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建设大型水利水电工程过程中,项目工程与建设需要,会极大的影响工程涉及地区土地生态构成,从而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影响。本次研究依据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特点,分析工程进展对土地景观生态环境影响,并进一步提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施工建设的目标及原则,结合目前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影响,提出相应解决策略,为未来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景观修复工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系统;工程施工;生态修复
本次研究主要关注水利水电项目工程所在区域及其周边生态环境影响,大型水利水电项目往往工程周期长,涉及范围广,施工强度大。从而在施工过程中南部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工程在创造巨大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应注意工程的外部效应[1]。其周边生态环境的变化也同时威胁水利水电项目的安全运行。因此,分析水利水电项目工程影响,探讨工程影响范围内的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1 水利水电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1.1工程周边土地利用格局变化
水利水电项目一般位于远离人类居住区的天然生态环境中,在工程建设前,一般周边环境包含森林树木、矮丛密植、土地农田等自然或半自然植被生态系统。在工程施工中,为促进项目高效建设,会划分不同施工功能区,形成工程建设区、材料堆放区、生活区等不同区域,在不断引入人类活动区的过程中,对于原有土地利用格局改变较大,原有树木密植及生物生态系统,均大大缩减甚至消失[2]。
1.2生态物种的干扰
土地使用的影响进一步导致原有区域生态物种的变化,土地格局被割裂成不同区块,原有生态景观线及生态面被破坏,生物生活的区域被划分为若干不相连接的区域,威胁原有生态物种的生存。如水利工程对鱼类洄游的干扰很容易对其种群造成极大威胁,同时工程的施工物料与生产资料运输路径进一步割裂生物生存区域,人类生产生活废料的不当处理也易造成不良影响。
1.3对物质信息流动的影响
自然环境下存在生物群落间的能量、物质、信息流动等转移现象,在自然形态下,经过漫长时间磨合,不同生物圈间存在稳定的物质能量传递关系,同时存在一定生态恢复能力,在一定自然条件下,保持生态的稳定与平衡。但是在水里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人为干扰和破坏下,原有的生态物质能量流动线被破坏截断,导致植被衰退,物种退化,水土流失等现象,原有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完全被破坏[3]。
2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原则
2.1强化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生产原则
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运行中,应始终围绕水利水电的安全生产为第一要则,保障工程生产的安全性,协调和保持有利于工程安全生产的生态环境系统,保持地表土地坚固性,防范地质灾害,以工程的规范性与引导性统筹周边环境生态,在保证工程安全运行前提下进行生态环境维护。
2.2整体性开发建设原则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运行中,应坚持整体开发利用原则,在项目立项及具体施工运行中,始终将生态环境考虑到整个系统中,在满足生产目标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影响。在保持工程建设目标的同时,满足土地水土保持及生态物种的多样性,将生产生活与自然生态相协调,在同一开发系统内进行开发建设。
2.3生态景观一致性原则
在水利水电项目中,需要依据项目区域周边环境特点,制定相应项目建设方案,依据生态环境特点,对水利水电项目进行相应环境景观设计,以保证项目与周边生态环境有较高的契合度,从而使项目与周边环境形成新的生态系统,提高项目及其周边区域生态稳定性,因此,应将水利水电项目生态环境设计与周边环境一致性设计,统筹计划实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水利水电项目生态景观恢复实施路径
水利水电项目的生态景观恢复是水利项目形成新的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步骤,通过生态结构调整与重构,将原有生态布局进行整合优化,植入新的生态景观,从而改善被破坏的生态链,提高水利项目生产稳定性,促进水利水电项目的安全运行[3]。
3.1工程项目周边区域生态调查
在进行水利水电项目生态景观恢复前,需要对项目周边区域进行生态调查,依据项目社会经济定位,对周边环境的水文地质、生物构成、气候条件等方面因素,进行摸底调研。在进行调研过程中,应着重收集以下特征内容。
(1)水利水电项目工程规模、类型、影响范围、建筑分布、道路分布、功能区分布等,以依据项目特点制定相应生态恢复方案。
(2)对周边生态自然环境进行调研,详细记录周边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动物分布、植物植被、气候等
(3)社会人文情况,周边村落分布等人类活动痕迹,可采用实地调研与记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周边人的活动痕迹。保留交通、建筑、村落、农田等方面[4]。
3.2生态恢复可行性评价
在掌握当地情况基础上,通过建立生态恢复评估系统,对水利水电项目对周边影响进行评估,以掌握项目具体影响情况。对水利水电项目对周边影响产生理性分析的结论,预测对周边区域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探讨生态恢复可行性,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基础。
3.3制定生态恢复具体工作步骤规划
水利水电生态恢复工程一旦形成影响较大,稍有不慎将是对周边环境的二次破坏,因此在实施前,必须进行科学的工作目的及步骤规划。依照分步进行,渐次开发的原则,首先依据前文研究中的工程影响范围的确定,在此范围内,划分相应的实施区,并以水利水电工程大坝为中心,依据影响频次和强度,划分为若干影响层次区域,依据以往研究经验,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的“三圈”模式,如核心区、过渡区、恢复缓冲区等进行生态恢复。
4生态恢复工程分项工程
4.1植被恢复工程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周边区域生态特点,采用合适植被物种进行种植养护,构建生物栖息恢复场所,以达到恢复水土流失及景观重构。可以通过综合配置植物物种和立体化生物群落,形成木本草本的综合搭配,并结合现代技术手段,控制水土养护,保护植被恢复[5]。
4.2设立生态恢复检测系统
生态景观的恢复是一项长期工程,根据项目经验,在生态恢复工程执行初期,一般可以快速产生较好效果,但因不同地区的环境差异很大,长期效果仍有待于观察。因此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除按计划实施分项工程的同时,应建立合适的生态恢复检测系统,通过对生态的动态观测,对生态恢复工程中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和动态调整,从而促进恢复工程适应性和有效性。
5结论与展望
国家的发展促使大型水利水电项目发展迅猛,但国内关于生态修复的相关研究仍十分缺乏,水利水电工程中的生态问题一直困扰着水利水电工作者,本次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制定相应生态恢复策略与方法。
参考文献
[1]浅析水利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J].高新军,庄鹏.科技创新导报. 2017(35).
[2]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分析与研究[J].沈福学.科学技术创新. 2018(13).
[3]水利工程与生态系统关系的探究[J].张飞翔,吴勇.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0(24).
[4]水利工程对环境影响刍议[J].李建峰,左其亭,刘晓伟,侯咏梅.河南水利. 2003(06).
[5]基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王胜.科学技术创新. 2018(21).
论文作者:陈瑞珍1,郝航2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7
标签:生态论文; 项目论文; 水利水电论文; 工程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 区域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