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迎接证券交易商的“新年通行证”_委托理财论文

如何迎接证券交易商的“新年通行证”_委托理财论文

券商如何度“年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关论文,券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0月12日,南方证券董事长刘波为南方证券“破产说”公开刷洗清白。同日,深圳市市长于幼军也表示“没有从正式渠道得知南方证券出现问题的消息”,并认为南方证券的经营状况虽非最好,但也并非最差。而市场舆论似乎不为所动,各种消息大都传南方证券在自营、委托理财和承销业务上,因采取“保底”和给予客户较高的固定回报,在大市重挫下,出现了难以自救的巨额资金缺口。

更有传言称,这家注册资金只有30亿元的证券公司被认为至少有150亿的委托资金。在股指下跌30%的情况下,加上自营资金出现的亏损,按保守的15%损失率算,南方证券有30多亿的帐面损失。南方证券的真实情况我们无从考证,但市场对券商经营状况的普遍疑虑也并非虚无缥缈。大盘受重挫,离“年关”仅有两月,资金捉襟见肘的众多券商,应如何度过“年关”?

券商“困守”传统业务

北京三环附近的某证券营业部今年以来,交易量一直在下滑。据其负责人介绍,按照正常运转测算,必须达到1200万的交易量才能保证盈亏平衡。对于曾做过单日2亿元成交记录的他们来说,在以前,1200万的交易量轻而易举可以达到。但7月份开始,营业部单日成交量从没有超过1200万。这意味着,三个月来,营业部一直处在亏损状态。

目前,全国共有证券营业所2500多家,加上各种类型的服务部,总数大约有3000家。这些营业所因地域和经营条件不同,维持运转的费用每年多则1500万,少则250多万。按照中国证监会新设证券营业所规定(同一城市已有证券营业所的,日平均成交金额在500万元以上才允许开设新的营业所)计算,深沪两市日最低成交额应在125亿元左右。然而7月后大幅下跌的股市导致了交易量的直线下滑。据公开数据,在80多个交易日里,成交额超过125亿元以上的交易日不超过10%,大部分在50-60亿之间。也就是说,3个月来,全国的证券营业所基本上都在亏损中运行。

相对经纪业务的惨淡经营,对券商来说承销业务更像在吞咽自己种下的苦果。经过近十年的证券市场发展,相对于几万家企业而言,上市公司仍然是一个稀缺资源。近二千家的上市公司中,符合条件配股或增发的上市公司凤毛麟角。为保证获得每年新增配股几只股票的承销资格,众多券商竞相争夺。有些券商甚至用不正当竞争手段,如提供“过桥”贷款、尽量高的配股价格,甚至不惜亏损、出具虚假证明来争取业务。

7月份来,由于大多数配股价格是在上半年市场非常强势时制定的,配股价相对较高。当这些高价配股公告公布时,投资者不满上市公司一再筹资抽血,纷纷用脚投票。又赶上大盘的连续大幅下跌,配股公司的市价跌到配股价附近,甚至跌破配股价的现象屡见不鲜。在这种情形下,股民纷纷放弃配股。配股主承销商不得不因包销协议而自己吃进,券商成为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现象大量涌现。南方证券等被迫出资8.5亿包销哈药集团的6830万股股票;西南证券因为包销所承销的配股成为大商股份、明星电力和巨化股份的第二大股东,被套资金4.44亿,按西南证券注册资金11.28亿元计算,占用注册资本达39.36%;而湘财证券更是8亿元“通吃”天华基金所有的扩募份额。且不论配股价与市价相比亏损的多寡,对这些注册资金只有十多亿的券商来说,如此庞大的资金给正常经营带来的巨大压力可想而知。

绑在券商身上的“炸弹”

券商的困窘不止于此,最危险的“定时炸弹”埋在券商的自营和委托理财业务中。按照规定券商用于自营的资金不能超过其净资产的25%,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统计,截止2000年年底,国内101家证券公司总的净资产为652亿元,加上今年一些券商的增资扩股,总量大致为750亿元左右。这样,券商用于自营资金应该不超过187.5亿元。但北方某证券公司的一位高层管理人士根据自己多方接触和研究,认为现在券商自营资金盘子已经大到500亿左右。

而委托理财的盘子还要大。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1年9月18日,涉及委托理财的券商和上市公司分别达到38家和172家,金额累计216.65亿元,平均每家券商受托理财金额为5.70亿元。其中国泰君安、南方证券、国通证券等综合实力较强的券商受托资产居券商前列,这三家受托的资产占上市公司委托券商理财的1/4强。国泰君安接受19家上市公司委托的金额高达17.8亿元。他们一般承诺的收益率都在10%以上。根据《上海证券报》10月18日的数据,目前上市公司仍有近120亿元的委托资金。业内人士估计,由于许多券商还接受各类投资公司、大型国企的委托,一些大券商资产管理的规模可能达到100亿以上,集中起来不会低于1500亿。

券商委托理财业务如此庞大,主要得益于较高的保底收益。据一些券商透露,协议无论怎样签订,保底收益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据记者了解,委托理财的保底回报率一般稍高于5.85%的一年期贷款利率。高于保底线之上的收益,券商与委托方一般按四六分成,有不少券商承诺的年回报率高达8%-12%左右。券商何以敢承诺如此高的“保底收益”呢?

据一位学者介绍,券商接受委托理财后,极有可能拿着这笔资金购买与其合作的上市公司股票。因为上市公司收益的“宝”押在券商身上,如果券商自己不能获取厚利,那么承诺给上市公司的收益可能就会落空。券商为了实现“双赢”,不可避免地要想方设法操纵该股走势。

今年股市的“大跳水”直接打击了券商自营和委托理财业务。即使乐观地认为部分资金会成功出逃,在股市大跌30%的情况下,以15%的损失率计算,这两方面的浮亏也将在300亿元左右。现在,对于券商来说,庞大的委托理财资金大部分必须在年底前收回,而券商自身由于巨额亏损,可能已无力负担。所有这些一起加大了市场资金链断裂的可能性,券商将在资金短缺的煎熬中走向“年关”。

“年关”漫道真如铁

现在,四季度券商的资金面偏紧已是不争的事实。配股承销被套、银行对股市信贷资金收紧、委托理财又要支付本息……四处都是要钱的手,一向实力雄厚的券商估计也难以招架。最近,一家中报披露委托理财出现亏损的上市公司和券商就保底收益打起了官司。但这不过是冰山一角,接下来可能会陆续出现此类纠纷。“特别是中国股市不太成熟,没有做空机制,套利工具比较少,防范机制不够健全,各项业务之间没有‘防火墙’,极容易产生重大财务危机”,中国人民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认为目前券商的困境,是多年来自身和市场发展不正规带来的必然结果。

从公开披露的信息看,券商受托的资金期限不一。短则3个月,长达15个月;有少数合同提前终止,也有少数合同在到期后进行续签。但是,委托期限在一年左右的居多,次之为6个月。剔除有些上市公司未公告受托期限的情况,受托期限在一年左右(11-13个月)的合同共有59起,占委托次数的43.70%。另外,受托期限在6个月的合同有17起,占委托合同总量的12.5%。

券商的委托资产管理业务大多始于去年下半年,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是业务发展的高峰期。截止到9月20日,在135起委托合同中,已有30起到期兑付。但是,40起合同将要到今年11月份和12月份兑现,接近总合同数的30%。某券商与11家上市公司签订了委托资产合同,其中有6家合同在今年11月份和12月份到期,合同金额达42500万元。可见,今年年底是资金兑付的高峰期,如果年底二级市场行情没有根本的好转,券商将面临着流动性风险。为维持资金链的连续性,将有一部分券商不得不进一步寻找场外资金。券商在“年关”之前怎样解决资金风险,目前成了市场上的大疑问。

10月19日,广西证券、泰阳证券、申银万国的增资扩股计划均获证监会批准,加上前期刚刚完成增资扩股的大型综合类券商——光大证券和兴业证券,“水深火热”的券商掀起了一股增资扩股“潮”。据说还有十多家证券公司正在申请增资扩股。平安证券研究所刘传葵认为,由于此次市场大幅调整,券商的委托理财有可能面临较大亏损,而增资扩股则无疑是解决委托理财的上市公司和券商“双赢”的“良方”。

但北京证券研究所研究员张伟明质疑这股增资扩股“潮”:“方向没错,错在如果我们只是为了求得增资,而忽略或轻视证券公司约束激励机制的完善,以致管理水平、业务增长和创新能力不能跟上公司的扩张速度,那么这种‘增资扩股’只能解决一时,不能解决长远”。

而另一种解决办法就是牺牲委托人利益。由于《证券法》规定券商不能全权委托,不得以任何形式对客户证券买卖的收益作出承诺,而目前有相当部分上市公司委托券商理财是全权委托,且多数协议都有保底条款。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可能双方都会按协议办事;但市道不好时,过去打的擦边球现在却成了很好的开脱借口。因此,上市公司面临券商违约的风险也随之增大。最近中农资源、南京中北、凯乐科技等上市公司提前终止委托理财协议,或许正是看到了其中的风险,而及时踩了“急刹车”。

不过,目前许多券商不仅无收益付给委托人,连本金偿付也发生困难。有消息称,证监会已开展协调工作,调解券商和委托人,包括许多上市公司间的债务纠纷。

“会诊”中国券商

眼下,券商最愿意看到的就是股市的回升,这可以说是券商解困最爽利的办法。10月22日,证监会暂停国有股减持方案,股市沉寂3个月后“报复性”反弹。这为券商“解套”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但券商问题是不是都能因此得以解决?

“行情变好,有利于解决券商目前出现的资金困难。但这只能解燃眉之急,制度上的问题还要靠制度健全和完善来解决”,吴晓求认为市场发展到今天,面临入世的冲击,证券业再也不能滥竽充数,券商到了必须自我更新的时候了。

“首先要健全功能,要明确券商的市场方向。不能把重心全都倾斜向自营和委托理财。否则性质就发生了变化,这和基金有什么区别?”吴晓求认为我国证券公司业务功能不全,经营品种单一,业务结构高度趋同。从券商的利润来源看,经纪业务、新股发行和自营三大传统业务仍是目前我国券商的最主要利润来源,几乎占到利润总额的90%以上,且高度趋同。从业务类型上看,传统型业务(证券承销、自营和经纪业务)比重大,创新型业务(企业并购、重组等策略性服务)和延伸型业务(资产管理、投资咨询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和交易)比较少或基本上没有开展。而国外现代投资银行却是另一番景象,经过近100年的发展,现代投资银行已经突破了证券发行与承销、证券交易经纪、证券私募发行等传统业务框架,企业购并、项目融资、风险投资、公司理财、投资咨询、资产及基金管理、资产证券化、金融创新等成为投资银行的核心业务。

我国证券公司较高速度的发展,基本上不是建立在效益的结果上,而是市场信用松弛、受政策预期左右的被动结果。加上证券市场的基础设施和基础工具如期货、指数交易、信用交易等很不完备,造成我国券商赢利手段单一,赢利方法原始,抗风险能力差。

要完善发挥我国证券公司的功能,关键在于推动国民经济证券化,如开发综合证券账户(集投资、储蓄、理财、信用卡功能于一身)、资产证券化、资产管理、理财咨询等业务。在目前的分业体制下,如果鼓励开设、迁址证券营业部的市场自主行为,能够实现地区范围、业务结构间的积极平衡,鼓励证券公司与银行、保险公司间发展战略联盟关系,将会大大加强我国证券公司的竞争力。

其次,证券公司的创新能力较差。大部分券商还不能通过自身发展,依靠金融创新来增加赢利手段,满足市场需要,提高避险能力。比如我们的投行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仅10%,这与国际证券业的发展趋势差距很大。而创新能力将是决定我国证券业入世后面对国际竞争能否站稳脚跟的关键。

第三,我国券商的规模太小,缺乏竞争实力。目前,我国有证券公司101家,各类信托公司200多家,各类证券营业部2000多家。据有关统计,我国证券公司的平均资产仅为二十多亿元。这与世界著名投资银行差距甚远。另外,我国投资银行资本普遍很低,10亿元以上的仅21家。21家资本加在一起不到45亿美元,尚不及排名第十的野村证券,而排名第一的美林一家就达703亿美元。相比之下,我国券商的竞争力可想而知。

“现在,对券商最迫的任务还是建立‘防火墙’的问题。”吴晓求对目前券商的经营形式感到非常忧虑:“许多问题都是由于经营中没有防范机制引起的,没有防火墙,重大的财务危机随时可能发生,甚至出现一项业务的失败导致整个公司出现财务危机。券商必须把资金管理和证券业务分开,建立充分的内部‘防火墙’机制。吴晓求认为这是证券公司生存和成长的前提。

标签:;  ;  ;  ;  ;  ;  ;  

如何迎接证券交易商的“新年通行证”_委托理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