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前后中国教育要解决的十个热点问题(上)_成人教育论文

21世纪前后中国教育要解决的十个热点问题(上)_成人教育论文

跨世纪前后我国教育亟待解决的十大热点问题(上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大论文,热点问题论文,跨世纪论文,上篇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改革开放的这十几年时间里,我国教育曾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绩,但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我国经济迅速地从计划体制转轨到市场体系的过程中,教育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地方,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和困难如果不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得以解决,不仅会影响教育自身的发展,而且还会影响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因为,20世纪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已经反复证明,在现代社会的条件下,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国际竞争的严竣挑战。而各国之间的竞争又终将归结为科技、人才和教育的竞争。

笔者把跨世纪前后,我国教育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归纳为如下10个方面,并分上下两篇分别加以论述。这10个问题是:1.教育如何全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问题;2.思想品德教育问题;3.农村教育问题;4.职业技术教育问题;5.成人教育的改革和提高问题;6.教育经费短缺问题;7.有偿教育问题;8.教育竞争问题;9.教育效益问题;10.民办教育的发展问题。

一、教育如何全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问题

如何全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当前我国教育所面临的最紧迫也是最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又表现为如下若干个基本方面。

1.教育的运行机制和改革步伐,还没有完全与社会其它方面特别是经济改革的步伐协调一致起来

例如,经过几十年时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经济已经表现出比较鲜明的区域特色,各地经济分工、协作的大格局已经开始形成,但这种区域特点在教育上却很难看到。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各地基本上都是按照全面统一的模式办学,教育投入并没有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本应具有的巨大推动作用。又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根据改革全局的发展,处理好条块分割以及地方负责与中央调控的关系,教育战线仍面临众多的问题和挑战。从目前的体制看,我国的技工学校归口为劳动部门管理,而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学校分由行业和教育部门管理,十分不利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结构调整和总量平衡。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一直采取中央教育行政部门、中央各部、委、局和地方政府分头举办、分头管理的运行体制,要想真正转轨到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新体制,改革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在前一阶段的改革中,我国的基础教育实行了由各级地方政府办学为主的新体制,高中、初中和小学的办学权依次下放到县、乡、村。从实践的情况看,出现了拉大了发达地区与欠发展地区教育发展差距的问题,如何利用宏观调控的力量,强化对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支持,是新政策出台后,我国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另外,如何从管理体制方面,协调好普通学校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系,充分挖掘和运用好各地现有的教育资源,也是实实在在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问题。再比如,建立以股份制、公司制为重要内容的新型企业制度,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展开,但是,企业原先办的各类学校却很难与新的企业制度对接。有的同志提出,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由于企业负责人主要负经济责任,是否承担义务教育的责任,从法律责任上看,主体不明;在实施股份制的条件下,参股单位和个人是否有义务投资办学;如何解决效益不好或长期亏损企业的办学经费问题。很显然,这些教育问题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势必拖了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后腿。

2.根据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来调整教育结构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在动态发展中使教育结构与劳动力的需求结构实现远期动态吻合,这是许多年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但要把这一理想变为现实,决非是一件易事。当前我们所面临的紧迫任务是如何作出如下两种选择: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是继续沿用使教育结构与行业甚至工种实施——对应的硬性对应模式,还是采取以加厚基础、强化通用知识和技术和发展学生适应能力、再学习能力等为中心的软性对应模式?我们是否能像大多数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那样,形成一种经济和社会发展决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又决定教育结构的新局面,从而使教育能不断地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自觉主动地调节自我。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当代基础科学有500多个主要专业,技术科学则有412个专项领域,世界上大约有9000多个行业,而社会上的职业有149000种之多。这决定了中高等教育的专业不论设计得怎样精细,都无法完全避免学生毕业后的改行问题。笔者认为,在指导思想上从“硬性对应”逐渐转向“软性对应”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是如何准确地把握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趋势,把教育结构从目前的“不太适应”调整到“大致适应”的状态。目前我国1000多所高校,大约有800多个专业。专业虽然划分得很细,但结构并不理想。主要问题是:工科的比例过大,而文科特别是应用文科的比例过小;在工科中有关重工业的专业所占的比例过大,而有关轻工业的专业所占的比例过小;为第二产业服务的专业所占的比例过大,而为高新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服务的专业所占的比例过小。据专家们测算,在2000年前后,中国劳动力在各次产业中的配置比重大致是:第一产业30.0%;第二产业30.3%;第三产业39.6%。显然,我国近10年教育结构的调整和布局应当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3.教育内容的更新和改造,还不能适应当代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近些年,我国在教育内容的更新和改造方面作了不少的工作,但许多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从指导思想上看,教育自身的封闭意识和沿袭传统的意识太强,这使得当代科技发展的许多新成果和社会需要的实用技术很难迅速地反映到教育内容中。在实践中,由于传统的东西总不舍得割舍,新的内容又不断地渐次涌入,使学生的学业负担变得十分沉重。看来,用基础性、通用性、简约性、效率性、实用性来重新思考教什么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了。

4.评价教育质量的标准,还需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进行调整,并在实践中脚踏实地地贯彻下去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一直是我们评价教育质量高低的基准。但在实践中,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把分数和升学率看成是评价学生和学校好坏的最重要的标准,仍然是各个方面评价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工作的主流。这种评价倾向是导致的近10多年中小学陷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泥潭中难以自拔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另外,来自各个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都表明,中国的改革开放,需要年轻一代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良好的道德风貌、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以及崇尚创业、进取、改革、开放、科学、民主、平等、竞争、法制和重视风险、效率、信息、时间、预见、计划、秩序等充满时代气息的新观念、新意识和新境界。显然,按照时代的要求确立起切实可行的新的质量标准,各级教育所面临的任务都相当艰巨。

另外,在教育的运作和管理中,如何运用优胜劣汰、优化组合、价值规律等市场经济中普遍运用的法则,还有待于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二、思想品德教育问题

人类发展的历史已经反复证明,经济和社会的变革,必然会导致人们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的变革。因而从封闭状态转向开放的状态,从一种经济运行体制转向另一种经济运行体制,正是整个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最困难的时期。我国当前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处在这一时期。这就需要整个社会特别是学校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当前我国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适合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开放时代的思想道德规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建立在社会已经形成了比较合理、成熟和稳定的思想道德规范的基础之上,否则思想品德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合理、成熟和稳定的思想道德规范,决不是那种理想化的理论框架,而是一种真正实践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为大多数人所信服,并适合我国当代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如果我们所倡导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规范常常连教育者自身的行为都无法约束,其教育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前一时期,在我国的思想品德教育中,之所以出现了学校的德育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严重分离、学校的德育工作与教育主体的自我实践严重分离、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思想需要严重分离、学校德育与社会德育、家庭德育严重分离、基本的公德教育与高层次的政治思想教育严重分离以及德育研究与德育实践严重分离等多重分离现象,不能不说与整个社会思想道德规范建设还不完善有关。看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迅速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相适应的合理、稳定的思想道德规范,是思想道德教育获得良好发展的前提和依据。

2.相当一部分德育工作者还没有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本规律以及富有成效的德育方法,德育效果差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德育首先是一门科学,因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既与其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成熟有关,又与周围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有关。这里包含着与生理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相关联的客观规律。违背这些规律,德育必然会走向歧途。同时,德育又是一门艺术,它的成功又相当程度上依赖于教育自身的素养及其榜样的力量。教育者如果自身缺乏人格以及展现人格的艺术力量,无论他向学生传递的是怎样美好东西,都难以在学生中形成坚定的信念和稳定的品格。从世界各国德育的发展状况看,我们目前在把握德育规律和寻求有效的德育方法方面,已经与不少国家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例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许多国家都把中小学生德育重心放在价值观的教育上(实际上是帮助学生建立起评价事物和自我行为对错、好坏、合理与不合理的一整套标准体系),而我们仍然侧重于具体结论的灌输上。这实质上是一个重里还是重表,重本还是重末的区别。再比如,国外已经普遍注意学生心理需要和心理发展,对其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影响,建立了大量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而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另外,在如何使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变为道德行为方面,我们还缺乏有效的方法,而一些国家在这一方面已经创立不少新的方法和模式。

三、农村教育问题

我们之所以把农村教育列为跨世纪前后我国教育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出于两种考虑。一是农村和农业问题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涉及国家稳定和全局发展的重要问题,而农村教育将在其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二是农村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当前教育中的绝大多数问题,都在农村有突出的表现。

1.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难点在农村

按照国家的总体规划要求,到2000年,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到1991年底,我国尚有300多个县未普及小学教育。据调查,90年代初,我国初中入学率仅为70%左右,在约30%的没有受到初中教育的适龄人口中,居住在农村的占了绝大多数。据推算,目前全国比较贫困的农村地区的初中适龄人口的入学率不足50%,而且辍学率相当高。目前全国小学生的辍学率平均为3.3%,总数达400万以上,其中90%以上集中在农村。农村普及义务教育不仅难在基础薄弱,任务繁重,更难在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迟缓,财政吃紧,支持普及义务教育工作开展的物质基础十分薄弱。例如,从90年代开始,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拖欠教师开资的现象,而这又集中在农村。到1993年9月,全国拖欠教师工资总额高达14个亿。再比如,近些年农村中小学危房增加的势头有所抬头,已由1992年的2.5%回升到1993年4%,少数比较贫困的农村已达8-10%。许多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器材等几乎是一片空白。这说明,各级政府如何利用宏观调控的力量,在财政和师资培训等方面,支持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普及义务教育,使之跳出教育落后和经济增长乏力间的简单恶性循环,已经成为当前农村教育中亟待考虑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2.转变旧的教育观念,创建适合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教育模式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我国农村教育资源短缺是人所共知的,但遗憾的是,由于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常常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对本地经济和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例如,农村中职业技术教育普遍比较薄弱,整个教育主要围绕着提高升学率转。据1990年的统计,在农村占较大比重的西部9省区中,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在校生之比为19.46:1,大大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①另一项在湖北省农村学校的调查表明,约有30%农村学校劳技课无正常考核,80%的学校劳技课局限在课堂内,缺少实践环节,只有29.2%的学生认为在学校中学到一些劳动技术,53%的毕业生认为回乡后只能按传统的生产方式从事生产,学校中学到的东西没有派上多大用途。②看来,如何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使之更加贴近当地经济发展和现实生活的需要,的确大有文章可作。

3.农村民办教师问题变得愈来愈尖锐

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小学民办教师286万人,占小学教职工总数的47%左右,中学民办教职工52万人,占中学教职工总数的14%左右。③他们集中在农村,成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主力军。但是,长期以来,民办教师一直存在着待遇低、教学和农耕难以两顾以及素质不高等问题。特别这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民办教师弃教从商,使整个农村教师队伍变得愈加不稳定。如何化解、替补和提高这支队伍,是当前农村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难题。

4.农村扫盲任务还相当艰巨

中国目前15周岁以上的文盲仍有1.5亿,其中青壮年文盲尚有3500万人,这与本世纪末,全国90%人口居住地区的青壮年文盲降到5%以下的目标还相距甚远。当前农村扫盲工作的困难,一是农业耕种技术的科技含量较低,农民对脱盲的需求不高;二是文盲的绝对数字较大,扫盲经费难以落实;三是新生文盲不断产生。可以预计,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推广和农村多种经营的发展,农民扫盲的积极性一定会有所提高,我们所面临的任务是如何调动和保护农民的这种积极性,并采取对策解决扫盲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问题

职业技术教育近些年在我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1.结构调整问题

它包括普通中学与职业类中等教育的比例以多少为好以及职业教育内部各类学校和各种专业之间的比例调控问题。很显然,这个问题的解决,必须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未来需要为依托,不能搞一刀切。但在实践上,我们还没有找到可供操作的模式或科学性很强的参照系统。另外,在很长时间里,我们一直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注意力放在高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的层次比呈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实际上,在高等教育、初中甚至小学阶段都有个如何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问题。据国家教委有关部门统计,1991年,各级学校的升学率,小学为77.7%,初中为44.6%,普通高中为27.7%,每年约有1220万人未能接受必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就直接进入到劳动岗位,其中小学毕业生为460多万,初中毕业生为600多万,普通高中毕业生为160多万。④这些数字表明,要想真正做到使每一个进入劳动岗位的新增劳动力都接受系统的职业技术教育,在2000年前后这几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总体规模至少是现在的5倍,这无疑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按照笔者的看法,如果不尽快改变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思路,仅仅依赖发展中等职业学校这一条路子,这一宏大而艰巨的任务几乎不可能完成。

2.管理体制的理顺问题

前面已经谈到,我国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处于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状态。1992年,全国3903所中等专业学校由中央各部委分管,4392所技工学校由劳动部统管,而9860所职业中学则由各地方教育部门管理。⑤这种体制使有限的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同一地区专业设置重复,学校规模过小,办学效益不高。从全国来看,在校生1000人以上的骨干职业技术学校极少,一般都在300-500人之间,少的只有100-200人。因而,不理顺管理体制,就不会产生宏观调控的力量和规模效益。

3.提高质量的问题

当前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问题,一是表现在师资质量不高上。据分析,我国中专教师的学历达标率约在60%左右,而职业中学仅在35%左右;二是表现在实践环节薄弱方面。理论课、文化课过多,而实践课太少,以及缺乏必要的操练条件和实习场所,是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些职业中学看上去已经与普通中学相差无几。职业学校是培养中等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的,实际操作问题不解决,培养目标就难以实现。从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看,各国都越来越重视强化实践环节,美国的合作教育制、德国的双元制,从某种意义讲,是一种眼光向外,在社会上寻求实践资源和合作伙伴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其作法对我们今后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很有启发意义。

4.发展策略问题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又不尽相同,采用一种发展策略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但是应当采取何种发展策略,许多地方至今仍然没有形成清晰的思路。有的主张要坚持职业教育普通化、普通教育职业化的方向,有的主张在落后地区采取集中力量分别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有的主张采取6+1(小学后加一年职业技术教育),3+1(初中毕业后加一年职业技术教育),有的主张举办综合中学(职业技术教育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现在已经到了尽快确立发展策略的时候了。

五、成人教育的改革、发展和提高问题

成人教育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发展最快的教育事业之一,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扫盲、农村成人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和中高级专业人员继续教育为主要内容,社会各个方面以各种灵活多样的形式兴办成人教育的新格局。例如,在整个80年代,成人高校的毕业生累计达488万人,占整个高校毕业生的46.3%。但也应看到,我国的成人教育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不能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1.根据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来推动劳动力向合理、有序的方向流动的概念和思路,还没有全面建立起来,整个成人教育的结构和发展节奏与社会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还相当突出

例如,到目前为止,成人教育在推动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的作用还基本上没有发挥出来。据有关专家分析,在跨世纪的这十几年时间中,中国正处于劳动力大转移、大流动、大调整的关键年代,仅农村就有3亿以上的剩余劳动力要转移到城镇和二、三产业中去。如何发挥成人教育的作用,积极推动劳动人口的成功转移,无疑是今后成人教育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但遗憾的是,除了上海、广州、四川等地进行过有关的探索和尝试外,整个社会成人教育系统还没有按照上面的思路进行重新的建构和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造。另外,成人教育结构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现象也相当突出,以致于曾出现三四千人的工厂里,有二三百人学习师范专业的现象。由于所学专业不对路,不少人回到工作岗位上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2.学历主义倾向还没有得到根本的遏制,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相当突出

追求形式和学历而忽视内涵和实用,这是我国成人教育一直没有很好得到解决的重要问题,它造成了成人学校忽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知识、技能的实际需要,也加剧了个人选择教育层次和专业的盲目性,从而影响了成人教育整体的和潜在功能的综合释放。成人教育质量不高主要表现为:不少学校没有达到最基本的设置标准、师资力量不强、对学生要求不严格、教学过程不规范、对教学质量缺乏必要的监控手段、采取了“严进宽出”的不恰当策略以及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技能、重课堂教学轻实际训练、重培养数量轻培养质量等诸多方面。不少培训和教育是奉命办事,走了形式与过场。令笔者特别担扰的是,由于在许多人眼中,成人教育很难与职前的系统的学校教育同日而语,因而,从成人教育起步那天起,质量低的问题就一直困扰着各级各类成人学校和正规学校中的成人教育部分。忽视成人教育的质量,不仅成为受教育者得过且过的一种心态,而且也成为教育者的一种心态。这使成人教育的声誉在社会中不断下跌。很明显,提高质量的问题不解决,仅仅追求数量和规模,今后成人教育是很难获得健康发展。

3.成人教育的布局还不尽合理,规模效益不高,对现有教育资源的利用也不充分

在布局上的主要问题是过于讲求整齐划一,缺乏特色和对地方实际需要的思考,同时抑制了基层创新与发展的积极性。在效益上的主要问题是规模偏小,各校之间、成人学校与普通学校间缺乏必要和充分的联合与协作,形成不了规模效益。例如,1990年全国共有成人高等学校1321所,超过同期普通高等学校(1075)所,但在校生为166.64万人,比同期普通高等学校少了39.63万人,平均每所学校的在校生规模为1261.5人。中国普通高校的规模效益已经很低了(1990年全国本专科在校生规模为1919/校,而同期英国为5700/校,日本为4200/校),而成人高等学校在这方面的问题就更突出了。

另外,成人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整以及法规建设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未完待续)

标签:;  ;  ;  ;  ;  ;  ;  

21世纪前后中国教育要解决的十个热点问题(上)_成人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