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进入新的发展时期_文化论文

民族文化进入新的发展时期_文化论文

民族文化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文化论文,时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为搜集、整理和继承、弘扬少数民族服装服饰文化,2000年7月,国家民委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在云南共同举办了首届中国民族服装服饰博览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展示全国56个民族服装服饰文化的重要活动。来自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欢聚昆明,参加了民族服装服饰的展览、表演、民族大联欢以及经贸洽谈等活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出席并宣布博览会开幕。这次博览会以静态展览、动态表演和民族风格时装设计大赛、民族风格时装模特大赛组成,其中:静态展览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全国各地各民族涵盖自唐代以来历代服装服饰3405套、15000多件,反映了各民族服装服饰的变迁和发展史,展现了中华民族服装服饰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达到了历史、科学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动态表演由来自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台湾在内)的56个民族的655名文艺工作者参加,其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服装服饰表演,全面展示了我国从秦汉至当代的不同年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服装服饰,充分反映了各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各民族服饰文化的相互借鉴、传承、发展的特点;民族风格时装设计大赛和民族风格时装模特大赛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90名设计师和587名模特选手参加,完成了2177张参赛效果图和3111套设计方案,这两项大赛对继承和创新民族服装服饰文化,引领民族风格时装发展方向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博览会以其鲜明的民族性、继承性、群众性、创新性创下了4项世界吉斯尼记录:数量最多的民族服装服饰展览;尺寸最大、数量最多、款式最多、民族最多的民族服装;数量最多民族风格时装设计大赛;民族最多、人数最多的模特大赛。

在民族古籍整理出版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国现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30个自治州、地(市)、盟建立了民族古籍整理机构,民族院校也建有古籍整理机构。目前,已抢救、整理了少数民族古籍几十万种(部、件、册),其中包括许多珍贵的孤本、珍本和善本,出版了大批有价值有影响的包括著名三大英雄史诗《江格尔》、《玛纳斯》、《格萨尔王传》在内的少数民族古籍,并有几十种少数民族古籍和研究专著获得诸如国家图书奖等大量奖项,表明了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研究体系已初步形成。从1998年开始,由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组织编写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是一个跨世纪的民族文化宏伟工程,预计出版55卷111册,每册3000个词条100万字,总计11000万字。该总目收录的范围包括:1949年以前成书并已流传使用的民族古籍;1949年以后按原文抄录或复制的古籍;原无本民族文字的民族的口头文献;历史上存留下来的民族文字碑铭和文书,在国内出土、保存、流传、现已流失在国外的古籍文献。计划在2008年全部完成。同时,国家还拨付数千万元的巨额资金校勘出版共计150部的传统藏学的百科全书《中华大藏经》,投入巨资对西藏拉萨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青海的塔尔寺,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等大批国家重点文物古迹进行了维修。民族地区还建立了一批博物馆,其中投资亿元的西藏博物馆、云南民族博物馆已建成使用。

此外,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整理也取得了新的成绩,已挖掘、整理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290多个,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不仅都建立了体育工作机构,而且每四年举办一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也已形成制度。特别是1999年举办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分别在首都北京和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举行,不仅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而且创造了在世界屋脊举办运动会的奇迹。

民族文艺创作日趋繁荣,精品不断涌现

为深入贯彻落实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集中展示改革开放20多年来民族文艺创作的丰硕成果,推动文艺精品创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把新世纪民族文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去年9月由国家民委、文化部、广电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在京举办了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本届会演历时11天,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央民族大学、中央民族歌舞团、香港、澳门、台湾的38个代表团的56个民族的3500多名演职员参加了会演。江泽民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了参加会演的56个民族演职员代表2700多人,又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开幕式,与首都各族各界群众观看了开幕式演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少数民族和民族文艺工作的重视和关怀,给予了各民族文艺工作者巨大的鼓舞。

本届会演除在首都17家剧场演出42台(84场)优秀剧(节)目外,还到京郊厂矿、部队、学校和文化广场进行慰问演出11场,同时通过电视陆续转播,不仅给首都人民和全国广大的电视观众展示了各少数民族人民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而且也用生动的事例向世界证明了我国民族政策的正确和伟大。来自全国各地的56个民族的3500多名演职员汇聚到一起,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对于继承、发展和创新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进各民族间的友谊和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届会演不仅是一次民族文艺的盛会,也是一次民族大团结的盛会,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本届会演,一是题材广泛,既有现实题材,又有历史题材,既有表现边疆各民族精神风貌的题材,又有表现城市、散杂居地区多民族生活的题材;二是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既有丰富多彩的声乐、器乐、舞蹈节目,又有舞剧、京剧、话剧、儿童剧、民族戏剧、地方戏剧,还有舞蹈诗、曲艺、小品等艺术形式,较充分地展现了各少数民族文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三是主题突出,坚持贯彻和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歌颂党和民族政策,歌颂中华民族大团结;四是时代感强,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反映改革开放大好形势,展示各少数民族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经过评奖委员会的认真评选,有15台剧(节)目荣获创作金奖、演出金奖、舞美金奖,12台剧(节)目荣获创作金奖、演出金奖,3台剧(节)目荣获创作金奖、演出银奖,10台剧(节)目荣获创作银奖、演出金奖,1台剧目荣获演出金奖;有59个节目荣获一等奖,88个节目荣获二等奖,97个节目荣获三等奖;84位演员荣获优秀演员奖,101位演员荣获新人奖。本届会演所展示的艺术成就,对于把新世纪民族文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电视、文学和少数民族声乐、舞蹈方面,通过举办评奖比赛等活动也有了新的发展。1998年在北京、广州举办的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艺术“骏马奖”评奖活动和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骏马奖”评奖活动,参评的电视作品有178部513集,电影作品有故事片14部、美术片6部和少数民族语译制片31部。其中有电视作品53部,电影作品故事片3部、美术片2部和少数民族语译制片26部获奖;2000年9月至12月在北京举行的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艺术“骏马奖”活动,参评作品达321部,共有138部作品获奖。1999年举办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评奖活动,有来自全国32个民族的255名作家的277部作品参评,有27个民族的61位作者57部作品获奖;2002年举办的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评奖活动,有来自全国31个民族的作家的266部作品参评,有21个民族的作家的55作品获奖。1999年在南宁举办的全国第九届“孔雀奖”少数民族声乐大赛,有27个民族的146位选手参赛,有50名选手获奖;2000年10月在重庆市举行的全国第十届“孔雀奖”少数民族舞蹈比赛,有来自28个民族的106个节目参赛,有51个节目获表演奖、编导奖和作曲奖;2001年在南宁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孔雀奖”少数民族声乐大赛暨少数民族器乐展演,有来自全国28个民族172名声乐选手和34名器乐选手参加,有39名声乐选手和16名器乐选手获奖。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朝阳产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了加快民族文化建设,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在提高民族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的同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例如,少数民族最多的云南省确定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跨世纪发展战略思路,把做好民族文化工作摆到了兴省富民的重要位置,明确提出了把云南建设成为“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口号,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作为云南实现跨世纪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要发挥云南省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的独特优势,保持并弘扬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让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融入经济建设之中,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培育云南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云南全省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同时,针对文化设施建设落后的情况,利用财政税收上一定的优势,加大了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使基础设施建设已相对领先于西部其他省区,基本上形成了以州、县、乡(镇)、村为基点的民族文化网络。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文化事业机构2140个,从业人员11905人。其中:艺术表演团体130个、艺术表演场所39个、公共图书馆147个、群众艺术馆20个、文化馆127个、乡镇文化站1551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97个、博物馆27个。在2140个文化事业机构中,80%属于民族地区。另外,全省文化系统还有2195个产业机构,13350个从业人员,其中,文化产业机构2181个,从业人员13057人。文化设施建设的加强,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为云南经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了阳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在提高民族素质,反分裂反渗透,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特别是“法轮功”邪教歪理邪说的毒害,增强民族团结力和凝聚力,维护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做好民族文化工作,关键在于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党的十五大以来,民族文化建设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但是,我们还要看到,目前基层文化建设特别是农牧区文化建设总体上还处于薄弱环节,还严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了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国家民委和文化部于1998年在湖北长阳召开了“全国民族基层文化工作现场会”,总结和推广长阳的经验。在进一步贯彻这次会议精神的过程中,大家认识到,要做好民族文化工作、加快基层文化建设,就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全局的高度和时代的高度,做到组织落实、设施落实、活动落实、制度落实;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要具有面向世界的改革开放精神,既要发扬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也要积极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要有面向未来、勇于创新的精神,随着所处的时代和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前进,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保持其先进性,也才能成为进一步推动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动力。

民族文化工作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与时俱进。而创新首先是思路要创新。要敢于突破以往既定的旧框框、旧模式,努力跳出民族地区相对落后、保守和封闭的状态,大力引进和传播一切有利于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先进文化,建立科学文明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其次是制度要创新。随着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旧的经验和模式中的很多内容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尤其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其中一些甚至会成为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发展民族地区的先进文化,就要在制度上大胆创新,坚决清除阻碍文化发展的陈规陋习,尤其要制定符合实际的经济文化政策,拓展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加快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改变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滞后的被动局面。第三是文化活动的组织要创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要根据民族的实际和当地的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并有创意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文艺精品的生产是衡量一个地区文化建设状况的重要标志,要充分发挥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性,努力做好文艺精品生产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

标签:;  ;  ;  ;  

民族文化进入新的发展时期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