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欧式刺绣艺术的形成与发展_艺术论文

略论欧式刺绣艺术的形成与发展_艺术论文

简述瓯绣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源远流长的瓯江两岸,是我国著名的工艺美术之乡,那绚丽晶莹的青田石、坚质滑润的黄杨木、青竹、蚕丝、贝壳、羽毛、牛角,都是当地的天然资源。历年来,被勤劳朴实的温州人民用来制作精美的工艺品,美化生活,装饰环境。瓯绣,就是在温州民间习俗中发展和形成的特种工艺之一。

常有人评论说:温州人“心灵手巧”,表现在妇女中尤为突出。温州刺绣最早出于民间妇女之手。按照“男耕女织”的习俗,妇女们除家务之外,多习纺织、针线。民间所流行的日用绣品,如小儿帽圈、围涎、锦肚,妇女鞋面、膝裤、披肩、镶袖、栏腰头、肚褡口、以及旱烟袋、荷包、扇插、枕套、帐额等,都是她们制作的工艺品。她们用自己的一双巧手来美化生活,装点自己的节日。

在图案上,也多表现了温州人民的祝福和向往。除采用花鸟草虫、山水人物之外,还用一些寓意深远的,如“四雅”、“八宝”、“园福”、“方胜”、“福禄寿喜”、“三祥开泰”、“吉祥如意”等,这些象征着家庭美满,生活和平和吉祥的祝福,反映了劳动人民质朴本色和善良的愿望。

由于温州所处地理环境,自古交通不便,与外界接触往来较少,受姊妹艺术和西方艺术的色彩影响不大。因而民间风味更浓,而且浙南气候温润,四时如春,终年枝繁叶茂,反映在民间艺术品上的色彩,更加艳丽夺目。它和“苏绣”艺术色彩素淡、高雅的文人画风相比,更加说明民风、民俗和地理环境,对当地文化艺术风格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据上了年纪的瓯绣老艺人回忆说:早年的瓯绣日用生活品,除自产自用外,还托游乡货郎代售,如妇女鞋面、兜肚、帽沿之类,销售量最多,逢年过节,有添新的,有送礼的,有为神佛上供的,有嫁娶的,有余钱者皆以此为热门货。绣女们皆日夜忙碌制作。特别是瑞安梅头、陶山、城关和永嘉江北以及鹿城区城乡一带,善绣者尤多。温州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高机与吴三春》,就描述了浙南民间绣女与游乡货郎爱慕的传说。

清代中叶,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固它的统治地位,麻痹劳动人民,大兴佛寺,添相修真。很多地方皆用着刺绣装点,如佛堂里的庄严龙帐、宝盖、长幡,都是豪绅富产用来还愿酬神之物。从近百年来留存的实物看,单就“庄严”一样,便有绣着佛像、仕女、走兽、花鸟、山水、书法的,有的在一方块之内动用多种针法,绣线也由锦衣彩线发展用散线,或稍加金银线者。

道光末期(1853年),温州开始有专业绣铺,除绣官衣锦服悬市求售外,还包绣戏装、旗袍,图案设计较为粗犷,盘金居多。当时的能工妙手相继出现,徒工有来自浙南闽北各地,出师后,各就故乡自立门户。那时在浙南一带民俗中,如富户人家嫁女置办装奁,新屋落成摆设面堂,忧事的寿障,喜事的喜障,小儿的周衣和地方公界的划定或奠基等,有需用刺绣者,争先将绣工聘至家中制作,有钱者不惜工本。而各绣铺或绣工们为了争名兢技,在受聘中各扬所长,精心制作,自树艺帜,从而也使当时的绣业大振。

鸦片战争后,沿海五口通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日渐加深,我国商民结伴外流。有的将刺绣产品携带出国经商,随着海外贸易日渐发达,欧美、南洋皆有瓯绣的踪迹。

由于生意的兴隆,继而由绣铺扩展为绣坊。有的绣坊雇用男女工人三五十人之多。在绣花样稿上和花色品种上也相继而增。除绣衣、被、枕、鞋靠垫等日用品外,又添花鸟、山水、人物、走兽各色条屏,立轴和规格大小不等的画片出国销售。据一些海外归国的侨民反映,在东南亚和拉丁美洲一带,结婚或祝寿,以送有吉祥寓意的瓯绣产品为最佳礼物。绣品越多,越显其华贵富有,可见瓯绣从民间绣女为装点自己的生活,继而扩展到世界各地,逐步形成了“瓯绣”这一自成体系的中国民间艺术。

直至解放初期,才把散居而立门户的绣坊、绣铺集中拢来,最初组成了“集成”、“自联”两个代工场,一个刺绣生产合作社。1955年由三个单位改名为第一第二两个瓯绣生产合作社和一个戏装厂。除在本市设门市部外,与上海丝绸进出口公司挂钩,建立出口业务。1958年,又由三个单位合并为“温州市瓯绣厂”,产值连年剧增,发展到1962年最高潮时,外加工人数达到六七千人,外加工点由本地区扩展到本省一些县市,产品形成了日用品和欣赏品两大类。除大批量出口为国家换取外汇外,还抽调一些技艺较高的老艺人和绣花技工,专门制作高档刺绣品,供每年的国内外展出和国家礼品之用。1959年,在庆祝建国10周年举办的“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中,把瓯绣排列在全国名绣中的第五位。1986年由轻工部出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全”中,把瓯绣列为全国“五大名绣”之一。

中国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离现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的著作《左传》中,便有“衣以纹绣”的记载;70年代在湖南省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墓中就发现有“绢地长寿绣”,“绢地乘云绣”等手工刺绣的残片。在甘肃敦煌石窟千佛洞中也发现了距今一千多年的唐代观世音绣像。这也可以说是人像绣的起源。由于历代能工巧匠的继承和发展,使刺绣艺术更加丰富多采。各地刺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各自的特点,在我国绣艺中形成了百花争艳的局面。

世有“北雄南秀”之说。“雄”者,威武雄壮;“秀”者,温雅秀丽。这句话高度概括了人文地理、生活习俗的形成和发展。纵观刺绣的历史,中国刺绣的分布和起源,与民风民俗关系密切。苏州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四川的“蜀绣”和温州的“瓯绣”,大都起源在祖国的南方。与此相反,那粗犷雄伟的秦碑汉瓦,古朴庄严的画像砖石,和气势磅礴的秦始皇兵马俑,皆是北方的产物。这也足以说明任何一种文化艺术风格特点的形成,除政治、经济背景之外,无不由当地的民风民俗,人民的气质和生存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同时,从当地的文化艺术上也可印证了地方民俗民风的特征。

温州瓯绣,它产生于民间,又服务于民间。历年来除生产花鸟虫鱼题材的绣片以外,多以传统人物题材为主。例如表现民间传统和神话故事的“八仙过海”,“福禄寿三星”、“刘关张三圣”、“四大美女”、“郭子仪拜寿”、“百子图”等等。这些民间喜闻乐见的故事,通过独特的瓯绣艺术,加工为巧夺天工的精美的手工艺品,在国内外广泛流传。

用手工刺绣表现传统人物的方法,在我国古代和现代绣艺之中,已积累和创造了不少经验,为我们探究现代人物肖像绣打下了坚实基础。温州的现代人物绣和人像发绣,正是在这样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浓郁的艺术氛围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综上所述,从瓯绣的起源、发展到自成体系,皆与温州的民俗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心灵手巧,勤劳朴实的温州艺人们,世世代代,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优秀的刺绣历史文化。相信她在新的时代,将继往开来,发扬光大。

标签:;  ;  ;  ;  ;  

略论欧式刺绣艺术的形成与发展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