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视野看高中文理科_文理分科论文

从国际视野看高中文理科_文理分科论文

分久必合——论国际视野下的高中文理分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分久必合论文,文理论文,视野论文,高中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532.3;G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04X(21309)08-004-05

为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就相关问题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关于“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意见,教育部收到建议110多万条,可见社会各界对此问题的高度关注。对“高中取消文理分科”一说,赞成者、反对者和中立者皆有之。赞成者认为,文理分科使中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分离,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致使民族素质下降;反对者认为,文理不分科忽视了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差异以及专长,取消文理分科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中立者则认为,取不取消各有利弊,无所谓。但赞成者和反对者都认为:高考应该坚持改革,高中应该减负,真正实行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文理分科与否众说纷纭,因而我们有必要了解此举动的渊源何在。我国于1952年建立的统一高考制度,文理一直都是分科考试的。高考在“文革”期间中断了11年。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由于国家急需各类建设人才,为实现快出人才、多出专才的目标,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文理分科招考,分类选拔人才。由此可见,文理分科是当时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客观要求。32年后的今天,中国早已摆脱了当年的落后状况,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教育中的文理分科还在延续。那么,究竟是否应该取消文理分科?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应该明晰高中文理分科的原因何在。如果取消文理分科,高中教育将走向何方?高考与文理分科有何关系?高考改革应走向何方?高等教育将如何应对?继续分科的结果会是怎样?国外文理分科的情况又如何?对我国有何借鉴意义与启示?只有厘清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回答是否应该取消文理分科问题。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不妨从他国对同类问题的处理中寻求某些启示。

一、美、德、日、俄4国文理分科问题概述

就世界范围而言,高中教育文理分科与不分科的情况均存在。文理不分科的典型国家有美、德等国。美国是当今世界科技和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其中学校教育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著称;德国历史上被称为文科中学的完全中学一直是德国人的骄傲,德国近代历史学家尼佩代(Nipperdey)说,“文科中学造就了一个民族”。中学实行文理分科的国家除中国外,还有俄罗斯和日本。前苏联可谓文理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首创者,俄罗斯的中等教育自然会受到这一传统的影响;日本被称为“考试地狱”,有着同中国相似的考试文化。高中无论文理分科与否,上述域外4国都是教育与科技皆发达的国家,分析它们文理分科的情况,可为我国对此问题争论提供一些参考。

(一)美国、德国的不分科教育

美国的高中阶段是9至12年级,课程有选修和必修之分,所有学生选修的课程基本一样。美国没有官方统一组织的大学入学考试。大学招生时主要使用美国教育考试服务处(ETS)举行的学术评估测试(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简称SAT考试,和美国高校测验处(ACT)举办的“美国学力考试”(American Competence Test)简称ACT考试。这两种考试都历经多次改革,现行的SAT考试分为SAT-I和SAT-II两部分。SAT-I称为理解测试,以测验学生的学术能力为主,分为英语和数学两个考试范畴,内容与中学学科课程没有直接联系,反映的是各校课程的一般能力要求。SAT-II称为科目测试,主要测试学生在不同科目学习方面的理解能力和程度,涉及内容不同的科目及语言考试,其中包括英语、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外语5大门主科。这5大主科又被分为近20种不同的考试科目。学生必须参加3门考试,其中数学和英文是必考科目,另一门为自选。在申请入学时,SAT-I成绩最为重要,绝大部分本科院校都有此要求,但要想进入一流大学或较好的私立或公立大学,学生还必须有SAT-II成绩,因为这些大学很重视SAT-II的专科考试成绩,认为它是审查申请者学科专长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指标。ACT考试包括英语、数学、阅读和科学推理,考查学生接受中学教育后所达到的能力水平。考查依据是中学教学和大学教学所需的相关范围[1]。

德国的完全中学高级阶段相当于我国的普通高中阶段,其课程涉及语言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宗教、体育等学科领域。一般学生在此阶段至少要选2门特长学科,6门基础学科[2]。为克服学习的片面性,要求学生在选课时要涉及到每个学科领域。通过完全中学毕业考试的学生即可获毕业证书,同时也即拥有了大学入学资格,可以自由选择想要就读的高校和专业。

在课程设置上,美、德在高中都设置了必修与选修两类课程,这在保证基本教学质量的同时又能照顾个体差异;课程涉及面广,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艺术到宗教,众多的科目有利于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广阔的视野、多维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全面发展;除必修课外,科目之间无主次之分。学生学习以个人为主,自主安排,承认差异,发展强项,鼓励学生展示最好的方面,培养学生认识自己的天赋、发展倾向和对自己未来发展作出正确选择的能力;通过全面评定、提供多重机会等原则,指导学生在一种理性和宽松的环境中,认识自己,确定未来。这是美国、德国中学共同的教育理念。

在大学的招考方面,美、德实行的都是多元选拔、综合录取制度,其中美国尤为典型。综合录取将学生平时所修课程、成绩及表现都列为重要考虑因素,甚至连SAT考试都不与中学所学内容直接挂钩,从而弱化了考试的指挥棒作用。这样,中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应试教育,可以致力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和专长。

(二)日本、俄罗斯的分科教育

为适应高考不同的考试科目,日本高中通常从高二开始文理科分班。日本现行的高考制度采用两次考试模式:第一次统考称为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在高中阶段基础性学习的完成情况,是一种资格考试,统一考试合格者再参加所报考学校的考试,类似于我国高中的会考制度。日本高中课程的必修课为统一考试的必考科目,此外,还设有两组选考科目。通过第一次考试后,学生可根据第一次考试的成绩参加自己报考大学的考试,即第二次考试,一般由大学根据各校的专业特点和要求单独出题,主要考学术性问题,出题范围主要是中学的选修科目[3]。

俄罗斯大部分普通中学从十年级(相当于我国高中二年级)开始文理分科,但外语学校等专业性较强的学校一般不分科。俄罗斯高中课程由3部分组成:基础性普通教育类必修课程、专业类必修课程和选修类课程。近年来俄罗斯开始试行全国统一考试,必考科目为俄语和数学。此外,学生还必须参加英语和另一门与所报考专业相关的科目考试。选考科目有9门:文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社会知识、外语(英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信息学与信息通信技术。选考多少门,由学生自主决定[4]。

日本与俄罗斯的分科教育明显受到考试制度的影响。日本的各大学自主考试一般是各院校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要求出题,出题范围主要是中学的选修科目;俄罗斯学生除必修科目的统一考试外,还要参加英语和另一门与所报考专业有关的科目考试。考试中体现的专业选择自然使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倾向性,从而对选修科目做出一定的取舍,分科教育便应运而生。

从对上述4个国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高中分科与否很大程度受高校招生录取制度的制约。考试的选择性必然带来学习科目的有所取舍。第二,无论是美、德的不分科高中教育,还是日、俄的分科高中教育,其共同特点就是都照顾了不同学生在兴趣、能力倾向上的差异性,提供灵活的、可供多种选择的课程设置来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的需要。必修课程和必考科目保证学生的基本培养质量;选修课程和选考科目则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为大学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这既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学校选拔学生的依据。第三,分科与否不是影响中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德国的完全中学教育质量曾经是德国人的骄傲,日本科技、经济的发达程度早已告诉了我们其教育质量的优劣。

二、中国与美、德、日、俄4国文理分科与否的原因分析

(一)高考文理分科是导致高中文理分科的直接原因

通过对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的比较可以发现,高中文理分科与否与大学入学考试和录取制度有着密切关系,这是一条普遍的教育规律。我国当然也不例外,高考文理分科考试是导致高中实行文理分科教育的直接原因,文理分科是为了应对高考的需要而产生,并不是应对培养的需要而产生的。

高考为我国高校的选才制度,学校为培养人才之所,“选才”和“育才”两者之间自古就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我国古代科举社会,无论官学还是书院,办学的目的都是“储才以应科目”,学校教育完全受科举考试所制约,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当前“一切以分数为去留”的高考录取制度在保证了考试形式公平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中学教育的指挥棒,影响着我国的中学教育,致使中学教育呈现出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的特征。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乃考试与教育的内在规律使然,文理分科不过是中学为应考而采取的已被实践证明是较为有效的教学策略罢了。

要使高中文理不分科,则高考必须文理综合,而简单的、拼盘式的文理综合却早已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高考文理如果综合,那么应该如何综合,还需深入研究。高考不改,高中教育绝不会自觉文理不分,纵然迫于上级指示,怕也只会走走过场,做做形式。

(二)个体智能差异使文理分科具有其必要性

人与人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育理应正视差异、发展学生的不同兴趣与才能,而不能搞“千人一面”。从对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4国的比较中可以看出,照顾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求是4国高中教育的共同特点。文理不分科的国家并不是要求学生学习完全统一的课程,参加完全一样的考试。例如德国的学生在基础课程的考试之外,个人可以自由选择的特长课程成绩按原成绩双倍计,从而鼓励学生发展特长。必修课是基础课,保证学生的基本人文和科学素养。即使是必修课程的考试,许多国家也提供了多种难度不同的试题供学生选择;选修课或特长课则为学生提供特长发展的机会。如果认为文理不分科就是所有学生都要学习所有科目并参加所有文理科的考试,这样的理解无疑是片面的。

我国的文理分科实际就相当于在语、数、外3科必修科目外,学生再选修和选考“文综”或“理综”,差别在于:其一,其他国家的选考科目选择范围更大,科目更为细化,而不是把3个科目放于一张试卷,称为“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其二,选考科目与必考科目分值相当,甚至为发展学生特长而突出特长科目的分值,如德国。我国的“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平均每科仅为100分,考试时间仅为1小时,与必考科目相比存在明显厚薄之分。

实行文理不分科“一刀切”的后果恐怕只会憋死众多偏科却又算不上偏才的学生,堵塞众多不得已取长弃短的学生晋级深造的门径,毕竟文理兼优的人只是少数,历史上文理兼通的大师更可谓凤毛麟角。高考中的“一方面优秀”不如“全面平庸”也不利于高校选拔专才,毕竟高等教育属于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

三、高中文理分科之我见

现在的高中几乎都在进行文理分科教学,但事实上国家从未对高中阶段文理是否分科作出过任何规定,高中的文理分科纯属学校自发的教学行为。高中之所以要文理分科,究其原因是为了更好地应对高考,准确地说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提高升学率。考试对教育有制约作用,这是由考试的性质所决定的,考试对教育的导向功能无法回避,因此高考必然要扮演指挥棒的角色,对高中教育起着明显的导向作用。但如果将文理分科的一切弊端都归咎于高考的文理分科考试是不公正的,因为高考只是为高校选拔人才的一种考试,并非万能的灵丹,它不应该背负太多的责任。如果我们过分夸大高考的功能,那么它的主要功能即选拔功能也将因其本质的异化而异化。如何正确认识高考与高中教育的关系并发挥高考对高中教育的正面导向作用,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

关于高考,笔者认为应该坚持,其原因有三:第一,它为我国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第二,它是目前最公平的一种考试,还没有任何更好的办法可以取代它,高考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试想,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里,如果取消高考该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第三,由于高考是向社会各阶层人士自由、平等开放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考确实为没有社会背景的人尤其是农村青年提供了一条融入主流社会的道路,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但是,统一高考应该坚持改革,因为统一高考主要考一些共性的内容,很难兼顾受教育主体的差异性,不能很好地选拔各类优秀人才。如果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家长都注重和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而在评价学生时又只用一种标准来衡量,不承认学生的专长,那么,这就违背了教育规律。此外,知识本身也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因此只有采用多样化的测量标准,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各种潜能和创造力,应该说,新一轮高考改革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区已经实现了分省考试,一些高校还实行了单独招考。2009年是新课改后的首次高考,各省都在探索以高考成绩为主的多元录取体制,一些省份高中毕业生的综合评价结果将被纳入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这些探索既有利于各高校选拔符合本校专业需要的人才,又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关于专才的问题,笔者认为,由于古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都不高,一个人可能同时成为几个领域的专家,比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既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又是哲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是18世纪美国的实业家、科学家、发明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天才毕竟寥若晨星。而当今世界,由于许多学科都已经发展到了非常专尖的程度,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化,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同时成为几个学科领域的专家。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是有偏好的,不分科可能扼杀专才,这在历史上有很多例子,比如毛泽东、钱钟书、吴晗,他们的数学都不好,但他们却成为了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其实就是承认人的个体差异。美国的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目的是个人本位的,教育活动的开展是为了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此外,就智力因素而论,学生的智力类型和外在表现之间存在差异,但它们之间并无优劣之分,在人才类型需求多样化的今天,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应该成为平等教育的任务。如果我们认同智力的多样性,就应该允许和鼓励多样化的存在。

有人认为,解决高中文理分科的根本办法就是高考取消文理分科考试。其实,这在实践中是已经证明行不通的。厦门大学的刘海峰教授认为,部分省区曾经试行过的“3+大综合+1”的改革方案中的大综合,其实就是文理不分科,试行的结果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试行的省份又不得不改用“小综合”模式,“小综合”代表的是培养学生特长。因此可以说,高考文理不分科是已经被试验证明了的不成功的改革[5]。笔者赞同刘海峰教授的观点。

至于高中文理分科是否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从国际比较中可以看到,高中教育分科与否与该国的高中教育质量并无直接联系。有学者指出文理分科造成了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低下。试问,美国高中不分科,其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就一定比中国或俄罗斯的高?美国SAT考试与中学教育无直接联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中学教育质量低下,其高中生在阅读、计算、写作方面的能力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是不争的事实。我国高中的文理分科教学通常是在高一或高二,难道仅高中一两年的分科就造成了学生综合素质及人文素养低下?即使在高中文理不分科,上大学后最终还是要分科,高中分科只是将分科的时间提前了一两年而已,所以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文理兼修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但文理分科绝非是造成学生综合素质及人文素养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中国当代教育体系中,学生知识缺陷、综合素质低下主要是由于考试中重识记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造成的,这在文科科目和语言类的考试中有明显体现。此外,文史哲知识的滋养固然有助于人文精神的形成,但知识的数量未必能转化为素养,人文精神的形成更多地在于每一位教育者和教育环境的熏陶和潜移默化。教育非万能,单纯地以为只要在高中阶段让学生文理兼顾,知识结构合理,即可完成他们人文素质的培养的想法未免过于简单。而且,当今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每个人都要活到老学到老,人文素质的养成要经过一生才能完成。解决学生全面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不能分得过细,文理科学生应该共同学习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如历史、哲学、政治、外语等,同时还应建立文理渗透、学科融合、知识交叉的课程体系,学生可以交叉选修文理科的课程。

综上所述,笔者不赞成取消文理分科,因为取消文理分科并不能解决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而只会增加中学生的学业负担。我们在讨论高中是否应该取消文理分科的问题时,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复杂的因素,在借鉴国外文理渗透、考教分离、多机会多选择和综合评定等理念和做法的同时,还应结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改革统一高考,尽量减少文理分科带来的负面影响。

[收稿日期]2009-05-10

标签:;  ;  ;  ;  ;  ;  ;  ;  ;  ;  

从国际视野看高中文理科_文理分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