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分析_敏感性分析论文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的过度敏感性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敏感性论文,中国农村论文,居民消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文献回顾

经济学研究中,消费与收入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强调消费是所有生产的唯一终点和最终目的。其后的生命周期假说、持久收入假说、随机游走消费理论等进一步发展了消费理论。消费的“过度敏感性”理论首先由弗来文(Flavin,1981)①通过对随机游走假说进行实证研究开始,他发现消费与劳动收入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他把这种现象称为消费的“过度敏感性”。坎贝尔、曼昆(Campbell et al,1989)②后来又发展了λ假说并提出社会总体消费理论,为研究消费的过度敏感性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我国的一些学者对消费者的过度敏感性进行了深入研究。骆祚炎(1985)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进行了研究,得出消费由当期收入决定的消费者所占比例不低于68%的结论,并对其原因进行了解释。他认为收入和就业的不确定性、支出增长的预期、微弱的资产财富效应和流动性约束是导致过度敏感性的主要原因。王合绪(2000)通过对中国总体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试图去发现中国消费过度敏感性及其原因,并解释了目前中国居民消费需求疲软的原因。上述研究主要是针对居民总体,并未对居民进行分类。宋冬林(2003)采用可变参数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过度敏感程度进行了检验,论证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在经济转型期所表现出来的过度敏感性特征,指出为使我国拉动需求的政策更加有效,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矫正居民消费的过度敏感性,以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王芳(2007)利用panel data模型分析了我国城镇不同收入阶层居民消费的过度敏感性,验证出各阶层都存在着过度敏感性,且过度敏感性的大小在各阶层中呈现倒“草帽”型分布。上述研究的对象定位于城镇居民,为分析城镇居民“消费的过度敏感性”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对农民消费行为的研究中,马树才(2006)总结出当前影响农民消费行为的因素,并且论证了影响农民消费的因素实际上反映出我国农村市场化进程的滞后。刘兆博(2006)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得出结论,认为农民面临的不确定性、农民消费的过度敏感性和农民消费行为的生命周期特征是影响农民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

上述研究对中国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的分析为研究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及其特点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多数文章还局限于分析我国总体居民消费的过度敏感性,没有将研究目标细分,忽略了不同群体的个体特征。针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的研究非常少,对于农村居民这个巨大的消费群体研究不够。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农村居民自1985年-2007年的人均实际消费与收入进行研究,分析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过度敏感程度,以期为研究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及特点做出贡献。

二、消费的过度敏感性理论

豪尔(Hall,1978)③提出,生命周期/永久收入假说意味着消费服从随机游走,该结论的直观含义就是:若人们预测消费将发生变化,则个人在平滑消费上可以做得更好。但是该结论与有关消费的现有观点严重对立,所以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来检验收入的可预测变化是否造成消费的可预测变化。其后,弗莱文(Flavin,1981)将消费对可预测的收入变动定义为消费的过度敏感性(excess sensitivity)。坎贝尔和曼丘(Campbell et al,1989)接着又提出一个λ假说,他们假设某一比例的消费者仅消费其当期收入而剩余的消费者按照豪尔的理论行事。该假设表明,对于第一组消费者,其第t-1期到第t期的消费变化等于第t-1期到第t期的收入变化;而对于第二组消费者,其第t-1期到第t期的消费变化等于第t-1期到第t期的估计永久性收入变化。那么

λ为消费的过度敏感性

消费的过度敏感性分析主要是用来分析即期消费对本期收入的变动反映敏感程度,当收入出现正变化时,消费者增加消费支出;当收入出现负变化时,消费者相应地减少消费支出。

三、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敏感性分析

分析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敏感性,主要用来观察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与收入之间的变动关系。本文所研究的农村居民消费仅指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并未考虑农村居民的生产消费。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一)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消费与收入状况

本文收集了我国农村居民1985年-2007年人均实际消费和收入数据,通过图(1)反映了二者的变动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1985年-1988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一时期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不景气,农业年均增长率下跌到4.1%。但是农民收入并没有大幅下跌,其原因是这一时期农村非农产业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农业生产不景气的影响。1989年-1991年,农民收入进入徘徊和停滞阶段。这一时期农民收入的年增长态势和农业增收的态势极不协调,谷贱伤农现象明显。1992年-1996年进入了恢复增长的阶段。1997年-2000年,农民收入连续低速增长,这一时期既是建国以来我国农产品供应最充裕的时期,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形势最严峻的时期。2001年-2005年,农民收入增幅很大,这主要由于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力度减轻农民负担,不断扩大农民增收来源。2006年-2007年农民收入波动很大,主要是受农产品价格开始走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升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消费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从而可以初步判断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很大,是一个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

图(2)反映对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消费和收入取对数后的变动情况。取对数后发现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消费和收入呈线性变化,人均实际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变化趋势趋同。

图1 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消费与收入变动情况

图2 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消费和收入取对数的变动情况

(二)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消费与收入的协整分析

通过上述对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收入与消费的描述可以初步判断,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收入与消费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以下本文将通过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来分析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过度敏感性,计算出其过度敏感性系数。

1.单位根检验

如果一个时间序列的均值或是自协方差不随着时间而改变,那么这个时间序列就是平稳的;反之,则是非平稳的。对于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仍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则会导致虚假回归的现象,所以在回归前对各时间序列的稳定性进行检验,现在比较常用的方法是ADF检验方法。通过对我国农村居民1985年-2007年的人均实际消费和收入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如下结果。

表1显示了对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在1%的显著水平下,作为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各时间序列均是非平稳的;然而在5%的显著水平下,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都变成了平稳序列。

2.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消费与收入的协整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主要是检验协整回归方程的残差项是否存在单位根。如果这两个序列不是协整的,残差中一定存在单位根。这就是非协整性零假设;如果这两个序列是协整的,残差将是平稳的。

3.误差修正

基于上面的协整检验,可以得出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消费ln(CS)和收入ln(YS)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可以进一步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揭示两变量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以及长期与短期之间的修正关系。

消费的短期变动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短期收入波动的影响;一部分是偏离长期均衡的影响。误差修正项ecmt-1的系数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从系数估计值(-0.142)来看,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142)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针对本文的研究,其中差分项反映了短期波动的影响,即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过度敏感性(0.513)。

从上述分析结果中可以得出,农村居民的收入弹性为0.675,表明实际收入每增加1%会使实际消费增加67.53%。农村居民消费的过度敏感性为0.513,表明当收入出现正变化时,农村消费者增加生活消费支出;当收入出现负变化时,农村消费者相应地减少生活消费支出,并且农村居民生活消费随着收入的波动程度达到51.30%。如果考虑到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在人均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1985年-2007年平均值为63.51%,那么农村居民消费的过度敏感性系数将远远高于51.30%,经换算后达到80.77%,从而进一步说明我国农村居民的即期消费会受到当期收入的很大影响,存在过度敏感的特征。

4.原因分析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过度敏感性达到了51.30%,表现出过度敏感性特征。那么,农村居民为什么会表现出明显的消费过度敏感性呢?

(1)从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结构分析。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主要由家庭食品支出、衣着支出、居住支出、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医疗保健支出、交通通讯支出、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和其他商品及服务支出构成。从图3可以看出:1985年-2007年间,农村家庭食品支出、衣着支出、居住支出、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呈现出下降并趋于稳定的趋势,而农村家庭医疗保健支出、交通通讯支出、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其他商品及服务支出则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明显提高,消费结构逐步升级,生存型消费(吃、穿、住、用)已经得到满足。但是由于生活必需品的收入弹性较小,收入的变动对其影响不会很大,而对于医疗、教育娱乐、交通通讯等需求正呈现出上升的趋势,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大,当收入降低时,农村居民只有通过压缩医疗、教育娱乐、交通通讯的消费来调整;而当收入增加时,上述消费又会相应增加。所以在收入变动时,消费表现出明显的过度敏感性。

图3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构成

1.农村家庭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2.农村家庭衣着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3.农村家庭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4.农村家庭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5.农村家庭交通通讯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6.农村家庭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7.农村家庭居住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8.农村家庭其他商品及服务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

由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结构所引起的消费过度敏感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虽然显著提高,但是仍未超出生存型阶段,生活质量依然不高,保健型消费和精神娱乐消费在收入降低时会首先受到冲击。这种现象归根结底是由于农民收支不平衡引起的。我国农村居民原始积累不足,社会负担又过重,农民有限的资金要分配到各种消费上,使得每一项都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在收入波动时,要压缩其他支出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2)从农村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分析。近年来,虽然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农民收入的起点较低,增收的基础还不牢固,主要农产品供求和价格形势的变化不定,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降低了农业比较效益,农民实现农业收入增长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增加。又由于我国总体上处于工业发展的中期,受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产业结构转型和技术进步影响,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缓慢,对农村劳动力需求的增长有限,农民在城镇就业机会减少,工资水平普遍偏低,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潜力有限。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使得农村消费者更多根据当期收入来安排当期消费支出。当农民收入减少时,会大幅度减少消费,增加预防性储蓄,这就使得农村居民消费呈现出过度敏感性。这种收入不确定性引起的过度敏感性,折射出我国农村居民的预防动机很强,其原因可以归结为我国农村居民还无法享受到健全的社会保障,存在支出增长的预期,为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在面对不确定性的收入时,要尽量多储蓄,压缩消费。

(3)从农村居民面临的流动性约束和消费观念分析。如果农村居民能够通过借贷来平抑收入的波动,那么农村居民的过度敏感程度会大大降低。但是,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不发达,而商业银行的趋利性使其经营目标远离农村市场,农民在借贷时经常受到金融排斥,使得农民受到很强的流动性约束,难以通过借贷来满足消费,个人消费支出几乎完全要靠自己收入来支付。如果农民能够获得当期借贷,在收入水平和收入不确定的影响下,为了偿还借款,农民会在下一期及后期尽量消减消费来积累资金偿还贷款,一期借贷会产生很长的滞后反应。另外,我国传统消费观念一直崇尚的是量入为出,排斥寅吃卯粮的行为,即使能够获得贷款,也是为了进行扩大生产或者应急之需,很少用来满足消费。流动性和传统消费观念的约束,使得农村居民消费的敏感性很高,而且还会产生滞后影响。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综合上述分析,本文的基本结论是: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存在明显的过度敏感性,由消费结构的特点、收入的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及传统的消费观念等作用促发了农村居民消费的过度敏感性。这种消费过度敏感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对我国政府所制定的通过开发农村市场拉动内需政策产生了负面影响。为了保障通过促进农村消费拉动内需的政策效果,应使农村居民消费的过度敏感性行为得以矫正。为此,(1)应通过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尽快走出生活型消费阶段。(2)尽量完善农村居民包括失业救济、养老、医疗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农村消费者当期消费的后顾之忧。(3)稳定经济发展,建立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减少收入不确定性风险。(4)加快农村金融市场建设,解决农民贷款难,缓解农民受到的金融排斥,推广消费信贷制度,倡导新的消费理念。

注释:

①②③转引自ROMER D.2003.Advanced Macroeconomic[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标签:;  ;  ;  ;  ;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分析_敏感性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