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八五”规划:稳定高速经济增长,提高发展质量--“九五”前瞻:特别行政区政策优势弱化和内部技能硬练的前景_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回顾“八五”:发展呈现稳定高速 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展望“九五”:特区政策优势减弱 苦练内功前景广阔——“八五”回顾与“九五”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八五论文,内功论文,经济增长论文,特区论文,广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深圳“八五”时期的发展轨迹及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举世瞩目的深圳经济特区,已经走过了她十五年的历程。在此期间,她已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即“六五”(1981—1985年)、“七五”(1986—1990年)和“八五”(1991—1995年)计划。十五年前,深圳还只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而今,她已成为一座在中国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和充满活力的现代化特区城市。

“八五”时期的“深圳速度”与“深圳效益”

“八五”时期深圳发展的显著特征是:经济增长进入高起点稳定高速的轨道;经济效益与经济增长趋于良性循环,经济增长的质量明显提高。

如图1所示,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由1990年的144.82 亿元增长到1995年的715.3亿元,五年增长了2.8倍,年均增长30.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0年的0.74万元增加到1995年的2.1万元,五年增长了1.2倍,年均增长16.8%。

图1 1990—1995年全市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图示:

GDP—国内生产总值

R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上述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年递增速度如图2所示。该图显示, “六五”时期的前四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年递增率都在50%以上,最后一年下降到20%。这一时期为“低起点超高速增长时期”。“七五”时期的第一年继续下降到2.7%的低谷,1988年上升到35.9%,1989 年又下降到18.7%,1990年再上升到32.5%。这一时期为“起伏较大的增长时期”。而“八五”时期的年递增率则基本保持在30%左右。由此可见,进入“八五”时期以后,深圳的经济增长起点高,而且没有大起大落。这一时期为“高起点稳定高速增长时期”。

图2 1981—1995年全市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递增轨迹

RGDPN—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GDPN—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深圳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仅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遥遥领先,而且与上海和其他几个经济特区相比也名列前茅。如表1所示, “八五”时期深圳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9.8个百分点,比上海、汕头和厦门分别高18.3、9.4、8.6个百分点。

表1

深圳全市国内生产总值递增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及上海和其他几个经济特区的比较

年份深圳 全国 上海 珠海 汕头 厦门

199136.0 9.3 10.8 46.8 19.5 18.7

199233.2 14.2 14.8 44.7 20.8 20.0

199330.0 13.5 14.9 28.4 26.7 27.2

199430.1 11.8 14.3 22.1 23.5 28.1

平均32.3 12.2 13.7 35.1 22.6 23.4

“八五”时期的持续高速经济增长同时也使深圳的相对经济实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如表2和图3所示,深圳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及财政收入在全国大中城市的排序,1990年分别为第十一、第一和第十位,1994年分别为第八、第一、第二位。这表明,深圳的相对综合经济实力在加速上升,它在全国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表2 “八五”时期深圳全市、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财政收入在全国大中城市的排序变化

年份全市国内生产总值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

199011 110

19948

12

“八五”时期深圳的经济增长具有较高的质量。这主要表现在:由于增长主要是建立在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之上,所以它既给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真正的实惠,也对国家作出了相应的贡献。统计显示,“八五”期间深圳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人均净产值劳动生产率1990年为12145元,1992年上升为19187元,两年增长58%;人均增加值劳动生产率1993年为30802元,1994年为40684元,其年增长率高达32%。因此,在其综合经济实力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的同时,深圳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对国家的贡献也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图3 “八五”时期深圳全市人均国内生产产值及财政收入相对于几个重要城市的实力变化

如表3所示,“八五”期间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据百户居民家庭生活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人均实际年收入由1990年的4162.68元增加到1995年的12123.96元,五年增长了1.9倍; 人均居民储蓄由1990年的581.20元增加到1995年的1871.66元,五年增长了2.2倍;人均购买消费品由1990年的392.7元增加到1994年的7014.8元, 四年增长了1.1倍;人均居住面积由1990年的10.36平方米增加到1995年的13.00 平方米,五年增长了2.64平方米。“八五”期间深圳对国家的贡献,如表4所示。该表显示,1994 年全市各部门向国家上缴的财政利税等总额达80.55亿元,比1990年的40.63亿元增长了98.3%。

表3

“八五”期间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几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情况

表4

“八五”期间各部门向国家上缴财政利税等情况(单位:万元)注:1995年为各部门预计数。

“八五”时期各主要产业对深圳经济增长的贡献

各产业的增长情况如表5、表6所示,“八五”期间深圳的第二产业增长最快,其年均增长速度为34.1%,第三产业次之,其年均增长速度为27.6%。第二产业中增长最快的又是建筑业, 其年均增长速度为39.8%,工业次之,其年均增长速度为32.4%。但就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而言,第二产业是三大产业中比重最大的产业,其比重1990年为51.0%,1995年为54.3%;工业又是第二产业中比重最大的行业,其比重1990年为41.4%,1995年为41.7%,建筑业1990年仅为9.6%, 1995年为12.6%。而按39个行业划分,工业中所占比重最大并占绝对优势的行业又是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其比重1991年为39.7%,1994年为45.5%,其年均增长速度为40.3%。根据以上数据测算,“八五”期间第一、二、三产业对深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11、0.55、0.48。由此看来,“八五”期间对深圳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还是第二产业;第二产业中又是工业;工业中又是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

表5 “八五”时期各主要产业对深圳经济增长的贡献 (%)

表6 “ 八五”时期深圳几个主要工业行业增长和比重变化情况

“八五”时期各主要投入要素对深圳经济增长的贡献

如表7 所示:“八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深圳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40.4%,劳动的贡献率为28.0%,技术的贡献率为31.6%。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基本建设、房地产投资的财务拨款中,自筹资金所占的比重最大,1990年为34.8%,1995年为58.1%。但从 1993 、1994、1995年的增长情况来看,利用外资又是最快的,其增幅分别为63.2%、50.0%和43.7%;这就表明,“八五”时期对深圳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自筹资金”,其次是“利用外资”。从劳动力的动态分布来看,为表8所示,第二产业的劳动者人数明显占优势,其比重1990 年为69.8 %,1995年为69.1%。但从增速来看, 第三产业劳动力的增长又是最快的,其1993年的增长高达70.4%。

表7 “八五”时期资本的增长及其对深圳经济增长的贡献

A 全社会固定资产年递增率 B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对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 a 不同来源的基建、 房地产投资财务拨款年递增率 b 不同来源的基建、 房地产投资财务拨款所占比重

表8 “八五”时期深圳劳动人数的增长及其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影响(%)

A 全社会劳动率人数年递增 B 全社会劳动者人数年递增对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递增的贡献率 a 不同产业劳动者人数年递增率 b不同产业劳动者人数所占比重

“八五”时期深圳的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如果说,资本、劳动和技术等投入要素的增长和贡献是深圳经济高速增长的直接解释变量,那末“对外开放”显然是这些投入要素在深圳“集聚增长”从而对深圳的经济增长作出贡献的关键性解释因素。深圳的经济发展,从一开始就是开放型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深圳经济特区正是得益于对外对内的大开放,外部资本、劳动和技术等投入要素才大量进入深圳,从而形成了这些投入要素在深圳的“集聚增长”并对深圳的经济增长作出了显著贡献。“八五”时期深圳实际利用外资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表9所示。该表显示,整个“八五”期间, 深圳利用外资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相关度高达0.95,1995年深圳实际利用外资总额预计为14.58亿美元,比1990年的5.18亿美元增加9.4亿美元,年均增长29.49%。从外资的不同来源来看, 港澳地区的比重和增长都占绝对优势,其比重1990年为50.7%,1994年上升到72.8%;其年均增长为47.9%。从利用外资的不同方式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又占绝对优势,其比重1990年为75.2%,1994年为72.3%。其中合资经营方式下降较多,由1990年的51.8%下降到1994年的28.5%,而独资经营方式则上升较多,由1990年13.9%上升到1994年的31.4%。从外资的投向来看,工业又是占绝对优势的领域,其比重1990年为62.3%,1994年为65.4%。

表9 “八五”时期深圳实际利用外资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表10 “八五”时期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及其对深圳经济增长的影响(单位:万美元)(注:1990—1992年出口、进口均根据海关资料调整为现行口径)

“八五”时期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及其对深圳经济增长的影响如表10所示。其出口总额1990年为81.52亿美元,1995年增加到205.0亿美元,五年增加了123.48亿美元,年均增长20.3%。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相关系数)为0.94。其进口总额1990年为75.5亿美元,1995年增长到180.0亿美元,五年增加了104.5亿美元,年均增长19%。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相关系数)为0.93。其外贸依存度即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1990 年为899 %, 1995年下降为446%,但从1990年至1995年, 平均每年的外贸依存度为649%。这就表明, 对外贸易对深圳经济的增长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附录1 “九五”期间发展目标

2000年 1996—2000年年平均

(划规数) 增长率(%)(规划数)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1450 13

镇及镇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1500 1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575

15

港口吞吐量(万吨) 7000 15

邮电业务量(亿元) 902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600

15

出口总额(亿美元) 260

6

银行存款余额(亿元)2000 10.5

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亿元) 130

9

资金利税率*

20-

工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7.5

12

万元GDP能耗(标准,吨)* 0.03 -

注:* 资金利税、工业劳动生产率和每万元GDP能耗为经济效益指标,而非年平均增长率。

“九五”时期的经济发展展望

进入九十年代中期,深圳速度得以长期维持的支撑点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最显著的是随着政策优惠的减弱和体制落差的减小,过去经济起飞所主要依赖迅速聚集资本、劳动力的对外的“吸盘效应”和对内的“漏斗效应”具有逐步弱化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

⒈外商投资额下降明显。1995年1—10月新签合同项目1224宗, 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7.3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1.8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了33.7%、30.2%和8.6%。 其中合同利用外资金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中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分别下降了31.3%和9.0%。

⒉内资流入具有减缓倾向。例如,中央各部、各省自筹的在深圳的基本建设财务拨款额从92年的14984万元降到93年7546万元,94 年尽管有所回升,但回升幅度不高。

⒊积累能力和资本形成能力减弱。进入九十年代中期,深圳市积累的平均水平降至36%,这不仅低于同期广东全省38%的平均水平,更明显低于同期京津沪近50%的水平。 1995 年预计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2亿元(未含集体、个体的投资);尽管比上年增长21%, 但增幅比上年回落8.5%。

⒋生产要素价格,尤其是地价和人工费等不断上涨,导致投资成本迅速上升,竞争优势减弱,不仅外资资金流入减少,而且出现了企业内迁迹象。

⒌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欠佳。1995年1—8月全市1634个镇及镇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444个,亏损面27.2%,比上年同期扩大6.5%;亏损额4.59亿元,相当于利润总额的14.3%,亏损额上升0.2 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45.36亿元,减收92万元。 在主要的经济效益指标中,工业资金利税率、成本费用利税率及工业增加值率分别下降了1.78、1.99和1个百分点。

⒍制度创新动力减弱。旧体制中的政企不分、权责利不明确和市场扭曲等弊端在深圳也存在。

以上分析表明,深圳若要在“九五”期间使经济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必须从动态的角度重新审视深圳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国际和国内环境,选择能最大限度利用深圳优势的发展战略,其核心问题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九五”时期至少有以下因素会影响新经济增长点的选择空间:

⒈特区政策优势将进一步减弱。前些年中央给特区较多的优惠政策,近些年来随着全国全方位、多层次地对外开放,内地城市竞相采取吸引资本和技术的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特区政策优势大为减弱,尤其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把缩小地区差异作为“九五”期间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可以预期,不同区域的政策差别将进一步缩小。

⒉体制落差将进一步缩小。随着在全国范围内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步伐,尽管深圳仍在起着改革的“试验田”作用,但利用体制落差吸引资本与劳动力的功能将会减弱。

⒊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广东省决定建设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并积极支持深圳发展为国际化大城市,这既对深圳市加速建成金融中心和国际大港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又因其它地区的迅速发展而加剧竞争态势,对深圳进一步吸引资本、技术和高素质人才是一个挑战。

⒋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腾飞。现在,全国开放的重心实际上已移到上海,浦东的开放开发大有后来居上之势。长江三角洲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实力最强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这无疑对于深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⒌随着香港回归而出现的深港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随着1997年香港的回归而出现的深港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一方面将为香港经济进一步的繁荣输入经济增长动力和提供经济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可以预见,香港在继大规模地向深圳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之后,加快向深圳转移贸易等第三产业的时刻也已迫近,从而使深圳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机遇。

⒍“复关”的影响。随着我国的“复关”,深圳在外贸方面的区位优势将得到加强,全国的进出口贸易仍可能继续向深圳分流。同时也使深圳面临更加激烈的外商竞争压力,若干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将受到冲击,这对深圳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增加了难度。

⒎世界经济的回升和国际市场容量的扩大为深圳的出口增长提供了机遇。据测算,1995年发达国家进口将比上年增长7.1%, 我国主要贸易伙伴东亚国家进口将增长12.5%,香港进口增长将达16%左右,这势必为深圳拓展出口市场提供良好的机遇。

以上因素对深圳的进一步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挥深圳的自身优势,跳出“政策特区”的思维模式,最大限度地抓住外部环境给深圳的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有利因素,消除或回避不利因素,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是一个有关深圳发展命运的战略抉择问题。深圳目前具有的主要优势有:

⒈区位优势。 深圳是我国唯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边境城市, 随着1997年香港回归,深圳将逐步实现同香港经济的全面衔接,通过物资、资本、人员、信息的双向流动,使深圳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强。

⒉先行优势。深圳无论在体制改革还是对外开放方面都先行一步,并由此积累了相当的物质能量(如经济实力)和经验,市场经济的新观念已深入人心。如果说80年代深圳的先行优势主要表现为“时间差”的话,那么“九五”期间的先行优势主要表现为“能量差”。

⒊体制优势。深圳不仅过去,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里仍将发挥改革“试验田”的作用。就“九五”时期来说,无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还是在与国际惯例的接轨方面都仍然会走在全国的前列。因此,“九五”期间体制优势仍将起重要的作用。

⒋人文环境优势。深圳开放的环境和较高的收入水平,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形成了年轻人居多、观念更新快、市场经济意识强、充满活力和多元化的移民文化。

⒌实力优势。深圳建立特区以来,一直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速度,综合经济实力已在全国城市中居第8位, 这为深圳第二次创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九五”期间再创深圳优势的核心是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大改革的力度,抓住发展机遇,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在吸引国际资本方面开创新局面,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深圳的经济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根据深圳的自身优势和变化了的外部环境,深圳“九五”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以第三产业为支柱,把深圳建设成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运输中心,完成特区城市向现代化国际城市的转变。

标签:;  ;  ;  ;  ;  ;  ;  ;  

回顾“八五”规划:稳定高速经济增长,提高发展质量--“九五”前瞻:特别行政区政策优势弱化和内部技能硬练的前景_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