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与中国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市场论文,中国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资本市场在中国的转轨经济中正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推动中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
一、培育一个更富竞争性和清偿力的银行体系
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一直维系着国家银行高度垄断的金融体制,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来自财政预算拨款,银行体系仅给予国有企业数量有限的短期贷款,以满足超配额短期流动资金的需求。政府预算和信贷计划引导着金融资源的流动和配置,银企之间没有真正市场意义上的债权债务关系,银行对企业贷款之风险和盈利能力没有敏感反应。
市场经济改革促进了中国原有的国家银行高度垄断的金融体制发生分化。垄断的银行体系分离出一个中央银行和四大专业银行。此外还生长出许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融资也由过去的财政拨款转向银行债务融资。由于在银行体系之外缺乏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结构的、有效运作的资本市场,使得国有企业高度依赖银行债务融资。国有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水平的低下、大量的债务合同、较高的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波动以及缺乏股权融资,使得许多企业债务资产的比率超出了谨慎的水平。根据1994年底的统计数据计算,国有企业的负债资产比率水平平均达79%,此外总资产中还有9%是损失挂帐、未作处理的虚数,两项合计共88%。现在的情况可能更趋严重。1995年上半年全国企业波动负债比率已高达90%左右。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急需长期资金,希望扩大股权资本,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降低资产负债比率。
企业对银行融资的高度依赖把银行置于高经营风险的危险之境。从银行的角度看,股权资本是企业一种永久性的不需要固定地偿付本金和支付利息的资金来源。企业从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还可以为偿还重大债务提供资金。缺乏股权资本意味着对债务融资的依赖,在这种情况下,当预期与结果发生偏离时,就可能导致企业无力按期偿债,把银行贷款沦为呆帐、坏帐,从而使负债经营的银行缺乏清偿能力,爆发银行体系的危机。
股票投资对于投资者而言是一种风险资本,因为股东产权的收益决定于公司的经营状况。如果公司解体,只有在偿还完所有贷款和其它债务融资之后,股东才享有剩余产权资本索取权。因此,富有竞争力的银行一般不愿意对那些自有资金未达到一定标准的企业发放贷款。债务与股东产权的比率在各国可能有所不同,但总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一限度,银行就不会放款。中国国有企业的高资产负债比率及其对银行信贷的倒逼,严重地损害了银行体系的安全性,侵蚀了银行的资本金。据1995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银行自有资金占资金总额的比例已由1985年12.1%下降到1994年的7%以下,大大低于商业银行法的法定界限和国际公认的8%警界线。因此,推动资本市场中股票市场的发展能稳定和提高银行体系的清偿力。
一个富有活力、高效运作的资本市场为储蓄者和资金需求者在银行体系之外又提供了一种新的投资——融资选择机会。储蓄者通过比较股票债券和银行存款间的收益率流动性和安全性而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公司则能够权衡各种资金来源的成本和期限结构而选择成本最低的融资方式,这就会促进银行体系的竞争和效率。中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改革开放后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国有银行体系仍在金融体系中占有垄断优势,市场的竞争机制难以充分发挥。因此,积极发展资本市场,能提高中国银行体系的竞争性和效率。
二、调动储蓄资金并促进向投资的转化
资本市场在调动储蓄资金并促进向投资的转化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1)一些经济学家通过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工具与储蓄率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储蓄对各种金融工具实际收益率的变化反应敏感。存款的增长速度迅速下降,从而减少一国的金融储蓄总量。资本市场为投资者提供了种类繁多的具有不同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的新型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可转换债券等来刺激人们去进行金融投资、储蓄,而不是用于消费、购买不动产或外逃到国外寻求有利可图的投资,这就能提高社会的边际储蓄倾向和一国的储蓄率水平。(2)资本市场提供的金融工具通过与利率受抑制的银行存款等之间的相互竞争,能推动受抑制的利率达到更接近于能正确反映通货膨胀和资金稀缺性的市场利率水平,从而形成一国合理的金融资产价格体系,促进储蓄水平和有效投资。(3)资本市场能通过创造流动性来吸引长期金融投资。许多有利可图或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项目需要长期资本的投入,但投资者往往不愿长期放弃具有安全性、存取自由的银行储蓄。资本市场创设的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机制为实现金融工具的高流动性和投资者的进入退出提供了条件。流动的产权资本市场颇具吸引力,它不仅能使证券投资者获得一份资产——股本,并在他们一旦需要增加储蓄或改变其资产组合时可以立即抛售,降低投资风险,并使其更加有利可图,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而且公司获得永久性的资本来源,能改善企业资本结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长期经济增长。
在中国,企业是否需要通过资本市场来筹集和充实资本金,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是否需要通过资本市场来融通长期资金,要看国民收入分配以及由之决定的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机制究竟是何种格局。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证券市场确实没有存在的理由。但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心的经济改革改变了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构,在社会总储蓄结构中,政府储蓄逐渐减少,分散的居民储蓄和企业储蓄则逐年增加。目前,全国城乡居民的金融资产总量约4万亿元左右,其中储蓄存款近3万亿元,约占城乡居民金融资产的75%;全社会现金流通量7500亿元左右,国库券余额约3500亿元,还有一些其他债券、基金、人寿保险单等。这种居民金融资产过分向储蓄倾斜的结构既不利于城乡居民资产的增值、保值,也制约了国家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等建设资金的筹集。因此,应建立多种投资渠道,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十分迫切和必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证券市场为主体的资本市场是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重要机制。
三、提高资本的合理配置效率
现代市场经济有效运作的微观基础是以公司制企业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而公司制企业所筹资金由各种类型的股票和债券组成。对于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是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尽量节约资本,提高资本的运用效率;二是扩大资本规模。尽量节约资本就是不仅要在生产过程中充分发挥资本的效用,而且要选择成本最低的融资方式,而证券既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融资工具,又是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工具。在银行信用体系之外构筑一个以证券为主要工具的资本市场,可以通过竞争机制的作用更有效地降低资源的配置成本,提高市场经济运作的效率。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方式远没有市场机制那样行之有效,尽管市场机制有其不可克服的缺陷。因为信贷计划配置金融资源不可避免地要导致政治偏好,公共部门有高于私人部门的特权,优待大项目、歧视小企业、信贷配额制、利率不合理及寻租行为,造成金融资源的价格扭曲、误配和浪费。在没有一个有效运作的资本市场条件下,企业融资或者说金融资源的配置主要是通过两个渠道进行的:1、企业通过保留收益的方式进行内部融资。历史悠久而颇有效益的大企业有条件通过截留利润进行再投资,但那些富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新建公司以及高风险的高科技产业的融资却困难重重。如果没有一个以证券市场为核心的资本市场,新兴产业和富有发展潜力的新公司就难以建立,大公司则由于规模经济效应易于进行资本积累而越来越大,这就会形成垄断的市场结构,阻碍一国金融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竞争水平的提高。2、银行信贷融资。如果没有一个有效运作的、适度规模的资本市场,企业就不能补充充足的自有资本。对银行信贷的过度依赖必然形成企业过高的资产负债比率,增加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对于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中国来说,由于市场残缺,银行利率不能发挥价格信号引导资源合理流动,并由于地方政府支持下的企业对银行信贷资产倒逼机制的作用,银行信贷既不能流向其最有效益的地方,也缺乏约束力,因而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极低。这就需要在银行信贷体系之外发展一定规模的高效运作的资本市场。
四、促进企业的产权转换和重组
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与资本市场的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两个关键环节,因为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而资本市场的发展又为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股份制企业治理结构的形成和资本结构的合理化、产权转换和产权流动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随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确立,兼并与收购、产权转让与交易已开始成为中国资本市场趋于发展成熟的新生长点。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发生的企业并购和产权(股权)转让事件,自中国证券市场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然而,中国发生的大多数产权转让和重组是在资本市场之外进行的,产权转让和重组是股票市场应有的功能,西方发达国家的并购活动主要在资本二级市场上进行,中国资本市场的狭小不足以完全承担起产权这一企业综合要素流动的重任。在中国大量的上市公司目前尚不能流通法人股和国有股,且多数国有企业不能通过股票的发行和流动来实现要素的重新配置的约束条件下,产权市场在盘活存量资产,促进产权流动和重组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而成为资本市场的必要补充。
然而,产权市场作为资本市场规模狭小条件下的重要补充在发挥产权流动和重组方面具有极大的局限性:1、企业财产的非证券化使财产具有不可分割性,从而造成产权流动和产权交易的困难。因为对大中型企业产权的购买是单个企业和个人无力完成的,只有多个企业或个人的共同参与才能实现产权的转让和重组,这就必须对被购买企业进行股份化,并通过股票的转让实现产权流动和重组。2、对小型企业的兼并虽不必进行股份化,但兼并者往往因资金不足需要出售已有的证券,这也需要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高度流动性的资本市场。3、通过证券市场实现产权流动和重组可以超越现有经济体制和地域分割性的约束,节约交易成本。被兼并企业可将资产作股投入兼并企业,并凭所持股份获得相应的权益。这样,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可通过证券的交易来实现产权流动和重组。因此,只有加快发展中国资本市场,才能高效率地推进企业的产权转换和重组。
五、资本市场是既能满足中国经济增长对资本的巨大需求,又能抑制通货膨胀的融资机制
货币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然而货币供给的扩张又会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最终损害一国经济的稳定增长。由此可见,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的银行信用机制很难实现刺激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货膨胀的双重目标,其根本原因在于银行信用的货币供给机制。商业银行的信用机制具有创造成倍货币量的乘数作用,这就会导致流通中货币供给量的迅速膨胀。经济的长期增长和发展客观上要求有更高效率且能解决刺激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货膨胀之间矛盾的融资机制。资本市场的发展为这一矛盾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性,因为以证券为媒介的资本市场融资机制的特殊功能在于:它在为市场经济运行扩大货币资本供给规模的同时却能保持货币供给总量的相对稳定,而且这一机制会促使货币资本按照效率原则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一方面,它把社会闲置货币转化为运营资本,这种转化在保持社会货币供给总量规模不变的同时相应增加了社会的投资;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有效资本配置效率能提高货币资本的运用效率,节约资本,从而减少对货币资本的总需求,降低中央银行货币投放量。
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低通货膨胀下的经济稳定增长对于成功实现转型是至关重要的。然而,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几次遭受通货膨胀的损害,根本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银行信贷对企业的软约束导致企业对银行信贷的低效运用和地方政府支持下的企业对银行信贷供给的倒逼;二是由于缺乏银行信用之外的融资机制,企业的投资饥渴和财政赤字主要依靠中央银行放款的扩张来满足,然而,经济产出的低效益不能吸收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这就会推动通货膨胀的上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能长期保持很低的通货膨胀率,除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外,与它们拥有发达的高效运作的资本市场具有极大的相关性。因此,中国应稳步推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实现低通货膨胀和高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
标签:银行论文; 资本市场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银行存款论文; 产权理论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经济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银行资本论文; 金融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产权论文; 股票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