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的问题和策略论文_陈彬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的问题和策略论文_陈彬

武汉正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由于现代城市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用地出现不透水现象,而城市排水系统又不能满足大量的雨水排出,导致雨水囤积,造成城市内涝现象的产生。“海绵城市”的提出主要就是为了解决城市的内涝灾害,通过城市规划提高城市排水能力,提高城市抵抗洪涝灾害的能力。本文主要阐述了“海绵城市”的概念,遵循原则以及“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海绵城市;排水系统;遵循原则;规划与建设

1、海绵城市的概念和内涵

海绵城市是我国特色的形象化称呼,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对“海绵城市”的字面意思进行解读,即海绵城市是一种像海绵一样,能够吸纳水分,具有净化作用的弹性城市。海绵城市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对城市理想状态的描述或者愿景,其本质就是为了实现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推动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永续发展;其基本原则是“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提出了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等六大功能。由此概括海绵城市的内涵,即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更好实现城市良性的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由于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的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海绵城市建设以水为主线,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为载体,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增强城市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

2、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的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要遵循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安全为重和统筹建设几方面的原则。规划引领即要满足各相关专业规划、城市各阶层的规划以及后续的海绵城市建设程序中,充分发挥规划的控制作用和引领作用。生态优先是要将自然条件与人工建设的设施相结合,保护和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以及对环境影响小的人工措施,最大程度的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提高城市中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和保证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

3、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现状

虽然目前海绵城市已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但目前很多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还处于起步或试点阶段。之所以要在全国推广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城市供排水现代化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后期,随着大量人口向城市迁移与商品房市场的开放,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速度大大加快,但与之相对比的是,各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排水系统老旧且抗内涝能力较差,城市所依靠的江河湖泊、城市绿地等城市海绵体被破坏。而这样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当城市遭遇量大时间长的降水时,往往会面临严重的内涝问题,导致城市部分交通陷入瘫痪,基础设施被积水所破坏,普通人的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因而,鉴于北京、武汉等大中型城市所遭受的内涝灾害事件,中央政府结合外国相关的海绵城市规划思路,在全国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方针。截至目前,我国对于海绵城市建设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中央政府通过发布大政方针、指导意见、建设意见等内容,统筹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第二,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领导下,对海绵城市具体工作进行落实。

3.1 中央政府统筹海绵城市建设

党中央确认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在2013年的首届中央城镇化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在2017年的政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财政部、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3.2 地方政府落实海绵城市建设

在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中,中央财政支持的三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走在了全国前面。截止到2016年底,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济南、厦门等共计16个城市)开工项目1789个,完工项目725个,完成投资467.09亿元,建设面积313.78平方公里,完工面积150.67平方公里。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北京、上海等共计14个城市)开工项目387个,完工项目70个,完成投资75.09亿元,开工面积105.48平方公里,完工面积23.18平方公里。

4、“海绵城市”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4.1 相关城市建设技术问题

由于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才刚刚起步,对于所要使用的城市建设技术还不够熟悉。同时,我管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标准还没有建立起相关的制度,也缺乏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监管制度。“海绵城市”的发展基本处于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在对城市设计时,没有可以遵循的标准,只能根据设计者本身的想法经验对“海绵城市”进行设计。这种情况所设计出来的施工方案往往不能发挥“海绵城市”本身的特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并且对于“海绵城市”后续的维护和功能保持方面,我国的相关技术与国外相比也较为落后。

4.2 政府部门的问题

由于“海绵城市”的建设与传统城市建设相比需要更多的资金,加上相关技术的不成熟,都加大了“海绵城市”的建设难度。城市政府部门意识不到“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一味寻求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于“海绵城市”在我国的推广和发展。在一些“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开展的城市,相关的政府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使得“海绵城市”工程项目施工过程有着很大的阻力。政府部门对“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发展力度不够,导致施工技术滞后极大影响了“海绵城市”施工项目的开展。

5、推进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策略与建议

5.1 强化政府主导

政府是城市的管理者,必须承担公共物品生产和供给的主要责任。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政府应担当主导者,除提供公共政策、财政支持、制定法律规范,还应统筹协调规划、国土、交通、道路、园林等职能部门,在各相关规划编制过程中落实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建设内容,协调多部门和社会利益,统筹海绵城市的各项工作。

政府要积极转变职能,由原来大统一传统职能积极向服务型职能转变,创新政府的引导与监督功能。如强化城市洪涝预警调度能力,加强城市防汛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政府要在国民教育中起到主导作用,真正加大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投入,培养和传播环境保护的价值理念,让公众充分认识海绵城市建设给社会带来的巨大效益。

5.2 加强规划引领

海绵城市涉及“多规融合”问题,在专项规划基础上,可借助现代先进的BIM技术,来衔接各部门规划、分区规划及衔接控制性详细规划来具体实现。海绵城市的规划管理和法律规范建设还缺乏必要的研究,虽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要求抓紧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并于2016年10月底前完成设市城市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草案,但应继续建立完善规划机制,真正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的法定化。

5.3 完善标准规范

海绵城市的建设管理需立法先行与政策配套相结合,还要积极开展水生态法律和政策的调研工作,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构建我国较为完备的海绵城市法律和政策体系。《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发布引起了广泛影响,对海绵城市建设起到了有力推动作用,但其不具备法律强制效力,除需其他相关的雨水规范标准支持外,还需政策和法规等强制性手段来支持。近期新编的《城市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以及修编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等,如何系统协调、整合各个规范标准,使它能更全面、清晰、实用,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5.4 实现智慧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管理过程中,要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和实施,要与国家正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结合起来,努力建设智慧化海绵城市。智慧化的海绵城市建设,是结合了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等信息技术手段,使原来非常困难的监控参量变得更容易实现。未来,海绵城市可利用智慧城市的技术手段实现,如结合管网GIS、供水调度管理、管网水力模型等系统,建立供水调度监测体系,构建智能供水调度管理信息平台;为了防汛排水决策、方案和抢险行动更为快捷和准确,建立多平台的信息联网和积水监测系统,等等。同时,智慧海绵城市可以推行建立数字化、精细化管理平台,通过物联网智能传感系统,主动发现问题,实现实时监测,使城市更加迅速地、智慧地、弹性地应对水问题。智慧海绵城市建设离不开“信息的监测收集一信息的传输一准确地指挥一迅速地执行一对结果进行反馈修正”这样一种信息的循环利用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海绵城市高效、安全、智慧地运行。

6、结束语

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主体,政府在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目前由于城市建设理念的错误,因而我们必须贯彻执行中央海绵城市的试点建设工作,加快各个城市的海绵城市化力度,特别是已面临内涝威胁的北京、武汉等大型城市,提升城市的供排水能力,推动中国现代化城市化的健康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新兴趋势与实践研究[J].吴丹洁,詹圣泽,李友华,涂满章,郑建阳,郭英远,彭海阳. 中国软科学.2016(01)

[2]面向“十三五”培育中国特色海绵城市行业体系——基于对海绵城市企业总体现状调研的初探[J].徐振强. 城市住宅.2015(09)

[3]海绵城市建设热潮下的冷思考[J].车伍,赵杨,李俊奇. 南方建筑.2015(04)

[4]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仇保兴. 建设科技.2015(01)

论文作者:陈彬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4

标签:;  ;  ;  ;  ;  ;  ;  ;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的问题和策略论文_陈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