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工业产品结构演进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中国论文,产品结构论文,钢铁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钢铁工业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到1996年,钢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成为世界第一大产钢国。但与此同时, 我国从长期以来的钢材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钢材价格一跌再跌,全行业利润迅速下挫。1993年,全行业实现的利润是290亿元,到1998 年就跌落到20亿元,销售利润不足1%。
在深层次上,我国钢铁工业面临的困难根本原因在于结构不合理,尤其是产品结构的不合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占全部产品的比重不高。
以下利用有关统计资料就我国钢铁工业产品结构的演进进行实证分析。
一、产品结构落后是我国钢铁工业效率低下的病因
工业经济发展的根本特征是效率的提高。落后的工业投入与产出之比小,效率低,经济增长只能在原有的产品结构上,依靠单纯地增加资源的投入和消耗去实现;先进的工业投入与产出之比大,效率高,经济增长主要体现在产品结构的演进,产品结构的演进不仅以效率提高为基础,还创造更多的结构效益[1]。
世界钢铁工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哪国的工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哪国的钢铁工业产品结构就越高级化,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就越高。与世界主要钢铁强国相比,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有其独特的一面。建国时,我国钢铁工业处于高度短缺的经济环境中,几十年来的发展基本走的是一条外延式的粗放型路子,钢铁工业产量的增加主要靠扩大资本、劳动的投入,而不主要靠技术的进步、结构的演进。
虽然我国钢铁工业产量一高再高,但是因为产品结构的落后使得钢铁工业效率低下。以往在短缺经济下,这些问题被掩盖起来,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成为当今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因此,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目标应以提高效益为目的,而不再是产量的简单扩张。
二、我国钢铁工业产品结构的演进
钢铁工业产品只有得到市场的承认,钢铁工业才能获得绩效。钢铁工业生命力的强弱,反映在能否使其产品结构适应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要求。产业结构的变化是与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的。国外一些资料认为: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1000美元阶段, 是一个国家消费结构变化最快的时期,因此也是该国产业结构变化最快的时期。我国目前正处于这个时期,国内正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钢铁工业要求得进一步发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也必须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使产品结构朝高级化方向发展。
结构变化是指经济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构成比的变化,作为表示结构变化程度的指标——结构变化值K, 是表示从基期到报告期结构的变化程度。基期是某一指定的基准时刻,报告期是与基期对应的被考察时刻,其计算公式见文献[2]。
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如果报告期、基期的时间间隔短,结构变化值仅表示期间的结构变化程度,而当报告期、基期的时间间隔长,则结构变化值不仅表示期间的结构变化程度,还暗示着结构的演进方向。
选择钢轨、大型型材、中小型型材、线材、板材、电工用板、带钢、无缝管、焊管等九种产品作为钢铁工业的重要产品,通过研究这九种产品构成比的变化来研究钢铁工业产品结构的变化。表1列出1979年到1998年我国钢铁工业九种主要产品构成比及由此而得的1980年至1998年每年较之上年的结构变化值K。
表1 我国钢铁工业九种主要产品构成比及结构变化值
大型 中小型
年份 钢轨 型材 型 材 线材 板材
1979 4.85% 3.91% 39.34% 17.00%22.77%
1980 3.69% 2.86% 41.45% 18.29%21.82%
1981 3.36% 3.01% 36.61% 19.06%25.26%
1982 3.44% 3.40% 37.63% 15.81%25.73%
1983 3.87% 2.37% 37.00% 16.28%25.88%
1984 3.80% 2.05% 36.73% 17.00%26.11%
1985 3.41% 2.56% 37.00% 18.29%24.98%
1986 3.07% 2.11% 37.47% 17.65%24.93%
1987 3.06% 2.25% 36.25% 17.88%25.13%
1988 3.38% 2.37% 38.16% 21.78%17.80%
1989 2.86% 2.12% 32.46% 20.59%27.43%
1990 2.75% 2.28% 31.98% 21.67%26.82%
1991 2.44% 1.35% 32.98% 21.76%26.90%
1992 1.85% 1.43% 34.85% 20.69%26.40%
1993 2.01% 1.65% 35.26% 20.31%27.31%
1994 2.19% 1.35% 35.71% 20.50%25.25%
1995 1.53% 1.44% 33.59% 20.54%26.17%
1996 1.25% 1.35% 32.94% 21.40%27.64%
1997 1.26% 1.51% 33.55% 22.34%28.27%
1998 1.54% 1.48% 32.22% 23.20%29.60%
电工 结 构
年份 用板 带钢 无缝管 焊管 变化值
1979 1.42% 2.22% 4.29%
4.20%
1980 0.85% 2.10% 3.97%
4.97% 8.34
1981 1.03% 2.56% 3.78%
5.34%10.69
1982 1.36% 3.04% 3.86%
5.71% 6.50
1983 1.60% 2.97% 4.21%
5.83% 3.48
1984 1.66% 2.64% 4.26%
5.74% 2.12
1985 1.49% 2.46% 4.26%
5.54% 4.14
1986 1.56% 2.72% 4.08%
6.40% 3.31
1987 1.76% 3.13% 4.21%
6.33% 2.61
1988 1.74% 3.79% 4.86%
6.12%15.12
1989 1.50% 3.52% 4.53%
5.00%19.27
1990 1.46% 3.66% 4.58%
4.79% 2.90
1991 1.20% 3.62% 4.58%
5.18% 3.09
1992 1.13% 4.03% 4.37%
5.24% 4.87
1993 1.10% 4.01% 4.09%
4.26% 3.38
1994 1.06% 4.32% 3.97%
5.64% 5.05
1995 0.91% 5.80% 3.98%
6.04% 5.87
1996 0.89% 5.61% 3.90%
5.02% 4.65
1997 1.12% 4.44% 3.83%
3.68% 5.15
1998 0.85% 4.37% 3.12%
3.62% 4.95
资料来源:1979~1997年数据根据历年《中国钢铁工业年鉴》[3]部分资料计算,1998年数据是测算值,见文献[4]。
显然可见,1979~1998年,除1981,1988,1989年我国钢铁工业一年的产品结构变化值超过10个百分点以外,其余年份的结构变化值均小于10个百分点,但结构变化值最小的年份1984年结构变化值也达到2.12个百分点,表面上看,产品结构的变化并不缓慢。但是以1979年为基期,1998年为报告期,19年总的产品长期结构变化值也仅仅是30.35个百分点,远比19年中每年较之上年的短期结构变化值的总和(115.5个百分点)低。由此可见,我国钢铁工业短期(一年)的产品结构的变化方向与长期演进的方向不同的情况很多。短期的结构变化与长期演进方向相同,则结构变化是对结构演进的贡献;短期的结构变化与长期演进方向不同,则结构变化是对结构演进的破坏。如果定义R 为结构变化有效率,用以表示代表着结构演进方向的长期结构变化值占期间短期结构变化值总和的比例,则R 值说明了所有短期结构变化中相对于结构演进而言最终有效的部分,其余部分则被与结构演进方向相反的结构变化所抵消。
1979~1998年,我国钢铁工业19年间产品结构变化有效率为
R=(30.35÷115.5)×100%=26.28%
一般认为,结构变化有效率小于40%时,结构变化的一贯性、一致性较差。因此,由R值可见, 我国钢铁工业产品结构变化没有明确的方向性,代表着结构演进方向的长期结构变化值占期间短期结构变化值总和的比例仅为四分之一左右,产品结构演进的步伐不大。正是这个原因,使得我国钢铁工业未能完全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大量钢材仍需进口。
三、中国钢铁工业与发达国家钢铁工业不同时期产品结构对比分析
为了说明中国钢铁工业与发达国家钢铁工业之间在产品结构上的差异,可以利用数理统计中研究“物以类聚”的聚类分析方法,即用相似系数与偏离度等指标衡量两个种类的近似程度或偏离程度。相似系数是衡量两个样本聚类的统计量,结构相似系数S 衡量两类结构之间相似程度。S值处于0到1之间,若S=1,则说明两类结构完全相同;若S=0, 则说明两类结构完全不同,随着S值越来越大,两类结构越来越相似; 偏离度的值等于1—S,与相似系数相反,偏离度越大,两类结构的差别也就越大。
利用不同时期美、日两国钢铁工业主要产品的构成比数据,可以计算出中美、中日钢铁工业产品结构相似系数,列于表2。
表2 不同时期的中美、中日钢铁工业产品结构相似系数
年份19601963196519701975
中美0.700
0.712
0.749
0.713
中日0.860
0.830
0.769
0.727
年份19801983199119921994
中美0.682
0.753
0.710
0.710
中日0.746
0.833
0.696
0.669
表2 中的结构相似系数的值表明:中美钢铁工业产品结构的偏离度显著,并且在1960年到1996年30多年中,结构偏离度呈周期波动:60年代结构偏离度缩小,70年代扩大,而进入80年代结构偏离度又缩小。结构变化的周期波动造成1994年的相似系数与1960年的相似系数相差无几。虽然我国钢铁工业在产品结构演进上与美国相比差距并未加大,但考虑到美国钢铁工业在20世纪中叶后就已进入成熟期,其产品结构的高级化过程在五六十年代已经基本完成,在此之后,钢铁工业的发展并不迅速。1960年美国钢铁工业产品结构中高附加值产品即板材、管材、带钢构成比总和是71.34%,1994年是72.22%,产品结构一直在很高的位置,并且变化不大;而我国钢铁工业正是在这30年中产量有了迅猛发展,但与产量增长的同时,产品结构并未优化,1960年板材、管材、带钢构成比总和是31.74%,1994年是39.18%,产品结构处在很低的位置且上升幅度不大。因此,我国钢铁工业必须要使产品结构朝高级化方向发展。
中日钢铁工业产品结构的偏离度在60年代并不大,但在此之后,除80年代初期,产品结构偏离度有所缩小外,一直呈现放大趋势。1963年,日本板材、管材、带钢构成比总和是53.16%,中国是34.43%,差距为18.73%;而到1994年,日本已达到76.46%,中国却仍只有39.18%,差距扩大为37.28%。 我国钢铁工业产品结构与日本的差距越来越大是由于日本钢铁工业增加产量与调整产品结构同时进行,缩小普通钢材产量构成,逐步退出普通钢材出口市场,增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产量,在产品结构高级化进程中领先的结果,这应是我国钢铁工业产品结构演进的方向。
四、结论
(1)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我国钢铁工业产品结构的演进, 没有坚持明确的战略方向,造成钢铁工业的产品结构高级化进程缓慢。
(2)与美、日这样的钢铁强国相比, 我国钢铁工业的年产量不低,但在产品结构上与这些国家的差距并未缩小。
(3)产品结构高级化应成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主要战略。 钢铁工业通过增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产量优化产品结构,一方面是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参与国际钢材市场竞争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