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两位文学才女的悲剧意识——萧红、姜敬爱比较研究

中韩两位文学才女的悲剧意识——萧红、姜敬爱比较研究

张美红[1]2002年在《中韩两位文学才女的悲剧意识》文中研究说明萧红、姜敬爱,叁十年代中韩着名作家。萧红写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生死场》、《商市街》、《小城叁月》、《呼兰河传》等。这些作品风格独特,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别具一格。姜敬爱写出了韩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母亲和女儿》、《盐》、《人间问题》、《地下村》等。现在,韩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中姜敬爱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分两大部分,试图通过作品中悲剧意识的分析、生活中的悲剧两方面的内容,深入理解萧红、姜敬爱作品的独特魅力,揭示作品中悲剧意识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而分析两位作家的异同点。 第一部分:分析萧红、姜敬爱小说中的悲剧意识。二人在写作中无时无刻不在渗透、传达着生活的真实体验,因而作品显现出了深刻的情感魅力。在小说中二人都写出了女性的悲剧和生命本体的悲剧。一方面,两位作为女性,以自己的性别体验出发,扩大了女性的生存境遇的思索,在作品中深刻揭示了女性悲剧的文化根源—夫权制,写出了不同国家、那个时代、同样女性除了受到与男性一样的阶级压迫、民族压迫外,还要受到来自性别的压抑与屈辱。另一方面,由于两位作者那独特看待生命的方式—生命本体的悲剧性,且把这种体验融会在作品中,在各自作品中反反复复表现生命的悲剧。在她们的所有作品中,我们都能读到对生命痛苦的悲悯、感叹和抚慰。这种生命悲剧意识以两种方式表现出来,一是生命存在的悲剧性感悟;一是对死亡的悲剧意识。从作品出发我们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和接近二人表现出的文学与人生、文学与生命的真挚联系,也从这里更进一步分析两位作者各自独特的表现手法,乃至她们既相似又不相同的寂寞而忧郁的情调。 第二部分:分析文本中的悲剧意识背后的两位女性作家短暂人生经历、独 特的感觉生活的方式。萧红、姜敬爱的一生是寂寞的,她们永远撞憬和追求着 温暖和爱。本章从家园情结、女性视角及其他如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方面的 梳理,了解作家极其悲惨和凄凉的一生,以此更深人地理解作品中所表现出的 悲剧意识。不幸的童年给予她们深深的伤害,在她们的文化心理和悲剧命运的 各种文化根源中,应该说封建主义是她们最大的敌人,这情形不仅符合一般意 义上的哲学概念,更主要是切合她们的生活实际。随着作者顿挫抑扬的情思流 畅、文笔舒张,一个无法回避的悲惨世界逐渐展开,那是不堪回首的痛苦往事, 是现实中的、血泪斑斑的。 文论文从作品中的和创作过程中的两位作家的悲剧意识为主流,进行比较 分析,以便帮助我们了解作品的独特魁力、作品背后的内外因素,从同一时期 出现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作家、作品中吸取更多的艺术滋养。

张美红[2]2008年在《中韩两位文学才女萧红、姜敬爱文学作品中的悲剧意识》文中研究说明萧红、姜敬爱独特的人生经历,形成她们独特的感觉生活的方式,也形成独特的生命体验。她们在作品中无时无刻不在传达、渗透这种真实的生命体验—生命存在的悲剧性,这种悲剧是以女性视角来写作的,因而两位的作品显现出深刻的情感魅力。

金美英[3]2012年在《中韩现代女作家的女性意识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韩两国自古以来就是隔海相望的近邻,同属于儒家文化圈,在政治、经济、文化、文学等领域都有深入的交往与相似的历史。特别是19世纪末以来,中国与韩国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经历了共同的历史命运,形成了类似的文学现象。作为生活在20世纪后半期的韩国公民,我认为深入探讨20世纪这段历史极具意义。笔者在韩国时就对此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本科和硕士期间曾选择这一话题进行研究。2008年,当我有幸从韩国考入浙江大学就读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专业博士,基于上述状况,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韩两国现代女作家女性意识比较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我以为这样的选题,对我而言,或许更切实,也更有意义。中韩两国现代文学研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可比性。萧红与姜敬爱是中韩现代文学史上的着名女作家,在中韩文学史特别是女性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本文以萧红与姜敬爱创作的反映民族、国家、阶级、女性的作品为对象,从女性意识以及女性命运的角度契入,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全面深入概括和分析中韩两国女性文学的发展轨迹、历史命运、时代贡献及其彼此的异同之处,藉以为当下创作和研究特别是女性文学创作和研究提供借鉴和启迪。全文分绪论、正文和结语叁大部分。绪论:主要对研究对象、女性文学及其相关概念等作了界定,同时还对女性文学研究现状、论文的写作意图和具体内容框架,进行了介绍。第一章:主要从宏观层面对20世纪中韩女性文学做了梳理。它包括了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整体性角度爬梳了中韩女性文学观念的变迁和女性意识彰显,一是从纵向上分析了中韩女性文学的现代衍进。第二章:主要分析萧红与姜敬爱两位中韩作家的题材对象与人生情怀。从历史和社会变革、爱情和婚姻、人生关怀角度契入,并由此及彼,揭示各自民族文化的异同悲剧及其相关特点。第叁章:主要考察萧红与姜敬爱两位中韩作家的性别观念和苦难意识。具体围绕女性悲剧的生态环境、民众苦难的真实书写、民族灵魂的深入探索叁方面展开,它揭示了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的非正常的社会环境下,社会底层弱势群体尤其是女性的苦难生活及其悲剧命运。第四章:主要探讨萧红与姜敬爱两位中韩作家的形象塑造。分男性和女性两大谱系:前者是乡土农村中的愚夫、城市文明中的市民知识分子;后者是艰苦环境中悲惨命运的女性、对旧道德旧礼教反抗而斗争的女性、接受新式教育的女性等,它集中地体现了她们现代的女性意识第五章:主要分析萧红与姜敬爱两位中韩作家的叙述方式。具体又分审美追求、文体选择和语言风格叁个层面,从这样角度展开对彼此异同的比较分析,从中触摸探讨她们独特艺术风格并探寻其艺术成因。结语: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进而对萧红与姜敬爱两位中韩作家的文学成就、历史局限和历史及现实意义进行简要的归纳和总结。

孙鹤云[4]2004年在《萧红与姜敬爱的小说创作比较研究——以小说《生死场》和《人间问题》为中心》文中指出萧红与姜敬爱是二十世纪叁四十年代活跃在中韩文坛的着名女作家。她们在短暂的创作生涯里给世人留下了大量优秀作品。本文以二者代表作—-同创作于二十世纪叁十年代的《生死场》和《人间问题》为中心,使用综合研究的比较方法,从作家的生平及创作历程、作品主题以及文体风格等叁个方面展开对两位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比较研究,旨在通过这样的比较,了解和体会中韩这两位女作家创作风格的异同,从而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萧红和姜敬爱作品的真正魅力。这两部作品表现了两大共同主题,一是展现农民的悲惨生活,思考人的生存价值。另一个就是对当时底层劳动妇女生存困境的剖析。在文体风格方面,《生死场》和《人间问题》在结构布局上差异较大,但在语言表达上都善于使用抒情的手法。生活在两个不同国度的两位作家的之所以呈现出这么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寻答案。首先,两个人有着相似的经历。第二,社会与时代背景相似。第叁,中韩是隔海相望的近邻,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两国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气质存在着相通的地方。另外,中韩两国在古代文学比较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但在现当代文学比较研究方面还处于初期阶段,希望本文能给中韩现代文学比较研究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中韩两位文学才女的悲剧意识[D]. 张美红. 延边大学. 2002

[2]. 中韩两位文学才女萧红、姜敬爱文学作品中的悲剧意识[J]. 张美红. 语文学刊. 2008

[3]. 中韩现代女作家的女性意识比较研究[D]. 金美英. 浙江大学. 2012

[4]. 萧红与姜敬爱的小说创作比较研究——以小说《生死场》和《人间问题》为中心[D]. 孙鹤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  

中韩两位文学才女的悲剧意识——萧红、姜敬爱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