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数学的“三部曲”论文_肖海

我教数学的“三部曲”论文_肖海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万华小学 264001

数学教学应当是一个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觉得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应用于生活实践,从而达在实践中学数学、用数学的目的。这也就是我教数学一直践行的“三部曲”。

一、因境设疑,在疑问中亲近知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著名教育家朱熹也强调:“学则须疑。”的确,人的思维过程往往始于问题情境,始于疑问。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主动因景设疑,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和欲望,从而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亲近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前,我利用多媒体演示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乌龟在钟面形跑道上不紧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小时),小白兔沿着钟面形跑道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裁判员却最后判定:乌龟和兔子跑得一样快。“啊?”小朋友们都面面相觑,这个判定可令他们费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快多了,为何比赛结果却是不分胜负呢?正当学生们疑惑之际,教师适时设疑:“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这下,孩子们个个瞪大了小眼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短短的40分钟下来,几乎每个孩子都明白了时与分的关系。事实证明,正是这样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在疑问中产生了对新知识无比强烈的求知欲,增强了其亲近感,变得想学、爱学。

再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我编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约好一起到森林里给小松鼠庆祝生日。去森林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了车票。小牛的座位号是23,小山羊的座位号是25。过了一会儿,小猴司机开着中巴车来了。小猴司机想考一考小牛和小山羊,对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小牛和小山羊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小狗,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牛和小山羊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小牛和小山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及时地“因景设疑”,并加以引导,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浓厚的兴趣和亲近感,学起来格外的专心,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动手操作,在物化中学习知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位智者也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一直是我数学教学坚持不变的原则和立场。人的动作最易于激发人的思维和想象,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很多数学知识都可通过实践操作将其物化,更加便于学习和掌握。低年级数学知识尤其如此,大都可以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操作来帮助理解学习,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在教学活动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动用多种感官感知知识,再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当然,在指导学生进行一种操作时,教师首先应该用清楚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按教学目的精心地设计组织儿童进行操作,使他们的操作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从而提高动手操作活动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再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想一想自己在操作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该如何做,坚决克服不明题意、不经思考盲目动手的坏习惯,从而达到在操作物化中学习新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我一改以前老师在讲台上演示操作、学生在台下专心致志观察得出结论的传统做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手操作。先让学生摆一摆,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要求摆的△比○多2个。在摆的时候要想一想先摆几个△,再摆几个△,一共摆几个△,让学生把自己摆的结果到展示台上展示。老师再在黑板上出示以下图形:

 ○○○○

 △△△△ △△

 4 2

6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物化了“比一个数多几”的相关知识,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了数量关系。图和数的配合,可以一眼看出摆出来的6 个△是由与○同样多的4个△和比○多2个合起来的。

在学生完成操作之后,再给学生一个反思的时间,让他们对照自己所摆的结果想一想“我是先摆什么,再摆什么,得出了什么样的结果”。这样由“物化”的过程转化为“内化”,儿童的思维由感知表象到抽象,让实际操作的全过程在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这先“摆”后“思”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新知识探索的过程。在摆一摆和想一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摆的过程。

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讲一讲,再引导学生观察验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其中的数量关系。这样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地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培养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论文作者:肖海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4月总第26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6

标签:;  ;  ;  ;  ;  ;  ;  ;  

我教数学的“三部曲”论文_肖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