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环境检测方法是检测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依据。检测方法标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针对性、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只有完善土壤环境检测方法体系,提高土壤环境检测技术水平,才能保障检测的科学性、规范性、准确性及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合理性,从而掌握土壤环境的真实状况,进一步推进对土壤环境的监管。本文对土壤环境检测方法标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以期提高土壤检测方法标准的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
关键词:土壤;环境检测;污染物;方法标准;现状;建议
引言
环保问题越来越受国家的重视,特别是在2016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后,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对土壤污染问题的防治与监管制度,力求能够达到计划中所提出的“在2020年我国的土壤污染现象将会被遏制”的要求,从而稳定土壤总体质量的发展状态,全面改善并提高土壤环境质量。要想实现上述目标,就要结合实际情况,利用科学合理的土壤监测方式,对土壤的质量进行控制,并对相关的指标进行评价与分析。
1我国土壤污染的基本情况
1.1区域性污染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恒,土壤污染尽管是属于全国范围内的问题,但是仍旧会因为地区经济或产业结构限制,造成区域性土壤污染较为严重的情况。以我国北方重工业城市为例,当地的土壤环境由于化学元素或重金属物质的构成异常,首先就是对当地的农产品质量产生负面的影响作用,而其次由于治理工作的经济投入力度较大,就会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不利于产业经济结构调整或社会生产力进步等工作。
1.2农业污染问题
农业污染是土壤污染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耕地对化肥、农药等的需求量较多,导致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耕地都受到一定的污染。除此之外农用耕地受到大气与固体、液体废物的共同作用,就会导致农产品存在一定的质量安全问题,给食用者带来巨大的生命健康安全威胁。其次就是农用水源受到污染之后,灌溉就会导致区域之内的多半土壤都受到不良的影响作用,在这种条件下土壤持续性的微酸性质,就会导致地表的重金属物质聚集的程度增加,农产品污染程度加剧,有关食物或农田种植的标准规范都不能达成。
1.3复合型污染、
所谓复合型污染其实就是一种因为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持续性、综合性的污染情况,比方说在农田种植期间,农药、化肥等经过食物链传递将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作用,其次就是由于城市污泥以及生活污水等的危害物质的排放导致土壤环境的污染问题。这些都是造成复合型污染的基本条件,并且在这种影响因素之下,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也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进而产生其他不良的影响,重金属类的污染问题最为严重。
2现行方法标准的现状
环境检测方法标准体系是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至今已有近40a。近年来,环保标准主管部门按照改革和加强环保标准工作的要求,加大了环保标准工作力度,全面加强了水质、环境空气、土壤及沉积物、固体废物等的标准立项工作,加大了采用先进技术和引入国外先进标准的力度。
土壤环境污染检测中常用的标准方法是国家标准和环保行业标准。迄今为止,共有150多个涉及土壤检测的国家和行业方法标准,涉及土壤理化指标、无机、有机、放射性元素组分的检测等方面。农业、林业也有土壤检测方法标准,主要侧重于土壤营养元素、有效态以及理化指标的检测。农业方法标准涉及无机元素及其有效态测定的方法,而林业方法标准针对的是森林土壤的检测。
2.3科学鉴别、检测特定场所特征污染物难度大
目前仍存在建设用地类型多样,人类活动强度大,污染物进入土壤后迁移转化机理很难掌握,各种化学品和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种类繁多,污染源类型复杂,且因污染场地而异等问题。结合行业生产特征、污染物理化和毒性性质,将污染物项目分为金属与无机物、脂肪烃及其衍生物、单环芳烃及其衍生物、多环芳烃、多氯联苯与二噁英、有机农药、石油烃和邻苯二甲酸酯,共计9类121项土壤污染因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实际污染场地中,污染因子不限于此,因而合理筛选并科学监测特征污染物以达到有效管控环境风险存在很大困难。
2.4方法标准亟待更新
据统计,我国现有标准中,有50%左右的标准具有5a以上标龄,25%左右的标准具有10a以上标龄,还有一些甚至超过20a没有修订。现有的方法标准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土壤方面也不例外,如土壤中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气相色谱方法,色谱柱采用的是填充柱,而现实是通过购买商品化毛细管柱进行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重金属,分析样品的几种元素需要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频繁更换元素灯,人员效率低,检测成本高。
2.5土壤检测方法标准的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有待提高
土壤样品测定时,不同方法涉及的土壤样品消解体系存在差异,硝酸-高氯酸-氢氟酸体系、硝酸-盐酸-氢氟酸-高氯酸体系、硝酸-氢氟酸-过氧化氢体系、硝酸-盐酸-氢氟酸-过氧化氢体系等由于前处理体系不同,检测结果各异,无法准确判定检测结果。另外,土壤检测中不同参数要求的粒径不同,使得制样时效性、可比性差,同时土壤粒径严重影响土壤光谱分析,导致成分含量存在差异。土壤有机物分析使用的是新鲜样品,分析方法标准对过筛要求不同,导致检测结果存在差异。再者在不同的标准环境中同一元素含量分析概念不明确,有的是有效态,有的是水溶态,有的是全量,较为混乱,给土壤环境管理带来困扰。
2.6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有待完善
在早期的标准方法中,涉及质量控制的内容很少,近年来颁布的方法标准增加了精密度和准确度等质控指标,但在实际检测分析中难以操作。因此,亟需制订有效的质控方法,尤其是不同土壤基质下参数的量化评价指标。
3建议
3.1增加土壤污染物控制指标
在土壤污染物的选择方面,针对不同性质的用地,将与其活动相关、对人体健康和土壤环境质量影响较大、有可能对土壤及地下水产生污染的高风险污染物定为控制污染物。
3.2简化标准变更程序,加快标准更新速度
在实际工作中,使用常规化学分析方法检测土壤质量的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用时短、多参数同时检测的仪器分析和仪器联用分析。因此,应尽快出台多组分且可同时检测的高效方法,简化标准审批程序,满足土壤检测的需要。
3.3加强方法标准的系统性、一致性、可行性
加强对土壤基础性及环境污染相关领域的研究,为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有效的保障。土壤检测方法标准要与土壤质量判定标准相匹配,明确元素总量作为国家土壤评价标准体系,排除同一元素不同状态的干扰,吸收国外先进标准的精髓,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的方法标准体系。
3.4鼓励制定地方标准,适应不同地域环境管理的需求
土壤环境具有地域性强、差异性大的特点,推动制定地方土壤环境标准,明确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各自的定位与关系,完善土壤环境标准体系的技术支撑。
结语
综上所述,土壤检测方法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其中国家标准和环保行业标准侧重于土壤污染物的检测,农业和林业行业标准侧重土壤营养元素的有效态及理化指标的检测。在现行方法标准中,检测污染物的数量不足,方法标准修订滞后,新的方法标准无法落实。土壤环境检测的基础性研究偏少,对标准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支持不足,在方法的标准化、系统化方面尚有许多工作待开展。建议加强土壤检测方法标准整体设计,合理增加控制土壤污染物的种类;加快方法标准的更新速度,尽快出台相关高效检测方法;加强标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
参考文献:
[1]张欢.对土壤监测几种质量控制指标及评价方法的探讨[J].科技风,2017(14):239.
[1]胡冠九,陈素兰,王光.中国土壤环境监测方法现状、问题及建议[J].中国环境监测,2018,34(2):10-19.
论文作者:宫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7
标签:土壤论文; 标准论文; 方法论文; 污染物论文; 环境论文; 检测方法论文; 体系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