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居民公共活动空间景观营造研究论文_张荔

浙江绿城利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乡村公共空间的景观建设也成为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党的十九大上,首次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生态宜居”离不开乡村居民公共活动空间的构建,离不开美好环境的打造。对近年来乡村建设的景观方面进行了仔细研究,研究其公共空间的形态、尺度、功能,对比国内外公共空间景观的发展现状,发现目前存在于乡村公共空间中环境破坏,照搬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手法,硬质景观泛滥,广场比例失调,功能单一,协调性差,建设耗资巨大等各项问题,提出对未来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营造的具体研究办法,解决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营造中的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景观;公共活动空间

城市周边地区的乡村同属于城市的一个部分,它既渗透着一些城市化的面貌,同时又拥有着自身聚落文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周边的乡村也逐渐兴起发展,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开发方法,导致在目前的乡村开发中出现了原真性流失等弊病。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主张“通过对社会存量资源的调整来实现产品和服务的最大程度利用,进而实现大量闲置资源的有效供给”。共享的核心理念对拥有着宝贵文化资源和近郊区位优势的传统村落来说不乏是一种新的尝试。因此本文在共享的核心理念下,以河南省荥阳市石洞沟村为例,为其构建具有村落自身文化特色的新文化及旅游活动形式,使人们在健康的村落历史文化空间中感受村落真正的独特文化,使村落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

1景观空间的营造

因地理、气候、历史发展等各种因素,传统村落往往形成了各异的风貌和文化特色。村落中的物质载体往往是村落文化最为集中和直观的体现,是营造共享式景观空间的重要载体。同时,村民作为村落的一部分,在村落历史中逐渐形成的生活方式、价值观、文化形式是村落的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对于城市近郊的传统村落来说,其区位资源往往能成为村落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启匙。因此,村落中可利用的景观空间、当地村民及游客是本文将主要研究和分析的三大主体。笔者提出,首先应将针对村落中现存及周边资源,包括其所在地理区位、村落现有的道路脉络及街巷肌理及其重要的物质要素及文化遗存要素进行分析,形成村落现有可利用的文化资源网格;同时,针对当地村民及游客的行为、活动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在共享理念下,构建人群主体活动与村落历史文化空间共融的文化之中,开创新的文化活动模式,使村落的文化景观空间资源得到更活化的利用,从而使村落文化资源得到传承和延续。

2 乡村公共空间景观研究现状

放眼国内外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不难发现,地区不同,公共空间的景观建设的方式也大有不同。在国外关于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的研究很少,但是另一个角度上,在美丽乡村建设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恩格斯的“城乡融合”理论,另外还有舒尔兹的“城乡发展理论”和埃比尼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而这些理论都是基于城市与乡村之上,认为城市与乡村应当是公共发展不可分离的,需要共同发展。

目前在国内,大多数学者对乡村景观的研究主要是对乡村景观进行评价与规划,来发掘当地文化、资源特色,将其作为着力点,提出对乡村公共景观的规划方法,进而再做出对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方法,且是有案例作为实际依据与支撑,研究方法也是多种方法结合。

2.1 国外乡村公共空间景观研究现状

2.1.1 欧洲

以德国为例,德国在保护与合理利用资源的同时,更注重“村落更新”规划,推进集约化农业与自然保护规划,尊重生态。如对古老农村景观的现代恢复,对现代农村景观的生态改造;并且在设计和规划中融入人文关怀元素,来营造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至今,德国的景观设计得到了世界的瞩目,比较典型的有德国萨勒河畔巴特诺伊施塔特、霍恩罗特等村庄。

2.1.2 北美洲

北美洲主要以美国为主,美国在乡村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特别强调融合 2 种元素,提升价值的理念。2 种元素不可或缺,其一为景观的生态价值,其二为文化价值,旨在建立一个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社区,如美国的芝加哥北部乡村,在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融合了生态建设的理念,突出表现为:①乡土植物的运用;②生态建设理念再塑造;③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再拓展。

2.1.3 亚洲

亚洲国家的农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韩国、日本的农村聚落空间景观设计对保护传统的耕地和农村景观文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韩国丰富的农耕文化景观、田园景观、农村风土人情等,推动了韩国乡村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日本的乡村公共空间将公共资源和私有资源进行了独具匠心的重塑设计,也成为现代农业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典型研究案例。

2.2 国内乡村公共空间景观研究现状

针对目前国内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研究,大多数研究主要是关于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理论性研究,研究如何对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进行规划、如何与艺术相结合下营造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如何与城市景观相结合而做到最大程度的不破坏。而另外一部分的研究,则是针对于某个地域下的乡村,通过对当地乡村的调查与现状研究,合理解决其实际性问题,提出针对性意见。

2.2.1 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理论研究

近年来,有学者通过分析,新农村公共空间不能满足村民交往行为的原因,以此提出了新农村公共空间景观规划的方法。另外,有学者基于田园城市的理论,结合现代的国内外先进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作为指导,将乡村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文明重新激活进而相融合,建立乡村社区管理秩序,使其在原有乡村的外貌和文化下满足人们生活功能和社会性,也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2.2 地域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研究

对于具有地方文化的乡村公共空间设计,需要将地方文化的传承、现代化的发展、物质空间环境与人的体验和需求联系起来,从而来合理地解决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例如建设尺度较大的问题,空间较为复杂的问题,没有无障碍设计的问题,需要对每个问题对症下药,设计出具有特色格局、满足村民需求、细节丰富、具有艺术美感的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方案。

2.2.3 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负面案例

一些地区以“传承乡村文化” “留住乡愁”为名,推进村史馆建设。例如,西部某市 2015 年开始推动建设村史馆,截至 2018年 5 月全市已建成 156 个村史馆,市级财政累计补助315 万元。部分采访记者在该市多个村走访时看到,大部分布展内容雷同,主要陈列着村里的老照片、旧农具等,而且平时冷冷清清,并没有什么村民前来参观。另外,一些地区还开始兴建入村牌坊。西北某县一位承建仿古石牌坊的工程负责人说,他们公司每年要建 20 多个牌坊,一个牌坊造价不低于 20 万元,最高的要 100多万元。东部沿海某镇 2018 年 5 月启动建设的 5 个入村牌坊,最高投资 360 余万元,最低投资 45 万余元。

3乡村公共空间景观的分类

3.1 生产性公共空间景观

乡村公共空间的生产性职能体现在农业上,按照生产对象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些人、一个集体同时进行。在生产性公共空间景观中,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辅相成,并且产生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安定天下的产业,乡村公共空间的农业生产关系到村民的切身利益及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乡村的生产性公共空间景观既要注重生态,又要重视经济效益。

3.2 生活性公共空间景观

乡村公共空间的生活职能体现在各个方面,村民交流信息、人际交往、消磨时光、休闲健身等场合,构成了乡村的生活公共空间,可以是某棵老树下,也可以是某个健身场地,又或是某条小路上,这样的场合是村民缤纷多彩生活的基地,而在这样的场合下其景观要考虑人性化,是人性化的场所。

3.3 文化性公共空间景观

乡村公共空间的文化性职能主要是指在公共空间中,根据各村落各民族地方文化的不同,进行村文化活动、大型文化型集会、乡村民俗节庆、祠堂宗教集会等。在景观与心理学上,在不同的景观条件下,人的行为、心情都有不同。所以,在适宜的乡村公共空间景观中举办与进行文化性活动,这有助于增强乡村凝聚力和村民自豪感。

4问题分析

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以及不适当的模仿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从而出现了各色各式的广场建设、古树移栽、古建拆除、修建人工池塘、重修古井等,总结目前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可以分为这样几点,第一,大规模公园建设,规模性破坏乡村原有山体、水体、农田、耕地、原地等,使得越来越多村民既看不见山、望不见水,最后也记不住乡愁。第二,地区性的建设耗资大、硬化多的建筑与公共设施,如大牌坊、风雨桥、大广场、大亭子等,使得乡村硬质设施越来越多,这是既浪费物力又浪费体力的表现。第三,由于大规模的不适当建设,导致乡村公共空间环境遭到破坏,使其原有的风貌不复存在。

5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研究方法

5.1 文献研究法

通过文献研读,广泛查询乡村公共空间景观理论资料、发展状况等论文、期刊等相关资料,以及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建设的最新动态。关于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文献主要研究 3 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与理论相关得出理论依据;其次则是实际理论与设计相结合的方式设计乡村公共空间景观;最后是在不同地域情况、不同地方特色文化下,通过实际调查、案例分析等设计出合理的乡村公共空间景观。

5.2 问卷调查分析法

通过发放问卷,问卷主要针对村民对村庄公共空间景观的了解程度、村庄目前情况、对目前村庄公共空间满意程度、景观需求程度、行为需求、景观营造氛围、安静程度等进行提问,了解其对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需求,发现其目前公共空间中所存在的问题,以便做出适合的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见表 1)

表 1 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涉及问题分析表

5.3 实践与案例研究法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实际案例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取其相关理念与方法,将理论结合实践,从而对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研究具有更强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意义。

6共享理念下景观空间的营造

因地理、气候、历史发展等各种因素,传统村落往往形成了各异的风貌和文化特色。村落中的物质载体往往是村落文化最为集中和直观的体现,是营造共享式景观空间的重要载体。同时,村民作为村落的一部分,在村落历史中逐渐形成的生活方式、价值观、文化形式是村落的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对于城市近郊的传统村落来说,其区位资源往往能成为村落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启匙。

因此,村落中可利用的景观空间、当地村民及游客是本文将主要研究和分析的三大主体。笔者提出,首先应将针对村落中现存及周边资源,包括其所在地理区位、村落现有的道路脉络及街巷肌理及其重要的物质要素及文化遗存要素进行分析,形成村落现有可利用的文化资源网格;同时,针对当地村民及游客的行为、活动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在共享理念下,构建人群主体活动与村落历史文化空间共融的文化之中,开创新的文化活动模式,使村落的文化景观空间资源得到更活化的利用,从而使村落文化资源得到传承和延续。

加强村民景观意识,鼓励村民参与建设活动。因为传统乡村文化的锻炼与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农村居民绝大多数都欠缺正确的审美素养与景观理念。在建设新农村中,需要有意识地对村镇展开景观价值教育与宣传,加强其审美水平与景观意识。大力宣传乡村景观建设与保护的价值,让其认识到建设乡村景观并非是为了优化生活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与其自身利益有关。可以开展乡村景观设计与规划大赛,组织村民与专家展开评审,以村或是区域为单位评选出最优,给予奖励或是表扬。不但能够提升乡村景观设计与规划效率,还能增强各地交流,通过此种方式提高村民对自己家园的爱护意识,重构价值观,调动优化乡村面貌的积极性,树立打造美好家园的责任意识。

结语

乡村公共空间景观的营造,对当下中国乡村建设,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即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景观与人和谐相处为核心的,人与空间规划设计的关系。在现代乡村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理需要,而公共空间正是乡村人民生理需求得以实现的物质依托,是乡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建设也需要具备同城市公共空间的职能与作用,其功能具有多样性与复合性,且具有非常突出鲜明的乡土特色,每一个具体的空间都有很多不同的功能性及文化内涵。

通过对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营造的研究,发现在乡村公共空间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及探讨了以后的研究方法,最终才能建设满足现代人需求的乡村公共空间景观。

参考文献:

[1]张良.乡村公共空间的衰败与重建[J].天津: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3:1-7

[2]杨佩夫,郑明珍.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安徽:安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1-3

[3]淮建峰.国外城乡统筹发展理论研究综述[J].广东:科技咨询导报,2007:1

[4]安旭,陶联侦,白聪霞.新农村公共空间景观规划方法探析[J].浙江: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28-234

[5]李艳.基于田园城市理论的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山东:山东建筑大学,2017:1-80

[6]王黎明.鲁西南地区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山东:山东建筑大学,2016:1-102

[7]潘佳.赵家新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研究与实践[D].浙江:浙江理工大学,2016:1-88

[8]王鹏.社区营造视野下的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6:1-158

[9]刘灿.当代公共艺术在乡村公共空间景观中的设计表达[J].北京:设计,2017:64-65

论文作者:张荔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4

标签:;  ;  ;  ;  ;  ;  ;  ;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居民公共活动空间景观营造研究论文_张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