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探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 “实践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生成的“开山斧”,“实践——社会——人”之间的内在的辩证关系是这一文化哲学的理论根基和理论特质。从“实践的批判”入手,探求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来龙去脉,所涉及的是:“人的感性活动”和人的“感性世界”;“人就是人的世界”和人与人的世界的关系;人的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
【关键词】 实践的批判 文化创造 文化哲学
马克思哲学“实践的批判”一般被理解为社会革命理论的先导,事实上,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发源地,从而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文化哲学的基石和原则的来源。因此,“实践的批判”形成了两种理论意义:其一,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形成和体系建构的前提和动力,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体系的标志;其二,对20世纪文化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一、“人的感性活动”与人的“感性世界”
“实践的批判”之所以构成了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变革,主要地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新的世界观理论。在那个“天才世界观萌芽”的《提纲》中,第一条便简明地阐述了“人的感性活动”、“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马克思写道:“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①。这段论述几乎被所有的当代理论研究者所注意和引用,然而笔者以为,在这里,它仍包涵着许多丰富的思想,即如从“人的感性活动”的动态过程中,自然地展示出人的感性世界的存在与人及其存在(人的本质和本质性的活动以及经过活动创造而展示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等等)的内在相关性。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等唯物主义所进行的批判并不象思辨的唯心主义者那样绝对排斥和否定感性的存在和作用,马克思把感性看作是“科学发展的基础”,他所强调的是“感性的活动”,而不是感性的直观。他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失误,指出:“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②这不是某种概念的差异,而是世观的根本转移。旧唯物主义者从形而上学的设定中,直观到“外界”事物的存在,在这里,人是客观世界的存在,客观世界却远离人。所以,在他们看来,我们所处的环境是天然的,自古依旧的,人也是先天生成的。马克思说,费尔巴哈对感性世界的“理解”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对这一世界的单纯的直观,另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感觉:费尔巴哈谈到的是“人自身”,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事实上,在前一种情况下,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在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方式,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甚至连最简单的“可靠的感性”的对象也只是由于社会发展,由于工业和商业往来才提供给他的。
因此,人周围的感性世界是人在历史的实践活动中建造的,它不是纯天然的外在世界,而是一个与人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属人的世界,或称作人化自然或自然的人化。人的“感性世界”是“人的感性活动”的结果,又是人的存在与创造性活动的条件(场所、中介和客体)。它是一个现实的世界,对象的世界。对感性世界的发现,与其说是一个方法论的创举,不如说是一种实践论的观念,它要求一种巨大的历史感和能动的主体性,然而,这些内涵和侧度都显示出历史辩证法的力量:“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③。只有在这个层次上,人与人的世界的辩证关系才获得历史性的解答。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我们知道,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打开了的书本,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迄今人们从来没有联系着人的本质,而总是仅仅从表面的有用性的角度,来理解这部心理学,因为在异化的范围内活动着人们把人的普遍存在,把宗教或者诸如政治、艺术和文学等等这样一些抽象着普遍形式的历史,看作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和人的类的活动。”④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工业这种人类创造的感性世界跟人的本质相互关联的现实性,历史性的关系,从而,马克思给予我们展示出揭示并把握这种内在关系的途径。在这里,人类通过自己的感性的活动,创造了一个对象世界,同时改造了无机的自然界,“对象的世界”、“感性的世界”等就是一个“文化的世界”。它是对对象化了的人和属人的创造物的感性的占有。第一,“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据为己有。”⑤第二,人正是通过自己的对象性的关系,亦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对对象的占有。第三,对属人的现实的占有,属人的对象的关系,是属人的现实的实际上的实现,于是人既是能动的创造者,在一定意义上,也成为感性世界的一部分,这是“人的能动和人的受动”⑥。因为按人的含义来理解的受动,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
马克思在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中阐述了许多极为可贵的思想,有些研究者认为,马克思早期受到费尔巴哈影响,其思想带有某种德国古典哲学的痕迹。事实并非如此,当马克思把费尔巴哈的思想作为既以观念和理论进行审度时,不管他是在接受抑或是在批判,都主要地是在阐述自己的观念,即以主体的姿态阐述实践的唯物主义,这种富有创造力的新世界观就是在阐述中露出了真实容颜,如初升的太阳那般新颖奇特。这是一种解释性创造,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批判哲学诞生——将一个新时代的帷幕启动。但是,马克思又对费尔巴哈的功绩作了首肯,他说,费尔巴哈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理论原则上,为真正的唯物主义和现实的科学奠定了基础,证明了哲学(指黑格尔哲学)不过是用思想表达出来的并且得到合理的论述的宗教,不是人的本质异化的另一种形式和存在方式,如此把自身确立起来。这些伟大成就综合起来的意义在于:在马克思以前,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的绝对态度的人,只有他在这个领域内做出了真正的发现,并且一般说来是旧哲学的真正克服者。他是从“具有感性确实性的东西出发的”,他扬弃了否定之否定,从而论证了从肯定的东西出发;他扬弃了无限的东西,创立了现实的、感性的、实在的、有限的、特殊的东西(哲学即宗教和神学的扬弃),然后重新扬弃肯定的东西,恢复了抽象物;无限者。
借助于对费尔巴哈思想观念的分析和批判,马克思在更全面更坚实的基础上批判了黑格尔哲学。在用这种新的世界观分析黑格尔哲学的过程中,主要地揭示了黑格尔哲学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我意识,从而把劳动看作自我意识的“纯粹的活动”的秘密。阐扬了人的真正本质规定性和人作为自然存在的基本原理。
二、“人就是人的世界”与人对人的世界的创造
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中,马克思阐述了科学的人学世界观,并在科学世界观的基础上,对人与人的世界的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证,由此而使他的全部哲学都成为以人和人的世界关系及其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展开为枢纽的独特构筑。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哲学有三点误区:首先它只是为历史——它还不是作为现成的主体的人的现实的历史,而只是人产生的活动,发生的历史——的运动找到了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由于黑格尔把人与自我意识相等同,从而否定了人的存在。其次,黑格尔哲学作为最后形式的理性宗教,是抽象思维,其本质是无,即绝对理念。第三,在黑格尔哲学把财富、国家政权看成是从人的本质异化出去的本质时,他只从它们的思想形式来把握它们的。它们是思想物,并且因而只是纯粹的亦即抽象的哲学思维的异化。“而异化就是对立,(在黑格尔那里)乃是自在和自为之间,意识和自我意识之间,客体与主体之间的对立,也就是说,是抽象思维同感性的现实或现实的感性在思想本身范围内的对立。而外化的全部历史和外化的整个复归,不过是抽象的绝对思维,亦即逻辑的、思辨的思维的生产史。”⑦
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创造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真正的因而是现实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因此,“劳动是人在外化范围内或者作为外化了的人的自为的生成。”只不过“黑格尔只知道并承认一种劳动,即抽象的精神的劳动”⑧。
在这种思想的启发之下,马克思便把新哲学的中心聚汇在人的生成、存在和发展的问题上,人的本质是劳动和实践的。只有这样,才能阐发别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又是将它们二者统一起来的真理,理解这作为世界历史的活动。从而理解“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一方面赋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是作为秉赋和能力,作为情欲在他身上存在的;另一方面,作为自然的、有形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这就等于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的本质、自己的生命表现的对象;或者等于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由此说来,“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⑨只有从人的世界的考察中,从人创造人的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才能够揭示出人的本质,因此,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⑩这是一种方法论,而对象性本身则是人的……关系——异化了的,不符合于人的本质(自我意识)的关系。对象性又是非对象性、对象性的扬弃,达到对象性与非对象性的统一。这时,人的本质与人的世界的本质形成同构性和内在相关性,人作为主体对这种关系予以调节和控制。
马克思不仅把人的创造物看作是人的本质的确证,而且把人的创造性活动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等等,也看作人的本质和力量的确证。他把这些思想用于人类全部历史创造的具体分析,或者说,这些思想在对人类历史创造过程的考察中被重新发现和深化了。从而创立出许多影响极为广大的理论来,比如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理论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各种原理。马克思对“人就是人的世界”的阐述,不是单纯从人的创造物(物相)着眼、即不是象费尔巴哈直接从人的创造物——宗教中揭示人的本质,或把它作为人的本质的摹本和镜子;也不是把人及其劳动抽象化为自我意识和精神性活动,即象黑格尔那样地把人等同于自我意识,把劳动归结为精神活动。而是在对这二者的分离和对立中批判性吸取某些成果,把整个人类世界历史看作由人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并且为了人而进行的总体性过程,在这里有着人自身生成和发展的证明。
对于人的思维来说,则要从实践发展及其现实性条件出发来揭示其真理性的。在这里,马克思提出了社会文化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其一,思维活动和认识活动是与实践活动不可分离的,它们的产生和存在理由在于实践目的性和过程性发展;而实践的开展与完成,都是以认识活动的结果为指南的。认识与实践是人的眼睛、头脑与手的关系,它们只有协调起来才能形成创造历史的活动。其二,人的思维和认识打上了实践和人类文明的时代性特征,每一种认识成果和历史性理论的产生,都是与当时的实践和社会文明创造相适应的,于是出现了原理与时代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告诫我们,对认识的考察应从该时代的历史文化条件入手,比如个人主义的观念与18世纪相联系,不了解当时社会状况和社会运动的对立情形,就难以理解个人主义观念。对异化思想的理解,也必须深入考察并揭示资本主义实际存在着的阶级对立和阶级剥削状况,以及揭示资本主义这种对立和剥削在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分离性观念即形而上学和唯物、唯心的绝对对立的格局。其三,人的思维和认识受到该时代的具体条件限制,使其不可能达到更理想的结论和理论创造。但是,由于人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它们创造出新的理论,指导现实斗争和实践活动,取得人的解放。这种超越性是人的主体性表征,也出现了原理创造时代或历史的情况,这不是什么唯心主义,而是人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一种能动性的显示。
我们不仅通过实践创造历史,还要通过实践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人类历史,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世界。人执掌着两种尺度和两个标准,把他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界变成为他的创造物和他的现实性表征。他在精神上和实践中,都把自己化分为二,并且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然而,异化劳动剥夺了人的这些优势和权力,从而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那种优点变成缺点,因为人被夺去了他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同样地,把人的自由活动贬低为单纯的手段,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其肉体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的各种形式和内容都是在说明,这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本性丧失、关系对立和相互挟持的阶段,对异化的扬弃是人的主体性的表现,它们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的生成,是人的本质对人说来的真正的实现,是人的本质作为某种实在的东西的实现。然而,对异化现象的考察和实质性的认识,我们是要从对实践发展规律的揭示中得以阐述的,同时,要从对特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阶段的规定性的把握中来阐述。对于异化(劳动)的扬弃又必须从对产生异化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改变中得以实现。异化的扬弃必须创发出一种更高的形式,使得人的本质重新真正占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和自我确立、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抗争的真正解决。”
三、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通过对人与人的世界实践性关系的揭示,不仅发现了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和道路,而且为人类提供了两个坚定不移的信念:第一,作为文化创造的实践主体,人类可以在对存在环境的认识和改造的实践中,发现、掌握、利用其中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并依此而使人类为自己创造出更美好的人的世界;第二,历史的发展和文化创造是以人本身的发展和解放为主要内容和最终目的的,当人类改变了存在的文化环境,掌握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时,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类理想就会实现,人类就会结束“史前的历史”,进入“人的历史”。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人与人的世界的实践性关系的调控,只能通过人类的文化创造的生命活动来完成。这种文化创造的生命活动,改变和创新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改变和创新着人的主观世界。这后一方面的任务,伴随着人类世界向更合理的和民主自由的社会理想状态进行,指向了“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讲,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化哲学的根本主题。解放与自由是同等意义的观念,解放意味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弘扬,摆脱束缚和压抑,获得人类生存发展的合理的条件与组织结构,从而进入较为自由自主和自觉的创造历史的状态;自由是人类对必然性的认识掌握和利用,“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恰恰是人类文化创造和历史发展的结果,它是不断递增的人类文明状态的最主要的标志。
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与异化的扬弃和消除私有制的历史任务是具有内在关联的。在异化劳动境况里,整个社会关系都是颠倒的。在那里人不是生产的目的,而是生产的手段;人的能力发展不是社会关注的目标,而只是维持个体生存的手段。资本主义雇佣制度虽以法律的自由人为前提,但在片面分工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生产过程中,普遍的异化劳动和狭隘的生产部门,形成了极为畸形而片面的个体。马克思指出,必须在创新社会制度文明的基础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恩格斯写道,“只有一种能够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才能在社会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正象一般生产曾经在物种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一样。历史的发展使得这种社会生产组织日益成为必要,也日益成为可能。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将从这种社会生产组织开始,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中,人们自身以及他们的活动的一切方面,包括自然科学在内,都将突飞猛进,是以往一切都大大的相形见绌。”(11)到了这个时候,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们自己的社会行为的规律,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起来,因而将服从他们的统治。人们自己的社会结合,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在主要的方面和日益增长的程度上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人的解放和自由的状态,要求每个个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因为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前提条件和必然结果。因为只有进入了自由王国,人类才把人的能力发展当作真正的实践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需要人与社会生产、个人与集体的新式关系和新的尺度的建立。一方面,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成为目的本身。自我实现,主体的物化,也就是实在的自由,——这种自由见之于活动恰恰就是劳动。同样,个人与新型集体的关系的确立,是使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梦想成真的充分必要条件。因为发展生产、用新的生产关系代替已经衰亡的生产关系,只有通过集体的行动,单个人不能摆脱自己的人的规定性,虽然个别人偶而可以控制外部关系,大多数人却不能。所以只有在集体中和劳动过程中,个人的才干和能力才得以表现出来和创造性地发展起来,个人才能达到“自我实现”。另一方面,集体将成为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手段和条件,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有个人自由。在这种真实的集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这里,个人和社会、个人和集体、个人与他人成为统一的有机整体。由此证明了,“各个个人的全面的依存关系、他们的这种自发形成的世界历史性的共同活动的形式”,是这样的社会性质和文化环境方可达到的。
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是人类文化创造和社会实践的历史结果。然而伟大的实践需要具有伟大的实践力量的人来承担。人是历史的结果,更是历史的前提,人创造了人的世界和历史,也创造了人本身。人类(个体和集体)全面地占有了人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协同一致,表现为生产力新格局;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协同一致——表现为生产关系、经济关系、法权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等的新态势;人与人自身的关系协同一致的全面实现,显然,这都是人与人的世界实践性关系的充分体现。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批判”,人类思想进程大大地得以开阔和推进,并懂得在劳动和生活中如何获得自由解放,开始了自觉创造历史的新进程。
注释:
①②③⑨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17、43、1、18页。
④⑤⑥⑦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6、124、160、162~163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58页。
标签:费尔巴哈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理性与感性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抽象劳动论文; 本质与现象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