一种实施方式是专科学校的出版职业技术教育。这类学校是在大学这一教育体系主流之外的应用性的职业技术教育形式,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最为著名的是日本出版学校,分为走读部和教育部,走读部还分全日制课程与夜间课程。夜间课程中90%的学员是在职的进修人员。
二、借鉴与启示
从对上述四国的图书出版业的调查与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国家在出版培训和出版员工继续教育方面均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经验,这些经验值得我国出版界思考和借鉴。
1.建立职业资格认证的完整体系
从上述资料来看,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建立全国性的职业资格质量保证制度,政府任命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负责推行适应行业发展的职业资格制度,并建立综合性的职业资格体系[10]。这种体系的优势在于教育和培训与就业的联系十分密切。比如英国政府于1995年成立教育与就业部(DFEE),确定教育、培训和就业的国家政策;英国国家资格委员会(NCVQ)指导开发职业标准并认可资格授予机构,同时还对培训机构进行监督;由产业指导机构(ILB)制定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而不是单纯的书面考试,国家职业资格评定实际上是审核申请者具体的能力要素。第二种是以法律为依据的职业资格制度,国家制定有关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的法规,对职业培训、职业条件、职业资格证书的发放和管理作出具体的规定。这种体系的优势是能够在专业技术领域广泛地推行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如美国对一些职业的注册、管理、资格证书的发放均由国家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像管理大学学历证书一样管理职业资格证书,以维护职业资格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明确国家和政府的权利,避免专业资格行业领域的滥竽充数和非法牟利。
2.加快行业协会或专业协会的成长
目前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共同创办了“国际出版教育协会”,反映了出版行业协会培训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在国外,出版行业协会等出版行业组织举办的业务培训班和学术研讨班业已成为出版业培训的中坚力量之一,如在德国,书商协会在行业中的地位甚至等同于政府部门。因此,我国政府应当加快出版行业协会的成长,使其在出版培训国际化的竞争中不断提高成熟性,这将是政府转变职能、促进出版业培训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
3.发展切合市场导向的培训模式
在国外很多的培训和认证是完全分离的,在我国国内培训需求一般是基于政府倡导的资格认证,所以培训属于应试培训。中国人通常是这样的思维模式:培训完成—参加考试—获得证书。而在国外的培训模式是很灵活多样的:有些培训机构吸纳著名作家、资深出版人和出版公司高级执行总裁组成顾问委员会,由顾问委员会决定培训的课程设计,保证了较高的教育水准;有些培训上课时间灵活,出版培训周期短,主要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有的是在晚上进行授课;有些授课方式强调实践,设立案例研究项目,学员需要首先确定感兴趣的出版问题,这样等到培训结束时,学员就可以拥有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优秀的方案还可以成为真正的出版物。这样保证了培训能够更好地满足出版业界的需要。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更有利于出版社员工明确自己的职业道路,也有利于员工对自己的职业前景进行合理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