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产业结构政策及其特点论文_陈镜羽

我国的产业结构政策及其特点论文_陈镜羽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摘要:产业是由产品分类决定的,基本元素是产品与生产产品的企业,而产业政策相当于在企业和市场之间建立一个隔离,企业可以间接对市场价格做出反应,降低了风险。本文在认识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判断产业结构调整的依据,及产业结构政策作用的机制原理、调整原则,并对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政策及其特点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以期能够简单的分析在工业4.0的背景下,我国的产业结构政策应该进行如何调整?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政策;机制原理

产业是由产品分类决定的,基本元素是产品与生产产品的企业,而产业政策相当于在企业和市场之间建立一个隔离,企业可以间接对市场价格做出反应,降低了风险。我国产业结构政策更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依据。

一、产业结构及其演进的一般规律

产业结构是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一国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由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研究产业结构,主要是研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从部门来看,主要是研究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可以概括为产业之间的结构和产业内子部门之间的结构,表现为产品间的结构,即不同产品在数量上呈现出来的比例,这种水平层面的结构有消费结构决定;第二种表现是不同产品的生产力之间的结构。

产业结构强调一种动态的稳定状态和纵向的、进化过程中的强健性,是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的状态系统。世界产业结构重组和调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等国转移,同时率先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信和电子计算机等新兴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第二次是20世纪60到70年代,日本等国的产业结构转向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和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将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开始,劳动密集型和一般技术密集型产业从“亚洲四小龙”转移到我国和东盟地区,“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美、日和欧洲发达国家则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以微电子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为中心的新技术迅速产业化,建立起知识密集型产业。

产业结构是同经济发展相对应而不断变动的,这种变动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横向演变的合理化。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推动着经济的向前发展,从这两方面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规律:

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有如下几个阶段: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根据非农产业份额划分)五个阶段。

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有以农业为主导、轻纺工业为主导、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为主导、低度加工型的工业为主导、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主导、信息产业为主导等几个阶段。

从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

从产业结构演进的顺序看,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各阶段是难以逾越的,但各阶段的发展过程可以缩短。从演进角度看,后一阶段产业的发展是以前一阶段产业充分发展为基础的。

由于各产业提供的附加价值率是不同的,因而在资本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资本在各产业的分布是不一样的,所得到的社会附加价值量就不一样,且是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所以,以总府价值量增长最快为目的,就需要不断调整资本在各产业的分布,所以,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度量,以判段其是否需要优化。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依据及判断标准

不论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是产业结构的演进,都需要遵循一定的理论依据及判断标准。

1.产业结构调整的度量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及库兹涅茨理论,产业结构优化不仅表现在产业产值变化上,同时也表现在就业结构的变化上,因此,对于产业结构优化,主要有几种测量方式,本文主要介绍两个不同的指标:

一是用产业结构优化率(ISR)来测度产业结构合理化,其计算公式为:ISR=(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GDP+(第二产业就业人口+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总就业人口,ISR越高,表示产业结构越合理。

二是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TS),TS=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TS越高,表示产业结构越趋于高度化。

2.理论依据

政府制定产业结构政策的依据是产业结构理论和本国经济发展条件。理论依据主要包括:威廉·配第:比起农业来,工业的收入多,而商业的收入又比工业多;科林·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中通过实证研究解释了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内在关联: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是,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流动的原因在于各产业之间的收入的相对差异。

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只能优先把的资源有选择的投入到某些行业,以使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增级增长的效果。罗斯托的主导部门理论,根据技术标准把经济成长阶段划分为传统社会、起飞前期、起飞、成熟、高额群众消费、追求生活质量6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演进是以不同的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为特征的,主导部门的序列是不能随意跨越的。筱原三代平两基准理论,两基准是指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收入弹性基准着眼于需要,要求把积累投向收入弹性大的行业和部门,能够有效利用规模经济效应,迅速提高生产率,而生产率上升基准着眼于供给方面,要求要素积累投向全要素生产率上升最快的行业或部门,这些部门由于生产率上升快,单位成本下降最快,在工资率一定的条件下,该行业或部门的利润也必然上升最快。是选择优先发展产业的依据,但是有前提条件:要素有充分的流动性;不存在技术约束;不存在资金约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产业结构政策的作用机制

产业结构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通过影响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来促进经济增长的产业政策,在技术不断进步基础上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是贯穿现代经济增长全过程的一条主线。产业结构政策既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又是各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体现。其宗旨是以技术进步来不断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大致可以归类产业调整政策(包括主导产业选择政策、衰退产业调整政策)和产业援助政策(包括幼小产业保护政策、战略产业扶植政策)。前者的目标在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后者的目标在于产业结构高度化。其中战略产业扶植政策和衰退产业调整政策使最基本的产业结构政策内容。

1.作用机制

产业结构政策主要通过两个理论机制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一是结构合理化作用机制。首先市场并非万能,产业发展面临各种外部性、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常出现投资过度或不足,以致出现产能过剩或过度波动等问题;其次各类市场并不完全,如针对某些产业的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不完全、企业可能无法完全依赖市场跨期配置资源;第三企业无法自主完成技术应用、资源配置以及产品生产等决策的匹配协调,从而无法达到资源的最有效配置。

产业结构政策一般都基于政府职能部门大量的资料收集和整理以及反复研判,其出台所提供的信息和信号,在市场机制不完善且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善的情况下,有利于弥补市场的外部性、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等缺陷,防止盲目投资和过度生产,减少产业结构不合理变动的摩擦,加快资源在产业间的优化配置,使要素重置成本降至较低水平,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二是结构高度化作用机制,主要在于,引导产业技术创新方向,提高产业创新效率。首先是产业技术创新和升级需要具备必要的硬性和软性公共基础设施,突破产业技术升级的初始资本约束、将相关的外部性内部化以及降低其中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提高产业技术升级的实现概率。这些措施包括特定的专利保护政策、风险投资基金、公共研发基础平台乃至各类人才政策支持等;其次是即使一国或者一地的产业技术处于世界技术前沿,政府通过产业政策适当地引导和保护本国或者本地新兴产业通过“干中学”推动创新升级,也是实现产业技术追赶行之有效的做法。政府部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科学创新攻关计划、财政补贴和信贷扶持等操作手段,能在较大程度上承担技术研发和应用等过程中的市场不确定性风险,引导各方力量集中开展新技术研发,发挥技术研发的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发展前瞻性的主导优势产业、新兴技术产业,促进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

2.划分类型

根据政府对市场干预程度和方式的不同,产业结构政策可以划分为纵向政策和横向政策两种类别。纵向政策强调政府对市场的主动干预,通过政府主导选择产业发展的优先顺序,并对某些特定产业或产品予以保护或扶持,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横向政策并不针对某个特定产业和企业,而是对所有产业和企业发展采取普适性政策,横向政策认为产业结构的演进应依靠市场竞争和价格机制,在企业和部门间实现各类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重新组合。政府的作用是帮助破除要素流通中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例如通过加强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企业研发与创新、规范竞争秩序等措施来增进市场机能、扩展市场作用范围并弥补市场不足,目的是让市场更好地发挥调节作用。《当前国家重点鼓励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2000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2002年)、《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04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2009年、2011年)等都属于纵向产业政策范畴。

三、我国产业结构政策未来演进趋势

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现行产业结构政策进行调整,应该是一是目标的调整:创新驱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从整体看,我国产业层次还处于低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产业发展正面临中高端产业向发达国家回流和中低端产业向周边国家分流的“两头挤压”挑战,制造业等传统产业在国际竞争上的优势正逐渐减弱,迫切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培育新的竞争优势。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使各个领域向着绿色化、精致化、高端化的产业制高点攀登。发展方式必须从以单纯追求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从过去低成本加工制造向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深化转变,从过去“三高”(高排放、高污染、高消耗)、“三低”(低竞争力、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向“三低”(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三高”(高竞争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转变。

二是以横向政策为主,纵向政策为补充。产业结构政策制定和实施应注重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政府应该聚焦于那些产业发展中市场机制不足的领域,这些领域主要包括: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如国防工业、航空航天、大规模集成电路等;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如“六基”(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研究、产业技术基础),抢占国际竞争战略制高点及高端前沿技术领域

三是产业结构政策手段调整:由行政化向市场化转变。通过市场化手段培育市场主体,激励市场主体进行创新等活动。由严格投资审批向负面清单、自由进出转变,我国在制定产业结构政策时应改变过去主要依靠各种目录指导,取消所有不必要的投资审批,加快向“负面清单”、允许企业自由进出转变;由行政性指令向竞争性立法转变,刚性的“行政批文”在执行过程中又往往表现为地方政府的直接行政干预,因此,新时代我国产业政策的制定方式要从行政性指令向竞争性立法转变,通过竞争性立法为市场参与主体提供统一、公平、透明、规范的市场环境,切实保障不同所有制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不断完善《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知识产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补贴方式由特惠性向普遍性转变,由生产环节向研发、消费环节转变,具体到支持名录的特惠性补贴不仅会引发企业逆向选择问题,还可能引发部分政府官员和企业的寻租腐败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干预了市场的公平竞争机制,造成市场配置资源的扭曲,另外,当前我国产业扶持的财政资金以生产性补贴为主,重点补贴对象为供给方而不是需求方,补贴在生产环节而不是研发环节,这样不仅容易造成产能过剩,而且不利于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未来产业补贴的重点应由生产环节转为研发环节,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激励企业加大对新兴技术的投入,产出更多的创新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小筠,刘戒骄.改革开放40年产业结构政策回顾与展望[J].改革,2018(09):42-54.

[2]陈丽娟.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模式探究——基于工业4.0时代[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03):109-113.

[3]韩永辉,黄亮雄,王贤彬.产业政策推动地方产业结构升级了吗?——基于发展型地方政府的理论解释与实证检验[J].经济研究,2017,52(08):33-48.

[4]闫磊,朱文.我国产业政策的演变与未来取向——基于产业结构升级视角[J].经营与管理,2014(05):80-83.

[5]马晓河,赵淑芳.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产业结构转换、政策演进及其评价[J].改革,2008(06):5-22.

[6]张文玺.中日韩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政策演变比较及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12(04):37-46.

[7]夏诗园.“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以中国九江石化智能工厂为例[J].工业经济论坛,2016,03(05):503-509.

[8]李会兰,杨连心.产业结构政策存在及制定的依据[J].华商,2007(15):85.

论文作者:陈镜羽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30

标签:;  ;  ;  ;  ;  ;  ;  ;  

我国的产业结构政策及其特点论文_陈镜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