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80 例颅脑损伤患者均于就诊后立即接受凝血功能检验,指定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实验室检验医师完成相关操作,项目包括PT、Fib、D-DT 等。结果:对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可知,预后不良组PT、D-DT 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而该组Fib 则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两组数据对比P<0.05 则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颅脑损伤患者并发凝血功能障碍将显著降低其预后效果,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此类患者凝血功能变化特征并给予严密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提供积极治疗保障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关键词】颅脑损伤;凝血功能;预后【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3-0004-02
颅脑损伤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由于患者大多病情危重,将严重威胁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1]。本文为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疗效及预后,特选取我院于2014 年1-12 月期间收治的80 例此类患者给予临床研究,探讨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与预后的相关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80 例颅脑损伤患者中男性49 例、女性31 例,年龄18 至73 岁,平均年龄(39.82±2.11)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9 例、重物砸伤23 例、高处坠落伤19 例、其他伤9 例。按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4-5 分]36 例、预后不良组(GOS评分1-3 分)44 例,两组上述一般资料具有临床可比性(P>0.05)。
1.2 方法1. 2. 1 纳入与排除标准 ①经临床检查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制定的颅脑损伤诊断标准[2];②预后良好组GOS 评分不小于4 分、预后不良组GOS 评分不超过3 分;③排除本次就诊前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④排除精神类疾病者;⑤排除恶性肿瘤患者;⑥排除因其他原因所致凝血功能障碍者;⑦排除心、肝、肾等机体重要器官严重病变者;⑧对本次研究所需实验室凝血功能检验方法具有良好耐受性;⑨排除处于妊娠、哺乳、产褥等特殊生理时期女性人群;⑩患者本人及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具有完全知情权。
1. 2. 2 研究方法 80 例颅脑损伤患者均于就诊后立即接受凝血功能检验,指定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实验室检验医师完成相关操作,检验项目包括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D-二聚体(D-DT)(crosslinked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D-Dimer)等。凝血功能检验方法如下:采集患者静脉血液2.7ml 作为检测样本,将其与0.3ml、0.109mol/L枸缘酸钠溶液混合均匀,给予15min 离心(速度3000r/min)后,取血浆使用美国Instrumentation Laboratory Co 公司提供的ACL ELITE凝血分析仪完成TT、APTT、PT、FIB 等凝血指标检测工作,质控品随检测标本一同测定。检测试剂及凝血质控品由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自血样采集至检测完毕不应超过2h[3]。
1. 3 统计学方法 将上述研究所得数据经专业软件包(SPSS)给予相关分析(统计学),以x ±s 表示计量资料(t 检验)、X(%)表示计数资料(X2 检验),当数据对比显示P<0.05 则提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对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可知,预后不良组PT、D-DT 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而该组Fib 则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两组数据对比P<0.05 则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表1 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颅脑外伤患者凝血功能检验结果分析( x ±s)
注:*与预后良好组对比P<0.05。
3 讨论颅脑损伤多由暴力因素所致,如交通事故、重物砸伤、高处坠落等。研究表明,颅脑损伤临床特点为发病突然、病情复杂多变且程度较重、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及时诊断并给予积极治疗是保障此类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关键因素[4]。近年来,由于我国交通、制造、建筑等行业迅猛发展,颅脑损伤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
研究表明[4],颅脑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含较高水平的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人体发生急性颅脑损伤后,将显著增加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释放量,机体凝血、抗凝血过程随之启动,部分患者病情较重将发展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有研究显示[5],3%-64%颅脑损伤患者将并发凝血功能障碍,将增加致残率及致死率,严重影响其预后效果。
PT、Fib、D-DT 均属于临床常用的凝血功能检验指标,对机体实现上述项目准确检验有利于掌握其凝血状态,可为临床医生诊断及治疗疾病提供可靠依据[6]。PT、Fib、D-DT 检验意义如下:PT属于外源性凝血的测定途径,可作为因子I、V、II、VII、X 水平评价的敏感指标,其水平越高则表明凝血所需时间越长;Fib 属于糖蛋白的一种,经凝血酶水解后形成肽A、B,最终将形成纤维蛋白(不溶性)并起到止血作用,即Fib 越低则凝血功能越差;D-DT 属于特异性纤溶标志物,由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单体凝块产生的特异性纤溶降解产物,其含量上升则表示机体血管内存在纤维溶解、血栓形成等活动。本文研究可知,预后不良组PT、D-DT 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而该组Fib 则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提示预后良好组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显著优于预后不良组,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相符[7]。提示对颅脑损伤患者严密监测其凝血功能,有利于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使患者获得更为满意的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颅脑损伤患者并发凝血功能障碍将显著降低其预后效果,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此类患者凝血功能变化特征并给予严密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提供积极治疗保障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值得今后推广。
参考文献:[1] 徐清,左刚,王伟,等. 颅脑外伤后进展性脑内出血与凝血功能异常的关系[J]. 江苏医药. 2015(10): 1174-1176.[2] 钱春清,龚江标. 颅脑外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浙江创伤外科. 2012(02): 159-161.[3] 庞继彦. 颅脑外伤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研究[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02): 58-59.[4] 宋宣. 某城市突发事件骨折、颅脑外伤患者成分血使用情况分析[J]. 武警医学院学报. 2010(05): 400-401.[5] 魏云,陈勇,张泉. 凝血参数在颅脑外伤中的应用[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2(11): 2643-2645.[6] 李凤强. 神经外科颅脑外伤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研究[J].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3(01): 32-34.[7] 张桐阳. 神经外科颅脑外伤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3(17): 137.
论文作者:郭春雨 姚洁民 陈俭 卢科 朱晟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7月第1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17
标签:颅脑论文; 患者论文; 凝血论文; 损伤论文; 功能论文; 外伤论文; 不良论文; 《医师在线》2015年7月第1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