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物流渠道_市场经济论文

论物流渠道_市场经济论文

试论物资流通渠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物资论文,渠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渠道一词,《辞海》注释为:“人工开挖或填筑的水道”。看来渠道与水道意思相近,那么,物资流通渠道呢?顾名思义,物资流通似水一样,因此将其运动的轨迹称为渠道。不过,它可不是“人工开挖或填筑的”,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经济体制制约下自然形成的,也就是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有那时的流通渠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亦应有其与之相适应的流通渠道。不是人为的(比如,行政命令或主观意愿的),而是按其经济规律的内在要求产生的。

物资流通渠道,特别是主渠道问题,曾有过一段时间的争论。争论的起因,我认为是计划经济时条条之间矛盾、利益的遗留或叫余波。物资部门为了维系自己计划经济的主渠道,于是在舆论上强调了流通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和意义,然而在实践中却忽视了自身在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时的实力的发展、壮大,忘记了自己应以什么样的姿态去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于是成了大而不当的一场空泛的议论。现在看来,不能不算作是一件憾事。

实际情况是,物资企业在近些年间,在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一直至今天,有的还可以参与流通,有的退出了流通,有的勉强维持于流通领域,而相当数量的物资企业对那付市场经济下流通主渠道的担子,还是远不能承担的。

物资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是当然的主渠道。不过那是政府授予的,而不是经济运行客观产生的。物资企业原以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只要有生意可作,有买有卖,我必居于其间——有流通就必须通过我这里。从这个逻辑出发看问题,主渠道看来当我莫属了。然而,经过十年的变革后,在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下,在开放了多渠道下,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对流通渠道我们才有了些具体的认识,看来也并非如当初所想像。渠道的建立大凡与以下三个条件有密切关系。

其一,由谁来从事流通。这是建立渠道的基础问题。因为如果不干这行,那还谈什么建立渠道!我们走过这么一段路。当物资企业由计划经济的全部调拨分配,转到部分计划分配,最后全部走向市场,从物资批发环节脱落下来后,逐渐地减弱了物资的批发作用,而生产企业的产品,由部分自销到全部自销。于是生产企业从事流通的任务就自然地承担了起来。因此,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谁来从事流通的问题,已不是一个理论上的课题,更无需探讨和争论,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实际问题。从生产资料的经营来看,第一,打破了所有制的限制;第二,挣脱了一、二、三类的界限;第三,赋予了生产企业定价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不能靠行政命令,划出由谁来从事流通,也不能制定出不允许谁从事流通的硬性规定(虽然有些品种的经营规定了条件,那也不是物资企业独有的了),因此,由谁来从事流通呢?那就看自己的意愿、能力和条件了。

其二,流通渠道建立的核心问题是价格。所谓流通渠道,即:产→销→需,这么一个过程,而且永远无休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过程越来越趋于:需→销→产,甚而产需直接见面了。市场上的商品直销就是这样一个实际例子。物资企业的购进和销售,这里有一个价格差,有了这个价差,才能使物资企业得以生存。如果价差是负的,物资企业将难以经营。因此,价格问题,是物资企业建立正常流通渠道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同样也是决定生产企业的盈亏、利益丰欠的大问题(对某一种产品来说,价格还决定了它能不能入市的问题)。

其三,在核心问题通过后,还有一个核心问题的体现形式,即用什么样的付款方式购进和售出问题。比如,代理,那么代理方只收售出金额一定比例的代理费,或是以佣金方式付给报酬,等等。这些全权由物资企业与生产企业双方去决定。虽然用什么样的付款方式购进和售出只是一种形式,但同样是决定物资企业与生产企业建立什么样关系——流通渠道的关键。因为有什么样的利益就决定了什么样的方式。

流通渠道,作为一种工商关系的体现,它处于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中,不能不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与影响。在我国尚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许多矛盾和问题就影响了这个渠道的建立。

——物资企业由计划经济单一组织资源的进货,即抓资源,转而为着需求情况进货。这样一个转变,无疑加大了经营风险。这种风险,由于自有资金的匮乏,人员素质的不高,越加重了风险的程度;又从独家经营转而为多家竞争,其重不堪负;皆忙于应敷,无暇思考渠道问题;

——生产企业往往偏重于生产,忽视流通,又往往企图将自己的风险转嫁给流通企业,不利于正常流通渠道的建立;

——从整个社会的经济环境来看,法制观念比较淡薄,常常出现违反合同法的现象,而在执法上又每每出现经济上的地方保护主义,因此,即使有法也不易遵行,使经济运行缺少对健康的保护;

——社会上的歪风邪气,钱权交易的腐败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正常流通渠道的建立。

改革开放以来,流通的多渠道,使原来的“主渠道”的流量锐减,加上物资企业的连续数年的经营亏损,“主渠道”已陷入萎缩境地;以生产企业为“源头”的产供销一条龙的流通渠道尚未真正发展起来,即使有了眉目的,仍还是处于很不完善、很不健全的状态。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物资流通面临着重新组合的局面。

物资企业在进入市场经济运行中,虽认识到了建立新的流通渠道是其工作的中心环节,但在实际上尚表现得很不适合。仍然是随着市场行情的忽高忽低,或某一品种的忽长忽短,而与生产企业忽近忽远,忽亲忽疏。这样是建立不起来稳固正常的流通渠道的。现时是推销、促销风很盛,而且手段、方式花样翻新,殊不知靠推销、促销也是建立不起来正常的流通渠道的。因为正常的流通渠道,要用合理合法的方式才能建立起来。目前,我国经济领域流通秩序混乱,交易成本居高不下,产品流通不畅,积压物资严重,造成这种状况,除产品结构问题外,流通渠道尚未真正形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经济体制与流通渠道及其类型。市场经济时代,流通是一切社会经济问题的交汇点和社会关系的聚结点。因此,流通是商品所有者全部关系的总和,种种社会关系的冲突、矛盾,都会由于或停滞、或积存,或沉淀而在流通中得到反映。而建立什么样的物资流通渠道,也就体现了流通——在工商以及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这种关系是由经济体制来决定的。计划经济时期的流通渠道是行政垄断型,因为生产计划、产出品的分配,及至于价格,全由政府指令下达;市场经济时的流通渠道是厂家主导型,流通企业辅助型。我们现在正向这方向转变。但由于我们仍处于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因此,又存在着计划经济时期的残迹和走向市场经济的不足。当然,要走上规范的轨道,还需要在勇敢地探索中努力地实践。

流通企业的辅助型,决定了其必须服务于生产企业,因此新的流通渠道必须从这一基本点建立起来。物资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与生产企业的关系是居上位,说上句的。这是由于那时的供求关系决定的:物资是计划分配的,我供你用;供是由分而来,分啥供啥,分多少供多少,按分去供。这种供需关系还形成了供方总是主动的,而需方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于是,才有了人们形容物资部门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式的顺口溜。看来,那里的工商关系也并不平等。当进入市场经济后,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用户选择的余地大了,渠道多了,物资企业也就不能高高在上了。生产企业走向市场后,又取得了产品的价格的决定权,价值规律的运用首先在生产企业这里开始启动。而建立流通渠道的核心问题是商品的价格。这样,生产企业便成了流通渠道的当然的“源头”,在这种形势下,物资企业就必须改变旧的构筑新的工商关系,以期理顺物资流通渠道。

物资企业在与生产企业建立新的流通渠道时,应以服务为中心。只有树立了这样的目标,才真正找到了自己在流通中的位置。为生产服务,就是通过了解掌握生产企业的生产计划,按生产进度为生产企业购进原材料;同时为生产企业销售生产的产品。这样物资企业才真正挑起了生产的“两端”——供和销,也才真正做到了“从生产出发,为生产服务”。

既然我们的物资流通渠道是生产厂家主导型,流通企业辅助型,那就决定了物资企业工作的重心是服务于生产了。从这个基本点出发,物资企业与生产企业构筑新的流通渠道,就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①物资企业的经营战略,是否也要从生产出发,并且充分考虑到生产企业的战略问题呢,而在战术上是否要与生产企业保持一致,协同动作呢?

②在保证消费者的利益的前提下,应合理地分担风险,并与生产企业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

③物资企业可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那么同时,或者说首先应否考虑生产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由于经济的发展是有其内在的数量和质量的有机平衡,这种平衡又依赖于流通的协调作用的充分发挥。物资企业在与生产服务中就包含了这种产销关系的协调。这种协调体现在工商之间在既定的流通渠道建立之后的一些具体的操作程序、执行环节,以及随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内容上。这也体现了执行原则的灵活性。

物资企业作为流通业者,已在迅速分化,流通渠道的改组已在悄悄地进行中,如何率先组成稳固的流通渠道,以创新精神开拓缩短现行流通渠道,争占市场的制高点,将决定在今后市场竞争中自己处于何等地位。

标签:;  ;  ;  

论物流渠道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