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组织系统的分解与重构_重构论文

知识组织体系的解构与重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构论文,体系论文,组织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96年发布了题为“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的报告,指出经合组织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比过去更明显依赖于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利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已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高技术产品在制造业产品中平均已占20%~25%,比10年前增加了1倍,同时知识密集型的服务部门,如教育、通信和信息等产业增加得更快[1]。以此为标志,在国际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知识及其相关理论的研究热潮。

事实上,人类对于知识及知识组织体系(Knowledge Organization System,KOS)的研究和探索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史发展的整个进程。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Web 2.0网络应用模式的盛行,一些沿袭已久的、理性主义的知识组织体系处于瓦解和崩溃的趋势。积聚了多年的反权威主义思潮蔓延到知识研究领域,传统的知识组织体系被解构和分化,知识无序的观点甚嚣尘上。本文通过对传统知识组织体系的梳理,在分析知识“无序化”的解构主义倾向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组织体系的“晶格立方体”结构,力图重构知识组织体系,探索知识及知识组织研究的新途径。

1 传统知识组织体系

知识组织体系构建的终极目标是将知识资源规范化、有序化和优化后按需求提供给用户,其间需要用户行为模式与知识资源之间的匹配与互动,是一种知识“固化活化”的相互转换升级,旨在提供可控性的高效知识服务。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的先哲们构建了众多的知识组织体系,尝试着确立单一的、综合的知识框架,建立清晰而又完整的分类体系,以方便人们将每一件东西都放在恰当的位置上。这些传统的知识组织体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体系主要包括:线形结构的知识服务体系、树形结构的知识服务体系、盒状结构的知识服务体系、链式结构的知识服务体系等。如表1所示。

然而,传统的知识组织体系都在不同程度上有着各自的缺陷和不足。单纯以字母顺序为基础的线形知识组织体系的随意性割裂了许多知识间的关联,特别是当人们试图组织那些尚不完全的、正在发展中的知识体系时,没有人能够知道应该在某个字母或者某个笔画下预留多少空间。林奈的树形知识组织体系中不变的等级关系限制了生物之树的进一步生长,与人类知识的不断创新和积累不相适应,树形结构中的知识叶片具有严谨的排他性,一片知识叶子只能挂在一个最末端的枝杈上,非此即彼。《杜威十进制分类法》(DDC)中,10×10×10的大主题划分方式并不是知识的自然形态,而且知识本身是不断变化的,杜威体系中的层级结构限制了新的重要主题的产生。阮冈纳赞的链式结构与人类知识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相适应,能够实现将新的主题随时插入到适当的位置,但是在语义描述和体现知识间关联关系方面仍然存在薄弱环节[2]。

随着互联网的Web 2.0时代的到来,上述传统知识组织体系的缺陷与不足越发明显地显现出来,现存的体系结构步履蹒跚,已经跟不上数字时代知识发展的步伐和特征,某种程度上甚至对人类组织知识构成了制约。以目前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全球135个国家的20万家图书馆)的《杜威十进制分类法》为例,尽管OCLC为了适应网络环境也推出了网络版的DDC,但是主题的取舍和升降级问题迫使其平均每隔5-6年就不得不进行维护。

2 知识组织体系的解构

2.1 Web 2.0时代的知识“无序化”

Web 2.0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网络内容不再是由少数权威(包括站长、编辑、专家等)定制,而是每一个人都是内容的提供者。互联网由“阅读式互联网”变为“可读/写互联网”,博客、播客、维基、P2P下载、社区、分享服务等成为Web 2.0中十分重要的元素,各类门户网站对信息和知识的垄断被打破。知识组织的逻辑线索从“精英”向“草根”发展[3]。

在网络百科全书Wikipedia中,截至2010年12月13日,仅英文版的词条就达到350万余条,编撰次数超过43 170万次,注册用户超过1 358万人[4]。Wikipedia中的所有内容都可以自由分发和复制,其自由、免费、内容开放的体制使得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参与者都可以编辑维基百科中的任何文章和条目。Wikipedia中的页面没有固定的编辑人员,也没有页码顺序,更没有所属的类别。与《大英百科全书》曾聘请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居里夫人等这样的精英撰稿人相比,维基百科实在是太“草根”化了。在Wikipedia的管理者、内容提供者和用户中,没有人知道,也不需要知道,甚至不会关心这部网络百科全书究竟是怎样组织“书”中知识的。正如它的首席技术官布里翁·维伯在回答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温伯格“关于大象的文章文本究竟存储在什么地方”时所说的:“只有上帝知道,就在硬盘的某个地方吧”。某一个具体的页面究竟是存储于哪一个服务器或者哪一块磁盘,已经同用户检索和获取知识的行为和需求没有任何关系。由Wikipedia掀起的知识组织体系中反权威的草根运动给传统的精英知识体制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如果说Wikipedia颠覆了传统知识组织体系中的权威统治,那么被视为Web 2.0应用方式的绝佳代表的Flickr则似乎在带领着人们走向知识组织的乌托邦。Flickr是一个在线照片管理和分享平台,截至2010年9月,其官方博客上公布Flickr的用户上传了超过50亿张照片,而且还在以每分钟3万张的速度继续增长着[5]。由于Flickr没有专业的编目人员,它只能完全依赖用户自己编辑的说明文字,而不进行任何控制和指导。一张上海金茂大厦的夜景照片,在传统的知识组织体系下会被挂在哪一个枝杈上,或者归入哪一个盒子中,建筑物、城市风光、企业名录?无论如何处理,传统的、非此即彼的体系结构都可能会令用户在茫然中错失。而Flickr允许每一个用户给照片随意添加标签(Tag),一张名为“Shanghai:View from the top”的金茂大厦夜景照片同时分属于“Shanghai”(上海)、“Travel Photography”(旅行摄影)、“Resorts and Hotels”(度假和酒店)、“Aesthetics”(美学)、“Truly Asia”(真实亚洲)、“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当代建筑)、“Artistic Spaces”(艺术空间)等40余个分享区;被用户添加了“The Bund”(上海滩)、“Asia by Night”(夜色亚洲)、“Tallest building in the world”(世界最高建筑)、“Pudong”(浦东)、“Olympus E-500”(奥林巴斯E-500相机)等19个标签[6]。其网站资源的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Flickr网站资源组织结构

与前述传统知识组织体系相比,不得不承认Flickr对照片的组织看上去是混乱和无序的,而且标签越多就越混乱无序。然而,恰恰是这些标签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界限的束缚,将某一个知识的叶子通过链接挂在了多个枝杈之上。这意味着用户不必担心在开始选择了错误的枝杈或者盒子而误入歧途,用户可以沿着任何一个可能的标签链接找到其目标。传统上严格刻板的、权威精英式的知识组织体系在Web 2.0时代被彻底颠覆了。

2.2 知识“无序化”导致的体系解构

面对Wikipedia的“草根”化编辑策略和Flickr的自由化用户标签,传统知识组织的森严秩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以用户为核心的Folksonomy知识组织模式。与此同时,开放存取资源的兴起,使得一向以严谨著称的科学知识领域也面临同样的冲击。

在Web 2.0网络环境下,知识资源原有的权威性质被逐渐淡化,加之开放存取资源往往缺少纸质期刊的审稿机制,资源分布松散、无序,主题、摘要、关键词、分类号等关键元素仅由作者提供。BibSonomy、Connotea、360个人图书馆、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一批数字图书馆也引入了Folksonomy模式,在来势汹涌的Web 2.0大潮面前,传统的知识组织体系已显示出其苍白无力的一面,并且在逐渐分化瓦解。

当传统的单元化秩序与Web 2.0时代的知识“无序化”特征发生冲突的时候,对现有知识组织体系解构(Deconstruction)的思潮自然而然地滋生出来。

解构主义强调无绝对权威、个人的、非中心的、恒变的、没有预定设计、多元的、非同一化的、破碎的、凌乱的、模糊的,其主张与Web 2.0时代的知识特征相吻合。作为知识组织体系解构主义的倡导者,戴维·温伯格认为,像Wikipedia和Flickr都是典型的杂乱无章的例子,用户根本就无须了解其内部组织形式,因为内部秩序不一定能够带来用户想要的使用秩序,还因为用户拥有极大的机动性,可以任意拼装信息碎片,而且这些排列方式是完全无法预期的[7]。

知识组织体系的解构主义提出知识是无形的,因而认定此前任何传统的知识组织体系都是精英权威们知识霸权主义行径的产物,而且知识精英权威们不加限制的筛选力量有可能会导致知识被过度地割裂成人为的、所谓的知识单元。解构主义认为,Web 2.0时代知识的“无序化”促使人们创造出一种比以往任何一种知识组织体系结构都要庞大的混乱,但这种混乱却比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知识组织体系结构都要更有效。解构主义强调,在Web 2.0时代,只有当知识被任意胡乱地堆积成一个巨大的、杂乱无章的数字“堆”,并且交由用户自己进行过滤和组织的时候才最有价值。他们认为,Web 2.0时代知识的组织不需要权威和森严的秩序,甚至知识根本就不需要进行组织,也就无所谓知识组织体系结构。在庞杂多元的体系内,存储的所有信息都有被发现的可能。戴维·温伯格主张,Web 2.0时代的杂乱与无序能够逆转熵的作用,越乱越有意义,越富含各种内置的联系[7]。

当Flickr仅以数十亿数量级的照片数量在2009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的最佳网站排名中遥遥领先于拥有数百亿照片数量的Facebook时,解构主义的风潮似乎已经不可阻挡。

3 知识组织体系的重构

3.1 重构是解构的必然

人们不得不承认,在Web 2.0时代,知识组织体系的解构主义有它滋生的土壤和环境,多年以来人们试图构建的各种知识序化体系的权威性受到严峻挑战。从“建构”到“解构”,标志着人们从早期对知识无序的摆脱愿望演变转换为Web2.0时代对知识无序的接纳,甚至欢迎态度。这虽然使人们当初序化知识的理想变得渺茫甚至无望,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激发了人们重新审视知识和知识组织体系。

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解构主义之所以往往最终都被指责为虚无主义,主要是人们毕竟具有理性的一面,是追求秩序与和谐的智慧生物。绝对的杂乱与无序终究无法引导人类社会的前进步伐,特别是在涉及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人类知识这一层面上,“无序化”可以被理解为戴维·温伯格所说的一次“革命”,但是任何革命的终极目标仍然是建立新的秩序。过度化的非权威的信息发布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被视为一种信息污染,有学者提出:由于信息污染的不断加剧,造成知识存储“无序化”,知识存储“无序化”又推动信息污染。这种恶性循环表明,科学本身越来越难于利用自己的成果。进而呼吁如果不对这种恶性循环加以抑制,势必导致知识存取“无序化”的进一步加剧,因而知识组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8]。

知识组织体系的重构(Reconstruction),就是在不改变知识组织体系现有功能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体系结构和布局,改善知识组织体系的质量、性能,使知识组织体系的设计模式和架构更趋合理,提高知识组织体系的扩展性和维护性。

传统知识组织体系在历史上的贡献是不能磨灭的,传统的知识组织体系之所以遭遇解构,是因为体系本身没有生命力。传统知识组织体系从其诞生一刻起就是固化的、僵硬的,所以其必然面临人类知识发展变化浪潮的不断冲击。因此,任何对知识组织体系的重构必须是软化的、可扩展的,否则就失去了意义。

3.2 重构的晶格立方体知识组织体系

传统的知识组织体系总是试图将知识的触角规范在一个封闭的空间范围内,然而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实现的,知识间的关联是无所不在的。基于这一点,国外一些学者也曾经试图在传统知识组织体系大厦将倾之际以网状结构描述知识组织体系,然而不幸的是更多的后继者却专注于体系内部各种单元概念、定义的界定,没能站在体系之外的高度去审视整个体系的结构。在人类知识的相关研究领域,有些定义也许永远没有精准的界定,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去了解它。

很显然,那种企图仿照传统图书馆的模式,创建一个统一的、井然有序的、一劳永逸的分类帝国,将所有的人类知识装入一个框架鲜明、秩序森严的知识体系,在今天张扬多元化、个性化的Web 2.0网络社会文化背景下,是不合时宜的[9]。

在Web 2.0时代中,知识排序与知识归属的特征逐渐模糊,知识关联与知识链接的特性日趋鲜明。二维的线条所能描画的结构已经满足不了知识组织体系的要求了,因此本文尝试提出Web 2.0时代的“晶格立方体”(Lattice Cube)知识组织体系结构,简称为“晶格”结构。晶格立方体结构中的“格”(Lattice)在于强调知识组织体系的结构及节点之间的关联关系,其不同于“网格”(Grid)虚拟的系统逻辑整体的含义。

知识组织体系的晶格立方体结构应该具有如下特征:①该知识组织体系的结构是一个多维的结构。就这种多维的“晶格”结构本身而言,与其说是二维平面网状结构的变体,不如说是更类似于不规则的晶体分子的立方体结构。②这种“晶格”结构是一种“软化”的结构。它应该能够随着知识的创新和积累而具有动态的可扩展性。③体系内的各个节点可以分裂也允许聚合,能够根据知识组织的粒度进行调整。④体系内节点之间的连线是有生命的。因此节点之间的关联关系可以从无到有地生长,关联强度也可以有强弱之别。⑤“晶格”结构的知识组织体系是一个能够因人而异的柔性化体系,能够根据用户的知识行为模式和需求以多种方式和形式呈现知识的多元化特征。

“晶格立方体”知识组织体系结构是人类社会进入Web 2.0时代后的必然产物,其呈现出的知识组织结构最大限度地揭示了知识关联关系,顺应了人类对知识进行组织、管理及利用的历史潮流。

知识组织体系演变进化的路径(见图2),反映出人类对知识认识的复杂性和全景性的变迁。Web 2.0时代知识组织体系的“晶格立方体”结构的揭示,使得人们得以从一个新的视角展开知识组织的相关研究,推进人类知识的创新与发展。

图2 知识组织体系演进路径

4 结束语

Web 2.0时代精英知识权威的没落和“草根”浪潮的兴起,使得知识的“无序化”蔓延于整个互联网。处于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对知识的无序一味地采取排斥和摒弃无异于鲧之治水。应该看到,对知识组织体系解构的本质还是在于重构更恰当合理的知识组织体系。人类对知识组织体系的认知就是在建构、解构、重构、再解构、再重构这样一个不断对旧体系进行革命,对新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发展前进的。

对知识组织体系“晶格”结构的揭示,只是Web 2.0时代知识组织研究工作中的一次尝试。在“晶格”结构下知识组织的模式、知识组织的工具等相关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同时,“晶格”结构本身也只是初步的构想,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还需要不断对其推敲、修正和完善。

标签:;  ;  

知识组织系统的分解与重构_重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