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纪录片《唐君毅》的选题视角与结构
谢礼 宜宾广播电视台
摘要: 本文以人文纪录片《中国文化的守护人——唐君毅》为研究对象,在阐明人文纪录片的内涵特征的基础上,对该纪录片的选题视角与结构展开研究分析,以期推广传播优秀的纪录片,引导大众在21世纪新时代背景下,正确认识唐君毅思想的文化意义和学术价值,从中获得启发,以应用于当下的文化传承与传播。
关键词: 人文纪录片;《唐君毅》;选题视角;结构
一、人文纪录片概述
人文纪录片是在真实的基础之上,记录社会生活、风俗人情、自然风貌、历史文化,并以情感为主线突出人文关怀与文化传统,具有普世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纪录片称之为人文类纪录片。对于人文纪录片而言,不仅具有人文色彩的普世价值,而且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及发扬。
他曾经给我看过一篇他“模仿卡尔维诺文笔”写出来的东西。内容跳跃,缺少内在逻辑,大约就是视点人物“我”回家过程中看到的各种光怪陆离。
二、人文纪录片《唐君毅》的选题视角
(一)拍摄背景
唐君毅(1909年1月17日—1978年2月2日),四川宜宾人,香港中文大学哲学讲座教授、中文大学文学院第一任院长。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唐君毅思想研究的成果颇丰,多以研究机构与学者的研究为主,而大众传媒对唐君毅先生的关注甚少,普通民众对其认识和了解更有限。如何通过大众传媒传播,使普通民众了解和认识到唐君毅先生的治学精神与人文情怀,是宜宾有识之士的愿望和情结。
牟泽雄:对于书法创作和展览中过度“制作”的问题,近年来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展览征稿通知中也特别强调“拒绝过度的制作”,中国书协所说的“过度”似乎并不完全排斥“制作”。联方兄是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你对此怎么看?
基于以上背景,2014年在相关热心人士的不懈推动下,通过自筹资金,电视纪录片《中国文化的守护人——唐君毅》摄制组正式组建,历时近三年,先后在全国十多个城市进行拍摄,饱尝千辛万苦,于2017年正式对外开播,获得了广州的良好反响,实现了众多唐君毅研究者和热心人士多年的愿望。
(二)选题视角
计算机网络主要是通过不同的节点来对信息进行接收与反馈,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因为系统等一些漏洞而感染上计算机病毒。一旦计算机病毒入侵到系统内就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和再生,因此病毒的破坏性是不可估量的。在生活中所使用的各种存储介质也很可能是病毒的传播者。计算机病毒的破坏功能主要是能够对计算机资源进行深层次的破坏,可能会对用户产生极大的威胁。一旦计算机被感染病毒之后它的工作效率就会大大的下降,在一些严重的情况下,计算机上的数据和文件也可能会丢失,也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给用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2.哲学探究
唐君毅先生毕生践行知行合一,用生命领悟知识,用生命实现学问。纪录片《唐君毅》为更好地体现其精神,更生动地诠释该哲理,以唐君毅先生年轻时与父亲辩论和父亲去世后他担当家庭责任的两个故事进行叙述,形成强烈的对比,既富含哲理,又易于观众接受,令人动容,引人深思。
1.知行合一
西北雨淹过我们,继续向前冲去。奇异的是,我们站的地方仍然阳光普照,使落下的雨丝恍如金线,一条一条编织成金黄色的大地,溅起来的水滴像是碎金屑,真是美极了。
为此,编导在题材选取时,立足于唐君毅先生锲而不舍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播中华文化的选题视角,对先生的人格与学问,对中华文化精神价值的弘扬,对现代文化意识的进行导引,主要围绕唐君毅先生知行合一、哲学探究、真诚待友和复兴中华文化四个重要的线索,选取较为生动的细节故事,辅之以人物采访,展现唐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人性光辉。
对于唐君毅先生的哲学探究之路,纪录片通过其师从著名学者和“玄武湖”之悟两个故事来诠释,并选取三个时间维度进行讲述。
第一个时间维度为唐君毅7岁时,对于父亲讲述的“地球要毁坏”的神话故事进行思考,以富于蕴含哲思的疑问,思考“是不是有一个可以不会坏的东西?”表现他出聪慧敏感,善学多思的独特秉性。
第二个时间维度为唐君毅的大学学习阶段。大学学习期间,唐君毅先生师从众多留学归来、学贯中西的学者,并在与梁启超、胡适、梁漱溟等大师们的交往互动中,不断凝练丰富其哲学思想。纪录片讲述了在梁启超的讲座中,唐君毅对于梁启超论人生目的的观点有不同看法,但又认为梁启超很真诚并崇敬他的志向和襟怀。同时,唐君毅对于胡适关于“西方文化的态度”之言论持否定态度。
第三个时间维度是唐君毅在南京期间的“玄武湖之悟”,可以称其为唐君毅学术研究的转折点,他的学问从此找到了根基,在原来独立批判基础上形成了开放、包容的特点。纪录片讲述了唐君毅漫步于玄武湖时感悟到真理的故事,且此次感悟,影响到其对于哲学文化的态度。
唐君毅先生作为新儒学的代表人物,毕生著书立说、教书育人,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其成果学术性较强,较难为普罗大众所理解;而唐君毅先生的生活平淡而恬静,没有轰轰烈烈的跌宕人生。这对于电视纪录片的拍摄来说,面临故事选择上的困难。
3.为人处事
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是唐君毅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呼号。该文的发表使中国传统文化从绝境回归,是对中华文化的自我审视、自我评价与自我定位,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次全面对话。
4.复兴中华文化
复兴中华文化是唐君毅毕生追求的梦想和事业,尤其在离开大陆之后,看到中华传统文化被忽视、被边缘化的境况之后,唐君毅深为忧虑,并为之殚精竭虑。纪录片选取创办新亚书院、发表《宣言》、反对中文大学单一制三个故事以展现唐君毅先生为推动中华文化复兴所做出的努力。
(1)客观性。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经营活动中,不受人为主观意识控制,在特定的情况下将毫无保留的表现出来,如果企业对其采取不当的控制措施将会使企业面临更大的困境。
新亚书院是1949年10月唐君毅初到香港时与钱穆、张丕介共同创办的。纪录片讲述了新亚书院成立与发展之艰辛,在断了经费来源的情况下,为了维持书院的正常运营,唐君毅等人不但拿不到薪水,还把写稿所得的稿费用来补贴学校,有时候连抽烟都成为奢侈品。
唐君毅一生始终把亲情、友情和道义看得比金钱更重要,秉承中华传统文化道理礼仪,注重“为人”。纪录片讲述了唐君毅对于友情的两个故事,来体现唐君毅先生对于朋友“道义”的坚持:一则故事为抗战期间,唐君毅在困难时期将编辑工作转给同样身处困境的周辅成,得到的稿费使周辅成渡过难关;另一则故事是1946年秋天,对于中央大学哲学系解聘牟宗三和许思园教授职务的决定,唐君毅反复沟通以期改变学校的决定,而最终在调解失败的情况下,唐君毅向中央大学请假一年,与朋友共赴江南大学就任,体现了唐君毅先生对于朋友情谊的重视。
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以后,唐君毅受聘为哲学系讲座教授兼哲学系系务会主席,并被选为中文大学第一任文学院院长,终结了香港英文垄断官方语言的地位。纪录片讲述了1973年,香港中文大学决定改制,实行单一的行政结构,规定各书院以后只负责学生福利等工作,其余权力悉数移交大学中央。唐君毅痛恨港英当局背信弃义,破强烈反对香港中文大学的改制,在各种场合表明反对改制的态度,希望港英当局信守当年建校的约定,维护联邦制。唐君毅虽然尽了最大努力去争取维护“联邦制”,但最终仍以失败告终,然而,其与同仁们捍卫新亚教育理想的行动受到学生的尊敬,80名新亚校友联名登报声援他们,向自己的老师表达了敬意。
There was a lack of surgery standardization (there were no clear criteria for splenectomy or spleen-saving dissection of the 10th LN group, instrumental or manual anastomosis, etc.).
综上所述,纪录片立足于唐君毅先生锲而不舍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播中华文化的选题视角,对先生的人格与学问,对中华文化精神价值的弘扬,对现代文化意识的导引,对如何爱我中华。做一个现代世界的中国人,对提高文化自信与创新力,促进国家统一与繁荣昌盛,对振兴中华和创立理想人文世界,都有着积极广泛的意义。
三、人文纪录片《唐君毅》的结构
《中国文化的守护人——唐君毅》用上下两集近90分钟的篇幅,从唐君毅先生知行合一、哲学探究、真诚待友和复兴中华文化四个视角,阐述唐君毅先生一生为教育、为追求真理、传播中华文化所做的贡献,以故事讲述的方式,在结构上实现了三结合:
1.把介绍、展示唐君毅的生平、经历与其学问演进、德业成就相结合;
2.把唐君毅高远的追求、枯燥的理论探索与其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相结合;
3.把唐君毅教书、做学问、弘扬中华文化与海内外杏坛?文化学术界、社会各阶层的颂扬纪念活动相结合。
该片通过精选的人物故事,翔实的历史资料,丰富感人的画面,突出展示了唐君毅的家乡家风、成长经历、个人特点、学问成就、师表风范及其文化影响,再现了唐君毅真实可信、令人尊敬的形象,亦展示了宜宾城市风采,为历史文化名城宜宾增添了新的历史文化内涵,把对“唐学”的宣传学习、研究推广、继承弘扬,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第三,社会环境的影响。当前,社会文化与经济环境纷繁复杂,大学生在“拜金主义”“就业困难”“读书无用”“知识比不上经验”等不良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另外,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传递,如果学生无法用正确的思想与观念来看待网络信息,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误导,对社会产生极端式的理解与认识,无端产生重大的压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