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_周汉桥

针灸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_周汉桥

 周汉桥 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奓山街卫生院

【摘要】目的:分析针灸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本院收治的9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资料,按治疗所以不同方案分为两组,观察组(54例)行针灸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对照组(44例)行西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且复发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针灸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针灸;柴胡疏肝散加味;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发生于胃与十二指肠中的一种慢性溃疡疾病,中医学将其归为“肝胃气痛”的范畴,其主要因胃酸及胃蛋白酶量增多,使胃与十二指肠的粘膜受损所致,且幽门螺杆菌感染亦是此疾病主要病因之一[1]。为寻找更佳的治疗方案,本院采取针灸与柴胡疏肝散加味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联合治疗,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本院收治的9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资料,均符合《实用内科学》中消化性溃疡诊断标准[2]。按治疗所以不同方案分为两组,观察组54例,男女比例26∶28,年龄30-65岁,平均(39.1±6.2)岁,18例胃溃疡,14例十二指肠溃疡,22例复合溃疡;对照组44例,男女比例23∶21,年龄32-63岁,平均(40.4±5.3)岁,13例胃溃疡,16例十二指肠溃疡,15例复合溃疡。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西药治疗:奥美拉唑(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4388,20mg/粒),20mg/次,阿莫西林(甘肃新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3558,0.25g/粒),1g/次,克拉霉素(浙江普洛康裕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80090,0.25g/粒),250mg/次,均口服,2次/d。观察组行针灸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按中医消化性溃疡分型行针灸疗法,均行平卧位,①肝胃不和型:选择胃俞、肝俞、中脘、足三里、其门、太冲穴位,肝俞、足三里、太冲穴位予毫针行泻法,其他穴位行补法,30min/次留针,1次/d。②脾胃虚弱型:选择胃俞、脾俞、中脘、章门、阳陵泉穴位,均行补法施针,必要时联合艾灸治疗,30-40min/次留针,1次/d。③湿热中阻型:选择胃俞、肝俞、中脘、膈腧、足三里、合谷、内庭穴位,其中肝俞、足三里、合谷、内庭穴位行泻法,30min/次留针,1次/d。内服柴胡疏肝散加味,组方:柴胡、枳壳各15g,川芎、郁金各10g,陈皮、芍药、白豆蔻各6g,香附、炙甘草各5g,水煎服,1剂/d,分2次服用。7d为1疗程,两组均治疗6个疗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定两组疗效,治愈:症状消失,胃镜显示溃疡面愈合,病变黏膜炎症消失;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溃疡面明显愈合,黏膜组织轻微炎症;有效:部分症状消失,溃疡面愈合≥50%;无效:症状无改善,溃疡面愈合<50%,且溃疡面扩大;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数×100%[3]。随访1个月,记录两组病情复发状况。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22.0软件分析,均数标准差( ±s)表计量资料,t行组间比较;百分比(%)表计数资料,X2行组间比较,P<0.05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4.4%比对照组77.3%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组别 例数(n)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观察组54 36(66.7)a10(18.5) 5(9.3) 3(5.6)a 51(94.4)a

对照组4415(34.1) 11(25.0)8(18.2) 10(22.7) 34(77.3)

注:组间比较,aP<0.05。

2.2两组病情复发状况比较

随访1个月后,观察组有3例复发,复发率5.6%(3/54),对照组有11例复发,复发率25.0%(11/44),观察组复发率5.6%比对照组25.0%低(P<0.05)。

3.讨论

中医学认为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为忧思过虑,促使肝失疏泄,加之长期郁结、饮食不合理及用脑过度,进而伤及脾胃,其治疗的关键在于养胃疏肝理气。为此本院对患者采取针灸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两组具体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4.4%比对照组77.3%高,且复发率5.6%比对照组25.0%低,说明针灸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症状,促进溃疡面愈合,且减少病情反复发作。分析原因可能为:中医学认为胃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位,亦与肝脾相关,因此可选取胃俞、脾俞、肝俞、中脘和足三里等穴位予以针灸治疗,胃俞、脾俞行补法针刺可起到健脾益胃、散寒止痛的功效;肝俞行泻法针刺可疏肝解郁,同时在阳陵泉、行间等穴位行针刺可促使行气散结功效增强;加之足三里、中脘行泻法针刺可温和脾胃,促进胃肠蠕动,缓解痞满、胃脘胀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4]。此外,在针灸治疗基础上配合内服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可进一步增强疏肝解郁的功效,提高治疗效果, 其中陈皮具和中理气、通便利水的药效,可促进脾胃气滞;川芎可行气活血,与香附、枳壳配合使用,可理气解郁、行气消痞,改善胃胀痛;芍药具滋阴养血的药效,可保护患者肝脾,达到止痛效果,加之与甘草等连同服用,可加强养胃疏肝理气的作用,减少患者再次发作[5]。

综上所述,针灸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极为显著,可改善患者症状,促进溃疡面愈合,且减少病情反复发作,具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魏祥臣.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96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7):534.

[2]周波.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52例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33.

[3]王顺.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2,23(35):4737-4738.

[4]司爱军.针灸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4,29(6):1251-1252.

[5]刘淦新.柴胡疏肝散治疗消化性溃疡45例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1):54.

论文作者:周汉桥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1月第2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8

标签:;  ;  ;  ;  ;  ;  ;  ;  

针灸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_周汉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