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1]2007年在《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将物质流动方式由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单向线型经济,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合循环模式。通过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贯彻“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使人类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使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高利用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我国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这是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提出的,是从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向可持续的经济运行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在我国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是一个政策性产业,必须构建一整套适合于我国实际的配套政策法律体系,通过政府规制的政策导向来引导、促进和规范循环经济的发展,促进自身的良性循环。当前我国木材资源短缺、农作物秸秆资源浪费及人造板需求膨胀,这些因素为秸秆人造板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当前秸秆人造板产业化进程缓慢,主要问题来自于原料特性及技术工艺的复杂性、生产成本过高导致与其他同类木质产品相比缺乏竞争力等方面。目前,国内外对农作物秸秆人造板的研究,主要是从胶粘剂、设备及工艺等技术角度进行探讨;而对农作物秸秆人造板产业发展所需的持续原料供应体系、产业发展所需的外部环境优化等缺乏系统的分析,秸秆人造板的产业化建设不仅需要技术创新,而且急需建立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资源管理体系、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本研究是在当前我国大力提倡循环经济、木材资源短缺、人造板市场需求旺盛,但是以农业废弃物——农作物秸秆为原料加工的秸秆人造板产业化进程缓慢的背景下提出的,结合当前秸秆人造板发展的实际情况,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博弈论等方法建立数学模型,以提升农作物秸秆人造板产业化的理论研究水平。实施农作物秸秆人造板产业化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发展我国农作物秸秆人造板产业,本研究首先对农作物秸秆人造板产业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指出原料的储量与社会优势是产业发展的优势所在;材料性能、生产成本、市场推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产业发展的劣势;资源匮乏、内需增长、贸易壁垒、绿色消费等因素为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而造纸业和木质人造板是产业发展的潜在威胁。在此基础之上,本文运用经济学、会计学和博弈论等方法,从绿色营销、市场开拓、产品开发和定价、成本管理等角度对农作物秸秆人造板的产业化发展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在此基础之上,从宏观调控、产业重构、社会认同层面设计了农作物秸秆人造板产业化的基本实现方式和基本途径,即以政策指引为源头、技术创新为主体、绿色消费为主线,规划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具备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和实践指导:即必须以完善的的法规为基础,以公众的绿色消费观念为推动,以行业规范为主导,以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文化、技术、人才为支撑,政府、企业、科学界、公众共同努力为配合,构建农作物秸秆人造板产业发展的政策、科技、资金、人才支撑保障体系。最后,基于先进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本文分析如何实现秸秆原料供应商、秸秆人造板生产商、秸秆人造板经销商等各节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探讨农作物秸秆人造板绿色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信任机制、协商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
陈健[2]2008年在《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更加突出。恩格斯指出:“到目前为止存在过的一切方式,都只在于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累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的结果,是完全被忽视的”。这种急功近利的生产方式完全是现代产业生产的真实写照。它建立在对自然界的单方面索取和掠夺上,因而生产越发展,对自然界的破坏也越严重。科学技术的片面发展和应用,使这种破坏变本加厉。发展绿色产业就是对人类自身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产生的严重后果的深刻反思结果。我国绿色产业不仅肩负着确保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等经济重任,更承载着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非经济重任。自然资源禀赋及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决定了我国必须走绿色产业发展的道路。绿色产业的提出是为解决我国产业发展中面临的自然资源短缺、产业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而提出的新的发展模式,是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为核心,以适应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目标要求的产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其目标体现了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取向,是时代的选择,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本文阐述共分七章,除了第一章导论和第七章结论之外,第二、叁、四章着重理论研究,第五、六章着重现实分析。内容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为导论,阐述课题研究背景,分析国内外绿色产业相关理论,在疏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绿色产业的内涵,为论文进一步实证及提出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提供理论基础和分析角度;第二章绿色贸易壁垒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双刃剑”为切入点,分析绿色壁垒产生的背景原因,国际发展趋势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得出绿色产业是我国应对壁垒的必然选择,也是唯一的出路的结论;第叁章系统阐述了绿色产业发展的基本理论:产业代谢理论、物质平衡理论和物质循环理论;第四章立足于绿色产业的划分,阐述绿色产业链的内涵、耦合关系、运行机制和监控体系建设;第五章阐述我国绿色产业,包括绿色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并评价各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情况。第六章以珠叁角地区为实例,通过对珠叁角地区的绿色产业发展进行具体分析,并运用MATLAB程序计算珠叁角地区2001年-2005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状况,得出珠叁角在五年间生态赤字稍有好转,并有良性发展的趋势,但目前仍处于“低承载、低足迹、高赤字”的不可持续状态。提出建议如下:(1)继续控制人口的增长;(2)减少经济开发过程中对耕地的占用,合理开发未利用土地:(3)采用生物高新技术,提高自然资源单位面积的生物产量;(4)继续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高效利用现有资源存量;(5)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消费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的建议:第七章为全文的总结和展望。本文可能的创新主要是:1、系统地构建了我国绿色产业的研究框架。本文以经济学、管理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总体描述绿色产业链运作机理的基础上,分别从绿色工业、绿色农业和绿色服务业研究了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并结合实证分析提出了推进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的具体构想,从而系统地构建了我国绿色产业的研究框架;2、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以珠江叁角洲的个案资料为例,运用生态足迹等理论和方法,对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使研究结论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3、注重应用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我国绿色产业的对策建议和政策选择。本文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我国绿色工业、绿色农业和绿色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并从总体上提出了发展我国绿色产业的政策选择,试图提升本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王爱民[3]2003年在《绿色营销创新的理论研究——基于环境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范围内人们的环保意识、绿色意识逐步增强,世界已进入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促进持续发展的“绿色时代”。这对人类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绿色商品进入市场,绿色消费已成为一种潮流。在人们绿色意识不断增强,对绿色文明的追求成为一种时尚的今天,一种新的营销方式——绿色营销(Green Marketing)便应运而生。 绿色营销是指市场主体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为实现经济利益、消费者需求和环境利益的统一,通过创造和交换产品与价值,从而使其他市场主体满足需求的管理过程。绿色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一种强调环境责任,以社会及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的一种营销活动。企业作为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既是企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又是企业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20世纪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的绿色营销,使企业营销步入了集企业责任与社会责任为一体的理性化的高级阶段。 因此,本文以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市场营销学为理论基础,在全面系统地探讨绿色营销思想渊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绿色营销的理论基础、企业行为与宏观管理体系。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叁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绿色营销的基础理论分析部分。本文首先从绿色营销兴起的原因的角度出发阐明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对绿色营销的理论演进过程与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与综述,从而了解绿色营销这一先进的创新营销理论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脉络。随后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环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出发,构建绿色营销的理论基础。基于经济学的绿色营销研究认为,消费是经济和营销的结合点,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环境与营销联系的纽带,可持续消费是联系经济与环境的桥梁,而绿色营销是经济、环境和营销的有机结合。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绿色营销研究中,本文揭示了绿色消费对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与企业及绿色营销在其中的主体作用,并对此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阐述。 第二部分为绿色营销的微观实务分析部分,由绿色营销的企业行为与绿色营销的企业评价系统构成。在这一部分中,本文首先将阐述与总结国内外关于绿色消费者的分析变量,绿色消费的心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得出对我国企业进行绿色营销的有益启示。随后,通过对绿色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比较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分析,得出了绿色营销行为与传统营销行为的差异,界定了绿色营销的内涵特征,给出了从传统经营导向到绿色营销导向的战略措施,并对目前影响绿色营销的一个关键因素—绿色价格进行了分析。本文还对企业绿色营销评价系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对15014000评价标准进行了介绍,着重研究并构造了绿色营销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及绿色产品评价体系。 第叁部分为绿色营销的宏观管理分析部分,由绿色营销的政府规制与绿色营销的宏观创新体系构成。本文首先在第六章中对绿色营销政府规制的理论依据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绿色营销政府规制的目标及发达国家的比较经验,并进一步论述了绿色营销政府规制的主要内容以及改善我国绿色营销政府规制的对策。随后,在第七章中对绿色营销宏观创新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石、绿色观念创新体系的构建、绿色制度创新体系的构建与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进行了论述,并在最后,主要以图的方式对绿色营销各个创新体系进行了整合,从而完成了绿色营销宏观创新体系的初步构建。
王延明[4]2012年在《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是一个“绿色”世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国内外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强烈,绿色农产品生产显示出广阔的市场前景。吉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绿色农业发展较旱,现已具备一定规模,并在吉林省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收及促进地方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吉林省的绿色农产品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由于品牌具有强烈的获利效应、促销效应和产业扩张效应的存在,打造吉林省农产品的绿色品牌,实施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时,要正确认识吉林省绿色农产品产业所处的环境因素,探讨打造吉林省农产品绿色品牌对策,对于从根本上提高吉林省绿色农产品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论文对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的相关理论进行评述的基础上,对绿色农产品营销从外部性、博弈论、福利经济学等角度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发达地区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经验,详细分析了吉林省绿色农产品生产现状,再进行了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的SWOT分析,制定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和措施,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论文共分八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实施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的理论基础。认为吉林省实施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可将可持续发展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博弈论等作为理论基础,为提出吉林省实施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的基本思路、战略体系和目标模式提供理论依据。认为绿色农产品营销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改变营销传统观念,重新选择经营模式,实施绿色生产和清洁生产,并有利于改善生态、社会环境,促进自然、社会和企业的协调发展,推动实现宏观、中观、微观多层面的可持续发展。第叁章,本章首先讨论了绿色农产品营销外部经济性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绿色农产品营销外部性的内涵、特点、产生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及其管理;并以此为起点,分析了绿色营销各主要决策主体(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在进行营销决策、消费决策时的相互影响;运用博弈论分析了“政府—企业”、“企业—消费者”、“政府—消费者”、“企业—企业”和“消费者—消费者”的博弈,并结合博弈分析指出了其实际意义和应当采取的管理措施;简单阐述了福利经济学的内涵,并应用福利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分析了绿色农产品营销的社会福利对政府、企业、消费者叁者的各种影响,得出了绿色农产品营销有利于改进社会福利的结论;最后,以农产品市场为对象,讨论了绿色农产品营销中“逆向选择”问题及其产生机理、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治理对策。第四章,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发达地区绿色农产品营销发展经验。论文对国内外特别是美国、日本和欧盟等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的现状与经验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农产品生产区域化便于产地市场形成规模效应有利于农产品集散,要规范农产品市场行为,制定法律法规,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要使渠道组织多元化,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需要企业化和市场化的管理。第五章,主要分析了吉林省绿色农产品生产现状。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吉林省的绿色农产品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现在处于其发展的第叁个阶段,即产业大发展时期。吉林省绿色农产品生产进入稳步发展的轨道。当前吉林省有3700多种产品得到“叁品一标”认证,“叁品”环境监测面积达到4500万亩,产量3520万吨,产值达540亿元,建设各级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1个(次);共创建了12大类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1个。吉林省已基本形成东部复合型绿色农业产业区、中部、综合型绿色农业产业区、西部生态型绿色农业产业区、环城地带休闲型绿色农业产业区的区域发展格局。吉林省有52个省市县级管理机构,有227人从事绿色农产品监管工作,已经形成一整套“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和比较完善的绿色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为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提供了保证。论文认为,为使绿色农产品实现最高的市场价值,吉林省绿色农产品产业的发展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第六章,对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的实施进行了SWOT分析。论文对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吉林省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吉林省的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正处在一个大好的历史发展时期。当前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处于有利环境,吉林省政府高度重视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技术规范,又出台了产地与口岸联合的新的监管模式,为吉林省农产品进入港澳市场提供了便利条件,绿色农产品消费需求在不断增长。同时吉林省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也面临着激烈市场竞争、非常严厉的进口国市场标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等不利环境。但吉林省有发展绿色农产品产业的自身优势,如自然气候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农业资源优势、农业科技优势、地理区位优势、交通运输优势等。如果能够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营销战略,吉林省绿色农产品产业可以充分施展自身优势、增强实力,利用当前有利时机,达到做大做强做精的目的。第七章,为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进行了目标设计和策略选择。吉林省在绿色农产品生产中具有较强的优势,面对着较为有利的营销环境。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绿色农产品产业要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的营销战略。认为,在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中首先要明确其战略目标,以维护品牌公信力作为持续发展的核心,构建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的组织体系、市场体系和生产体系。在产品策略中采取优品优质策略、地域品牌策略,定价策略中选择差异化定价策略,渠道策略上构建多渠道并进的网络化渠道策略,促销策略则采取广告宣传和国际性展会宣传并行的模式。通过以上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体系的构建与战略的选择,使吉林省绿色农产品顺利进入全国市场,开拓国际市场,提高绿色农产品产业的整体效益。第八章,主要提出了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实施的政策建议。论文提出,为了使吉林省绿色农产品产业充分施展自身优势,利用当前有利时机,达到做大做强的目的,吉林省应该采取如下措施:1)加大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2)解决农产品公路物流成本高的问题;3)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力度;4)加强省际国际间合作;5)培养农产品营销人才‘。本论文的创新点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点:1.本论文利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论为基础,对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2.本论文对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环境进行分析,分别指出的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所具有的优势与劣势,得出吉林省可以利用当前有利时机,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营销战略,达到做大做强的目的的结论。3.论文建立吉林省农产品绿色营销战略目标和战略体系,并设计了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营销策略,为吉林省绿色农产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提高绿色农产品产业的整体效益,指出了可行方案。
何汉艺[5]2006年在《企业绿色营销的经济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人类社会生产力以空前的速度发展,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推动了文明的发展。但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一个触及全人类的利益、并将危及人类文明的全球性问题出现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一方面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又承受着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所带来的危害。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际社会及各国政府纷纷通过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宣言或决议,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绿色意识的指引下,人们开始提倡绿色生产,崇尚绿色消费。在国际、国内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也是在日渐增大的绿色消费需求的拉动下,企业面临着改善生产经营方式,使之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压力,同时也获得了一个开发绿色消费品市场的机遇。在压力和机遇的双重推动下,现代企业管理出现了一股绿色营销的浪潮,绿色贯穿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之中。因此,绿色营销是企业顺应绿色潮流、满足绿色消费需求的必然选择。绿色营销将是二十一世纪企业营销的主流。在理论上,企业绿色营销与可持续发展是相互关联的一个统一体,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有效地保护环境,保证社会经济永久地持续地向前发展。具体来说,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绿色营销的理论基础,企业绿色营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手段。在现实上,企业绿色营销是各国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和结果,也是企业适应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结果,更是绿色消费需求拉动、企业追求经济利益和长远发展的结果。企业绿色营销具有外部性,包括外部经济性与外部非经济性。企业绿色营销的外部性主要是外部经济性,但其外部非经济性也不容忽视。企业绿色营销的外部非经济性主要表现为“搭便车”、虚假广告和造成市场资源配置低效。企业绿色营销的外部性对相关主体(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决策都有直接的影响,因此需要政府的干预。政府
姜洋[6]2006年在《基于绿色壁垒的我国企业绿色营销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问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使得关税壁垒和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作为贸易保护手段的作用逐渐减弱,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如欧盟、美、日、新加坡等国环保法规日益完善,标准日渐严格,绿色壁垒应运而生。同时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以及企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企业应该构建适合本国的营销战略,寻求内部资源能力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才有可能获得生存、发展。实施绿色营销战略是21世纪国际营销战略的大趋势,中国企业面对的是全世界注重环保的绿色顾客,在生产力方式和消费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在“绿色壁垒”以其技术高、灵活多变并对我国企业参与世界竞争造成了压力的今天,实施绿色营销战略是企业必然的选择和制胜的法宝。 本文共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包括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主要是理论研究,包括绿色壁垒理论和绿色营销理论。第叁部分是对绿色壁垒的经济学分析,主要包括绿色壁垒的外部性的经济分析和经济学中的外在理论两部分。第四部分是分析绿色壁垒对我国企业营销的影响,包括对我国绿色壁垒的总体评价、绿色壁垒对我国营销的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及障碍因素。第五部分包括基于绿色壁垒影响下的我国企业营销战略构建、相应对策及案例分析。第六部分是结论部分。
陈娟[7]2007年在《现代家具企业的绿色营销架构》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家具工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乃至国外新的家具款式的注入都为中国家具行业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滋养的温床。我国家具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国际家具业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本论文研究的主体是我国现代家具企业的绿色营销架构。本论文采用理论和实践案例相结合的行文方式,初步确立了一个较为系统完善和可行的绿色营销理论框架。同时针对论文中的重要部分有针对地重点论述。结合家具企业的现状和营销现状进行具体的分析,主要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展开,再具体分析企业的机会、威胁、优势和劣势。在小范围内对消费者进行绿色家具的了解和购买力影响的调查。然后在此基础之上,采用对绿色营销影响较大的因子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态度等细分变量进行细分。基于之上的研究,在绿色营销组合战略这部分中主要探讨了家具企业绿色CIS策略、绿色产品策略、绿色价格策略、绿色分销策略、绿色促销策略以及绿色家具的回收设想和绿色服务体系的建立六大部分的内容。它为有志于从事绿色家具营销的家具企业提供了一整套合理高效的绿色营销方案。同时结合了大量的家具企业经典营销案例,如宜家、曲美、美克美家、大富豪、联邦、华源轩等国内外着名家具企业。为企业的营销策略划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静芳[8]2012年在《我国绿色市场不同市场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困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世界面临金融危机、能源危机和气候危机等多重考验,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发展绿色经济成为各国摆脱经济发展困境、促进经济增长的共同选择。我国长期以来“高损耗、高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深刻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发展绿色经济、建设“两型社会”不仅是我国应对国内外环境压力的必然选择,也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途径。绿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只有加速绿色市场繁荣,才能实现绿色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近些年,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然而与国外相比发展速度和规模都较为滞后,各市场主体参与绿色市场行为的动力不足,使得绿色市场发展困难,严重制约了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只有找出阻碍绿色市场发展的根本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得出促进绿色市场和绿色经济发展的有效办法。本文运用规范研究法,首先对目前我国绿色经济和绿色市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困境进行了阐述,然后以绿色市场中叁方市场主体的利益冲突为切入点,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经济理论为基础,以外部性理论、内部性理论为指导,借助博弈的研究手段对我国绿色市场中不同市场主体的利益博弈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导致我国绿色市场发展困境的深层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打破我国绿色市场博弈困境的实现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在我国绿色市场发展不完善及绿色意识缺乏的情况下,由于利益需求的差异,各市场主体都不愿主动承担绿色成本带来的利益损失,导致绿色市场动力不足。第二,绿色价值的正外部性特征和绿色市场的负内部性特征造成的利益博弈困境是阻碍我国绿色市场发展的深层原因。第叁,要打破我国绿色市场各市场主体的博弈困境,需要从建立绿色成本分担机制、降低绿色价值外部性和改善绿色市场内部性叁个方面进行改进。依据以上研究结论,文章针对如何构建我国绿色市场的绿色成本分担机制、建立新的市场动态均衡机制和绿色信息监控传递机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黄华[9]2003年在《企业绿色营销的经济学研究》文中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新的发展观,它不仅要追求国家、区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实现社会经济基本单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实施绿色营销。本文集成营销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福利经济学和博弈论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对绿色营销机理、营销中各主体行为以及绿色消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和建议。 从宏观上,界定了绿色营销的概念,揭示了其基本内涵及其外部经济性;探讨了绿色营销和传统营销的区别。 从企业角度,分析了绿色营销的基本原理;分析了绿色营销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为企业导入绿色营销战略提出了相关建议;分析了营销过程中企业和消费者以及和竞争企业的博弈过程,找出了企业在实施绿色营销时的瓶颈所在,为企业进一步完善绿色营销,实现最大收益提供了参考意见;同时还分析了绿色消费群体以及绿色消费现状;并建立了绿色需求函数,找出了影响绿色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若干因素,进一步指出企业成功实施绿色营销获得最大收益的关键所在;并初步讨论了绿色产品的定价策略。 从政府角度,对比分析了政府对控制污染、推进绿色营销、增大社会福利的各项举措;建立了绿色产品的损失分摊模型,将绿色产品市场划分为叁种形态,并探讨了各种形态下的政府职责,同时找到形成绿色市场的最大障碍,方便政府对症下药。 综合而言,本文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上对绿色营销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以企业为中心,详细分析了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内外部环境,揭示了绿色消费者和政府对企业营销的作用和影响,为企业进一步导入完善绿色营销给出了指导性建议。
魏明侠[10]2002年在《绿色营销的机理与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发展观不仅要求实现宏观、中观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要实现经济微观基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实施绿色营销。本文集成营销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福利经济学、博弈论、系统论、控制论、模糊数学、人工神经网络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对绿色营销机理、绩效评价和控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概念、新原理和新方法。 其一,建立了全文分析的基础平台。主要内容包括:界定了绿色营销的概念,揭示了其基本内涵;分析了绿色营销的基本特征:绿色性、持续性、外部经济性、系统性和累积性;探讨了绿色营销蕴含的思想:绿色文化观、绿色伦理观和绿色哲学观。 其二,阐述了绿色营销的外在作用机理和内部实现机理。外在作用机理的基础是绿色营销的外部经济性,外在作用机理主要包括“企业--企业”和 “企业--消费者”的博弈,绿色营销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绿色营销中“逆向选择”问题。内部实现机理是在分析绿色营销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包括绿色营销的基本原理(系统原理、外部经济原理、风险原理、持续原理、协调原理和累积原理),绿色营销的实现方式(营销绿色再造、绿色核心竞争力、联合绿色营销、绿色企业识别系统和绿色网络营销),以及绿色营销的实现过程。 其叁,初步构建了绿色营销绩效评价理论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建立了绿色营销绩效评价的网状和树形指标体系;提出了绩优度、发展度、协调度和持续度等新概念;描述了绿色营销的综合指标和基础性指标;剖析了各种指标间的逻辑联系;研究了基于网状结构和树形结构评价指标体系的集成评价模型、评价步骤和评价思路;提出绿色营销的发展绩效、持续绩效和协调绩效的评价方法和模型。 其四,探讨了绿色营销绩效的控制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讨论了绿色营销绩效的控制主体、控制客体和控制基本程序;研究了绿色营销绩效的优化控制模型、系统迭代控制模型和反馈控制模型;提出了协调控制方法、模糊控制方法和较为具体的控制措施。 最后,实证分析了绿色营销的部分机理和绩效评价方法。从企业的绿色意识、绿色生产和绿色4P策略的实施状况,以及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等方面,调查了我国绿色营销的现状,分析了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并以河南天冠集团为案例实证了绿色营销绩效的一些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 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战略研究[D]. 陈琳. 南京林业大学. 2007
[2]. 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研究[D]. 陈健. 华中农业大学. 2008
[3]. 绿色营销创新的理论研究——基于环境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理论[D]. 王爱民. 武汉理工大学. 2003
[4]. 吉林省绿色农产品营销战略研究[D]. 王延明. 吉林农业大学. 2012
[5]. 企业绿色营销的经济学分析[D]. 何汉艺. 西南财经大学. 2006
[6]. 基于绿色壁垒的我国企业绿色营销战略研究[D]. 姜洋. 东北林业大学. 2006
[7]. 现代家具企业的绿色营销架构[D]. 陈娟. 南京林业大学. 2007
[8]. 我国绿色市场不同市场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困境分析[D]. 张静芳. 华中农业大学. 2012
[9]. 企业绿色营销的经济学研究[D]. 黄华. 西南交通大学. 2003
[10]. 绿色营销的机理与绩效评价研究[D]. 魏明侠. 武汉理工大学. 2002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绿色壁垒论文; 绿色营销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机理分析论文; 优势分析论文; 三农论文; 绿色消费论文; 秸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